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

救济众生的一剂良药

救济众生的一剂良药顶礼三宝!在佛菩萨的慈悲摄受下,我有幸值遇了佛法,有幸值遇了正法的道场——海城市大悲寺,有幸值遇了正法的法师、真正的善知识——上妙下祥法师,也有幸在入佛门不久就听到了上妙下祥师父讲解的《四十二章经》,这一切的有幸都来自于三宝的慈悲加持。但第一..

漫谈两性关系

印光大师嘉言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之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抛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大因果处,或领会不及,当以世..

人应该惜福得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岁,她过世的时候我还年幼,有许多事已经淡忘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她的两件事:一是她过世时十分安祥,并未受病痛折磨;一是她一直到晚年仍然过着极端俭朴的生活。她所以那样俭朴不全然是经济的原因,而是她认为人应该“惜福”。她不许家里有什么剩菜剩饭,因此到..

林清玄:人应该“惜福得福”

人应该“惜福”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岁,她过世的时候我还年幼,有许多事已经淡忘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她的两件事:一是她过世时十分安祥,并未受病痛折磨;一是她一直到晚年仍然过着极端俭朴的生活。她所以那样俭朴不全然是经济的原因,而是她认为人应该“惜福”。她不许家里有什么剩..

王博谦居士《学佛浅说》

人何以要学佛列位要知道人们,何以要学佛的理由,须先知道释迦牟尼佛,何以出生的缘故。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就是人们的生死大事。列位要知道,人人都有一个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在佛教的名词,叫作佛性;在世俗通用的名词,叫作灵性。本是无形..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1集)

再说两句闲话,这个礼拜天在广济寺它的念佛七道场,现在两个念佛七道场,第一个是在广济寺,我礼拜天去讲。这是打破记录,在大殿上,后来的人就没有地方,坐不下去了,就都站著听。而且里头多数是年轻人,就像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就这样的岁数,男的、女的很多很多。他们十..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6集)

咱们就是要讲阿弥陀佛,他从国王,他学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让我们学历史,出个题目考你,法藏比丘成佛的经过你都答对了,你一百分,不是这个事。而是你要从这里去吸取阿弥陀佛是如何成功的,什么样的道路,我应该怎么样,我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感动,而向佛学习,将来咱们要成功,..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34集)

殊胜是很肯定的,很多人希望都得到好处。大家就是说我如果很忙,背四段,一天背四段,就两页,不是背,你就是拿著照著念,一边念一边拜,你再忙,这时间也挤得出来。拜了之后,拿著佛珠你念几串,这不就成了功课吗?念完了之后,自己再默默的可以祈祷自个的心愿。我们正在念佛的时..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3集)

这部注解,也是这部经,是以前头的内容比较费解。前头这个概要,就是十门分列,讨论全经的体性、宗趣等等比较深入,所以是比较费解的。我们劈竹子竿,头一节是难劈的,但是经过这一年,我们再加上以后的两次,可以把这第一节劈开,底下所谓迎刃而解,就比较顺了。今天我们就接著上..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5集)

这一品是别序,这是《无量寿经》单独所有的序,阿难看见世尊放光,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他就长跪合掌来问佛,这是我们今天开始要一块来参研的内容。「而白佛言」,就向佛来禀白,说「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入了这个殊胜的定,安住於最奇特之法。这是什么法?底下他就说..

眼见为假,耳听为虚

宇宙万物、芸芸众生、色声香味、喜怒哀乐,我们凡夫依靠什么来认识这一切?靠的是眼、耳、鼻、舌、身这五识。那么这五识可靠吗?通过它们能够感知到真实的世界吗?对此,佛陀曾清楚无误地告诉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根本无法体悟万法的实相。藏传佛教的大智者根敦群..

为什么做好事总不见好报

有人经常问:“佛教常说有因果,如果真有,为什么做好事总不见好报?干坏事也没见惩罚?”其实,因果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农民播下了种子,尚且不会立即发芽结果,种子与果实之间还需要一段时间,那又怎能要求造了业后,很快就现前报应?那么,果报什么时候会现前呢?佛陀告诉我们..

邪念一动,就是罪业

益西彭措堪布:邪念一动,就是罪业对于邪淫的意乐,有人会觉得:心里想一想没有罪吧!实际上邪念一动,就是罪业。下面看《感应篇例证》中的例子:贵溪有位书生叫宋不吝,十五岁时入学,才学出众,但是屡次考试不中,他想自己一生没作过大恶事,为什么这样潦倒,就请张真人代写一篇..

菩萨戒律仪论:益西彭措

。菩萨见诸怨家作损害时,应思维他们被烦恼魔所驱使,不能自主,所以不但不应生嗔恨,而且应生怜愍,需发心令他们远离烦恼。因此,自己应当勤修菩萨行。如《中观四百论》云:“虽忿由魔使,医师不嗔怪,能仁见烦恼,非具惑众生。”月称论师亦云:“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

菩萨戒律仪论:益西彭措

菩萨戒律仪论:益西彭措菩萨戒律仪论为一切众生受持清净菩萨戒,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在诸佛菩萨浩如烟海的经论中,诸圣者以谛实语同声开示: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是一切善法的种子,是菩萨弘法利生事业的源动力,以菩提心受持之菩萨戒,是大乘菩萨的根本,利乐一切有情之..

