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

略論藕益大師念佛即禪觀思惟

略論藕益大師念佛即禪觀思惟──紀念藕益大師誕辰四○○週年學誠法師/福建佛學院提纲千百年來,由於淨土思惟的廣泛弘傳及對念佛法門的鼎力提倡,人們對持名念佛求生極樂再熟悉不過了,然则,對於念佛法門的真義卻缺乏仔細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討。在中國佛教史上,人們往往將念佛與禪..

“东山窍门”及北宗禅心性思惟的特点:本寂真心与守本归真

达摩禅法留存可知者虽少,但却奠定了此后东山窍门及北宗禅心性论的基调,即以本寂真心为本体及守本归真以除妄的真妄对立模式。因为达摩之后的传承模糊,我们姑且略去一些环节,直接从东山窍门及其后继的北宗禅作些分析。所谓东山窍门是指四祖道信及其高足弘忍师徒两代所弘之禅法。..

支遁禅学思惟的意义

中国佛教是在印度佛教的基本上吸收和融汇本土传统文化的相关身分而形成的。魏晋时期可以称作中国佛教的扶植期,三藏经典的译入、义理的阐释、修行方法的发扬等在本时期均已初具规模,僧俗两众自觉或不自觉多以中国思惟来理解和推广佛教,如支谦以大明度无极经名《般若经》,时人以..

晒台早期禅法的心性说

内容提纲晒台宗是接收初传期禅法最为凸起、最为圆熟的一个宗派,素以教观双美著名。本文从禅法的角度对晒台思惟进行审阅和归纳,整理出晒台宗的禅法思惟。心性说是晒台宗二祖慧思大师禅法思惟的核心,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为万法之本体,二是心即全妄而皆真,三是如来藏说..

楚圆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

石霜楚圆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是与他培养出优秀的在中国禅宗中外至关紧要的学生慎密联系在一路的。本章即从这个角度来作一商量。楚圆自三十七岁阁下住持南源广利禅院以来,直至五十四岁在潭州兴化禅院示寂的近二十年弘法生涯中,所到之处,倍受礼遇,门下学生也十分活泼。《续传..

慧能心性思惟的特点:自心本体与“三无”之旨

北宗禅师与南宗禅师尽管都在应用自心概念,但二者对其却付与了迥然不合的含义。慧能心性论思惟的核心是将心与性合一而用自心范畴标明。《坛经》中有关心的概念系列--自心、素心、自素心、妄心、直心,以及有关性的概念系列--法性、自法性、自本性、真如本性、本觉性、佛性、净性,..

《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思维模式

《起信论》显示大乘正义,提出一心二门理论: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所以二门不相离故【《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二,576a。】。《起信论》所提示的心是超越的真常心,此真常心是一切..

南能北秀

弘忍的学生浩瀚,出类拔萃的也不在少数。个中最著者有十学生,而惠能、神秀又是十学生中的俊彦。因为他们两个后来各在一方传法,禅法上又有着渐、顿的不合,被算作南顿北渐的代表。神秀(?~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人。年四十八,从忍禅师所受得禅法。据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

韩国知讷及其“心性论”研究

韩国高丽时期的著名僧人知讷生活在毅宗(1147~1171)至熙宗(1205~1212)时代。现存和知讷直接有关的资料有:(一)金君绥撰《泰平承平府曹溪山松广寺佛日普照国师碑铭并序》。(二)《大乘禅宗曹溪山修禅社重创记》。(三)《松广寺再建普照国师碑铭并序》,又作《海东朝鲜国湖..

“一心二门”与陆九渊的“心本论”

比起朱熹来,陆九渊受佛教尤其是禅学的影响更深,这是历来所公认的。陆九渊明确以心为宇宙本体,直接持续和发挥了程颢心是理,而建立了以心即理为核心的心学哲学体系。他说: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此吾之素心也【《与曾宅之》,《..

“啰啰哩”考

啰啰哩语习见于唐宋以来的白话文献,禅宗语录尤多应用。其语形变更不定,仅在宋代文献里就可见到多种写法,如:啰唻哩、啰啰哩、逻罗哩、啰哩啰、哩啰哩、哩哩啰、里棱罗、啰啰哩哩、啰哩哩啰、哩啰啰哩、哩啰等(见下文引例)。它们的用法基本一致;所用文字,声母多系来母,以啰..

研究禅宗与诗歌关系应当留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应当留意的是,禅宗既然被看作是宗教的、思惟的、文化的运动,就不是凝固不变的。禅宗经历了复杂的成长过程,表现为诸多抵触的结集,因而评论辩论具体文学现象、作家作品与禅宗的关系,就要斟酌到禅宗成长的具体形态。大体说来,禅宗的成长可分为酝酿期(准备期)、早期(即被..

止观相即

止(samatha),音译为奢摩他,是止息妄想的意思,想要达到止心不乱的禅定;观(vipasyana),音译为毗钵舍那,是观想诸法的意思,从而获得人生解脱的聪明。在小乘禅法里,两者分别代表不合的境界,譬如,安般守意的禅法,分为数、随、止、观、还、净六个阶段。但在大乘禅法里,止..

禅宗的返照自我与诗的超越注视

禅宗的悟,是对主体内在的佛性的的返照。在禅宗思惟中,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对于佛性的实现,主如果在于返观自我的顿悟。所谓明心见性,就是熟悉自我之心,发明自身之佛性。《坛经》中反复申说的就是这种返照自我的开悟。慧能认为自性本是清净的,佛性即在自性之中。一念悟时,众..

