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能修“随逐”的“触”

2020-07-12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根据《清净道论》,修出入息念一共有七个大步骤:

(1)数——算(出入息)。

(2)随逐——为随行。

(3)触——为触处。

(4)安住——为安止。

(5)观察——为毗钵舍那(观)。

(6)还灭——为道。

(7)遍净——为果。

第一个大步骤“数”就是数息。数息成熟后就可以进入第二个步骤“随逐”。所谓“随逐”,顾名思义就是心一直跟着呼吸。怎么跟着呼吸呢?是通过“触”。所以第二个步骤“随逐”和第三个步骤“触”是相联系的。《清净道论》用了三个譬喻说明二者的关系。这里只说说其中一个-“锯的譬喻”:一个人用锯子锯木头。他的心念不是跟着锯子拉来拉去,而是只注意锯子和木头接触的地方。虽然他的心念没有跟着锯子拉来拉去,但对于锯子的拉动过程清清楚楚。最终也能完成锯木头的工作。锯子和木头接触的地方就好比禅修者的鼻端(呼吸气流和皮肤接触的地方)。锯子拉来拉去就好比呼吸的出入。锯木头的人只是注意锯子和木头接触之处就知道锯木头的全过程,就好比出入息念的禅修者通过鼻端的“触”就能时时刻刻都跟着呼吸,清楚呼吸的全过程。初次看这个譬喻会觉得这个步骤和第一个步骤“数”没多大关系。对很多人来说,知道呼吸气流和鼻端皮肤的摩擦并非难事。所以很多禅修者(包括作者自己)往往就直接跳过数息,或者随便修修数息就进入“随逐”这个步骤。但是接下来就会发现很难通过鼻端的摩擦点持续跟随(专注)呼吸:这个摩擦点会变来变去,固定不下来,往往还会伴随鼻端酸痛、身体绷紧等等不舒服的感觉,很难受。最后呢,只有这些让人不舒服的感受,呼吸反而感觉不到了。所以能让禅修者“随逐”呼吸的“触”不是普通的气流摩擦产生的触觉。这个“触”和普通感觉到的气流摩擦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这个“触”伴随明显的、较强的“喜”。“喜”实际是一个心所,它的作用是能让心感到清新和愉悦。这样的“触”出现后,禅修者会感觉对呼吸的觉知非常清楚,触感似乎更明显了。有的禅修者因为知道出入息念后期呼吸趋于细微,后期的禅相(取相和似相)像“光”而不是明显的触觉,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修错了。实际上,呼吸趋于细微不等于对呼吸的觉知变得模糊。这种“明显的触感”应该更多理解为“喜”让心更清晰的结果。“喜”带来的乐受(愉悦感)还能让禅修者更好地专注呼吸。这时候,禅修者会发现这时的“触”比较稳定,而且似乎有了“粘性”,能让心一直“随逐”(专注)呼吸。而这样的“触”只有在数息,也就是第一个大步骤“数”完成后才会出现(这也就是《清净道论》详细说明数息这个方法的原因)。某些禅修者可以不数息就修“随逐”。但对于其他众多禅修者而言,是不能跳过数息的。否则就会出现前文提到的:鼻端难受,无法专注等等问题。于是卡在那里,无法进步。有的甚至健康会受到影响。实际上,数息成熟后,能修“随逐”的“触”会自然显现。禅修者在那时进入“随逐”才是正确的时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