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

著名学者对于佛教的认识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著名学者对于佛教的认识章太炎先生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人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梁启超先生曰:“吾尝见迷信者流,即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

五浊恶世是什么意思?是哪五浊?

五浊恶世是什么意思?五浊是哪五浊?五浊恶世,也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娑婆世界)有五种浊恶,等于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具有这五种众生生计状态的时空,谓之为五浊恶世。「劫浊」人寿本来八万四千岁,后因德薄,而寿亦每百年递减一岁,减至二万岁时,即步入劫浊..

《信心铭》释义

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在禅宗史上,一向占领很重要的地位,古有禅师教人,每晨诵《信心铭》,把《信心铭》算作早课来诵。《信心铭》,表达了传统禅宗的修行理念与方法,提示了禅门不二(一亦不守)的修持。阅读之下,令人有一种原来如是的感触感染,认为轻松、舒适。禅宗的这..

吴言生在生活禅夏令营的讲座:“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

尊敬的上净下慧大和尚、柏林寺常住,各位营员,人人好。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人人交流心得,分享法喜。到了柏林寺,要吃赵州茶,否则就是入宝山而空回了。感谢大和尚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今天在这里把对赵州禅的体会与人人分享。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以赵州公..

评《禅宗思惟渊源》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批派之一,也是最中国化的佛教,因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得以在中国长久存在和蓬勃成长。因为唐代是一个文化开放、思惟宽容的时代,三教并存,互相融摄,作为唐初思惟产儿的禅宗自然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结果。儒家心性论、道家本体论以..

唯识的中心思想

作者:馨缘佛最初说法,从讲“四谛十二因缘”开始,这时主要是讲业感缘起,十二因缘,说明众生怎样流转世间,怎样出离世间。流转世间,无非是由于业。业就是由于烦恼、无明,无明烦恼生起,造业是由于什么呢?心。小乘的“业报论”重点就是突出这一点。唯心因果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阿阇黎意思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Section1{page:Section1;}阿阇黎佛光大辞典阿阇梨意[1]又作阿舍梨、阿..

不用群情

不用群情若人得般若,群情心皆灭;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偈是说,假如一小我获得了般若聪明,从我见、我执所生出的群情心就没有了,好比凌晨太阳一出来,露水都不见了。般若本身不是用说话讲的,即使说是获得了文字般若、说话三昧,照样..

火宅清凉

火宅清凉三界无安,如同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此偈是说,我们所处的情况,不论短长,都像是火宅一般,充满各类危险,其实恐怖恐怖。然则众生无智,没有警醒,都活在醉生梦死傍边。何谓三界?根据人心的体验、感触感染和熟悉,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

佛教是未来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是未来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自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以来,高僧大德傲啸天下,名山古寺独步红尘,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纵观佛教,过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未来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所以..

韩国知讷及其“心性论”研究

韩国高丽时期的著名僧人知讷生活在毅宗(1147~1171)至熙宗(1205~1212)时代。现存和知讷直接有关的资料有:(一)金君绥撰《泰平承平府曹溪山松广寺佛日普照国师碑铭并序》。(二)《大乘禅宗曹溪山修禅社重创记》。(三)《松广寺再建普照国师碑铭并序》,又作《海东朝鲜国湖..

空静的诗心与灵幻的境界

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在进入创作时应该有着一种如何的心境?诗的本质在于审美创造,诗人在创作之时,首先是处在审美情境之中,有一个高度集中的审美立场。所谓审美立场,主如果指审美主体的心理倾向,侧重于强调审美主体诸种身分的浑融统一与外射偏向。创造过程中的审美立场,则是..

佛教双手合十(合掌)的16种意义

百岁本老与一位幼童的传奇因缘(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合掌又称合十,其中内含有十六种意义: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争斗。双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无争斗之意。又因一只手也可伤人,现两掌相合,则全无伤他之意。十指合于一处。..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五节 三乘共学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五节三乘共学一、三法印印者,印定义,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内外之分,真伪之辨,正邪之别,皆以法印印定其说是否准确。如世公函,得印可托。一切经教,若有法印印之,等于佛说。若无法印,即为魔说。欲知佛法真义,弗成不知法印。此法印为识别真伪佛法标准尺度。此..

准确熟悉因果与福报

准确熟悉因果与福报现在社会上信佛的人,都认为今生一切的感触感染与所遭所遇,都是上辈子的因果报应。认为持有世间的权利.金钱与物资享乐,就是福报。这是一种对因果福报的缺点熟悉。这是封建社会的帝王们与封建佛教思惟的遗毒,是封建阶级对释迦牟尼所说因果与福报的歪曲。他们..

佛教中的“八识”是哪八识?

八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末那识8.阿赖耶识。有情生命的身体是由四大物质假合而成的。依身体的功能可分为六大部分:1.视觉器官(眼根)2.听觉器官(耳根)3.嗅觉器官(鼻根)4.味觉器官(舌根)5.四肢躯干包括内脏(身根)6.思维器官(大脑)。有情生命就是靠这..

