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什么是佛教讲的“业”?-《小业分别经》讲解一

2020-11-09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城祈陀林给孤独园。那时青年婆罗门苏拔.陀迪亚子去往世尊处。

这里可能需要解释一下:“苏拔”是人名。“陀迪亚子”,是说此人是陀迪亚的儿子。这是在巴利经文里面经常会出现的现象。比如当时有位国王叫阿阇世,在经文里经常称呼他为“阿阇世.韦提希子”,因为他是韦提希的儿子。这可能是古印度的一个习惯-经常在名字之后加上某某的儿子。首先讲讲关于这篇经文的背景故事:苏拔为什么到这里来呢?之前,佛陀到苏拔家托钵,刚好苏拔外出不在家,所以没见到苏拔,而是碰到苏拔家的一只狗很凶地狂吠。这只狗是怎么回事呢?苏拔的父亲陀迪亚虽然生前很有名,死了以后的投生却不怎么样:投胎到儿子家做一只狗。托迪亚生前特别吝啬,从来不会布施任何东西给出家人。不管什么出家人,佛陀也好,佛陀弟子也好,到他家门口的时候,他都会叫:“出家人,走开!走开!没东西给你!”所以,当佛陀来托钵的时候,这只狗还是像前世那样一直狂吠,意思还是:“出家人,走开 走开!没东西给你!”佛陀于是就对着它说:“陀迪亚呀,你前世是人的时候,你就这样叫,现在投生为狗了,还是这样叫。”狗听了以后,变得很萎靡、沮丧,灰溜溜地跑到一个角落里去,神情郁闷地待在那里。苏拔回家后就注意到这只狗没精打采的。苏拔为什么会注意这只狗?因为他非常喜欢这只狗,经常是给狗吃好吃的,给它非常好的住处,苏拔有时甚至让狗就睡在自己床上。看到这只狗没精打采地待在阴暗的角落。苏拔就觉得很诧异,问:“这只狗怎么没精打采的?发生什么事了?”仆人就把佛陀对狗说的话告诉苏拔了。苏拔一听很生气:“怎么回事,用父亲的名字来称呼我的狗?难道狗是我的父亲?不可能啊!父亲活着的时候是大名鼎鼎的婆罗门,怎么可能投生为狗?不行,要去找他!”于是苏拔就气呼呼地跑到佛陀面前问:“您怎么用我父亲的名字来称呼我家里的狗?您的意思是:这条狗是我父亲投生的?”佛陀说:“没错,我就是这意思,而且我可以证明这条狗前世就是你父亲。”佛陀接着说,“你父亲的遗产,还有一部分没有给你,你想不想要?”苏拔心想:“当然想要了。”嘴上就说:“你说说看。”佛陀说:“你回去以后,给狗好吃的,等它吃饱有点困,似睡非睡的时候,你就问它财宝藏在哪里,它会告诉你。”苏拔气还没消,但是出于好奇,同时也很想得到那笔财产,就说:“我姑且试试。”就这样,他回到家,给狗很好的食物,让它饱饱地吃了一顿。然后就等狗吃饱了似睡非睡的时候,就对它说:“你要真是我父亲的话,就把埋财宝的地方指给我看。”结果狗真的起来了,晃晃悠悠地带着苏拔走到一棵大树前面。停在那里,刨了刨土。苏拔就叫仆人来挖,果然挖出了很多财宝。苏拔于是对佛陀心悦诚服,生起信心:“佛陀没有妄语,我真的按照他的话找到父亲生前财宝。”于是就再次拜访佛陀,向佛陀请教。

到了后和世尊互相问候。寒暄之后在一面坐下。坐下后苏拔.陀迪亚子对世尊说:“尊敬的乔达摩,由于什么因缘使人有很多(不同情形),什么因缘使人有优劣?尊敬的乔达摩,有人短寿,有人长寿;有人多病,有人少病;有人美,有人丑;有人势力小,有人势力大;有人贫穷,有人富足;有人出生卑贱,有人出生高贵;有人生来愚蠢,有人生来明智。由于什么因缘使人有很多(不同情形),什么因缘使人有优劣?”

这些实际上是大部分人都很关心的,关于人世间的幸福和苦乐的问题。有的贤友可能会说:“我们禅修是为了证得涅盘,不是为了世间的幸福。”这话没错。但是禅修也是需要人天福报的。比如禅修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一个人太短命,禅修的任务还没完成,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寿是必要的。

健康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怎么禅修?有时候就是得个小感冒,一直流鼻涕,都没法禅修,更不用说得了大病了。

那富足呢?禅修者也需要必要的财力。像缅甸禅修的条件算最好的了,食宿都是免费,禅师的指导也没有收费,但是去禅修中心的机票要自己买,签证费也要自己付。这都是很现实的。所以大家对必要的人天福报也要重视。这些福报是禅修必要的基础。

那我们来看一下,佛陀怎么去回答他的问题呢?佛陀就回答:

“年轻人,众生以业为自己的财产,是业的继承人,因业而生,以业为眷属,以业为依处。业使众生有优劣之别。”

