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一节 印度佛学略史

第二章佛学之史略第一节印度佛学略史一、结集三藏佛应世时,亲闻佛说,佛示寂后,依佛殖教,佛之遗教,由诸圣学生所闻特结漠之法藏。然此法藏之结集,传说非一。第一次结集,原因是:佛世时,无文字电录,依口头传诵,恐日久无凭而失传。或恐外道邪说输入。另种原因,佛刚灭度,有..

戒与戒律

戒与戒律学佛.持戒修行佛法,要知道戒与戒律是两个不合的概念。戒:是规范的意思。戒!是法。是释尊传授给我们的,规范自己的思惟行为.清净身心.解脱束缚.回归清净至善本性的修行方法。戒律:是束缚的意思。戒律!是由僧团依大多半僧众的意愿制定的,并非是由释迦牟尼而定。戒律的..

佛法应知:经.律.论

经.律.论准确熟悉经.律.论三藏经典我们现在学佛修行,主如果依靠三藏十二部经典。那三藏十二部经典是怎么来的那?三藏十二部经典,是在释迦牟尼进入无余涅槃后,由释迦牟尼的后世学生们,依照释迦牟尼生前所讲的法,集结而成的。而有些论典是释迦牟尼的后世学生所造。而且是在四到..

五戒

五戒杀.盗.淫.妄.酒五戒,是戒!是由释迦牟尼演说的,规范自己的思惟行为.清净身心.解脱束缚.回归清净至善本性的,方便的修行方法。五戒可不是戒律!戒淫:一提淫人人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性行为。实践上佛所说的淫是方便的说法,是比喻,不是单指的性行为。淫!是放纵的意思。戒淫..

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

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四圣谛四圣谛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真实现象,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四个真实的事理。也就是生命现象在世间的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就是:苦.集.灭.道。苦谛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苦?苦就是一切束缚.强迫的感触感染就是苦。有情生命在世间的各种际遇与感触感染..

佛教中的“八识”是哪八识?

八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末那识8.阿赖耶识。有情生命的身体是由四大物质假合而成的。依身体的功能可分为六大部分:1.视觉器官(眼根)2.听觉器官(耳根)3.嗅觉器官(鼻根)4.味觉器官(舌根)5.四肢躯干包括内脏(身根)6.思维器官(大脑)。有情生命就是靠这..

业与业力

业与业力我们众生身.口.意的各种活动,都邑留下业的种子藏于心识之中,产生一种牵引力。这种牵引力跟着我们死活轮回,不离我们阁下。在未来适当的时间.空间里,给我们带来适当的果报。这种由我们早年的行为,业!所导致的牵引力,就是业力。当我们的业没有获得果报前,无论经历千..

宇宙的组成

宇宙的组成宇宙是由物质现象的色,与生命现象的心组成。一.色(物质现象):一切宇宙物质(色法)现象,是由地.水.风.火。四大种互相和合而成的。这四大种的互相和合便组成了宇宙的一切物质现象。四大种的和合过程,有的是在瞬间就可以和合而成(化学),有的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星..

菩萨的修行方法(六度)

菩萨的修行方法(六度)六度,是获得无限聪明.力量与死活解脱的六种修行方法。六度的修行,可以使一切有情生命度脱死活苦海,成就佛果。六度是自度度他的利器,是修行解脱所必须的。一个修行菩萨道的行者,如不修行六度,是绝对弗成能成就究竟佛果的。布施:就是对世间一切需要赞助..

佛说七佛经

佛说七佛经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以前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

般泥洹经

般泥洹经卷上不载译人附东晋录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王舍鹞山。从大众比丘。比丘千二百五十。时摩竭王阿阇世。与越只不相得。众臣议言。越只自恃国富民众。地沃野丰多出至宝。不首伏我。当往攻伐。国贤大臣名曰雨舍。梵志种也。王命使行。稽首佛足。敬问消息。兴居轻强力量游步。德化..

毗婆尸佛经

毗婆尸佛经卷上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诏译尔时佛告诸苾刍。于以前劫有大国王。名满度摩。有一太子名毗婆尸。久处深宫思欲出游。告御车人瑜誐言。与我如法安置车马。今欲出外游观园林。瑜誐闻已即往厩中。安置车马控太子前。乘之出外。见一病人。太子曰。云..

92、三宝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智海浪花

92、三宝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三宝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没得到智慧眼之前,我们很难看到顺缘违缘的究竟实义。正像最伟大的藏传佛教佛学家麦彭仁波切所说的那样:“有些情况表面上看是违缘,实际上却是顺缘。反之亦然。”我们世间不也有很多看似生活得四平八稳,实则一直在不断地累积恶业的..

94、四海求真智海浪花

94、四海求真四海求真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即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求学佛法以期了脱生死。佛陀就曾说过:超越火海剑林,乃至死亡之前都应希求佛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十分赞叹传馨的上下求真之举。她从新加坡先来到泰国,又前往印度,最后终于在这高原藏地住了下来。来回奔..

84、在求索之中智海浪花

84、在求索之中在求索之中在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前、中期,别说博士了,一个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都极其微小。而今,大学可谓已普及于社会民众当中了,以至一个无有任何学历、文凭的人,反而会成为人群中的少数分子。在文化教育的层次、范围不断提升、扩..

