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譬喻经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一节人天行果一、皈依三宝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学佛之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问:若欲..

法海搜珍

首页>>佛学书库>>法海搜珍法海搜珍陈无我居士选材陆渊雷居士译释目录法海搜珍—序我身有无(出大智度论)水泡不实(出出曜经)解脱爱缚(出阿育王经)好景不常(出法句譬喻经)蛇尾自大(出大智度论)母女同婿(出弥沙塞律)借势作恶(出十诵律)须发宝塔(出四分律)念佛灭罪(出..

信愿法师: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但能具足真信切愿,念佛名号者,则决定往生,万不漏一(六)

【往生净土仗佛愿力】印光大师开示: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但能具足真信切愿,念佛名号者,则决定往生,万不漏一(六)「无论上中下根,但能具足真信切愿,念佛名号者,则决定往生,万不漏一」,这样的话一再重复的讲,你如何学习净土法门?就是具足真信、切愿。念佛名号,真信讲..

世间有四件事,不会长久保存

释迦牟尼佛住在祗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这个独生女,甚于自己的生命,凡有任何忧愁,见到女儿,心中的忧愁苦恼当下就消散了。面对女儿突然死亡,..

戒色听什么经比较好

很多经都劝人戒淫,至少戒邪淫,告诉我们邪淫或行淫的果报。看了这些有没有用?有用,也应该看,看了之后可能会想戒,不过如果知道一些方法并且去用它,更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虽然一时戒不掉,但是欲心会少很多。首先推荐吃素,吃素有助於内心比较清净,欲望不会那麼多,而且吃素..

法句譬喻经全文

第一卷法句譬喻经无常品第一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驰往到佛所。时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

法句譬喻经全文

第一卷法句譬喻经无常品第一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驰往到佛所。时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

法句譬喻经全文

第一卷法句譬喻经无常品第一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驰往到佛所。时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

法句譬喻经全文

第一卷法句譬喻经无常品第一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驰往到佛所。时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

法句譬喻经全文

第一卷法句譬喻经无常品第一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驰往到佛所。时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

法句譬喻经全文

第一卷法句譬喻经无常品第一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驰往到佛所。时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

法句譬喻经全文

第一卷法句譬喻经无常品第一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驰往到佛所。时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

佛法无边!如何处理家庭危机?

namoamituofo南阿陀佛佛陀时代,印度的俱昙弥国为优填王所统领,他的王后不仅品性高洁,待人处事更是仁慈宽厚,优填王对她非常尊敬。一天,佛陀带领座下弟子到俱昙弥国的美音精舍演说佛法,国王知道后,即率领大众前去听法。佛陀为国王、王后及大臣们开示世间无常、爱别离、怨憎会..

信愿法师:印光大师开示,为何念佛的人多,往生者人少?(四)

【往生仗佛力】印光大师开示:为何念佛的人多,往生者人少?(四)下午藉着大家念佛共修的殊胜法缘,信愿继续来向大家报告《往生仗佛力》。前面我们探讨到了第五十四段文,第五十四段文是印光大师回复郑琴樵居士所写的一封信其中的一段文。这段文说出念佛,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

随喜他人造恶的罪过

◎因嫉妒而随喜他人造恶的罪过尤其在同一个行业里,因为互相竞争,比一般人更容易生嫉妒心。比如两个成绩好的法师之间、两个发心提水的人之间、两个卖豆腐的人之间,都经常引生各种嫉妒。而如果一个是卖金子的、一个是卖煤炭的,他们之间就不一定有这种烦恼。不过,总对别人心怀嫉..

如何超出天道而得到究竟的解脱

引言天在人们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是美好、自在、富足、远离苦难的代名词。同时,天也是人们心目中的主宰和依靠,人们认为它决定着人们的命运祸福,天人的生活是普通人所认为的理想生活。华夏文明自古以来也一直有崇拜天的情怀,如儒家祭祀时把祭“天”排在第一位,..

与善知识接触久了 智慧就会增长

编者按:你是否愿意亲近有学识的人?与有学问的人长时间共处,是不是觉得自己也变得知识渊博了?请看今天的《智慧法语》,佛陀告诫我们,要亲近善知识,这样才能增长智慧。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芳洁。――《法句譬喻经》【注释】亲近贤达的人,如同接近香洁的物品,..

佛经居然出现5种减肥方法 想瘦身的快进来看看

《法句譬喻经》中的一则小故事:胖得发愁之王波斯匿王恣情取乐,目迷于色,耳乱于声,鼻着于香,口贪五味,每日饮食甘美,尚嫌粗劣不足。他酒醉饭饱后,便呼呼大睡,睡足起来后,又沉溺于歌舞。一切朝政,均委托大臣们办理。他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没有几年使他胖得像条蠢牛,呼吸..