佛陀就回答,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业”。人们关心的长寿、短寿、健康、生病、贫富、贵贱、智慧、愚蠢等等的果报,根本上是由业决定的。这里首先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业”。

业是指善或不善的思心所(cetanā)。…一切(善或不善的)速行心的思都有业。”(《阿比达摩概要精解》)

巴利语“cetanā”有的人翻译为“思”,是一个心所。英文翻译是“volition”,就是主观意志的意思。单单“思”这个心所是非善非恶的。那这里善的思心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善心里的思心所。同样,不善的思心所就是指不善心的思心所。善心和不善心都是属于速行心。所以说:一切(善或不善的)速行心的思都有业。怎么理解“业”呢?就是主观意志活动。怎么叫主观意志活动呢?简单说就是:心里有决定、意图要达到一个主观目的的心理活动。当有这个心理活动时“业”就产生了。如果要达到的目的是善的,就是善业。如果是不善的目的,就是不善业。

这里还要给大家解释:“众生以业为自己的财产”,我们一般都理解为房产、车子,钞票是财产,这是表面的。其实“业”才是我们的财产。站在轮回的角度来看:这些钱财,房产,车子,死了后是带不走的,带走的只有“业”。另外,为什么会有这些财产,根本原因还是前世或今世的“业”。所以“业”才是众生自己的财产。

“以业为眷属”也是这样,一个人死了以后,父母兄弟没办法跟他一起走的,跟他一起走的也是“业”。

“以业为依处,也是这个意思。有情投生到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根本原因也是“业”。世间种种,可以说都是“业”决定的。

“尊敬的乔达摩说得简短,没有详细解释,我不很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尊敬的乔达摩能详细解说法义,让我能明白这个简短的回答就好了。”

为什么佛陀不一下子就把后面的内容先说出来,而要先给一个简短的回答呢?佛陀主要是想先打一下苏拔的傲气。因为苏拔在当时的婆罗门中是属于比较有名气的。年轻气盛,比较傲慢。如果一下子就讲得很清楚,会助长他的傲慢,所以先给他一个简短的回答。苏拔听不懂,傲气被打下来了以后,佛陀才给他一个详细的回答:

“那么,年轻人,好好注意,我要说了。”“好的。”苏拔.陀迪亚子应道。世尊说道:“年轻人,假设有某个女人或男人杀生、残忍、血手、嗜好杀、对众生没有慈悲心。由于这样的造业,身坏命终投生苦界乃至地狱。如果身坏命终没有投生苦界乃至地狱,如果还是回到人间,无论在哪里出生都是短寿。杀生、残忍、血手、嗜好杀、对众生没有慈悲心,这些业导致短寿。

这段话总的意思就是,短寿的原因是杀生。但是这里要注意,杀生的业其实有两个果报。这里涉及到四种业:令生业、支助业、阻碍业、毁坏业。

1.令生业:产生结生以及存续的果报。

2.支助业:支助令生业的果报。

3.阻碍业:阻碍令生业的果报。

4.毁坏业:毁坏令生业的果报。

杀生可以让有情投生恶趣,这就是杀生作为令生业的作用。还有一个短寿的果报,这是杀生作为毁坏业的作用。为什么造了杀生的业,不一定堕恶趣呢?因为有情造的业很复杂,一个人往往善业也造,恶业也造。所以在临终的那一刻,如果善业的力量强,就投生到善趣。但他过去造的恶业不会消失,会对他投生后的生活状况产生影响。比如布施的善业也造,杀生的恶业也造,临终的时候,布施的善业成为令生业,投生为人-善趣。但是杀生的业还是跟着他,使他短寿。这时杀生的业起毁坏业的作用:毁坏了投生为人这个善的果报。

如果一个人他有不杀的善业,这个善业使他投生为人。同时他也有布施的善业,他投生为人以后,布施的业也成熟了,他就会很富裕。这时布施的业成为他的支助业。另外,他不杀的业还会继续起作用,使他长寿。

阻碍业呢?比如一个人造了布施的善业,本来他可能年轻的时候就能够富裕,但是由于他也造了偷盗的恶业,使他年轻的时候没办法富裕,老年时才富裕。这时候那个偷盗业扮演了阻碍业的角色。从这里可以看出,业的运作比较复杂,同样的业有不同的作用:头一种作用是使有情投生到善趣或恶趣,另外三种作用是对他投生以后的生活状况产生影响。所以,善业有两种,一种是使有情投生到善趣,另外一种使有情投生到善趣后生活比较好,有种种优越的条件。恶业就反过来,要么使他投生到恶趣,要么会使他投生后的生活状况恶劣。需要注意的是:支助业不一定就是好的。比如一个人因为杀生投生地狱,又因为偷盗业使他在地狱的寿命很长。这时候偷盗业是支助业,支助他投生为地狱的果报。但有这样的支助业不是什么好事。

同样阻碍业和毁坏业也不一定就是坏的。比如一个人因为杀生投生地狱,但因为布施的善业很快就在地狱死掉,投生到人间。这时布施这个善业起的就是毁坏业的作用-毁坏了杀生这个恶业产生的苦报。也就是善恶业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总原则不变:善业得好的果报,恶业得不好的果报。(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