烦恼

罗汉鞋的鞋洞有什么含义

罗汉鞋的鞋洞有什么含义平时在与信众的接触中,有很多信众对出家人穿的罗汉鞋感觉很好奇。有人就问我说:“师父,你们出家人夏天穿的罗汉鞋每只鞋六个洞,这有什么含义吗?”每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微笑着告诉他们:“佛教的每一种法物都有其含义。就以罗汉鞋来说,每只罗汉鞋一..

恭请法宝须知/注意事项

恭请法宝须知为使广大莲友通过恭敬法宝,获得真正的法益,“有一份恭敬,即得一份利益;有十分恭敬,即得十分利益”,故敬录以下恭敬法宝的事项,祈请诸莲友参照执行。一、迎请法宝须知1.迎请法宝者,须生大恭敬心、感恩心,作难遭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恭请。2.佛经非藏品,若束之高..

念珠的作用

念珠又称作佛珠,数珠等,是念佛时纪录的工具,而念佛是修行佛道基本方法之一,掐捻念珠诵经持咒念佛,能生诸种功德,而中国民间一般非佛教徒亦有配戴佛珠,因为非佛教徒亦多相信手戴佛珠可保平安。念珠的起源念珠的梵文原语有四种,译成中文意思是:数珠,珠鬘,念诵鬘,珠之贯线,印度人自古..

聪明无痕

聪明无痕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两偈是说,不论你以为已见到般若或者没有见到般若,都是未得解脱,相反地也就是已得解脱。这两个偈子,乍看之下是彼此抵触的。..

原来如斯

原来如斯诸法之实相,则是众生相;若取众生相,则远离实道。《大智度论卷二十释初品中四无义》众生相就是诸法的实相,二者没有差别。然则此偈又说,假如执著众生相,那就离开了真实的佛道。这是般若的辩论法,也是《大智度论》的句法。首先说这个就是那个,然后说若取那个当成这个..

事实如斯

事实如斯般若波罗蜜,实法不倒置;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偈是说,获得般若的聪明之后,所见到的才是不虚妄、不倒置的真实法,那已不是思惟说话所能形容的境界,平日称为弗成思议。梵文的般若是聪明,波罗蜜是波罗蜜多的简称,是超越。但..

无私无我

无私无我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乐。《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偈是说,般若能使两种人震撼:一是使得没有聪明的人恐怖,二是使得已有聪明的人欢乐。梵文般若的意思是无私无我的聪明。在没有聪明之前,不知般若是什么;有了聪明之后,没有自我..

禅的力量

禅的力量禅为金刚铠,能遮烦恼箭;虽未得无余,涅槃分已得。《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此偈是说,禅定是最稳固的铠甲,可以抵挡烦恼的利箭,即使尚未达到无余涅槃,但已在走向涅槃之路了。禅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四禅八定;第二种是禅定和聪明不二,也就是《六祖坛经》的..

剑及履及

剑及履及闻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过失,皆由懈怠心。《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埵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六》此偈是说,假如你在听了很多奥妙的事理,却对自己的身心没有若干赞助,问题就在于没怀孕体力行地照着去努力。世间的许多常识分子,读了大量的图书,写了不少的文章,仅..

用佛聪明

用佛聪明如来智如是,众生悉具有;倒置妄想覆,众生不知见。《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五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此偈是说,人人都具备跟佛相同的聪明,可惜一般人的心智被痴迷的倒置妄想所蒙蔽,所以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很多人以为自己异常优秀,头脑快、见识广、懂得多、学得..

如法实践

如法实践如法应修行,不法不应受;当代及后世,行法者安稳。《大智度论卷十六释初品中埵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七》此偈是说,若合于处死的事理,应该照着去做,违背处死的观念,便不该接收;不论今生或来生,如法修行的人,都邑获得安稳的心境。这四句话中,有四个名词是重点:如法、..

常识聪明

常识聪明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阴郁,有目无所见。多闻无聪明,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大智度论卷五释初品中摩诃萨埵》聪明是心地无染,多闻是博闻强记。假如心地光明而不具备足够的常识学问,便不能用适当的说话对象来向人表达自己心坎的体验;假如仅有..

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法句经卷上述千品》这个偈子是说,若以一小我的力量去战胜成千上万的仇敌,当然是够英勇的战将了,然则,还不如战胜自己的烦恼心来得有价值。这四句话意味着最大的仇敌是自己。人的平生,老是在与自然情况、社会情况、家庭情况..

面对现实

面对现实观诸法生灭,一切本来空;知世间成败,从业而有生。《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此偈是说,以聪明的概念来观察一切现象的生生灭灭,就会体悟到一切现象的本性是无生无灭的,本来就是空的;也知道世间的一切现象之所以有成败起落,是因为众生所造各种业而产生..

肄业要诀

肄业要诀夫学有二,常亲多闻,安谛解义,虽困不邪。《法句经卷上教授教化品》肄业有两个要诀:第一是常亲近善友,第二是遵守真理。学是指圣人之学、解脱之学,也就是离烦恼之学、安心安身之学。多闻是多多进修待人接物,与人共处,化解烦恼,增长聪明的观念和方法。简言之,多闻者..

