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

再穷的人也能因布施而得福

富贵是用恭敬心布施财物得来的果报。而福大小完全在下面这四个因素:(一)布施的东西,(二)布施的对象(三)布施的心地,(四)布施的时间《四十二章经》上说:“贫穷布施难。”贫穷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没有福报的人叫“贫”,没有智慧的人叫“穷”。没有福报就不能布施..

贪财好色,必招苦果

----摘自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上章说好名无益,甚至有损,此章诫执财色者,必招苦果。佛明确告诉大家:「财色于人,人之不舍。」人对财与色,都有贪着,这两样东西迷惑着很多人,..

佛经的翻译过程是怎样的

汉文佛经的翻译有四个时期问:佛经的翻译过程是怎样的?答:汉文佛经的翻译有四个时期:东汉,初创翻译时期;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唐代,全盛翻译时期;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汉文佛经的翻译东汉明帝年间,朝廷派遣使者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这两位僧人不..

不要把事物看成你可以永远拥有的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佛说四十二章经》上章说真谛无相,用来对治偏空。这章引导大家如何空假不二,从而进入中道观。天地世界,都是众生之依报,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人类都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佛陀就利用这些现..

高僧眼中的五种人生状态 你属于哪一种?

人生人生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研究不尽的问题;但不是研究人生哲理的人,似乎很少注意到这个问题。其实站在人道的本位,多研究人生问题,增加自己对人生真理的理解与认识,是有意义的。对于人生的观察或看法,名人皆有其不同的观点,约略可以分成四..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也陆续被翻译成汉语。而让你想不到的是,时至今日,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朗朗上口的词语也都来自佛教用语。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灭”、“..

因爱则生忧,因爱便有畏

一、《圆觉经》:“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

修行者为什么必须节制淫欲

从此大文第二,便显余义。一、明六天行淫,二、明诸天初生,三、明欲生乐生也。此即第一,明六天行淫。论云:如是所说,诸天众中,六天行淫云何?颂曰: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从此大文第二,便显余义”,讲了天的器世间,其他的事情顺便讲一下。第一明六天行淫,第二明诸天初..

为何相爱容易相处难

《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火之患。”“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亘古以来,飞蛾在灯下重复一次又一次浴火的生命追寻;而万物之灵的人类呢?也在滚滚红尘中,寻寻又觅觅,实现一次又一次美好却又幻灭的爱情游戏。《四十二章..

不光能减肥!佛说过午不食还有这5种利益

【佛经介绍】《佛说处处经》,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为佛教传入中国早期翻译的一部经典,里面叙述多种事项,蕅益法师认为:“似律中杂杂因缘。”体裁类似于《佛说四十二章经》,但每段之间互相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正午后不吃饭不但能减肥,还有五种福报【佛经原文】佛言:日中..

为你搜集100个佛教名词

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2、【菩提萨埵】简称菩萨。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3、【缘觉】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4、【声闻】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5、【阿罗汉】梵语..

佛经怎样定义出家?“沙门”一词有何深意?

编者按:“沙门”一词有何深意?什么是出家人?怎样界定出家人与在家人的概念?出家人与在家人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来听听希阿荣博堪布的开示。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即通常所说的出家..

出家出的是什么家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即通常所说的出家人,这一句经文对出家人的概念作了简要定义。沙门是梵语,意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出家,出的什么家?“家”可以理解为心住之处,心的牵绊、滞著所在,“出家”便是出离执著。..

孔祥军:佛陀遗训“以戒为师”的现代价值

佛陀遗训“以戒为师”佛陀遗训“以戒为师”释迦牟尼佛以一大因缘事示现人间,说法四十九年,于娑罗双树林下将入涅槃时,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由于伤心难过而泣不成声,这时天眼第一的长老阿那律尊者对他说:“阿难!现在不是哭的时候,诸佛的涅槃是必然的道理,哭有什么用呢!佛一向..

佛说人生在世都有二十大难

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四十二章经》:“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离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

一、名词术语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2、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3、缘觉:是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4、声闻:..

对治淫欲的观想方法

修行人最难除的是淫念。然而淫念不除,不能入道。即使淫欲已除,倘使意淫未尽,仍不能超出尘凡。所以楞严经说:‘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又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但是欲断淫心,谈何容易?平日不见女人的时候,也知犯淫不..

