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7945 条微博 最新微博 随机显示 我要写微博 首页 123456 尾页 佛教百科 中国历代帝王之中,我们不能不佩服唐太宗。唐太宗为什么为当代与后世人所景仰、所赞叹?没有别的,就是他知过能改,欢喜听别人说他的过失。这是非常难得的!欢喜接受批评,认真反省检点改过。唐太宗身边的这些大臣,听到有人对皇帝作出错误的批评,就向他报告:“那个人的指责是错的,应当要受惩罚。”唐太宗不许。大臣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我惩罚这个人,以后没有人敢在我面前说我的过失。”他真有过失,你指责他,他感谢你;他没有过失,你偏说他的过失,他也能包容你,他不责备你,他让天下人都敢在他面前说他的过失。他借鉴别人的意见来改过自新,所以一代伟人的成就不是偶然的! 佛教百科 世出世间法,我们要想做得有成就、做得很圆满,要不断地改进。我们是凡夫,过失缺点一定很多,如果能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把过失缺点改正过来,我们就往上提升了。世间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第一种是诸佛如来,他没有过失,他是真正功德圆满。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何况我们凡夫?第二种是自以为是的人。这种人刚强难化,他以为自己没有过失,绝不接受别人的批评。他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除这两种人之外,哪个人没有过失?所以我们自己要承认,自己的过失无量无边。 佛教百科 有人说:“我业障很重。”你问问他,什么是业障?他也说不出来。罪业很重,什么是罪业,他也搞不清楚!《地藏经》上讲得清楚,“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罪业是什么?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由此可知,学佛人他学什么东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佛教百科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达摩祖师 佛教百科 有许多念佛人说:“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念,一念佛的时候妄念就多,请问如何是好?”这是很大的误会!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一天到晚妄念纷飞,只是没有觉察到;这一静下来念佛,这才注意到,自己的妄念是这么多。那怎么办?妄念随他去,不要去理会。你越理会,妄念就越多,就芷止不住;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转移,不去理会它,妄念自自然然就会减少。譬如我们念佛,我们整个精神都集中在佛号上,我们只要注意佛号不间断,妄念随他去,善念也好、恶念也好,一律都不管,这句佛号就有力了!有什么力量?有灭妄念的力量。 佛教百科 “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相貌,我们的体质,我们的生活环境,都是从心想生。我们的心想,首先就不善,怎么说不善?念念为我。念念有私心,念念为我,这是染污。这个世间也有很多人做好事,好事做了不少,为什么没有得到好果报?为什么自己生活境界转不过来?他行的善没错,“言善,说好话;身善,做好事”,但是他的心不善、念头不善。他为什么要做好事?为名、为利。他纵然行善,心不清净,没有离开贪嗔痴,那是三界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 佛教百科 《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境界是心现的,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样子?为什么会有佛菩萨,会有天堂地狱?会有这么多差别?“唯识所变”。这么大的变化、差别是识变的。识是什么?我们今天讲心理作用。心现境界,但是心的作用会把这个境界转变,所以就变得非常非常地复杂。外面境界复杂,说明了我们能够分别的心复杂。《华严经》上讲了“妄想、分别、执着”三桩事,每一样里面那个复杂程度,无量无边!这才显示出十法界是这么来的,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体。 佛教百科 六祖惠能大师拜五祖之后,碓房里舂米八个月,八个月跟五祖没见过面。一般人说,我拜他做老师,八个月都见不了面,走了,我要跟他干什么?碰到这种人,祖师一定合掌,阿弥陀佛,早点走好。为什么?不能成就,他不是材料。所以头一个就是训练你忍辱,能忍他就有定。定之前方便是忍,没有忍哪来定,没有定,你怎么开慧? 佛教百科 一般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总爱发脾气,他不知道这个对自己的伤害非常严重!发脾气,伤害别人只有三分,伤害自己有七分。发脾气,自己受的伤害大,几天都恢复不过来,这个道理要懂。