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

世尊对邪淫全方位的开示

世尊对邪淫全方位的开示怎样对治邪淫?慈悲的佛菩萨们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与佛有缘的众生,佛菩萨们有最了不起的法门,可以断除淫欲,保护我们末法众生。具体来说分以下几种:一、持戒《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

佛教寺庙知识—五观堂

佛教寺庙知识——五观堂五观堂:寺院僧众用斋饭的地方,也称之为香积厨。僧人戒律规定,进餐之前应作五种观法: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也就是说,僧尼于吃饭前,应当饮水思源,观想食物之来源,知晓其来之不易。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僧尼于吃饭前应检查自己是否持戒..

“二时临斋仪”的内涵

“二时临斋仪”的内涵我们佛教信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临斋仪”(即供养偈和供养咒),然后才可用斋。但我们很多人都只知道这一基本仪式,却对念诵供养偈的含义并不明了。为了方便大众对“二时临斋仪”的理解,下面就其内涵作简要介绍。“二时临斋仪”在佛门..

佛经中对“占卜择日”如何看待?

《渐备一切智德经》节录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又弃邪见。奉于正见。不堕外学。舍于贪事虚伪之术。吉良之日。不择时节。不思国位。若睹帝主。不以为贵。不怀谀谄。表里相应心性仁和。奉佛法众不失三宝。愍哀三界皆欲度脱。《佛说阿难分别经》节录乞伏秦沙门释法坚译为佛弟子。不得卜..

恭请法宝须知/注意事项

恭请法宝须知为使广大莲友通过恭敬法宝,获得真正的法益,“有一份恭敬,即得一份利益;有十分恭敬,即得十分利益”,故敬录以下恭敬法宝的事项,祈请诸莲友参照执行。一、迎请法宝须知1.迎请法宝者,须生大恭敬心、感恩心,作难遭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恭请。2.佛经非藏品,若束之高..

印度佛教理论的基本构成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印度佛教理论的基本构成印度佛教理论基本由佛教的哲学本体论、佛教哲学方法论、佛教宇宙观、佛教人生观、佛教宗教观、佛教政治观、佛教伦理观和佛教美学观等几部分构成。一、佛教哲学的本体论:“缘起性空”《中国哲学史》佛教哲学的代表人物僧肇在其“般若”学..

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佛陀舍身喂虎佛教“慈悲”为怀,所谓“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是无缘大慈,给世界所有的众生温暖、幸福与快乐;“悲”是同体大悲,拔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与痛苦。慈悲不只是对有缘人..

大乘起信论译文

《大乘起信论》译文马鸣菩萨造梁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明憨山德清禅师直解中华习教沙门超然白话沙门来华白话证义《大乘起信论》白话(一)我以生命皈依那穷尽十方的,具有最殊胜意业的正遍知者;其身业殊胜于色法安闲无碍,以最胜语业救世的大悲佛陀!我归依佛陀的法身实相妙体,那无..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咒语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不论器械方,都有咒语的流传、应用和崇奉。一提到咒语,人们常把它和迷信连在一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咒音有奇特的力量,科学界有人作过检测,初步认为咒音是一种..

广义窍门经

广义窍门经一卷(出中阿含经一品)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如是我闻。一时净命舍利弗。住舍卫国。只陀树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是时净命舍利弗。语诸比丘。诸比丘言。大德舍利弗。舍利弗言。长老。我今为长老说法。初善中善后善。义善语善。纯一无杂。圆满清净。今为汝等。显示梵行。..

大乘起信论原文(马鸣菩萨造 梁真谛三藏译)

本文是大乘起信论原文阅读译文请点击:大乘起信论译文马鸣菩萨造梁真谛三藏译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安闲,救世大悲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赓续故。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

佛说普法义经

佛说普法义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贤者舍利弗。请比丘据说法。上头亦善。中心亦善。要亦善。善解分别具净除。听贤者行。名具法行。当为听。善心谛念。比丘应如贤者言。从贤者舍利弗听贤者舍利弗。便说十二时聚会。能致贤者道。何等为十..

优陂夷堕舍迦经

优陂夷堕舍迦经失译人名今附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止城东出。有女人子字芜耶楼。人呼为芜耶楼母。佛在芜耶楼母家殿上坐。有一女人奉持教戒。字堕舍迦以月十五日朝起洗澡。有七子妇皆使洗澡着好衣。日未中因饭。饭已澡手。将七子妇至佛所前为佛作礼。佛言就座。皆却就座。佛问..

佛说分别布施经

佛说分别布施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释种住处迦毗罗城尼拘陀树园。与苾刍众俱。尔时有一苾刍尼名摩诃波阇波提。持新[疊*毛]衣来诣佛所。到佛所已顶礼佛足退住一面。即白佛言。世尊。此新[疊*毛]衣我自手作奉上世尊。惟愿纳受。令我..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隋洋川郡守瞿昙法智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忉提耶子首迦长者言。首迦长者。我当为汝说善恶业报差别窍门。汝当倾听。善思念之。是时首迦即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所以人..