出家人看见美女 会不会动心?

如何离欲(图源:网络)很多居士来寺庙里找师父倾诉,都是因为情爱的烦恼而来,在叙述完自己的烦恼后都会羡慕地感叹一下:“还是法师们清净”。但同时也会忍不住八卦一下:“师父,你们这么年轻出家,难道看到漂亮的异性,不会心动吗?”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特别无语,因为无论做..

用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

金钱,要能接受,也要能喜舍,用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不用,再多的钱财,最后还不知是谁的。舍得舍得,以“舍”为“得”!如果我们不能了然这其中的因果之关系,就不容易明白"以舍为得"的妙用。在田地里,没有播种(舍),哪里有收成(得)?对于亲戚朋友,你不先跟他们往来,平时..

三界无安是火宅

我们以前有个例子说得非常好,“千里来书为栋墙,让他三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千里来书了,就是为那一栋墙,墙是在中间,还是在自己的墙檐下呀,希望自己的宰相父亲能够帮忙解决呀。但我们看一看,“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还在..

宏海法师:百千万劫难遭遇-佛法难闻

各位有缘,今天是我们这个这次福慧慈缘一直举办的这个这样的一个讲经的活动,今天是第四讲了,上一次由我们另外一位常学法师给大家讲过这个三皈依,我不知道在座的都有来听闻了应该,听说这个反映非常好,法师讲得也真切,大家听得也受用,这就是一切都来源于我们这种宿世不断不断..

财色招苦,拥有知足的心最重要

我们经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我们人生里,在财、色、名、食、睡方面就是不捨。特别是世间的人对于财、色之贪爱,实在是我们不能用一般的思维去思维。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经》的二十二章里,他说“财色招苦”。我记得有个公案,释迦佛和阿难一起在走路。在行脚托钵,..

宽运法师:还在贪着名利?佛准备了三辆车拉你回头!

我们以前有个例子说得非常好,“千里来书为栋墙,让他三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千里来书了,就是为那一栋墙,墙是在中间,还是在自己的墙檐下呀,希望自己的宰相父亲能够帮忙解决呀。但我们看一看,“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还在..

如何破我、法二执得真智慧(续四)

----摘自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续四)「视兴化,如四时木。」为了兴隆佛法,化度群伦,当观自然界四季之变化,如树木在春夏秋冬四季,会随着时间,呈现不同之境像,春天花开,秋天结果。今日,我们用已证悟之法,去度化众生时,也要随着时节因缘,以圆融无碍,中道之法..

宽运法师:佛说的话也不能太当真吗?

在《菩提心论》里头说了,“至理无言,大道无相”,就是真理不应该用语言来表达,大道是无相的,因为我们众生就执着这些东西。你看在《中论》里说了,“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个道理大家要懂得。佛在《四十二章经》里说了,“念等本空”,他说“吾法..

如何破我、法二执得真智慧(续一)

----摘自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续一)「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佛对王位,有如是看法,不论国王与诸侯,虽说有权统领一方,有荣华富贵,但也是三更一场梦,因为王位之兴废存亡,与窗隙之尘埃,白驹之过隙,有何异哉,都是转眼即逝。假使能活到一百岁,终归会..

佛本身是大富贵者 为何他还说富贵学道难?

学佛修行(网络图)《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本身是大富贵者,其弟子中也有出身王族者,佛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富贵学道难,是观察众生的根机加以述说的。何以富贵学道难呢?一个人今生能得到富贵,也是他的宿世行善积德的异熟果。而在享受种种五欲六尘快乐时,迷..

直心念道方离生死之苦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上章说修道不在形式,是在于心,有谓万法唯心,如何善用其心,这就是整个佛法的要旨。此章是《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佛陀对大众最后之告诫,修行要..

《四十二章经》夫见道者,譬如持炬

佛灯我们今天学佛呀,其实我们就求得一念的明白啊,古人有说了,「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在哪里头呢?他在我们的心里头。佛说了,身体的精进不是真精进,心的精进才是真精进。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需一切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来藏的清净心,但是我..

为何说佛门广大唯信能入(续)

----摘自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以下佛用一个比喻来加强我们之认识「譬如食蜜,中边皆甜。」佛法如吃蜜糖,无论你把蜜糖放在碟中或碟边,都是一样清甜,不论你由碟边吃到中间或由中至边,从开始吃到结束,都是这个蜜糖,始终是一样的甜,佛法何尝不是!「吾经亦尔」佛陀..

生命无常,如何利用时间精进修道?

----摘自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上来佛陀讲了很多修行法门,此章以人命无常来警诫大众,..

持戒与否,决定离佛远近(续)

----摘自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僧伽律》有如下记载:佛在世时,波罗奈国有两位比丘,相约到舍卫城,见佛陀,礼佛足。途中口渴,甲比丘看见前面有一井,马上跑去汲水饮用,乙比丘看见水中有虫,不敢饮用。甲比丘说:「为何不饮水?」乙比丘答:「佛陀制戒,不可饮有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