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规划设计
寺庙规划设计

【寺庙设计】北京大慧寺的造像艺术

2021-01-20 寺庙规划设计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大慧寺俗称“大佛寺”,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大柳树村大慧寺路11号,现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内。

大慧寺为明正德八年(1513)司礼监太监张雄所建,整个寺庙建筑原有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明嘉靖年间太监麦福提督东厂,在寺左增建了一座“佑圣观”,因明世宗崇道抑佛,太监惟恐大慧寺被毁,又在寺后小山上建道观“真武祠”,借道观保存寺庙。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由王锡爵撰记立碑。碑记《渌水亭杂识》中记载:“明正德癸酉(1513),司礼监太监张雄建寺于宛平县香山乡畏吾村,赐额大慧,并护敕于碑。……嘉靖中,太监麦某提督东厂,于其左增盖佑圣观,于是合寺观计之,殿宇凡一百八十三楹,拓地四百二十一亩。”

到清康熙时,道观皆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重修庙宇,题写前后殿御书匾额和楹联。据清朝《日下旧闻考》记载:“大佛寺即大慧寺,今存殿两重,本朝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前殿恭悬御书。额曰:慧灯常朗。联曰:妙士真如空色相;净开正觉摄声闻。后殿供范铜佛像,恭悬御书额曰:灵峰慈荫。联曰:潮音普觉声闻界;水观中涵智慧珠。”清光绪年间(1875—1908),大慧寺逐渐荒毁。清宣统元年(1909),正红旗蒙古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继印禄出资修葺。1949年后,山门、门前照壁、东西配殿及大悲宝殿尚存。1950年代开始,山门、配殿等被拆除。

大慧寺是明代佛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现仅存大悲阁。大悲阁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系重檐庑殿顶式建筑,高约 30米,上层单翅重昂七踩蹓金斗拱,下层重昂五踩镏金斗拱,天花吊顶中有蟠龙藻井,内外皆有旋子彩画,虽然经过了明万历,清乾隆、光绪年间的多次修缮,但此殿无论建筑结构,还是工艺手法都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在大殿正中,原立有一尊高约16米的明代铸造的千手千眼菩萨铜佛,铸造细致精美,远近闻名,也因此佛而将此寺俗称为“大佛寺”。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将此铜佛劫掠,至今下落不明。目前殿内现存的立佛及两胁侍菩萨像均为抗战胜利后使用木胎沥粉补塑的像,已与原塑佛像相去甚远。

大悲阁内东西山墙及后檐墙前的须弥座上,分列有二十八尊明代泥塑彩绘诸天神像,高约2米,比例匀称,造型丰满,纹饰流畅,栩栩如生。其中,帝释、梵天雍容华贵;天王、韦驮威武逼人;鬼子母等女神端庄慈祥,所有塑像造型各异,个性突出,十分生动逼真。大慧寺的诸天塑像是北京现存的明代塑像中的精品。

在诸天塑像背后的墙壁上,有一套精美的大型彩色工笔连环壁画,也是幸存的明代原作。内容主要是描绘一个普通人终生为善,最终超生得道的故事。壁画的艺术造诣十分高超,不仅色彩鲜明,而且技法精妙,人物形象细致传神,而且整个壁画保存完好,其艺术成就仅次于石景山区的法海寺壁画,是明代绘画艺术的又一代表性杰作。

1957年10月28日,大慧寺成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以来,大慧寺逐渐被现代楼群淹没,成为中国钢铁研究总院的一部分。1983年4月15日,因木柁上悬挂的灯泡高温起火,烧毁殿顶及天棚藻井60多平方米。1998年起,文物部门开始对大慧寺重点抢救,经过两期维修工程,基本完整保存了大慧寺的大悲阁。现大悲阁座落在钢铁研究院食堂餐厅的北侧,外面由围墙保护,不对外开放。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并和他的弟子在恒河中游地区致力于推广教义。由于他们在推广教义时使用了大众化的语言,让人感到亲切且容易接受,因此佛教的传播范围逐步扩大,并从最初的四处漫游式宣传转变为在寺院内进行宣传。伴随着佛教在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波罗王朝统治时期的传播与发展,印度佛教造像艺术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并在各时期形成了诸如犍陀罗风格、秣菟罗风格、笈多风格和波罗风格等特色鲜明的造像风格。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这些风格与传入地的雕塑传统和审美要求相融合,使佛教造像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貌。

以下图片搜集自网络

本文转载自微信订阅号《晒宝会》

推荐阅读


(直接点击下方文字即可查看)

【寺庙设计】佛像中的大唐气魄

【免费电子书】《中国寺庙宝典》——记录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的近900所佛教寺院

【寺庙设计】被盗走的双头佛,被偷走的大半个西夏

【免费电子书】《禅宗全书》(101册)——所收禅籍最丰富

【寺庙设计】博物馆看唐、五代、宋、辽、金佛像

【免费电子书】《宋代佛教史稿》

声明:图片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若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