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佛教
大公佛教

禅海光影 | 牧牛与禅修

2021-01-22 大公佛教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古人讲了很多禅修的方法,有顿悟的方法,有渐悟的方法。顿悟法是一朝直入当下见性,那是上根利智一悟千悟可以做到,对于普通根基的人来说,还是要有次第地学修。众多渐次禅修的方法和比喻中,历来被禅门所推崇的就是把修行比喻为牧牛。牛就是指我们这颗心,牧人就是指我们觉悟的精神作用和精神力量。《遗教经》讲修道如牧牛,要“执杖视之”,要看住这头心牛,不仅要用绳索拴住牛鼻子,还要拿着鞭子牢牢地盯住它看住它,当牛不听话的时候就要用鞭子来警策。这个牛的活动就是我们内心的活动,我们要用方法使心没有第二念,只有一个念头,杂念一起就马上拉回来,就象牛只能吃本份的草料,本份的草料就是你的用功方法,不犯人苗稼,就是不要打妄想。


到了宋代牧牛喻就慢慢演变成一个修行的过程,从修行到大彻大悟的过程或五或八或十,最多的是十二个阶段,最常用的是十个阶段,所谓十牛图。把修行一分为二,一是能牧的人,二是被牧的牛,能牧的人就是我们一念觉悟的心,被牧的牛刚开始是烦恼的心,到烦恼慢慢断了,慢慢转化了,这个牛就是真如佛性。牧牛喻对于农民来讲非常亲切,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社会大众都十分熟悉整个驯牛过程,通过这种比喻,人们能非常形象地了解修行的过程,比较容易把握修行的次第。我们要让自己这颗妄想烦恼心转化成为佛性,要转烦恼成菩提也同牧牛一样有一个过程,有寻牛的阶段,有初牧的阶段,有驯服的阶段,最后达到人牛双亡。


人牛双亡就是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没了,想要断掉的东西也没了,所断的断了,能断的也不存在,这就是能所双亡,做到最后是圆满菩提,就是归无所得。你已经回家了还要找一个家,还要抓住某个东西,那就是障碍和执著,那就说明你的问题还存在。《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一点就看破了,放下了。放下了就休息了,放下了,你还要找一个东西,那就是头上安头。学佛到最后,是一切圆满了,该放下的已经干净了,把烦恼彻底地转化了,当下就是觉悟,当下就是菩提。他完全恢复到本心的元初的状态,一切都是本自具足,并没有得到什么东西,也没有丢失什么东西。到了这个程度,人没有了,牛也没有了,所谓归家稳坐。


归家稳坐之后并非无事可做,十牛图最后还一个阶段叫入廛垂手,廛就是城市的市集。牛生活在林下水边水草之地,古代修行都在山林水下,我们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在水边林下完成了修行的任务,最后还要走到城市来度化从生。垂手者,阿弥陀佛像有一只手托着莲华台,一只手垂下来接引众生上莲台,所谓入廛垂手就是到城市里来度众生,去广结人缘、广结善缘、广结法缘、广结佛缘,度化一切有缘人,就要垂手接引众生回到精神的家园。人牛双亡以后,如果不起大悲心,就不可能有入廛垂手这种亡我利他的济世精神,因为有了大悲心,就要普度一切众生,所以才会有入廛垂手这一幕。这是由大悲心所产生的一种菩萨行和菩萨道,是佛教的大乘与小乘的分水岭。小乘人自己修行圆满了,并不出山度众,他断尽烦恼一丝也不留,连大悲心也不起。发菩提心的菩萨行者,断尽烦恼后,发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菩提心,尽未来际去度化一切苦恼的众生。


我们禅修的大部分人还处在牧牛图的第一个阶段或第二阶段,最多也不过处在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寻牛,不知道我们的佛性在哪里,我们的心究竟应该怎样来调整,怎么样来使它安定下来,使这颗狂心稍微休息一下,或者根本就没有找到一个方法,就是等于我们这个心牛在旷野中奔跑,在草莽深处躲藏。草莽深处就是我们五欲,五欲就好比是无明烦恼的野草,茂盛的无明野草把真如佛性覆盖了,把觉悟的心覆盖了。我们寻牛的时候,要破开这个草丛,寻找心牛的足迹,看看它究竟隐藏在何处。牧牛图十分形象和生活,希望大家能认真地将十牛图与自己的修行对照一下,就能知道自己的修行处在什么阶段。



往期回顾閱讀

第一届大公国学年度盛典暨玄奘奖颁奖典礼

第二届大公国学年度盛典暨玄奘奖颁奖典礼
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汪洋青海调研强调在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上做实功
习近平: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汪洋: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要革故鼎新 使佛教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
中央统战部表态:统战部的活动都是在阳光下堂堂正正开展的!
生活禅钥 | 牧心如牛(上)——略说《十牛图颂》
生活禅钥 | 牧心如牛(下)——略说《十牛图颂》
佛教漫谈 | 你知道佛教的四大吉花吗?
一位禅者的纪念 | 铃木大拙馆-谷口吉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