梵摩渝经

梵摩渝经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在随提国。与五百沙门俱行。时有逝心。名梵摩渝。弥夷国人也。年在耆艾百有二十。博通众经星宿图书。豫睹未萠一国师焉。梵摩渝遥闻佛王者之子出自释姓。去国尊荣行作沙门。得道号佛清净至尊。与五百沙门处随提国。开化众生。梵摩渝深惟叹..

花饰比丘的因缘

花饰比丘的因缘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带领弟子去应供,斋毕,大众正静默等待佛陀开示时,突然于人群中传来阵阵骚动。有人说:你看!那位比丘的耳朵上别着一朵好大的须曼花!出家人怎么可以戴装饰品呢?真大胆!竟然在尊贵的佛陀面前戴花。天帝请示佛陀问:世尊!请问这位比丘为何在耳..

如何才能忆起前尘后世之事的方法

如何才能忆起前尘后世之事的方法一天,佛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说人死有后世,为什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还没开口佛已知道,世尊就先说道:弟子们,你们看这棵树,本来只是一颗种子,现在..

提违遇比丘得救

久远以前,在裴扇闍国中,有一婆罗门女名叫提违,提违家中虽然非常富有,但却早年守寡,并且上无父母、膝下又无子女可依怙,总是孤伶伶的一人,终日闷闷不乐的。当时婆罗门中有一习俗,若是生活中总是不顺遂、不如意的人,可以先设大会斋供养一百位婆罗门后,再以家中所有的财产供..

净土法门:学习海贤老和尚之表法(第2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海贤老和尚的表法。前面我们学习老和尚「严持戒律,勤修梵行」,介绍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学佛的同学必须要遵守,念佛求生净土更不能违背,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到,这就是严持戒律。勤修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也就是《无量寿经》经..

净土法门:学习海贤老和尚之表法(第1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起,一连四天,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发起中元祭祖法会。昨天是祭祖大典,从今天起有三天三时系念法事。大家要我在这里讲几句话,我就想到海贤老和尚的表法,我们应当怎样学习?《永思集》并不长,光碟也只有五十分钟。印志法师到香港来把这些东西交给..

略論藕益大師念佛即禪觀思惟

略論藕益大師念佛即禪觀思惟──紀念藕益大師誕辰四○○週年學誠法師/福建佛學院提纲千百年來,由於淨土思惟的廣泛弘傳及對念佛法門的鼎力提倡,人們對持名念佛求生極樂再熟悉不過了,然则,對於念佛法門的真義卻缺乏仔細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討。在中國佛教史上,人們往往將念佛與禪..

晒台早期禅法的心性说

内容提纲晒台宗是接收初传期禅法最为凸起、最为圆熟的一个宗派,素以教观双美著名。本文从禅法的角度对晒台思惟进行审阅和归纳,整理出晒台宗的禅法思惟。心性说是晒台宗二祖慧思大师禅法思惟的核心,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为万法之本体,二是心即全妄而皆真,三是如来藏说..

南能北秀

弘忍的学生浩瀚,出类拔萃的也不在少数。个中最著者有十学生,而惠能、神秀又是十学生中的俊彦。因为他们两个后来各在一方传法,禅法上又有着渐、顿的不合,被算作南顿北渐的代表。神秀(?~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人。年四十八,从忍禅师所受得禅法。据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

慧思大师及其禅法特色

慧思大师(515~577)俗姓李,北魏延昌四年(515)出生于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省上蔡县)。十五岁削发受具足戒,并读诵《法华经》,精进苦行。在河南一带游学将近二十年时间,参禅访道学摩诃衍义,读经打坐悟法华三昧;遍历诸苦弘扬大乘,屡遭厄难领众南寻。五十四岁入居南岳..

佛教双手合十(合掌)的16种意义

百岁本老与一位幼童的传奇因缘(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合掌又称合十,其中内含有十六种意义: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争斗。双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无争斗之意。又因一只手也可伤人,现两掌相合,则全无伤他之意。十指合于一处。..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一节人天行果一、皈依三宝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学佛之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问:若欲..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节 菩萨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四节菩萨行果一、大乘与小乘乘者,运载义,引伸称运载诸有情,度死活海,到涅架彼岸之教法,名为乘。大简小而言,求佛之教法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之教法为小乘。佛果者,开一切种智,尽未来际,化益众生,即三觉圆满,万行所成,故云佛果。大乘又称菩萨乘,..

戒与戒律

戒与戒律学佛.持戒修行佛法,要知道戒与戒律是两个不合的概念。戒:是规范的意思。戒!是法。是释尊传授给我们的,规范自己的思惟行为.清净身心.解脱束缚.回归清净至善本性的修行方法。戒律:是束缚的意思。戒律!是由僧团依大多半僧众的意愿制定的,并非是由释迦牟尼而定。戒律的..

五戒

五戒杀.盗.淫.妄.酒五戒,是戒!是由释迦牟尼演说的,规范自己的思惟行为.清净身心.解脱束缚.回归清净至善本性的,方便的修行方法。五戒可不是戒律!戒淫:一提淫人人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性行为。实践上佛所说的淫是方便的说法,是比喻,不是单指的性行为。淫!是放纵的意思。戒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