如何照顾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

低头便见水中天修行最重要是四个字:“信、解、行、证”。为什么会信得不深、信得不真呢?是因为我们理解得不够。有的人不注重形式,觉得形式不重要。烧香、拜佛就信佛了,不需要皈依,不需要受五戒,不需要受在家菩萨戒。甚至不需要烧香拜佛,哪里有困难布施些钱财就够了。这样的..

把吵嘴的劲头拿来学佛

修行最重要是四个字:“信、解、行、证”。为什么会信得不深、信得不真呢?是因为我们理解得不够。有的人不注重形式,觉得形式不重要。烧香、拜佛就信佛了,不需要皈依,不需要受五戒,不需要受在家菩萨戒。甚至不需要烧香拜佛,哪里有困难布施些钱财就够了。这样的理解是不够的。..

男众入寺应注意的事项

“清信士”即对佛法有清净信心的男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男居士。这里虽然说“清信士法”,但对学佛的女子而言,也是同样需要遵守的规矩。清信士法中分为二支:一、示正法二、斥非法第一支示正法“示正法”即对学佛的人说明,什么是正确的入寺法,哪些是需要遵守的规矩。《事钞..

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出现在什么时代?

编者按:佛教典籍浩如烟海,早在唐代经高僧确定的汉译佛典就有一千多部、五千多卷。在这一千多部佛经之中,哪一部翻译的时间最早?又是什么时候译成汉文?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第一部汉文佛经(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一、殊胜地位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9年),汉明帝梦到全身..

印光法师答:教授佛法应按什么章程传授?

问:教授佛法应按什么章程传授?印光法师答:此之学法,不宜按学堂章程,当按修持而为教授。最初须令读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正文。兼以蕅益大师之注,为之讲演。次令读净土五经。俾于净土一门,备知其所以然。则敢于一切人前劝修净业,而不被他宗玄妙高深之教理所摇惑..

印光法师答:如来出世度生之一大轨范是什么?

问:如来出世度生之一大轨范是什么?印光法师答:真如佛性,生佛了无二致。逆顺修持,圣凡天渊悬殊。盖众生虽具性德,绝无修德。纵有修为,皆与性德相悖,故谓之为逆修。以故性德莫由显现而得受用。佛则本性德之理体,起修德之事功。三惑由兹净尽,二严由兹圆满。修德功极,性德全..

印光法师答:为什么四十二章经被先翻译出来?

问:为什么四十二章经被先翻译出来?印光法师答:然佛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示生印度。历一千年至汉明帝永平十年,方请梵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尊者,赍佛经像至洛阳。二尊者以华人初闻佛法,若即以圆顿深经见示,则机教不契,难以得益。四十二章经文义明显,人易领会,故先译之。而佛智..

希阿荣博堪布答:您怎样界定出家人和在家人的概念?

问:您怎样界定出家人和在家人的概念?希阿荣博堪布答:《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即通常所说的出家人,这一句经文对出家人的概念作了简要定义。沙门是梵语,意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出家,出的什么家?“家”可以理解为..

《地藏经》临终篇

死生事大。人,有生就有死。死,是人生必经之途。大众对于“死”常持避讳、畏惧的心态,甚至闻之色变,结果如何?死到临头,百般怖畏,不安而终。这样真的比较好吗?面对死亡,印光大师为大众做了很好的示范。印光大师一心念“死”,认为“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

遭绝色美女拼命诱惑时 佛曰

【佛经原文】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佛说四十二章经》【白话浅释】这个天神就是天魔,也就是魔王波旬。这魔王等佛将要成道的时候,他先派了很多魔眷属,也就是军队,去想扰乱佛,但..

明如居士:如何孝顺父母?

对于一个学佛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学佛唯一要行持的实际上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根本上来说,断恶行善始终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而从事相或对境上来说,断恶行善应当首先从孝敬父母开始。古人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通过孝敬父母可以培养出一切..

救济众生的一剂良药

救济众生的一剂良药顶礼三宝!在佛菩萨的慈悲摄受下,我有幸值遇了佛法,有幸值遇了正法的道场——海城市大悲寺,有幸值遇了正法的法师、真正的善知识——上妙下祥法师,也有幸在入佛门不久就听到了上妙下祥师父讲解的《四十二章经》,这一切的有幸都来自于三宝的慈悲加持。但第一..

漫谈两性关系

印光大师嘉言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之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抛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大因果处,或领会不及,当以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