十、身心不二论

十、身心不二论陈兵身心关系可以说是哲学史上最为古老、贯穿全部西方哲学史的中心问题之一,是人类先民理智初启时期便开始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西方哲学史上有主张灵魂与肉体各有其实体、势不两立的身心二元论,有主张灵魂为身体的形式之身心同一论,及主张灵魂..

当被异性美色所迷时,不妨做如此思考

不少同修或许有过如此体会:当封闭独处时,感觉还是能把持住自己的;一旦遭遇色相貌美的异性时,立马就心气散乱,神情不定,姿态不稳,心生邪念,甚至“过目不忘,相思不断”,自个儿的魂被勾去了一大半。显然,这是被异性的色相所迷惑了!当此之时,如不及时“降伏其心”,恐怕就会..

虚假的人身,永恒的缘起

虚假的人身,永恒的缘起人身无常,就像堆积的假人。人们经常用石头、木头等堆积出一个虚假的人,披着人的外衣,让它保护田野抵御猛兽的侵袭;但它毕竟是暂时堆积的虚假事物,没有什么实质,很快就会倒塌下来,不可能长存。同样的道理,财富终会耗尽,青春终会消失,地位也终会化为..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位年近八十岁的婆罗门,他虽家财万贯,却顽固昧,悭贪成性,不肯布施,难以教化,既不知道德规范,也不解无常之理,每天忙于谋求家计,更热衷于建造舒适的房屋。他的房子一间又一间地盖了起来,除了前厅、后堂、凉台、温室,还有厅堂两侧的厢房等十馀间..

肥胖的缘由

《法句譬喻经》中的一则小故事:胖得发愁之王波斯匿王恣情取乐,目迷于色,耳乱于声,鼻着于香,口贪五味,每日饮食甘美,尚嫌粗劣不足。他酒醉饭饱后,便呼呼大睡;睡足起来后,又沉溺于歌舞。一切朝政,均委托大臣们办理。他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没有几年使他胖得像条蠢牛,呼吸..

如果还记得,怎么忍下口?

从前,嘎达亚那尊者去化缘,看到一位施主怀里抱着儿子,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鱼肉,(我在家时从来不敢吃鱼。学校食堂一吃鱼,我就很苦恼,因为当天只能吃米饭,其他什么也吃不了。可你们很多人一提起鱼肉,包括有些出家人,也开始垂涎三尺,以前的习气复苏了。你们大口大口吃过是吧?..

伽蓝菩萨圣诞日,大慈大悲庇佑您!

一、恭迎伽蓝菩萨圣诞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伽蓝菩萨圣诞之日。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僧伽,意思为众;蓝摩,意思为园。合起来的意思是“大众共住的园林”。在佛教中,伽蓝用来指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伽蓝,在梵语中,还有“无诤之地”的意思。佛教早期并没有寺院,僧团都是..

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从前有一个非常有天才的人,不管什么事情,他看一眼就会做了,他以为自己的聪明无人能比,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发下豪语:“天下技术,要当尽知,一艺不通,则非明达也”。这位想要通晓天下一切技术的青年,就开始游学天下,只要听到哪里有明师就去拜访学习,很短的时间即..

佛陀开示善护身口意 驯象师闻法当即证得法眼通

驯象师闻法当即证得法眼通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为四众弟子、天龙鬼神及国王、大臣、百姓等宣说佛法。这时,一位名叫呵提昙的长者来到精舍,至诚顶礼佛陀后,长跪合掌:“世尊!弟子长久以来承蒙您的教化,今日能够瞻仰圣容,真的非常荣幸,只是修行上未能有所成就,恳请..

老僧受轻视欲自杀 佛陀亲自开示因果

老僧受轻视欲自杀,佛陀亲自开示因果佛陀时代,有一国家名为多摩罗,在都城外七里处有间精舍,五百位比丘在此研读经典、精进行道。有位年老比丘,名叫摩诃卢,生性愚钝、不解事理,比丘们都会热心地教导他一些法理。但是几年下来,摩诃卢却连一句偈语也记不得,久而久之,大家都开..

佛经故事:转轮圣王天上人间往返三十六次终成佛果

佛经故事:转轮圣王天上人间往返三十六次终成佛果过去,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为天人、龙鬼、国王、臣民,以及不可计量的大众说法。当时有一大国的太子率领其他小国的王子共五百多人,来到鹿野苑顶礼佛陀,并且退坐一旁聆听佛陀开示。太子们赞叹佛陀,并且问道:“佛法义理精深微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