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四生九有、八难三涂的含义?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Section1{page:Section1;}“四生九有,同归净土法门;八难三涂,共入弥陀..

用佛聪明

用佛聪明如来智如是,众生悉具有;倒置妄想覆,众生不知见。《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五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此偈是说,人人都具备跟佛相同的聪明,可惜一般人的心智被痴迷的倒置妄想所蒙蔽,所以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很多人以为自己异常优秀,头脑快、见识广、懂得多、学得..

现在主义

现在主义以前是未来,未来是以前,现在是去来,菩萨晓了知。《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此偈是说,以菩萨的聪明,发明时间的以前、现在、未来,是互订交错而弗成瓜分的,所以说以前就是未来,未来也就是以前,现在就是以前及未来。这对一般人的常识世界的认知来说,是无法..

面对现实

面对现实观诸法生灭,一切本来空;知世间成败,从业而有生。《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此偈是说,以聪明的概念来观察一切现象的生生灭灭,就会体悟到一切现象的本性是无生无灭的,本来就是空的;也知道世间的一切现象之所以有成败起落,是因为众生所造各种业而产生..

不如蒙昧

不如蒙昧诸法无自性,一切无能知;若能如是解,是则无所解。《六十华严经卷十摩天宫菩萨说偈品》一切现象没有固定不变永恒的本质,也没有一定不变永恒的真理让我们认知。假如有谁能理解到这样的事实,也就没有什么大事理可以被了讲解明的了。所谓诸法无自性,是说任何现象没有不变..

自我圆融

自我圆融若有诸菩萨,不厌死活苦;具足普贤行,一切莫能坏。《六十华严经卷四十六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此偈是说,假如有人发了要学做菩萨的心愿,便不该厌离死活之苦,应当进修普贤菩萨那样,一边常随佛学,一边恒顺众生。不论有多艰难的困境困扰,也不会让他退失救度众生的大菩..

处处如来

处处如来十方空无异,众生起分别;如是取如来,虚妄不见佛。《六十华严经卷十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此偈是说,遍宇宙的空间,到处都是一样,人类心量小眼光浅,所以有四面八方高低前后的界定差别;如来的聪明广大如虚空,假如也用一般人的心量去熟悉如来,根本就见不到如来。《金刚..

心的画家

心的画家心如工画师,画各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六十华严经卷十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此偈是说,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异常高明的画家,能够极其细腻地画出身心活动的一切现象,甚至于我们的情况世界,也都是由这个心坎的画家创造出来的。五阴是人生现象,世界是宇宙现象..

佛教典籍纵横谈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典籍纵横谈佛经自东汉传入我国,版本众多,内容丰富。在我国古代文化艺苑中,放出瑰丽的色彩。试为纵横之说,冀收献曝之功。尚盼读者诸君有以教之。最早的译经《四十二章经》是汉明帝永平十年(67)遣使者往大月支国求取佛经,迎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东来,于洛..

萨迦寺的藏书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萨迦寺的藏书哈着腰穿越主殿中一个小小的通道,等我们直起身来时,已惊讶得不能言语:神佛们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神秘的所在,有如幽深的时光隧道,壁立而起的,是一面硕大的经墙!这面墙全由一格一格的经书堆砌而成,粗粗测量一下,高约9米,宽约60多米!仿佛万里长..

弘一大师“悲欣交集”的解读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弘一大师“悲欣交集”的解读弘一大师在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午后8时,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临终前三天,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如何解读,值得推敲。大师的“悲欣交集”四字对于..

古代比丘尼的风范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古代比丘尼的风范《比丘尼传》的作者是南朝梁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庄严寺释宝唱。此书是现今留存的最早的一部记载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佛教典籍。记载有关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书籍,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两本书——宝唱的《比丘尼传》和民国释震华的《续比丘尼..

元音白叟:成佛的诀窍

一九九六年六月讲于济南元音白叟开示成佛的诀窍我们修法的目的,是为了打开本来见到本性。心中间法是密法的心髓部。密法含九乘次序递次,就是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心中间法是密三乘最后的心髓部分。在西藏、在日本,要经由好多年的修行,才可以传授这个法。现在我们可以不要经..

牢狱里的佛音

牢狱里的佛音生命的历程难免经历高低起伏的波折,面对来自生命的考验,有的人一击便倒,灰心丧志,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却能安守本分,坚定脚步,即使在人生最困顿时,依然为自身的目标与使命而持续奋斗。佛门里便有几位这样的人物存在。遍融大师坐牢百日明朝末年的政治黑暗时期,..

净土法门:学习海贤老和尚之表法(第1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起,一连四天,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发起中元祭祖法会。昨天是祭祖大典,从今天起有三天三时系念法事。大家要我在这里讲几句话,我就想到海贤老和尚的表法,我们应当怎样学习?《永思集》并不长,光碟也只有五十分钟。印志法师到香港来把这些东西交给..

