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根活佛
生根活佛

初禅定

2021-01-03 生根活佛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初禅定


作者:生根活佛.仁孜尼马

   初禅天是四禅天人之一,初禅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欲界天”,属于“色界天”了。如果你要想达到初禅的境界,那么首先就要能够解脱性欲、不漏精,因为只有“精”充满了,才能够达到初禅身心喜乐的境界。也可以说,此时你身体的细胞都转化成净色了,都充满了生命本来的能量,每个细胞都在快乐之中。在炼精化气的境界中,气机已经达到大脑,烦恼与妄想都减弱了。按照密宗的说法就是:“精不降则乐不生”。把这些说法与我们上面所讲的联系起来,就会得知“初禅”的境界与精、气、神的转化一定是密切相关的。

若你想获得“初禅天”的善果,首先你就要知道“初禅天”的因、缘、果是什么。初禅天的“因”就是断掉欲界的五欲,对“初禅天”的生活和精神要有向往之心,初禅天的“缘”就是对初禅天的禅定和生活有所寻求和贪爱,初禅天的“果”就是由业力推到初禅天,享受初禅天的生活。你能否放下对初禅天的禅定和生活的贪婪之心呢?当下无欲无贪便是禅!那样你就不会堕入“初禅天”,而开始进入“二禅天”了。

“初禅天”中又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三重天。“梵众天”又称梵身天,是色界初禅诸天中的第一层。居于此处的诸天众,相传为大梵天所领,因此称为梵众天。梵辅天又称富楼天,是色界初禅天中的第二层,此天诸众生均为大梵天王之辅佐,当大梵天王出行时,此诸天众必侍卫于左右。

“大梵天”又称为梵天、梵王等,是色界“初禅天”中的第三天。他是初禅三天之主,又是此娑婆世界之主。在本波教的经典中,大梵天往往是佛法的护持者,经常为佛法而向我佛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供养金轮而请教。

在初禅三天中,“大梵天”是主,“梵辅天”是大梵天的辅臣,而“梵众天”就如同大梵天的臣民。初禅的大梵天主对娑婆世界的贡献很大,他也修四无量心,但他的禅仍处在有觉有观的境界,甚至还会到初禅和二禅的中间定“无觉有观”的境界中,所以便会生起大我慢之心;以为这个世界就是由他所建立创造的,而下面的众生都是他的子民,因此需要去爱护他们、管理他们。因为下层时空的生命无法了解上层的维次空间,所以他也无法了解在他之上仍有二禅,因此会以为其自身为宇宙的第一人。 

初禅三天的寿命为:

梵众天,寿命半中劫(约 11,280,000 万年);

梵辅天,寿命一中劫(约 22,580,000 万年);

大梵天,寿命一中劫半(约 33,860,000 万年)。
“初禅”就是用各种方式来消除种种烦恼、欲念,而达到无忧无欲的境界。初禅虽然已经脱离了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和“伺”等原始的思维。

“初禅定”分为两种:

“初禅末至定”和“初禅正定”。

(1)初禅末至定:也叫初禅未来禅,就是在“欲界定”的基础上用心修炼,把意识收拢回来,意识回到你练功的地方之后,再把意念放松,放松到了下意识觉得周围的事物都不存在了,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自己的身心也都没有了,这就是到了“心身境虚”的境界,这叫作“初禅未到地定”。“初禅末至定”就是已到达了“欲界定”,但还没有达到“初静虑禅天”,与“初静虑禅天”很接近的一种境地,叫作“初静虑近分”。我们只要用功去修炼禅法,每天练习静坐,就一定会到达“欲界定”,若能再继续用功静坐下去,身体的一切障碍自然就会慢慢化解,总有一天你在静坐当中,瞬间感受到身体的障碍消失了,完全没有了身体的负荷,这就是“初禅未到地定”。在“初禅未到地定”中,由于身体处在极佳的放松安然状态下,心意识更加敏锐,更要安住在正念当中,将心意安定下来,这样禅定的修行才会更上一层楼。由于平常我们五毒的心太强大了,常常弄得身体好像头重脚轻,整个头脑昏昏沉沉的。当“九住心”修完之后,到了即将入定之前的时刻,整个身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觉得身体走起路来轻飘飘的,心里有轻松与自在的愉悦感觉。先是感觉有一种气散播充满了全身,然后气往头顶上冲,再过后就会有一种身心轻安的感觉,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无比舒畅的感觉,这是一个处在即将入定之前,但尚未达到的阶段,所以就叫作“未到地定”或“近行定”。为何叫“近行定”呢?“近行定”又叫“近分定”。“近分定”指的是已经接近了“根本定”的意思。“根本定”为色界四禅及无色界的四空定,每一禅定都各有“近分定”和“根本定”。初禅有三种定:①初禅未到地定;②初禅近分定;③初禅根本定。而其余的七个禅定只有两种定:“近分定”和“根本定”。在郎卡持智大师的著作《禅定金珠》中有云:“若处于进入根本定之前的方便加行,就叫近分定。因此近分定相对于八定也应有八种,唯初禅的近分定又称为“未到地定”,其余的七种近分定称为中间禅相。四静虑禅天都有自己的近分定和正禅,所以有些经典记载四禅九地:初静虑将禅末至定、初静虑粗分正禅、初静虑特殊正禅、第二静虑将禅和正禅、第三静虑将禅和正禅、第四静虑将禅和正禅。

