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nachuanfojiaojingdianchanxiu

32篇 阅读量26018

《布经》讲解四

“知道觊觎、非分的贪是染污心的随烦恼后,他断除觊觎、非分的贪。…知道放逸是染污心的随烦恼后,他断除放逸。”烦恼是怎么被断除的呢?简单说,禅修者先努力去除五盖获得心清净(达到至少近行定的定力)..

《布经》讲解三

接下来讲讲经文里十六个随烦恼的具体含义:1、觊觎:非分的贪婪。什么叫非分的贪婪?就是企图占有不是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他人的物品。比如说盗贼偷窃、抢劫他人财物时,现起的就是这种烦恼。所以觊觎可说..

《布经》讲解一

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学习中部的第七经-《布经》。佛陀在这篇经文里用布来比喻心,这篇经文因此而得名。为什么要学习这篇经文呢?学习这篇经文能让我们对烦恼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们过去学习过四圣谛。四圣谛..

出入息念的殊胜之处

现在出入息念可以说是南传最流行的业处。为什么这么流行?因为这个业处的确有其殊胜之处。《清净道论》引用了一段经文赞叹出入息念:“诸比丘!此安般念(出入息念)—三摩地修习与多作时,实为寂静,殊胜..

能修“随逐”的“触”

根据《清净道论》,修出入息念一共有七个大步骤:(1)数——算(出入息)。(2)随逐——为随行。(3)触——为触处。(4)安住——为安止。(5)观察——为毗钵舍那(观)。(6)还灭——为道。(..

相应部.念处相应.第八经-厨师经

“比丘们,假如一个愚蠢、不在行、不善巧的厨师给国王或大臣提供各式的菜肴:酸的,苦的,辣的,甜的,刺激的,柔和的,咸的,淡的。这个愚蠢、不在行、不善巧的厨师没有把握主人的相:今天主人喜欢这道菜..

喜觉支的喜

喜觉支的喜是一种让心明净的兴奋作用。和我们通常说的“高兴”有一些区别,我们通常说的“高兴”,有时是不善法带来的。比如有人看见别人倒霉了很高兴;有人赌博赢钱了很高兴;有人吸毒了很高兴。这些高兴..

精进觉支和四神足

南传佛教注解里有一句名言:“于精进者何事不成?”意思就是:一个精进的人做什么事都能成就。但需要强调的是:精进觉支的精进是正精进。什么是正精进?方向正确的精进。什么是正确的方向?断除烦恼,止恶..

择法觉支和智慧

择法觉支的择法指分辨的智慧。几乎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分辨的智慧。比如持戒时我们要分辨自己的行为、语言是否犯戒;禅修时我们要分辨自己的心是否被五盖染污;乃至我们平时扫地时都会用到分辨的智慧(分辨地..

闻法可去除五盖,培育七觉支

“比丘们,当一个圣弟子全神贯注,聆听佛法时,五盖不会现起,且七觉支能得到培育、圆满。哪五盖不会现起呢?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盖、掉悔盖、疑盖。这五种障碍那时不会现起。哪七觉支能得到培育、圆满呢..

《丛林经》讲解一

这里给大家分享南传中部第十七经《丛林经》。这里的“丛林”指一位比丘居住和禅修的住处。佛陀在这篇经文里教导比丘怎么选择居住和禅修的住处。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祈陀林给孤独园。在那里,世..

天眼通为何会退失?

佛陀一次去东竹林园看望阿努褥达等三位尊者,并询问了他们禅修的情况:“阿努褥达,你们这样精进、热忱、刚毅地修行,证得了什么超人法,圣者的殊胜智见,和安稳住处吗?”“尊师,我们这样精进、热忱、刚..

出入息念数息法的增强版

前面给大家介绍了《清净道论》原始的数息法。根据实践的经验,《清净道论》原始的数息法对某些禅修者而言在难度上还是不太够。难度不够就意味着不用太专注就能不出错。妄念(不善寻思)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

《静寻经》讲解三

佛陀前面说的两种方法,如果用了还没有解决问题,可以再用第三种(忘掉不善寻思):比丘应当努力忘掉、不作意这些寻思,当他努力忘掉、不作意这些寻思时,这些引发贪嗔痴的寻思被弃除、平息。弃除它们后,..

中部第十三经大苦蕴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祈树给孤独园。那时,几位比丘清晨穿着整齐,拿了衣钵,进舍卫城乞食。那时,这几位比丘想:‘到舍卫城托钵太早了,不如我们(先)去外道的寺院。’于是他们到了外道的寺院..

《波达李亚经》讲解三

居士,如果一个人拿着草火炬迎风行走。你认为怎样?居士,如果这个人不扔掉草火炬,他会不会手被烧、臂膀被烧或者其他的身体部位被烧,因而被烧死或经历近乎死亡的痛苦?”“是的,尊者。”“正如这样,居..

《大苦蕴经》讲解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祈陀林给孤独园。那时,几个比丘清晨穿着整齐,拿了衣钵,进舍卫城乞食。那时,这几个比丘想:‘在舍卫城托钵太早了,不如我们(先)去外道的寺院。’于是他们到了外道的寺..

中部第五十四经波达李亚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昂古达拉巴的阿巴纳城。那时世尊早晨穿着整齐,拿了衣钵,进阿巴纳城乞食。在阿巴纳乞食、用餐后,去往一个树林午休。到了树林后坐在一棵树下午休。波达李亚居士也穿着斗篷,打着..

怎么结合出入息念修四念处?

要知道怎么修四念处就要先弄清楚四念处的含义。佛陀在长部第二十二经《大念处经》是这么说明的:“这里,比丘们,比丘住于身随观身,精勤、具足正知、正念,远离世间的贪忧;住于受随观受,精勤、具足正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