三无漏学

三无漏学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内学止观,无忘正智。《法句经卷上诫慎品》这四句话讲的是道德的生活、精神的安定、聪明的教养,也就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以戒降心是以道德纲领,法度模范身口两类的行为;守意正定是以止观的方法杀青定心安心的功夫;无忘正智是以正知正见正念正..

火宅清凉

火宅清凉三界无安,如同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此偈是说,我们所处的情况,不论短长,都像是火宅一般,充满各类危险,其实恐怖恐怖。然则众生无智,没有警醒,都活在醉生梦死傍边。何谓三界?根据人心的体验、感触感染和熟悉,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

聪明之眼

聪明之眼世俗无眼,莫见道真;如少见明,当养善意。《法句经卷上世俗品》世人没有慧眼,不见正道,就如盲人见不到光明。这个偈子勉励我们当以培养善意来开聪明之眼。世俗无眼是说一般人囿于一己之私,没有深见和远见。有聪明的人,则已放下了私利的追逐,所以凡事都能从小处着手,..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七节 律宗

第八章各宗要略第七节律宗一、住流从第一次结集,代波离尊者诵出律藏为最初律部。随后二次三次四次的结集。自此今后,边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调多五师传持。佛灭后一百年间,纯是一味和合,一百年后产生异见,部派决裂,因着律仪上的争执,旋复至优婆窗多今后,更分为五种律部..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八节 密宗

第八章各宗要略第八节密宗一、史略密宗又称真言宗。以大日如来所说的《大日经》为一切如来秘密之教。大日如来所说此教后,上首之金刚萨捶,以所说者集为经文,藏于南天竺之铁塔中。咒语在古印度久已风行,但成长成为专宗修学的途径,是从龙树开始,相传经典是龙树从铁塔中掏出。但..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九节 小乘二宗之略要

第八章各宗要略第九节小乘二宗之略要自佛灭后百年余,佛教产生异议而逐渐决裂,义学纷法。直至佛灭后九百岁首年月,世亲造《俱舍论》,又九百年中,河梨跋摩造《成实论》。因这二部论典的传播,而形成俱会成实二宗。一、俱舍宗俱舍宗是依俱舍论而立宗的。俱舍论是阿毗达磨仅会论..

进寺庙常识知多少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进寺庙常识知多少一般大殿有三个门,从左边的门进,右边的门出,不要走中门,进殿男左脚女右脚进,脚不要碰到门坎,更不能踩到上面,切记!为什么拜佛?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

英国学者评中国佛教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英国学者评中国佛教英国著名宗教研究专家、社会学家玛丽·帕特·费舍尔迄今出版了26部有关宗教、女权和种族方面的著作。《亲历宗教》一书出版以来,获得了读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已经再版10次,成为有关宗教的经典著作和畅销书。在不同的地区,对佛祖的教义有不..

各界 “争吃唐僧肉” 不择手段“消费佛教”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各界“争吃唐僧肉”不择手段“消费佛教”2012年3月8日,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少林寺现在就像一块唐僧肉,大家都想来吃一口。”“吃唐僧肉”现象不自今日始,但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组织或个人“吃唐僧肉”已经达到了不择手段、肆..

藏传佛教的吉祥八宝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藏传佛教的吉祥八宝吉祥八宝即八吉祥,又称八瑞吉祥,八宝吉祥,藏语称“扎西达杰”,是藏族绘画里最常见而又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大多数以壁画的形式出现,也有雕刻和塑造的立体形,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其图案在各种藏族生..

中国佛教在城市化进程中该如何自处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中国佛教在城市化进程中该如何自处一、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佛教的几种明显改变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起伏跌宕,绵延不尽,发生过多次变化,但无论兴衰进退,都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联。时间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佛教也在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当..

佛教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各位高僧大德、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首先,请允许我向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主办各方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大长老、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大长老与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王作安..

印度佛教理论的基本构成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印度佛教理论的基本构成印度佛教理论基本由佛教的哲学本体论、佛教哲学方法论、佛教宇宙观、佛教人生观、佛教宗教观、佛教政治观、佛教伦理观和佛教美学观等几部分构成。一、佛教哲学的本体论:“缘起性空”《中国哲学史》佛教哲学的代表人物僧肇在其“般若”学..

佛教的现代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的现代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佛教的现代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近代中国佛教面临的三大挑战生活禅的理念和实践,是20世纪以来“人间佛教”的一个表现方式。因应整个中国的共业环境,“人间佛教”的提出是为了应对近代中国佛教的危机,也与国家面临亡国灭种危险..

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佛陀舍身喂虎佛教“慈悲”为怀,所谓“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是无缘大慈,给世界所有的众生温暖、幸福与快乐;“悲”是同体大悲,拔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与痛苦。慈悲不只是对有缘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