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化性
明心化性

是修行,还是激情

2022-03-12 明心化性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师父从新加坡回来,安排给大家讲地藏经,通告提前半个月发出去,结果只有两个人登记报名学习,其中一个还不能保证每天都来参加。最后,讲经计划宣布取消。

而地藏七法会,报名的人却挤破了门坎。上午两部,下午两部,一天四遍,大家竟也不知疲累。

如果有拜忏活动,那来的人会更多,大殿内盛不下,信众们就在水泥地上席地而拜。

如果赶上初一、十五做斋,你会看到提老携幼的人纷至沓来,整个寺院人满为患。

再逢重大节日,比如斋天、忌灶、重阳,加上放生,蒙山,亦或焰口,那就整个山头,都络绎不绝了。

由此可见,更多的人凑的是热闹,燃烧的是激情。

喝喝茶,聊聊天,吃吃斋饭,拜拜忏,诵诵经,这样的学佛方式,更容易勾起大众的情趣,让众生欢喜。

有人说:“当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英雄最受欢迎,因为安全感的缺失是大众最普遍的状态。


当社会处于贫困中的时候,企业家最受欢迎,因为匮乏感是大众最普遍的状态。

当社会逐渐进入稳定状态,流量明星最受欢迎,因为无聊是大众最普遍的状态。

越无聊,也就越容易疯狂和轻率,到处寻求刺激刷自己的存在。”

就像我在《修行十不求》中写的:“盛世的人,身体不必过于劳苦,往往手里有两钱,就忘乎所以,吃喝嫖赌抽寻求刺激,不折腾就找不到存在感。”

听经多无聊啊,坐在那里呆呆的,时间久了还腰酸腿麻,还有更重要的,没有参与感啊。

拜忏多有激情,流行音乐式的唱腔,多能烘托情趣,自我代入感强啊。

每次拜忏结束,大家都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述说着接下来几天耳朵里时常回荡起的拜忏声音。

其实这有点像是一起佛教演唱会,只不过把歌词换成了佛菩萨的名号。台上的歌手换成了出家师父而已。

人内心的空虚需要各类激情填补。

他们不晓得,听经是内在的运动和转化,是心与脑的投入,其力量更强更大,像太极的四两拨千金。

但是,太极没有少林棍法有趣,有点无聊。

看不懂,听不明白,就欣赏不了。

也有很多人喜欢跑道场,拜名山,见师父,目的不是取经,更像是例行打卡。沾点儿那里的名气,好像自己就成网红了。

对于这些人,师父也就随喜他们为道场添个人气,大家在一起打个哈哈,说说,笑笑,合个掌,结个善缘。

真正的法缘是接不上的。

就像重病患者,你不能指望给他们下重药,他们吸收不了,反而还会因为副作用怪你怨你。

你只能开些调和脾胃的药,让他们舒适为佳。

在大部分学佛者面前,你讲真话,说妙法,他们听不懂,入不了心。你棒喝,他们觉得你不慈悲,不善解人意。

所以,说说笑笑唠唠,你好我好大家好,是很多修行人待人接物的模式。

很多人学佛,以为五体投地,磕头磕的鼻青脸肿,甚至脑门带血,就是虔诚;夜不倒单,就是用功;哭的稀哩哗啦,就算极尽忏悔。


要知道,有些自我伤害,不代表人间清醒。


我很欣赏一位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说过的一段话:


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愧疚或内疚这些有着负面影响的心理。

还有一些人走进佛门是因为有猎奇的心理。他们喜欢听一些奇奇怪怪的,匪夷所思的神秘之事,也享受于某些法师,乃至一些社会人士谈论诡异怪诞之闻,并八卦给与他们有相同心理的佛友。

但是,佛法不是热情的、惊喜的、神奇的,而是平静的、静默的、深沉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趋入内心世界。

我们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踏浪,欣赏大海上翻腾的浪花,而是要内省,认知自己内在的海洋。

所有的听、看与学,是为了把所识内化为自己生命的智慧,而不是满足好奇,填补自己的空虚。

更不是人前卖弄,展现自己。

有情就有幻灭。

如果你还停留在佛法的感情,或者情怀里,没有走入理智,那么你过其门而未入,着实可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