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静心生聪明

学佛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发长远心,一步一个脚印。祖师大德常教导说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没有分别,但凡夫就是成天在分别,心外攀缘,碰到好看的、好听的就高兴,有不如意的就起烦恼,从一向歇,自己的事还没做好就去操心别人。这颗心很混乱,少焉不得安宁,怎么办呢?先收摄..

虚云长老:悟道与修道

憨山祖师说: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合: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融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去,逼拶到山穷水尽之处,溘然一念顿歇,..

修行要诀在于摄心

佛教窍门平等,无有高下,念佛、诵经、持咒、参禅、拜忏等等,各随志趣,各有奇妙。佛法本一味,要诀在于摄心,无论修何窍门,皆应留意以下三点:1、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佛学生不仅要恭敬三宝,对一切人、..

果煜法师:修行是从“修不可”开始的

修行,其实是从「修不可」开始的。各位在炎热的夏天里还来此打坐,皆是为「有所求」而来──愿望在心理、心理上有所改变。然则真正的修行,却要从修不可开始的。先松再紧现代的人学打坐,常是该紧处不能紧,该松处不能松,故打坐只是装模作样、滥竽充数而已。像现在这么多人在打坐..

六祖为什么否决“看心观静”

对于坐禅,六祖慧能大师从对般若窍门的体悟中,提出禅宗特有的方法。然而一般的坐禅,禅者都特别重视坐相,并对坐姿及呼吸都有一定的规定;对若何用心也有一定的方法,即:从六根门头摄一而人,系心一境。而《坛经》中却呵斥坐相:看心观境,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

学佛座谈

学佛座谈证圣法师各位同学,今天有这个机会跟人人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我认为很荣幸,也认为很高兴。我没有作任何准备,连个提纲都没有。净慧法师他白叟家慈悲,给我这机缘,让我来跟人人结结善缘,那我就随便地谈一谈。我在香港住过几年。那时刚从大陆去,后来在一所大学(基督教..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有多少人在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恐怕就难以说穿了。原因何在呢,佛经中已经讲的很明白,是人的“刚强难化”..

对这几种人不能传法

对哪几种人不能传法呢?1、不敬: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世间人学习文化知识,尚且要懂得尊师重道,出世间佛法更需要恭敬才能获得。2、无病而覆头:除非是有病而特殊开许,没有病的话,以披单等盖着头的人面前,不能传讲佛法。3、持伞:天气炎热或者下雨时,撑着伞听课也不行。..

白话佛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白话佛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我亲耳这样听佛说:佛祖曾在许多国度游化宣教。他来到了广严城,止步安住于清凉的树林中,微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美妙声音。佛的四周簇拥着八千位大比丘,又有三万六千位大菩萨,还有诸多的国王、大臣、婆罗门以及在家的佛教居士,此外还有天..

准提咒十大功德门

准提咒十大功德门节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谈到密咒功德深广之处。粗略依据各经典圣教可以分为十门,但是仍然无法全部描述完美。(因为世人大都不知道密教深胜的地方,所以暂且分用十门法来赞扬,以便给未曾听闻的人明白。不过若是一向舍弃显教专门赞扬密教,也不是通达佛法的人。..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

佛教的弥勒菩萨有哪些象征意义

佛教的弥勒菩萨有哪些象征意义到寺院朝拜过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内,都供奉有弥勒菩萨的坐像。弥勒菩萨像展示给人的是慈颜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见到弥勒菩萨乐呵呵的形象后,都会心生欢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将弥勒菩萨置于寺院的第一层..

安众与众

安众与众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这一偈子是说,自己认同了这个和乐融洽的团体,也愿望所有的人都来信赖它、保护它、尊重它、尊敬它。彼此间互相关怀照顾,不为私利争执,便能够和众、安众,没有任何障碍。此所谓僧,是梵文僧伽的简译,..

似有实无

似有实无大众心不合,随起诸妄想;如是诸佛刹,一切皆如化。《六十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三》此偈是说,因为众生的心彼此不合,由心生起的妄想也各形各色,是以十方诸佛的净土,也是如幻如化并非真实的。一般人认为,现实的世界是真的;不信佛教的人,认为佛国净土是人类想象..

懊悔安泰

懊悔安泰若人罪能悔,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泰,不应常念着。《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这个偈子讲的是懊悔。对自己的过失一旦懊悔了,就要把已懊悔的事不再挂在心上,这样才能镇静安泰地过日子,所以悔过,不等于痛恨。懊悔的意思是检查自己已犯的过失,愿意面对它,承担..

精勤无难

精勤无难人有不惜身,聪明心决定;如法行精进,所求事无难。《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义》这个偈子的重点在于精进两个字,这是大乘菩萨道的六度之一,用通俗话说,就是勤奋不懈怠的意思。不惜身和心决定都是精进的表现。意思是说,只如果以聪明的决定所认定的事业,就..