79、平等的世界智海浪花

79、平等的世界平等的世界个人的生命之花与广袤的大地相比,可能会显得异常渺小,但再微不足道的小花也会散发出它本有的芳香。每个人依据前世所造的不同之因而感受今世不同的业感之果,这看似不一样、不公平的人生境遇,实则是因果法则最公平的显现,只是这个中因缘大多数人看不透..

71、珍贵的眼泪智海浪花

71、珍贵的眼泪珍贵的眼泪学佛人步入佛门的因缘各有不同。有人以听闻上师名字或目睹上师相片而结下佛缘;有人则是一听闻空性之理便涕泪满面……不懂佛法的人根本不理解这些其实都是有缘者善根成熟的表现。距今近二千年前的伟大佛教学者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曾有颂云:“若异生位..

48、突破重围智海浪花

48、突破重围突破重围战争中的围追堵截是很平常的,而日常生活中的硝烟和鏖战也不少见。对释持幢而言,他的出家历程就像一场突围战,一方面要向自我宣战,一方面又要突破世俗偏见,冲出家庭樊笼。这里虽没有刀光剑影,但也不乏唇枪舌剑。这场“战争”进行得很辛苦,但最终的胜利者..

44、发现真理 追求大乐智海浪花

44、发现真理追求大乐发现真理追求大乐如果佛法能融入每个人内心的话,我相信人人都会有一个根本的变化。越是深入佛法,越是按照佛法行持,你会发现自己的身心越是能够更快地离苦得乐。我想这一点德空应该体会很深吧!据说上大学那阵,他也跟当时的整个青年族群一样,标榜风流、追..

43、故乡智海浪花

43、故乡故乡人们都热爱自己的故乡。我也赞美过我的家乡,不过我对家乡的理解,与一般人对出生地的眷恋却有些不同。我曾写过一首歌,歌中唱道:“我难忘的故乡,是喇荣圣地;我难忘的恩师,是晋美彭措法王;我永生修学的正法,是无上的大圆满。”的确,在我心中,我求学佛法的喇荣..

39、步出困惑智海浪花

39、步出困惑步出困惑有一天,我坐在喇荣沟摩尼宝区的甘露旋山谷里。这里有清净的小溪,小溪两旁盛开着金、银两色的花朵,花丛中还点缀着零星的小树。在这样宁静的氛围中,我打开了《喇荣课诵集》。正读诵着每日的课诵功课时,有几只蓝色的布谷鸟飞到了我身旁的小树上。它们开始唱..

28、快乐之源智海浪花

28、快乐之源快乐之源神变月的喇荣只能用“惊人”二字来形容。十五天的日子里,上万名四众弟子每人都要念够五万遍观音九本尊心咒;不唯如此,遍布五个台的高音喇叭,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不间断地播放男女僧侣唱诵此咒的悠扬和声。我相信任何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此时来到喇荣都会得到无..

23、决择智海浪花

23、决择决择意运赤诚就住在离我很近的地方,我每次回家都要路过他的家门口。有时我不免好奇地驻足“偷听”一会儿他房里的动静,让我感觉很欣慰的是,每次听到的都是他在念经或持诵咒语,要么就是他和一两个小和尚的辩经。继续“偷窥”下去,发现他除了做饭以外,大多数时间基本上..

5、生活的沉思智海浪花

5、生活的沉思生活的沉思释圆地,出家前曾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法律课程,并兼任四川省司法厅直属的律师事务所律师。我认识她已有多年了,总感觉这个人思维敏捷、很有智慧,同时出离心也非常强烈,而且生活中还不忘广积福德资粮。她曾广泛地作过各种上供下施,在这方面从不吝惜..

成佛的唯一途径

首页>>心经的人生智慧(目录)>>成佛的唯一途径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成佛的唯一途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佛是为了成佛,成佛在一般人看来是很虚玄的。有人可能不禁会问:自古以来究竟有那些人成佛的呢?《经》曰:“三世诸佛”。三世是过去..

烦恼即菩提

首页>>心经的人生智慧(目录)>>烦恼即菩提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烦恼即菩提【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在佛教中称为四谛法门。谛是真实义。四谛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佛陀初转法轮时,对乔陈如等五比丘就是开示四谛法,此后佛陀一生设教几乎没有离开这个纲领。因此,四谛是..

济群法师简介

首页>>心经的人生智慧(目录)>>济群法师简介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济群法师简介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到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主讲唯识、戒律课程。教学之余积极从事通俗弘法。在欧洲、澳洲及港澳台等地,留下法师弘法的足迹;在大陆高等院校、信众团体..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首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目录>>第七章生死之超越《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教授著第七章生死之超越中国佛教徒常说:“生死事大”,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从佛法的眼光看来,人生、者、病、死、恩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贫穷、灾祸..

第三章 “业”与轮回《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首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目录>>第三章“业”与轮回《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教授著第三章“业”与轮回现代汉语中,“作业”、“造业”、“事业”等词被频繁使用,但知道它们出自佛教典籍的人并不多。这些词语中的“业”,本为梵文“羯磨”(Karma)的意译,..

27、仁波且答疑选录(一)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开示录选

首页>>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开示录选(目录)>>27、仁波且答疑选录(一)仁波且答疑选录(一)问:密乘是果位的修法,那么受密乘的皈依后,是否可以直接观想我即本尊,本尊即我?仁波且:我到汉地之后,才发觉不仅是学密行者,就是学显乘的行者,也大都不重视修行的次第。学佛需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