净土的修行方法二

净土的修行方法二(念佛修行方法)念阿祢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念佛窍门的一种,不是念佛窍门的独一。念佛方法分为三种:一.念佛法身二.念佛功德三.念佛名字一.念佛法身:佛的法身是什么那?我们上面已经讲过了,宇宙诸法是由真如变现的。无论是组成宇宙法界的物质现象,照样生..

佛说大生义经

佛说大生义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俱卢聚落。与苾刍众俱。是时尊者阿难独止一处。于夜分中间生思念。诸缘生法其义甚深难可懂得。惟佛世尊。具正遍知善能宣说。作是念已。至明旦时离于本处来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伸问讯已退住..

略论禅宗的证悟之道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自从达摩东来传法,后来一花开五叶,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禅宗一贯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口号,禅宗的实践意在使禅者截断当下思虑之心,使心不向外奔驰,而能反躬内省,默证此当下一念,等于素心。而这种默证,恰是..

修禅定的入门基本

壹.五停心观的定义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消极、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大乘佛法以成佛为目标,是以以念佛观代替界分别观,五种观法合起来又称为五门禅。就声闻法而言,五停心观是进入圣..

124、再生智海浪花

124、再生再生现代人接触清净佛法的机会并不多,年青一代中,有很多都将心识的目标放在了感情及事业上,有一些人甚至将组建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当成了人生的根本目的。我本人认为,这种人生观的确立实在是不经观察的一种迷妄,即就是我们现量所见,许多人在成家以后也都变成了家庭的..

120、真实与虚幻之间智海浪花

120、真实与虚幻之间真实与虚幻之间六、七、八月的喇荣是最美丽的。被漫长的严冬摧残过的田野重新又焕发了生机,放眼望去,满眼无尽的绿意随着连绵的群山延伸进远方辽远的虚空,一切都是那样的明净而透明。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个雨后初晴的温暖的黄昏,当西边的斜阳正要收回她洒向..

83、人生定位智海浪花

83、人生定位人生定位无论在汉地还是藏地,都有一些人从小就因前世同行等流果的熏染,而致很小时便与佛法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如果他们前世与佛的因缘比较深的话,那这一世与佛法的渊源也更为殊胜。他们可能从小就对善知识、对佛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好奇与接近,与常人相比,也更能顺..

78、解铃还需系铃人智海浪花

78、解铃还需系铃人解铃还需系铃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到桂林的时候,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坐在从桂林至阳朔的游船上,在蓝天碧水之间任轻舟荡漾,“甲天下”的感觉不由溢满胸中。也就是在这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山水间,思桃博士向我谈起了他对佛法的见解。当时的我对他的看..

74、为了心中的理想智海浪花

74、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心中的理想八年前的一个冬天的早晨,有一位女士站在了我办公的木板房门外。推开窗户,我就听到她用激动的声调自我介绍说,她来自东北,发心要在这里求学佛法。看到我略显犹疑的神态,她赶忙拿出了身份证、工作证等各种证件,末了,还递给我一张北外的毕业证..

68、走过的路智海浪花

68、走过的路走过的路一次我乘车去城里办事,恰巧孟娴等人也在车上。汽车飞驰在起伏的山路上,窗外的景物被远远地甩在脑后。孟娴看着窗外,似乎有所感触,于是便主动向我讲起了她走过的路。我曾就读于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所学专业是财会,毕业后在一家商场供职。每当站在柜台旁,..

63、时时拂拭 莫惹尘埃智海浪花

63、时时拂拭莫惹尘埃时时拂拭莫惹尘埃世间人无论从事论文写作或文艺创作,大体出不了分别念的范围。他们以“我”的所思所感为中心,精心营造出一个个在“我”看来是正确、合理、全面的观点,或一篇篇以“我”为背后主脑、叙事主体的作品。这一点恰与佛法的“无我”主张大相径庭。..

62、感受佛法智海浪花

62、感受佛法感受佛法普通世人看见外境依靠的是眼识,因而人们普遍认为眼识看不见的东西便都不存在。诸如天人、饿鬼、地狱之类的在佛经中经常提到的现象,也就因此失去了获得凡人们认可与接受的可能。只有在梦中,及一些特殊环境下,人们才有可能体认到非眼识认知范围所含的世界。..

61、菩提路漫漫智海浪花

61、菩提路漫漫菩提路漫漫真实说来,每个学佛人的真正行持都会给社会、家庭、及个人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与正面价值。但可惜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却根本不懂得学佛及学佛者的价值所在,这种认识上的偏颇之处也许和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密切相关吧。而就我所了解到的一些佛法兴盛之..

25、唯有佛法不可思议智海浪花

25、唯有佛法不可思议唯有佛法不可思议当今社会的许多人可能把眼光都对准了花园洋房、私家名车,对智慧则置若罔闻。而一旦推究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当痛苦来临时,所有这些外在的奢侈物一样也派不上用场,有时它们反而会成为痛苦的根源。所以新一代具有智慧的人们,真的应该把追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