众生成佛

众生成佛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此偈是说,当自己熟悉了佛的精神,知道了佛的意思,接收了大家自己也能成佛的理念,就会愿望一切众生,都能理解佛的事理,并愿人人都能成佛。佛是自己彻悟,又能觉悟众生、安慰众生、鼓励众生的大觉智者..

嗔为毒根

嗔为毒根杀嗔心安稳,杀嗔心不悔;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大智度论卷十四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此偈是说,灭掉了嗔恨,心中就得安然;灭掉了嗔恨,就不再后悔。嗔恨是烦恼毒的根源,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人因为喜怒无常,常发性格而害人害..

超越两边

超越两边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佛陀虽然讲说涅槃寂灭之法,但也不等于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一切现象本来就未离开涅槃的寂灭相。这个偈子,把不动的真实相与一切现象的虚幻相,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本质,提纲挈领了。此偈纠正了一般..

步步成功

步步成功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从字面看来,诸佛灭度后,具有善软心的人,皆已成佛道,这是什么缘故呢?当佛住世时,亲自听到佛说法的人将来一定可以成佛,这是《法华经》所做的肯定;然则佛的肉身也会灭亡,称为灭度,怎么办?所..

真人无垢

真人无垢不怒如地,不动如山;真人无垢,死活世绝。《法句经卷上罗汉品》这偈子中的真人,能够不怒、不动,也无死活之忧,乃跟中国道家所说的真人,不太一样。道家的真人是修真得道之人,得寰宇之道者谓真人,长生不老、成仙登仙者称为真人,这是道家理想中的仙人,故关尹、老子、..

缘起成佛

缘起成佛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因为诸佛的福德与聪明已经具足,知道一切现象皆无不变的自性,故也明白众生心中的成佛种子,是从人缘而产生,只要人缘具备,每一个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佛说独一的佛乘。这个偈子的重点在缘起二..

知不如行

知不如行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法句经卷上述千品》这个偈子提醒我们,诵经不如解义;懂得经义,又不如扎实地奉行。实践经义,哪怕只有一句,就可以得道。此偈训勉我们不要贪多诵经功德,而要清楚明了经义,才有实益。诵经不在卷数多寡,而在如法实践。《六祖..

最高的聪明

最高的聪明行者舍诸法,亦不依止慧,亦无所分别,是为决定智。《大智度论卷四十五释大肃静品》此偈是说,一小我若能不执著各种现象,也不执著聪明的追求,在贰心目中,也不分别诸法的现象和聪明的功用,达到这种境界他就是有了最高聪明的人。行者是指修行菩萨道的人,是以无我的聪..

既不喜又不忧

既不喜又不忧若了知无我,有如是人者,闻有法不喜,无法亦不忧。《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一小我假如彻底明白了无我的事理,听到说有,不会喜形于色,或据说无,也不致忧闷惊恐。假如已知无我的事理,即知我这样器械,不过是由身、心、情况的三种人缘结合而成的,我..

莫把中国文化当玩物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莫把中国文化当玩物对佛教信众的明确回复2013年3月29日,《法海你不懂爱》戏谑佛教歌曲的作者,在接受媒体专访中以《中国的框框太多了》为题,向遭受戏谑的佛教界所提的撤消戏谑品要求,做出了正式的回复。他说:“法海有他的框框……这首歌出来以后遭到一些批评..

谁也不是局外人“法海事件”的文化思考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谁也不是局外人“法海事件”的文化思考编者按:“法海事件”引发的全民大讨论,是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苏醒。面对这种苏醒与觉醒,谁能置身度外?谁能是局外人?本文作者通和是一位在读哲学博士,他在文中指出:将“法海事件”置于今日社会发展之大潮中来观察,则..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我在十年前,谈到佛教现状,曾指出末法时期佛教存在十大弊端。十年过后,弊端越演越烈。所以,作为佛教徒,有必要知晓末法弊端,更需要清楚自身的责任及前进的方向。下面我结合佛教现状谈谈末法十大弊端。一、因缘恶劣众所周知,释迦..

坛城制作——心灵的惊艳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坛城制作——心灵的惊艳它让我们屏气凝神它是一个个细小的细沙铺陈成一幅檀城像我们的修行有了上师的构图传承一个修行计划开始然后靠着我们摒弃俗世的散逸一点一滴的修筑令我们心灵惊叹的领略最后喇嘛们扫去的图如同我们更应该逐渐骄傲自己的小小成就散去那自然..

民间的观音信仰是中印文化交融的产物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民间的观音信仰是中印文化交融的产物中国的观音信仰可以划分为三大体系。其一是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主要流传于汉族地区,它归属于正统的中国佛教范畴,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显教与中国文化对话的产物,保持了更多印度大乘佛教显教的成分;其二是藏传佛教的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