对人发脾气,如果对方没有涵养,他会记在心里,这就变成了仇恨。他现在没有能力反抗你,到他有能力的时候,他就来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才痛苦!所以佛菩萨教我们,在这个世间最重要的,不能跟人结冤仇。可是一般人不懂这个道理,有意无意都得罪人,得罪人就是跟人结冤仇,所以你自己这一生当中想做什么事情,处处有障碍,那是什么?冤家债主太多了。没有人肯帮助你,只有人来障碍你,原因就在此地。 佛教百科 佛经告诉我们,儿女跟父母的缘非常深,如果缘不深,他不会到你家里来投胎。儿女与父母有四种缘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来报恩的,过去你对他有恩惠,这一生他来投胎,就是孝子贤孙。他本来是来报恩的,你堕胎把他杀掉,不但恩没有了,还结了冤仇;来报怨的,是你过去跟他有过节,或者是杀了他,害了他,这一世他到你家里头来投胎。他今生是来报怨的,你把他杀掉,怨恨加上冤仇,冤仇愈结愈深;另外两大类是债务。父母欠他的,他来讨债;他要是来还债的,是好心、好意,也变成冤家了。无论是讨债、还债,统统都变成冤仇。堕胎是杀人,你杀了人,没有说不偿命的道理!堕胎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所谓“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要解这个冤结很费事,所以我们遇到有人要堕胎,要劝导她决定不造这个罪业! 佛教百科 在这个世间,有些人的生活很幸福,有些人生活过得很苦,命从哪里来的?命是自己造的。如果你造善业,你的命就好,你就很幸福;如果造恶业,你的命就很苦。“吉凶祸福,是自己修来的”,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教我们要自度度他。怎么个度法?断恶修善,念念帮助一切众生,念念帮助这个社会。你存的是善心,造的是善业,你将来的果报不可思议! 佛教百科 我们如果要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一定要发心自度度他。佛经里面讲的“度”,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的意思。我们要自己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必须别人也要幸福、也要美满;如果别人的生活很艰难、很困苦,我们自己过得很幸福,幸福里面会有灾难。中国古人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生活富裕,其他的人生活很困苦,贫富对立,人家会嫉妒你、仇视你,甚至于来盗窃你、来杀害你,你怎么会幸福美满?此可知,幸福何在?美满何在?于是我们就了解,佛给我们讲的有道理,我们帮助自己脱离贫穷困苦,也要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贫穷困苦,这个世间才会幸福美满。 佛教百科 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老夫子给文艺的演出订了一个标准。“思无邪”这个标准,就是高深的教学。高级的教学,让你听到、看到、接触到的,都是正面的教材,这里头决定没有染污。这种教学能够帮助你远离邪思,建立正念。中国的艺术它是教育,它是善的,它不会叫你看到有邪思、有邪知见。 佛教百科 “地狱”,在古人翻译的经里头,它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这里面没有乐受,只有苦没有乐。第二个意思:佛菩萨很慈悲想帮助他,帮不上忙,佛菩萨想救济他,都没有办法。为什么?业障太重。第三种是愚痴,不开智慧。他居住的环境非常阴暗,他看不到日月星辰,空中就像烟雾一样,很浓的烟雾,所以才称它作“地狱”。第四是“出佛身血”。佛是天人老师,因此以恶意让佛受伤,这个罪过就重了!今天释迦牟尼佛不在世,佛的形像,无论塑造的像,或者是彩画的像,如果你是以嗔恨心恶意把它毁坏,这个罪是相等的,你决定要堕地狱。 佛教百科 普贤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悟了的人,对待任何一个人,一定是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决定没有贡高我慢,决定没有自赞毁他。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佛一样来看待。十大愿王第二个是“赞叹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是性德。与性德相应的赞叹,与性德不相应的不赞叹。换句话说,与德行相应的好事,我们要称赞;不是好事,我们一句话也不提。所谓礼敬,是一律平等,对于一切众生真的是平等,没有亲疏远近、善恶邪正,我们以极清净的心来修礼敬,决定没有分别执着。赞叹就不一样,这里面就要有差别,与性德相应的要赞叹,与性德相违背的不赞叹。善的要赞叹,不善的只限于不赞叹,不要批评,这是佛教我们修行,修什么?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 佛教百科 《大乘经》上常讲,境随心转,相由心生。你的心是主宰,所以你一生的享受,完全要自己负责任。你怨天尤人,你造的是罪业,所感受的是苦报,是痛苦,不是乐报。 