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89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

晒台早期禅法的心性说

内容提纲晒台宗是接收初传期禅法最为凸起、最为圆熟的一个宗派,素以教观双美著名。本文从禅法的角度对晒台思惟进行审阅和归纳,整理出晒台宗的禅法思惟。心性说是晒台宗二祖慧思大师禅法思惟的核心,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为万法之本体,二是心即全妄而皆真,三是如来藏说..

韩国知讷及其“心性论”研究

韩国高丽时期的著名僧人知讷生活在毅宗(1147~1171)至熙宗(1205~1212)时代。现存和知讷直接有关的资料有:(一)金君绥撰《泰平承平府曹溪山松广寺佛日普照国师碑铭并序》。(二)《大乘禅宗曹溪山修禅社重创记》。(三)《松广寺再建普照国师碑铭并序》,又作《海东朝鲜国湖..

自然:禅与诗的栖息

禅宗爱自然,禅便栖息在大自然之中。在禅的公案中,处处都有自然的意象,作为禅机的启悟。若何是和尚家风?满目青山起白云。若何是灵泉境?枯椿花烂漫。若何是僻静法身?红日照青山。自然,在禅宗的眼中,是何等的亲切!李泽厚师长教师于此有较精到的论述,他说:禅宗爱好讲大自然..

慧思大师的心性说

慧思大师禅法思惟中的心性说,是繁复而周备的。历来学界都是从思惟的角度对他的心性说进行粗略的勾画,而且大多把它放在了晒台宗这一特殊的思惟背景下来分析,并未将其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来商量。实则在《大乘止观窍门》等著作中,慧思大师对心性这一极抽象的概念所进行的解剖..

互具相即

一念三千,是晒台宗观心实践的最高境界,属于解脱论的范围。从止观的角度来看,实现一念三千的过程,最关键的是十界互具。根据《华严经》的唯心偈,智顗认为,一念心,即一念无明法性心,普遍适用于十法界的一切众生。彼此既然都有这个一念心,是以就有十界互具的结论。一念心即具..

《华严经》与生活禅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地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的悟心:云何修习佛功德?如同莲花不著水。最极清净如虚空,不染世..

铃木大拙年谱与著作目录

一、铃木大拙年谱1870年(明治3)1岁10月18日出生在金泽市下本多町,本名贞太郎。父亲铃木良准,母亲铃木增。铃木夫妻共有四儿一女,贞太郎排行最末。铃木家族世代为医,即加贺藩家老本多家的侍医。1875年(明治8)5岁金泽,进入本多町小学进修。1876年(明治9)6岁11月,父亲铃木..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二节 唯识宗

第八章各宗要略第二节唯识宗一、学统唯识宗,又称法相宗。说明万法唯识所显及分析造法相状。佛灭后九百年顷,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说了《瑜伽师地论》,最初发明此唯识理。无著造《显扬圣教论》,世亲造《唯识三十论》,护法等菩萨造《成唯识论》。南北朝时,真谛及菩提流支手段相..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绪论 第一节 三论宗

第八章各宗要略绪论第一节三论宗绪论佛教虽产生于印度,自汉代传入我国,跟着经典的翻译。以及研习修学者的增多,遂而各宗发挥光大,且有系统的研究,确在中国,在唐代有十三宗,后多归并,至今日以显密大小分之,尚有十宗。宗派的成立主要原因有三:(一)教理说明,独辟暖径;(..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三节 华严宗

第八章各宗要略第三节华严宗一、宗义及学统华严宗是依华严经而成立。释等初成道,悟法界真理,于其管自心征得而直说与人。但其义理精深,仅有大菩萨知真理。陈述有情同具如来之聪明德相,只是妄执而不能自知自见,为令征得此本具聪明,如来宣说法界缘起。此亦为本宗要义。华严经有..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一节人天行果一、皈依三宝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学佛之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问:若欲..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二节 声闻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二节声闻行果声闻者,为小乘行果,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悟四谛理,证阿罗汉果。因闻佛声教,故名声闻。《瑜伽师地论》云:请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声教,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J、果故名声闻。一、四谛*轮*轮..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二节 中国之佛学

第二章佛学之史略第二节中国之佛学一、经律论之翻译佛教传入中国时间,有各种异说。为一般所公认有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和水平七年(公元64年)。但在此之前,即前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有博士学生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的记载(《三国志、魏志卷三十裴松..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节 菩萨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第四节菩萨行果一、大乘与小乘乘者,运载义,引伸称运载诸有情,度死活海,到涅架彼岸之教法,名为乘。大简小而言,求佛之教法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之教法为小乘。佛果者,开一切种智,尽未来际,化益众生,即三觉圆满,万行所成,故云佛果。大乘又称菩萨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