上述的“初禅末至定”就是“初静虑将禅末至定”。“初静虑将禅末至定”分七法:各别明了、胜解、极静、摄喜、分辨、加行边际和加行边际果。

(2)初禅正定:又叫初静虑及初禅,在练功的意识定下来之后,下意识会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比如突然想到一件高兴的事,或脑子里突然出现某些图像、声音等。所谓“欲界定”是指一旦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能定住了,不让它继续往前发展下去。比如说,你想着到了某地或一尊佛像,如果脑子里突然出现了某地或佛像,那你就要立即把你的杂乱想法定下来,就定在这里,不再继续往下想,就定在某地或者定在佛像之上,也就是说,你的想法不能进行到底,刚好到那个边界就定下来了,这就是“欲界定”。这个时候常常是心神爽快,或者心爽神昏的,也就是心里特别舒服,全身都飘飘然了。从修炼“九住心”开始,静坐到了一定时候,就可能出现“欲界定”,就是下意识的欲望就能静下来,心不再跟随烦恼瞎跑。这是练功中很关键的一步。然后再坚持不懈地修定坐,反复努力地继续修下去就可以进入“初禅”了。

有些经典里将“初禅”分为“粗禅”和“细禅”。“粗禅”粗到什么样呢?佛曾经形容——声音是初禅的刺。一个人在“初禅”里如果听到外界的声音,心里难受到就像耳朵被针刺而出定。由于“初禅”还经不起声音的嘈杂,可见还是很浅的定。初禅虽然很浅,但也还是禅定,只是这个定一遇到有声音干扰就退出来了,因此,好多人不信这也是定。未修好“初禅”的人无法到嘈杂处坐禅,声音一干扰,他的心就不安了,所以修“初禅”的场所不可以有声音的干扰。但是,修到二禅的人就能够做到听到任何声音都跟没听到一样了。因为他非常专注,知道有声音但却不知道其内容。
按照雍仲本教的经典,显宗之中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循序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就是:昏沉、掉悔、嗔、疑及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还有这些烦恼存在的话就很难入定,也无法获得色界人天的善果,更没有能力具备“初禅”的定力。

依据《三藏宝库》的记载:初禅有粗心和细心如火一般的定,到了即将入初禅定之前,整个身心就会有其他的变化,觉得身体暖融融的,心里也觉得很温暖,甚至身心都有了一种温暖的感觉。这种温暖先散播全身,然后会往头顶上冲,再过后就会有一种身心轻快安然舒适的感觉,但还是有粗与细的念头,所以初禅定要分粗心定和细心定两种。

有些经典云: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又会感觉到再动起来了。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的时间后有了很深的定力,能在定中感觉到身体已经不见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了,因此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都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的天人吃禅不吃饭,就是禅定,不需要欲界人一样吃食物,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界的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了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恋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嗔、睡眠、掉悔和疑,正是这五种烦恼遮盖住了我们本有的智慧,使我们生起了贪、嗔、痴,所以被称为“五盖”。”

“初禅”有五种特点,也称为“觉、观、喜、乐、一心”五支。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叫作“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一种心念。而“观”则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非常欢喜愉悦,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是说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

“分别”和“观察”是初禅的两个对治分支,能够去除初禅的对立、贪欲、焦虑和不快乐。“喜乐”与“平静”是初禅的两个功德分支,对静虑者的身心产生作用。禅定安住的分支,经过初禅的对治和功德进入。《明灯道》讲:“分别、观察对治,身心喜乐功德,具备专注静虑。”初禅对任何喜乐经验分别,再次对它的性质做细微地观察,住于静虑的意识,普满快乐。由此生起信念,身体产生静安的喜悦,进而具备专注对境的静虑。初禅简要正行分支:近似初禅正行,具备寻思(观察、分别)正行。特别初禅正行,有观察无分别。《明灯道》讲:“正行具备近似、特别分支”。初禅的定义为:对一切对境分支用寻思,远离贪欲执着和恶因的专注意识,具备喜乐功德的分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