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佛寺能出宰相!古人都喜欢在寺院读书?

2021-07-28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佛寺能出宰相!古人都喜欢在寺院读书?

郑州净土家园

- 唐代 -

狄仁傑

僧舍育出的賢相

狄仁傑是唐代最有名的賢相,他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特別是斷案如神,賦有傳奇色彩,因而後人編了一本《狄公案》。狄仁傑雖是我國歷史上賢相之一,但他人格的鑄造源於佛教,這卻鮮為人知。


狄仁傑 自幼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但家境貧寒,不能供養他讀書,父母商議把他送到本地有名的寺院寄讀。因為寺院的住持是一位既有修持又有文化素養的高僧。他一見狄仁傑,年少英俊,衣著雖舊,但卻透出一股英氣,不待父母多說,就同意收下。狄仁傑也不負父母苦心,日里足不出寺,夜裡秉燭待旦,埋頭讀書。住持除了教狄仁傑讀書作文,諷詠作賦之外,還用淺顯的道理傳授一些佛法給狄仁傑。埋頭寺院整整十年,學業有成,而且明白了作人作官之道,住持通知父母,允許狄仁傑進京應試。臨行之前,住持和尚又作一番告誡。

狄仁傑赴京應試,途次一家旅舍,秉燭讀書,忽闖進一美婦,以美色挑逗狄仁傑。狄仁傑詢問,其婦人乃曰: “吾夫剛死,今見君年少,膚潔如玉,豐神俊朗,面貌和悅,萌發和歡之念。”狄仁傑想起寄讀寺中之時,和尚告誡:“汝雖大貴,謹慎戒色,並教以戒色的'不淨觀法'。”於是正色訓道:“你不守婦道,害己名節,陷人不義,非你之所為。”美婦受教,慚愧致謝,後堅守婦節,受朝廷之封誥,狄仁傑專一其心,一舉奪得該科狀元。

武則天稱帝后,狄仁傑由大理丞、侍御史昇文昌右丞,出為豫州 一次,因政見與元帥張光輔不和,頂撞了張元帥,張心懷不滿向武則天告狀,說狄仁傑對武則天不滿,因而貶官,先是複州刺史,後又改洛陽司馬。後武則天心血來潮,於天授二年

一天,武则天召见狄仁杰,谈话中问道:“你任豫州刺史时,做了很多好事,可有人却说你的坏话,因而将你贬职,你想不想知道说你坏话的人是谁?”

狄仁杰向武则天拜了一拜,恳切地说:“十分感谢陛下对臣的信任,至于有人说臣的不是,陛下若认为是真的,则请允许臣改过;陛下若知道臣并无过失,则是臣的荣幸。臣实不愿知道说臣不是的人,这样相处得好些。”武则天啧啧赞道:“真宰相也!”

据薛用弱《集异记》载:狄仁杰,爱研究医学,尤长针灸。显庆年间,他路过华州,看见一群围观的人,近前发现,一个10余岁的小孩,鼻子长了拳头大的肿瘤,把脸都拽变了形……狄仁杰把孩子扶起来,详察病情之后,从囊中取出银针,在病人脑后穴位上直刺进去。估计到了患处时,询问针感,病人点头。这时猛将银针抽出,那肿瘤应声而脱,病人却安然无恙,面部也恢复正常。孩子父母,惊喜万分,跪地谢恩,并奉献绸绢。狄仁杰坚辞不受,并说:“我行此术,完全是为了救孩子,不是贪图绸绢。”说完登程而去。后来孩子父母才打听到,此人正是当朝宰相狄仁杰。

- 唐朝 -

陆羽

茶神出自僧房

唐朝茶叶专家陆羽(733 - 804),旧时被奉为茶神,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家世不可考,据传说,幼时为亲人所抛弃,被僧人收养,既长便以僧人之俗姓为姓,草字鸿渐。在寺院之中,以僧为师,事师如亲,跟从学文化,授内外典籍,能诗作文,深为僧师爱护。僧师圆寂,陆羽隐居苔溪(在今浙江西北),自称桑苎翁,与女诗人李秀兰、僧皎然法师友好。唐肃宗李亨闻陆羽之名,于上元元年(760)征召,拜为太常寺太祝,并赐朝服、朝简、鱼袋,拒不入朝。仍然素食布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昏礼拜不辍,讽诵佛经从不间断。同时,撰佛经疏注和茶道理论,尤其是茶道理论如《茶经》三篇,对茶之源流、饮法及茶具述论特详,故旧时奉为“茶神”。所作诗赋,今存若干首。

- 北宋 -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 出于僧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常为志士仁人作为座右铭。此语乃北宋仁宗皇帝宰相范仲淹的名言,流传至今而不泯。