佛教百科 孟子教人“反求诸己”,遇到一切挫折、不如意的事情,回过头来想自己,不要想外面的人,与外人不相干。业因果报,稍稍有一点深入的话,你就觉悟了,你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肯定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别人看得很清楚,你自己也明了。 佛教百科 《八大人觉经》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你落实了,你真做到了。从前决定办不到的,现在能做到,这就是修行;把做不到的改变成能做到,不能容人的,现在学习能容人,这就叫修行。把你不善的行为修正过来,不善的想法、看法、做法统统修正过来了,你的修行有功夫;看到这个人还是不行,还是受不了,你的修行没功夫。修行没功夫,依旧造罪业,你造业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 佛教百科 修行第一个修什么?修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修成了,你所得的一切东西不会失掉,“一切法得成于忍”。如果你没有这层功夫,老师教给你东西,教到最后怎么样?你好高骛远,贡高我慢,自己以为不可一世,最后是身败名裂,必然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什么人是法器?就看他的耐心,看他的忍耐。这个人有多大的成就,与他的忍耐决定成正比。他忍耐的功夫愈深,他成就愈大;忍得浅,他这个器小,他成就愈小。 佛教百科 《金刚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修菩萨道,在山洞里面修忍辱波罗蜜,作忍辱仙人。暴君歌利王遇到了他,把他凌迟处死。“好,你忍辱!我拿刀一块一块把你的肉割下来,看你能不能忍?”割了之后,歌利王还问他:“你生不生气?”忍辱仙人说:“我没有嗔恚心。”忍辱仙人他能忍受,不但没有报复的念头,一念怨恨的意念都没有,这是忍辱波罗蜜圆满的现象!最后,忍辱仙人还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第一个度的就是憍陈如。歌利王就是憍陈如的前世,释迦牟尼佛就是从前的忍辱仙人。所以我们一定要修忍辱!对人要忍,对事要忍,对修行也要忍,不忍不能成就! 首页 123456 尾页 写微博 必填项已用*标注 * 验证码:
佛教百科
中国历代帝王之中,我们不能不佩服唐太宗。
唐太宗为什么为当代与后世人所景仰、所赞叹?没有别的,就是他知过能改,欢喜听别人说他的过失。
这是非常难得的!欢喜接受批评,认真反省检点改过。
唐太宗身边的这些大臣,听到有人对皇帝作出错误的批评,就向他报告:“那个人的指责是错的,应当要受惩罚。
”唐太宗不许。
大臣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我惩罚这个人,以后没有人敢在我面前说我的过失。
”他真有过失,你指责他,他感谢你;他没有过失,你偏说他的过失,他也能包容你,他不责备你,他让天下人都敢在他面前说他的过失。
他借鉴别人的意见来改过自新,所以一代伟人的成就不是偶然的!
佛教百科
世出世间法,我们要想做得有成就、做得很圆满,要不断地改进。
我们是凡夫,过失缺点一定很多,如果能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把过失缺点改正过来,我们就往上提升了。
世间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
第一种是诸佛如来,他没有过失,他是真正功德圆满。
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何况我们凡夫?第二种是自以为是的人。
这种人刚强难化,他以为自己没有过失,绝不接受别人的批评。
他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除这两种人之外,哪个人没有过失?所以我们自己要承认,自己的过失无量无边。
佛教百科
有人说:“我业障很重。
”你问问他,什么是业障?他也说不出来。
罪业很重,什么是罪业,他也搞不清楚!《地藏经》上讲得清楚,“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罪业是什么?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
由此可知,学佛人他学什么东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
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佛教百科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
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
即是离心相也。
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
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
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鱼。
