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

净土法门法语:利人即自利,害人终害己

菩提,梵语,「梵语菩提,华言道」,这是什么道?成佛之道。应该要这样说法大家就清楚了,是成佛之道。通常我们在许多地方看到的,菩提翻成是觉,觉悟之道。菩提确实是觉悟的意思,觉悟的反面是迷,破迷开悟是菩提。迷是对于一切法的真相完全不了解。觉悟之后了解一切真相,这事相..

南禅七日(12)

南怀瑾:南禅七日(12)【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2)【文字版】三摩是三摩地,就是修定,现在弥勒菩萨很科学地给你分类,告诉你怎么样修定,加上我再来给它注解、弥补,那么以所有寻有伺等三地在上面,这个很重要,就是我们现在打坐起来,不是有个同学,你们今天,我收到好多..

南禅七日(13)

南怀瑾:南禅七日(13)【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3)【文字版】在上午我们介绍了见思惑,这个小乘窍门的最基本。现在我们需要懂得,见思惑是佛法修证最根本的事理,这十个思惑是根本烦恼,基本无明所在之处,见惑,也就是无明的现状。假如我们拿现在学术观念的分类,完全属于..

南禅七日(15)

南怀瑾:南禅七日(15)【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5)【文字版】五祖演堂堂的一个大和尚,像妙老一样,道高德重的,果真讲出风流诗来了,因为这小我问他,佛法有捷路吗,他说有啊,你读过唐人的小艳诗吗。读过埃他说唐人有两句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小我一听..

南禅七日(17)

南怀瑾:南禅七日(17)【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7)【文字版】现在有人问,中观正见与这个唯识的问题,很困惑,这是个大问题,学术思惟上,器械方文化几千年来,重大的问题,先倒转来介绍一下,唯识,世界上哲学概念,就是人类文化整过思惟的指导,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人人..

南禅七日(21)

南怀瑾:南禅七日(21)【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21)【文字版】鄙人面教室外圈的同学们,下雨气象冷,听到香板声,不要逗留在走廊,赶紧进教室,不要伤风。伤风不是感冒,感冒不是伤风,两样不能混为一谈。今天是我们人人集中在一路,合营进修的最后一天,实际上是开始的一天..

禅就是幸福的微笑——净慧长老与香港凤凰卫视记者的对话

整理者按:2011年12月21日下昼,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弘法寺在深圳体育馆举办让心灵充满阳光的佛学文化公益讲座,特邀净慧老和尚前往开示佛法。当日上午凤凰卫视两名记者到老和尚下榻的大酒店进行了专访。记者问:现在物资生活丰富了,但人们仍不认为幸福,认为很苦楚。请问大师对此..

南禅七日(18)

南怀瑾:南禅七日(18)【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8)【文字版】破山禅师,字也好啊,那真写的,那个字我真认为是学不到的。对子、诗也好。破山禅师是明朝末年的人,满清入关了,打进来了。他走了,他跑回到四川。四川人。他的皈依学生是那个女将军,反抗满清的叫什么?不是梁..

念动百事有 念止万事无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日宣化上人开示于万佛圣城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我们为什么有魔障?就因为性没有定。假如性定,不时刻刻都是明清楚明了了,清清楚楚。到了这种程度,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这时身心皆空,远观其..

静心生聪明

学佛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发长远心,一步一个脚印。祖师大德常教导说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没有分别,但凡夫就是成天在分别,心外攀缘,碰到好看的、好听的就高兴,有不如意的就起烦恼,从一向歇,自己的事还没做好就去操心别人。这颗心很混乱,少焉不得安宁,怎么办呢?先收摄..

果煜法师:修行是从“修不可”开始的

修行,其实是从「修不可」开始的。各位在炎热的夏天里还来此打坐,皆是为「有所求」而来──愿望在心理、心理上有所改变。然则真正的修行,却要从修不可开始的。先松再紧现代的人学打坐,常是该紧处不能紧,该松处不能松,故打坐只是装模作样、滥竽充数而已。像现在这么多人在打坐..

“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

问: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月溪禅师答: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是无善恶、长短、烦恼、爱欲、思惟,是蒙昧无觉的,等于宋儒所讲的喜怒哀乐未发,老子的僻静无为,先天道的先天无极,哲学家的清净快乐,陆象山的吾心宇宙,儒家的天命之性,参禅的无明窠臼、平步青云,婆罗门的冥..

学佛总想着成佛,实为住相不能成佛

前些日子有个居士谈到自己学佛习《坛经》的体会,说自己这一世根定成不了佛,按照惠能大师的看法,自己的根性太差,不能顿悟,就谈不上成佛了。对此,隆醒大和尚说,在佛教成长历史上,强调顿悟的,并不是惠能大师一小我,在他之前也有大师强调顿悟的。不过惠能大师说的顿悟,与前..