空静的诗心与灵幻的境界

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在进入创作时应该有着一种如何的心境?诗的本质在于审美创造,诗人在创作之时,首先是处在审美情境之中,有一个高度集中的审美立场。所谓审美立场,主如果指审美主体的心理倾向,侧重于强调审美主体诸种身分的浑融统一与外射偏向。创造过程中的审美立场,则是..

圆融相即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三谛圆融,是要解决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三论师与成论师之间的二谛之争。在各类二谛的理论里,关键问题是真谛、俗谛若何相即统一?能不能统摄一切万法?智顗认为,法华圆教可以达到三谛圆融的境界,二谛与中道相即不二,含具一切万法。从止观的角度来看,三谛圆融..

慧思大师的心性说

慧思大师禅法思惟中的心性说,是繁复而周备的。历来学界都是从思惟的角度对他的心性说进行粗略的勾画,而且大多把它放在了晒台宗这一特殊的思惟背景下来分析,并未将其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来商量。实则在《大乘止观窍门》等著作中,慧思大师对心性这一极抽象的概念所进行的解剖..

互具相即

一念三千,是晒台宗观心实践的最高境界,属于解脱论的范围。从止观的角度来看,实现一念三千的过程,最关键的是十界互具。根据《华严经》的唯心偈,智顗认为,一念心,即一念无明法性心,普遍适用于十法界的一切众生。彼此既然都有这个一念心,是以就有十界互具的结论。一念心即具..

佛教寺院的文化内涵

人类情况的急剧恶化,已使自身步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池深的危险地步。是以,我们的文化需要更新,文明需要提升。以征服、占领、掠夺、财富、消费、享乐、速度、效率等等为主题词的既往文明正在人们沉重的反思中逐渐褪色,人类弗成一世的中间地位正在它越来越孤独的生计处境中静静..

《维摩经》与生活禅

《观众生品》载,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法,便以天花洒向菩萨和大学生的身上。花到诸菩萨身上,纷纷腐化;到大学生的身上,便粘着不堕。大学生们运起各种神通去花,却始终不能去掉。天女问舍利弗为什么要去花,舍利弗说此花不如法。天女指出花的本身无所谓如法不如法,说..

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

印顺法师是现代著名的佛教授教化者,其著述极为丰富,研究十分深入,对海峡两岸的教界学界的佛学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为弘扬佛教优秀文化作出了重要的供献。一印顺法师提出,禅宗史的研究,必须弄清楚超时空的自心体验,现实时空(历史)中的方便演化,这对禅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

对印度禅学的有益梳理

禅自从日本传到西方今后,在西方世界甚为风行,但对于什么是禅,则难以给出一个既定的谜底。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可以从禅本身成长的历史长河中描写出禅变更的样态,由中也许能够懂得什么是禅。禅是梵语音译禅那的简称,意译作静虑,义为牵挂捆扎专注一境,正审思虑。中国佛教中习..

评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思惟》

宗教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展示自己力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供给社会道德的泉源之一。直至十九世纪后期,佛教成了近二千年中华历史上独一能在中国站住脚跟的外来文化。自东汉起,佛教就成了中国社会影响最广泛的宗教,并且逐渐与儒家和道教相融合,成为中国主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清】浙水慈云灌顶沙门续法集一、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二、为名利故,发心念佛,饿鬼界也。三、为眷属故,发心念佛,畜生界也。四、为胜他故,发心念佛,修罗界也。五、畏恶道故,发心念佛,人法界也。六、求天乐故,发心念佛,天法界..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三节 华严宗

第八章各宗要略第三节华严宗一、宗义及学统华严宗是依华严经而成立。释等初成道,悟法界真理,于其管自心征得而直说与人。但其义理精深,仅有大菩萨知真理。陈述有情同具如来之聪明德相,只是妄执而不能自知自见,为令征得此本具聪明,如来宣说法界缘起。此亦为本宗要义。华严经有..

第七章 业感缘起 第一节 缘起论

第七章业感缘起第一节缘起论有神论者,以为一切现象,乃自神之创造而成,是为有神的宇宙论。佛教则不然,以缘起论说明宇宙万有。万有生起,完全属于自己之因果律。现在之果,起于以前之因;以前之困,必成今后之果。又从以前之果而来。果上又生因,因又成果,前无始后无终之因果连..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二节 处与界

第六章有情之身心第二节处与界处是十二处,处亦云人,发展义。六根六境能发展心o所法之感化,六识必托根方能生起。内六根处是识所依,外六境处是议所缘。由报及境为增上缘,识得生起。意即熟悉的产生,有能取的六根和所取的大境。个中以六境为中间,没有此六境,能熟悉和所分别落..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二节 心法

第五章百法之要略第二节心法心法,心感化的根本主体,安闲线取各自所对境界,起分别虑知之感化。造善恶五趣轮转甚至成佛皆由此心,又叫心王,共八种识,识是心的别名,本义为了别,了谓觉了,别调分另u,能于境觉了分别故名识。眼识依眼根而起了别青黄等色长短等形之心。等于根对..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一节 五蕴

第六章有情之身心第一节五蕴第一节五蕴佛法以有情为中间为根本,情是情感活动,小至接蚁,大至人类,时刻在情感的生命狂流中。但有情各类有迷悟、有思惟境界不合,总不外有情是物质和精神的和合物,故佛不偏物质,不偏精神,而二者合论。有情的身心不外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范..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三节 心所法

第五章百法之要略第三节心所法心所法具云心所有法,心王所领有贪瞑等浩瀚别感化。具有三义:(一)恒依心起,依心三方得生起;(二)与心响应,常与心王同依(根)同缘(境)及同时;(三)系属于心,离心不能自有,如王巨之不相离。心工难缘取境界之总相,心所于彼不唯线取总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