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规划设计
寺庙规划设计

【寺庙设计】佛像中的大唐气魄

2021-01-19 寺庙规划设计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初唐的高僧道宣律师说:“造像梵像,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相。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称宫娃如菩萨。”(《释氏要览》)

唐代佛像不似前期之高洁,日常生活情形,已渐渐侵入宗教观念之中,于是美术,其先完全受宗教之驱者,亦与俗世发生较密切之接触。

——梁思成

唐代是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的佛像雕塑在吸取了印度古典艺术精华的同时,结合本民族深厚的艺术传统和人文思想,形成了雍容壮阔,庄严深沉的艺术风格。唐代的彩色陶俑以生动的造型和绚烂的色彩,多侧面地反映出唐代豪华富丽的社会生活。唐代是雕塑艺术的高峰期,无论是佛教造像、陵墓雕刻和俑像的塑造,皆以写实为基础,留下了大量优美雄伟、绚丽生动的传世之作。唐代文明,极为昌盛。雕塑崇尚写实,各种俑像具有准确的形貌和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许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卓越之作。佛像雕刻更刻意追求形体的完美,神情端庄,亲切慈悲;菩萨体态优美,肌肤匀称。许多雕像力求刻画 出佛家超度众生的情态,从而愈益世俗化。

唐代各时期的佛像特征

一、初唐造像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多取善跏趺坐姿。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


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

干漆夹纻佛坐像

唐代初期

高96.5公分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藏

这尊佛像有近1400年的历史,为7世纪初唐朝干漆夹纻工艺制作的坐佛。造像生动细腻,宛若真人,双目有神,表情祥和,呈跏趺坐姿,身披袈裟,袒右肩,衣纹褶皱自然写实,流畅生动,袒露的胸部肌肉平滑光洁,充满弹性。

彬县大佛寺大佛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


二、盛唐造像

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活泼。


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喜用束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佛,梵文 Locanabuddha,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 “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


1500年来,大佛仅双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质层的裂隙结构及气温变化因素而塌毁,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虽然如今人们已经无法真切地看到当初大佛被粉饰一新,受人顶礼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当初皇家贵族在此举行隆重祭礼的场面。无疑,这里的一切所表现的是大唐盛世的伟大和繁荣。

长安光宅寺密宗造像之十一面观音

这尊十一面观音菩萨造像并没有严格遵循经典所说,头上十一面,共有三种表情,而是一律在菩萨的头顶上出现十个面,由下而上共三层,各为五、四、一个面。这十个面都是菩萨面,表情并无分别,因而与印度十一面观音菩萨造像不同。观音菩萨面相端庄丰满,双耳垂肩,薄衣贴身,佩璎珞,珠宝饰品庄严全身,赤足立于束腰莲花宝座之上。观音菩萨右手上举持杨枝,左手自然下垂持净瓶。

敦煌莫高窟130窟 南大像

莫高窟第130窟开凿于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前后费时约二三十年。窟内塑像为倚坐弥勒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仅次于第96窟“北大像”的第二大佛像。因为这尊大佛位于“北大像”之南,因此在唐代文献中已将其称为“南大像”。大佛雄伟的身形倚崖而坐,双腿下垂,两脚着地,左手扶膝,轻柔自然,右手“施无畏印”,头部微俯,双眼微合下视,略含笑意,神情庄重慈祥。古代匠师在塑造这尊大佛时,有意放大了头部的体量,佛像通高26米,仅佛头就高达7米,这显然超出了人体的正常比例,但是却巧妙地解决了礼佛者仰视大佛所造成的头小体大的视差,使观者在仰视的情况下,仍然能清晰地看到佛面部的表情。

天龙山第21窟彩绘石雕

八世纪初 唐代

规格:109.5×75×47 cm

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

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是来自中国山西天龙山石窟第21窟,21窟北壁原有一组一佛二菩萨雕塑群。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就是这一组雕塑中的主尊坐像。

铜鎏金菩萨立像 

通高27.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菩萨高宝髻,冠两侧有束带飘垂至腰部,立姿呈三段曲屈,左手自然下垂,指姿微妙优美,右手屈肘上抬。脸、胸、腹及臂部的造型丰满圆润,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三、中晚唐造像

晚唐造像和五代时造像样式接近。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

菩萨略欠自由感,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形亦匀称有余,但气势夸张不足。

莫高窟 158窟 卧佛

这尊涅槃像为石胎泥塑,身长15.6米,表现了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这尊涅槃像,双目半闭,唇含笑意,丝毫没有凡人入卧终的痛苦和悲哀,相反犹如欣慰,满意而入睡,整个形态,表情深刻地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

长安安国寺造像 文殊菩萨像  高74cm 宽36cm

1958年在安国寺旧址出土的这十一尊密教造像很可能是在唐武宗法难中遭破坏而埋入地下的。它们造型别致,多束腰,衣纹为旋纹,流动感强,神态生动;莲花座雕饰饱满华丽,岩后座刻凿细致形象。


这批造像无不为我们展现了唐代密宗造像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研究唐代密宗造像的的珍贵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造像多采用汉白玉,其石质晶莹剔透,很接近玉石,今天已经很难见到这样好的汉白玉了。

敦煌出土 唐代 木雕彩绘天王像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唐代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性的繁盛时期,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给艺术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使得艺术的发展,包括佛教艺术在这里可谓走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唐代的造像,不是凭空的想象和捏造,而是以真人为模特的真实造型,这真可谓我国造型艺术的一个质的飞跃。


通过对唐代佛教造像的学习,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盛世留给后人的时代气息,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一种来自内心深处对于古代艺术家们的崇拜和敬仰。

推荐阅读


(直接点击下方文字即可查看)

【寺庙设计】60尊日本寺庙古老佛像

【免费电子书】《中国历代禅师传记资料汇编》(上、中、下三册)

【寺庙设计】法华寺的塔

【免费电子书】《法华经》——以莲花(莲华)出自淤泥而不沾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

【寺庙设计】北朝佛教造像——巅峰之美

【免费电子书】《房山石经》——佛教石经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世界级宝贵文化遗产

声明:图片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若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