烦恼菩提零距离

文殊思业禅师祖上世以屠宰为业。他未削发前,也是一个屠夫。一日,他正在杀猪,就在尖刀刺进猪颈、猪血向外喷涌的时刻,他溘然洞彻心源,于是便放弃屠宰,削发为僧,并作偈云: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不知诸位同伙看到这个故事有何感想,我已经是被激动..

星云大师:事在工资,禅在人心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水池里踏水车,无相禅师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爱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假如有一天我识破尘凡,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削发学道。不过,我削发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静..

学佛座谈

学佛座谈证圣法师各位同学,今天有这个机会跟人人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我认为很荣幸,也认为很高兴。我没有作任何准备,连个提纲都没有。净慧法师他白叟家慈悲,给我这机缘,让我来跟人人结结善缘,那我就随便地谈一谈。我在香港住过几年。那时刚从大陆去,后来在一所大学(基督教..

白话佛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白话佛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我亲耳这样听佛说:佛祖曾在许多国度游化宣教。他来到了广严城,止步安住于清凉的树林中,微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美妙声音。佛的四周簇拥着八千位大比丘,又有三万六千位大菩萨,还有诸多的国王、大臣、婆罗门以及在家的佛教居士,此外还有天..

准提咒十大功德门

准提咒十大功德门节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谈到密咒功德深广之处。粗略依据各经典圣教可以分为十门,但是仍然无法全部描述完美。(因为世人大都不知道密教深胜的地方,所以暂且分用十门法来赞扬,以便给未曾听闻的人明白。不过若是一向舍弃显教专门赞扬密教,也不是通达佛法的人。..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

佛教的弥勒菩萨有哪些象征意义

佛教的弥勒菩萨有哪些象征意义到寺院朝拜过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内,都供奉有弥勒菩萨的坐像。弥勒菩萨像展示给人的是慈颜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见到弥勒菩萨乐呵呵的形象后,都会心生欢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将弥勒菩萨置于寺院的第一层..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几宗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几宗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

似有实无

似有实无大众心不合,随起诸妄想;如是诸佛刹,一切皆如化。《六十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三》此偈是说,因为众生的心彼此不合,由心生起的妄想也各形各色,是以十方诸佛的净土,也是如幻如化并非真实的。一般人认为,现实的世界是真的;不信佛教的人,认为佛国净土是人类想象..

心中佛国

心中佛国或有佛刹地,垢秽不平允,众生烦恼故,起如是佛刹。《六十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三》有的佛国脏乱污秽、高低不平,这是因为该佛国的众生烦恼多,才形成这样的国土。这个偈子是来形容我们这个世界。佛刹就是诸佛所居的国土、诸佛用来度众生的舞台。佛国应该是无染清净..

精勤无难

精勤无难人有不惜身,聪明心决定;如法行精进,所求事无难。《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义》这个偈子的重点在于精进两个字,这是大乘菩萨道的六度之一,用通俗话说,就是勤奋不懈怠的意思。不惜身和心决定都是精进的表现。意思是说,只如果以聪明的决定所认定的事业,就..

众生成佛

众生成佛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此偈是说,当自己熟悉了佛的精神,知道了佛的意思,接收了大家自己也能成佛的理念,就会愿望一切众生,都能理解佛的事理,并愿人人都能成佛。佛是自己彻悟,又能觉悟众生、安慰众生、鼓励众生的大觉智者..

嗔为毒根

嗔为毒根杀嗔心安稳,杀嗔心不悔;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大智度论卷十四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此偈是说,灭掉了嗔恨,心中就得安然;灭掉了嗔恨,就不再后悔。嗔恨是烦恼毒的根源,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人因为喜怒无常,常发性格而害人害..

离开魔网

离开魔网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心动故非道,不动是法印。《大智度论卷八释初品中放光第十四之余》起心动念是一般人在一天傍边,几乎不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事。这个偈子则说,一有念头就堕入魔网,无念则不被魔网束缚。这对一般人而言,是很不轻易做到的,不过要看若何来解释有念与..

不留痕迹

不留痕迹若观无生法,于生法得离;若观无为法,于有为得离。《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法忍义》从这个偈子看来,无生法和无为法是得聪明、断烦恼的依据。无生法和生法相对,而无为法和有为法也是相对的。若要明白此偈的内容,先要懂得这几个名词的意思。生法是让人生起各..

欲海回头

欲海回头著欲不自觉,以何悟其心;当观老病死,尔乃出四渊。《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此偈是说,若有人沉沦于男女的情欲而不自觉,该若何让他觉悟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观想人生过程的老、病、死的苦状,才能出离苦海。所谓著欲不自觉,是指欲念强烈,*过多,自己却不能..

平等不二

平等不二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大智度论卷六释初品中意无碍》在一般人的设法主意中,正道和淫怒痴,是迥然不合的器械,但此偈却说它们是平等的。这是什么事理呢?又为什么说听了这句话而心生恐惧的人,距佛道很远呢?在没有学佛、不知佛法的人心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