范仲淹(989 - 1052),字希文,北宋时吴人。两岁失恃,家贫母嫁,待晓事之日,泣辞母去,居于里中僧舍,刻苦读书,大中祥符时,进士及第。初任秘阁校理,每慷慨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皆效法,气节之尚,足见一斑。仁宗皇帝知其名节拜相,经略陕西,以御西夏。仲淹为军,严号令,重赏罚,抚士卒,威慑敌国,西夏不敢犯境。后又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裁削冗员佞吏。联合富弼实行“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改革意见,即:明黜陟、抑佞倖、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不到半年,为馋所中,出任陕西宣抚使,继迁户部侍郎,徏青州,皇祐四年(1052)卒,寿64。卒谥文正,赠兵部尚书。

范仲淹,幼时居佛寺,常闻正法,严持戒律,刻苦砺志,借佛道之菩萨行以御政事,“先天下之忧而忧”之语,即源于菩萨利乐有情之意也。是故,出仕为官之后,不违圣教,喜近高僧,积极参究禅法,乐善好施,自奉节俭,佛戒寓心。将所节之俸禄,广置义田,瞻养缺食之族人,又兴学校教育孤弱。当逝世噩耗传出,巷闾悲嚎,如丧考妣。

范仲淹以法传家,世代兴隆,子范纯仁又继而为相,世所钦羡。

- 元代 -

刘秉忠

常居佛寺的宰相

刘秉忠(1216 - 1274),初名侃,字仲敏,本辽世族,邢州(今邢台)人。武人出身,祖父及父均任武职,秉中十七岁任节度府令史。未几便弃官入山读书,对易学及邵康节皇极数很有领悟。随着岁月推移,知识面增加,遂又接触了佛典,读之有省,尽弃前学,入武安山中(河南彰德)剃发为僧,法名子聪。拜万松寺行秀禅师,行秀禅师器重,留住多日。行秀禅师命他拜谒海云寺印简大师,简师又推重。当此之时,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印简大师,秉中偕行。世祖欲任印简为官,拒不接受。世祖无奈请求推荐人才,简不得已而推荐秉中。秉中初不接受,印简开示菩萨利乐有情为道,万松行秀禅师亦驰书劝慰,方接受世祖之任。世祖见面与之交谈,出语珠玑,心中大悦,命主机要,每征战必要秉中同行,而中又每以戒杀为劝,大军所到之处,活人不可数计。

元世祖忽必烈践祚称帝,命其还俗,赐名秉忠。领中书省事,拜受太保,制定朝廷制度仪规,推荐人才,建设大都,皆有特殊功劳,深受世祖欢心。于是世祖赐以华宅美女,秉忠正色以待,居于佛寺中,素食如常,诵经不辍,其清俭之行,一贯如初,唯一收养一子用作私事。至元六年(1269),预知时至,遗言以僧礼安葬,世寿59岁。帝十分哀悼,赠号为常山王谥文正公,有《长春集》行世。

- 明代 -

张元忭

僧舍中的状元

《古文觀止》有篇《徐文長傳》,乃明代“湖北公安派”文學家袁宏道所寫。徐文長是一個狂放不羈的才子,後雖為官,但官聲不如他的文聲。而他有個狀元同學叫張元忭,卻鮮為人知。

張元忭 然在高中之前,卻有一段奇趣的故事。

張元忭,一夜作了個奇怪的夢。夢見一個長者彬彬有禮地向他施禮後講:“我是山里的龍,已修煉千年,去年一天就該出去,只因你座位在我頭上,你是大貴人,若傷了你,影響我的道業。後天正午又是我出頭之期,錯過了又要等三百年,乞你把座位移一下,助我成道,定當後報。”張點頭同意,但提出兩條:一要給寺裡一口泉水,二不要傷害村民。老者點頭應允。

張元忭,醒後只覺是夢,也未在意。不料隔日正午,密云四合,雷電交加,大雨傾盆。這時,他猛然一驚,想起前夜的夢,隨即將座位移動,座位之地,立冒一股清泉,一條若蚯蚓的小蛇隨水而出。到了山門,被攔住,張用手掏開一洞,蛇隨水而出。頓時,霹靂一聲,蛇變成帶角巨龍騰空,龍旋又入地,旋又騰空,向張頻頻點頭。

此時村民驚動出房觀看奇景。雖大雨滂沱,卻秋毫無犯。張元忭看見,龍鑽的地方,變成一眼清泉,這泉到了清代還存在。張元忭後於1571年高中龍虎榜,頭名狀元。張為紀其事,樹碑泐文泉旁。張後來官翰林侍讀,著述甚豐,成為明代文學家。晚年喜佛,參究有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