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
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
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达摩祖师
佛教百科
有许多念佛人说:“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念,一念佛的时候妄念就多,请问如何是好?”这是很大的误会!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
我们一天到晚妄念纷飞,只是没有觉察到;这一静下来念佛,这才注意到,自己的妄念是这么多。
那怎么办?妄念随他去,不要去理会。
你越理会,妄念就越多,就芷止不住;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转移,不去理会它,妄念自自然然就会减少。
譬如我们念佛,我们整个精神都集中在佛号上,我们只要注意佛号不间断,妄念随他去,善念也好、恶念也好,一律都不管,这句佛号就有力了!有什么力量?有灭妄念的力量。
佛教百科
“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相貌,我们的体质,我们的生活环境,都是从心想生。
我们的心想,首先就不善,怎么说不善?念念为我。
念念有私心,念念为我,这是染污。
这个世间也有很多人做好事,好事做了不少,为什么没有得到好果报?为什么自己生活境界转不过来?他行的善没错,“言善,说好话;身善,做好事”,但是他的心不善、念头不善。
他为什么要做好事?为名、为利。
他纵然行善,心不清净,没有离开贪嗔痴,那是三界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
佛教百科
《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境界是心现的,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样子?为什么会有佛菩萨,会有天堂地狱?会有这么多差别?“唯识所变”。
这么大的变化、差别是识变的。
识是什么?我们今天讲心理作用。
心现境界,但是心的作用会把这个境界转变,所以就变得非常非常地复杂。
外面境界复杂,说明了我们能够分别的心复杂。
《华严经》上讲了“妄想、分别、执着”三桩事,每一样里面那个复杂程度,无量无边!这才显示出十法界是这么来的,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体。
佛教百科
六祖惠能大师拜五祖之后,碓房里舂米八个月,八个月跟五祖没见过面。
一般人说,我拜他做老师,八个月都见不了面,走了,我要跟他干什么?碰到这种人,祖师一定合掌,阿弥陀佛,早点走好。
为什么?不能成就,他不是材料。
所以头一个就是训练你忍辱,能忍他就有定。
定之前方便是忍,没有忍哪来定,没有定,你怎么开慧?
佛教百科
一般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总爱发脾气,他不知道这个对自己的伤害非常严重!发脾气,伤害别人只有三分,伤害自己有七分。
发脾气,自己受的伤害大,几天都恢复不过来,这个道理要懂。
对人发脾气,如果对方没有涵养,他会记在心里,这就变成了仇恨。
他现在没有能力反抗你,到他有能力的时候,他就来报复。
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才痛苦!所以佛菩萨教我们,在这个世间最重要的,不能跟人结冤仇。
可是一般人不懂这个道理,有意无意都得罪人,得罪人就是跟人结冤仇,所以你自己这一生当中想做什么事情,处处有障碍,那是什么?冤家债主太多了。
没有人肯帮助你,只有人来障碍你,原因就在此地。
佛教百科
佛经告诉我们,儿女跟父母的缘非常深,如果缘不深,他不会到你家里来投胎。
儿女与父母有四种缘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
来报恩的,过去你对他有恩惠,这一生他来投胎,就是孝子贤孙。
他本来是来报恩的,你堕胎把他杀掉,不但恩没有了,还结了冤仇;来报怨的,是你过去跟他有过节,或者是杀了他,害了他,这一世他到你家里头来投胎。
他今生是来报怨的,你把他杀掉,怨恨加上冤仇,冤仇愈结愈深;另外两大类是债务。
父母欠他的,他来讨债;他要是来还债的,是好心、好意,也变成冤家了。
无论是讨债、还债,统统都变成冤仇。
堕胎是杀人,你杀了人,没有说不偿命的道理!堕胎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所谓“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要解这个冤结很费事,所以我们遇到有人要堕胎,要劝导她决定不造这个罪业!
佛教百科
在这个世间,有些人的生活很幸福,有些人生活过得很苦,命从哪里来的?命是自己造的。
如果你造善业,你的命就好,你就很幸福;如果造恶业,你的命就很苦。
“吉凶祸福,是自己修来的”,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教我们要自度度他。
怎么个度法?断恶修善,念念帮助一切众生,念念帮助这个社会。
你存的是善心,造的是善业,你将来的果报不可思议!
