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智随法师 | 观音与弥陀

2020-12-17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智隨法師 編輯部de故事 

 

一、前言

壹、最有影響的佛、菩薩

一、最有影響的菩薩觀音菩薩。看觀音聖誕各大寺院的香火人流即知。

二、最有影響的佛:阿彌陀佛。一佛親宣,諸佛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三、一佛一菩薩,佔佛門大半江山。家家彌陀,戶戶觀音,即是最好說明。

一、前言

貳、二者簡介

一、觀音菩薩

名號意義:一名觀自在,一名觀世音。觀自在:顯其自在解脫之德,如《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因觀音菩薩有大般若智慧,能照見五蘊皆空,故能度盡一切生死苦厄,得大自在解脫。觀世音:明其大悲救苦之心,以觀世間音聲,尋聲而救苦,故名觀世音。《普門品》雲:“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悲華經》雲: “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世間之音太多,有苦痛音,有煩惱音,有乞求音……眾生無一不有苦惱,無一不望救度,是故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苦惱眾生最為有緣,信仰最為普遍,處處有求,處處有應。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即現何身而度之。設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設欲免難,便得除滅一切苦難。可謂諸有所求,無不滿願。

名號啟發:二名顯自度度他之義,菩薩能自度,故能度他。凡夫因不自在,故不能度他,不能尋聲救度。欲除他人之苦,當先自度,所謂“自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欲自度度人者,當先往生也。以念佛一法,自行化他,則兼得自度度他之利。

二、阿彌陀佛

因地:五劫思惟,超發無上殊勝之願(願);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行)。(自度)

果地:成就極樂國土,成就無量光壽,成就六字名號,成就眾生往生。(度他)

名號:一名無量光(十二光佛),攝取念佛;一名無量壽,永劫度生。以四十八願廣度眾生,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大經》雲:“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一、前言

叁、二者共性


一、尋聲救苦,有求必應

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普施無畏,滿眾生願。《普門品》:“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善導雲:“眼見耳聞心內事,尋聲救苦剎那間。”

阿彌陀佛:光照十方,攝歸極樂;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但得往生,則“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究竟除苦惱法)。《大經》雲:“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二、慈悲至極,無一簡擇

觀音菩薩:觀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欲斷眾生諸煩惱,欲令眾生住安樂。

阿彌陀佛:《觀經》雲:“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法照雲:“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三、仰仗他力,專稱聖號

觀音菩薩: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即可除苦。

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設入大水,水不能溺: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臨當被害,刀不能傷: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阿彌陀佛:《大經》雲:“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善導雲:“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一、前言

肆、二者比較

一、方便與真實

觀音菩薩:以方便為主,導歸真實。所謂先以欲勾牽(方便),後令入佛智(真實)。兩者兼備,以方便為前導。

阿弥陀佛:以真实为主,总摄方便。真实者,如《大经》说:“惠以真实之利”“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摄方便者,如印光大师说:“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方便为一时之利,真实为究竟之利。

二、普门与一门

观音菩萨:以“普门”度众生,所谓“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最后普门摄于一门:一心称名——念彼观音力。普门为主,一门为归。

阿弥陀佛:以“一门”(弘愿门)度众生,“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一门普摄一切门(总持法门),一门普摄一切众(乃至十念,皆得往生)。为方便摄化,亦开普门(要门)之导。如第十九愿、二十愿是也。一门为主,普门为辅。善导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广开净土之要门,显彰别意之弘愿”。

普门方便应机(随他意),一门普度无遗(随自意)。普门归一门,一门摄普门。

三、随生与随佛

观音菩萨:以随顺众生为主,满众生愿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此乃先随顺众生,后则摄众生归于佛,“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先以欲勾牵”是随顺众生,“后令入佛智”是随佛。

阿弥陀佛:摄众生随佛,一法普度故,究竟解脱故。随顺于佛,即能究竟离苦得乐,即能满众生之愿。所谓“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随众生乃方便摄受,随佛是真实归处。

四、究竟与不究竟

观音菩萨:见苦即救,不分大小,有求必应,众生所求究竟即究竟,所求不究竟即不究竟。以不究竟导归究竟。

阿弥陀佛:究竟除苦,不欲众生受人天之乐,所谓“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一得往生,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为世间利益念佛,亦得不究竟之益。以究竟而摄不究竟,借不究竟摄归究竟。

世间终归无常,世间难免轮回,世间苦无有尽。当舍不究竟,归于究竟。不求人天福乐,唯求往生极乐。

一、前言

伍、总结

一、一前一后

觀音菩薩在前化導,普門攝受;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阿彌陀佛在後總攝,一法普度,以光明力,以名號力,攝受眾生。

二、一主一從


阿彌陀佛為主、為尊,觀音菩薩為從、為輔(含大勢至菩薩: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觀經》雲:“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阿彌陀佛攝盡觀音菩薩功德,觀音菩薩以普門導歸淨土一門。如善導雲:“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彌陀國。”手持淨瓶,普灑甘露(普門),即示大悲救苦之意;頭戴寶冠,頂奉彌陀(一門),即示歸命頂戴之處。善導雲:“天冠化佛高千里,念報慈恩常頂戴。”故信觀音者,當更信彌陀,信彌陀者,自攝觀音,乃至大勢至等諸大菩薩。

編輯部de故事

bianjibu18

長按二維碼關注


宗道法師

zongdaofashi18

i善導書屋

北京東四善導書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