佛教百科
我们如果要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一定要发心自度度他。
佛经里面讲的“度”,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的意思。
我们要自己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必须别人也要幸福、也要美满;如果别人的生活很艰难、很困苦,我们自己过得很幸福,幸福里面会有灾难。
中国古人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生活富裕,其他的人生活很困苦,贫富对立,人家会嫉妒你、仇视你,甚至于来盗窃你、来杀害你,你怎么会幸福美满?此可知,幸福何在?美满何在?于是我们就了解,佛给我们讲的有道理,我们帮助自己脱离贫穷困苦,也要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贫穷困苦,这个世间才会幸福美满。
佛教百科
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老夫子给文艺的演出订了一个标准。
“思无邪”这个标准,就是高深的教学。
高级的教学,让你听到、看到、接触到的,都是正面的教材,这里头决定没有染污。
这种教学能够帮助你远离邪思,建立正念。
中国的艺术它是教育,它是善的,它不会叫你看到有邪思、有邪知见。
佛教百科
“地狱”,在古人翻译的经里头,它有四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这里面没有乐受,只有苦没有乐。
第二个意思:佛菩萨很慈悲想帮助他,帮不上忙,佛菩萨想救济他,都没有办法。
为什么?业障太重。
第三种是愚痴,不开智慧。
他居住的环境非常阴暗,他看不到日月星辰,空中就像烟雾一样,很浓的烟雾,所以才称它作“地狱”。
第四是“出佛身血”。
佛是天人老师,因此以恶意让佛受伤,这个罪过就重了!今天释迦牟尼佛不在世,佛的形像,无论塑造的像,或者是彩画的像,如果你是以嗔恨心恶意把它毁坏,这个罪是相等的,你决定要堕地狱。
佛教百科
普贤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
悟了的人,对待任何一个人,一定是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决定没有贡高我慢,决定没有自赞毁他。
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佛一样来看待。
十大愿王第二个是“赞叹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是性德。
与性德相应的赞叹,与性德不相应的不赞叹。
换句话说,与德行相应的好事,我们要称赞;不是好事,我们一句话也不提。
所谓礼敬,是一律平等,对于一切众生真的是平等,没有亲疏远近、善恶邪正,我们以极清净的心来修礼敬,决定没有分别执着。
赞叹就不一样,这里面就要有差别,与性德相应的要赞叹,与性德相违背的不赞叹。
善的要赞叹,不善的只限于不赞叹,不要批评,这是佛教我们修行,修什么?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
佛教百科
《大乘经》上常讲,境随心转,相由心生。
你的心是主宰,所以你一生的享受,完全要自己负责任。
你怨天尤人,你造的是罪业,所感受的是苦报,是痛苦,不是乐报。
佛教百科
孟子教人“反求诸己”,遇到一切挫折、不如意的事情,回过头来想自己,不要想外面的人,与外人不相干。
业因果报,稍稍有一点深入的话,你就觉悟了,你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肯定有很大的转变。
这个转变别人看得很清楚,你自己也明了。
佛教百科
《八大人觉经》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你落实了,你真做到了。
从前决定办不到的,现在能做到,这就是修行;把做不到的改变成能做到,不能容人的,现在学习能容人,这就叫修行。
把你不善的行为修正过来,不善的想法、看法、做法统统修正过来了,你的修行有功夫;看到这个人还是不行,还是受不了,你的修行没功夫。
修行没功夫,依旧造罪业,你造业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
佛教百科
修行第一个修什么?修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修成了,你所得的一切东西不会失掉,“一切法得成于忍”。
如果你没有这层功夫,老师教给你东西,教到最后怎么样?你好高骛远,贡高我慢,自己以为不可一世,最后是身败名裂,必然是这样的结果。
所以,什么人是法器?就看他的耐心,看他的忍耐。
这个人有多大的成就,与他的忍耐决定成正比。
他忍耐的功夫愈深,他成就愈大;忍得浅,他这个器小,他成就愈小。
佛教百科
《金刚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修菩萨道,在山洞里面修忍辱波罗蜜,作忍辱仙人。
暴君歌利王遇到了他,把他凌迟处死。
“好,你忍辱!我拿刀一块一块把你的肉割下来,看你能不能忍?”割了之后,歌利王还问他:“你生不生气?”忍辱仙人说:“我没有嗔恚心。
”忍辱仙人他能忍受,不但没有报复的念头,一念怨恨的意念都没有,这是忍辱波罗蜜圆满的现象!最后,忍辱仙人还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第一个度的就是憍陈如。
歌利王就是憍陈如的前世,释迦牟尼佛就是从前的忍辱仙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修忍辱!对人要忍,对事要忍,对修行也要忍,不忍不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