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你是否正确的理解了“无作”?

2020-11-27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血脉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第二个是修行的时候的空。《坛经》和《血脉论》当中,截止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没有提到我刚才讲的这种见解上的无记空,它们讲的是修行和行为上的两个无记空。《坛经》讲的最多的是关于修行时候的无记空,行为方面的空讲得不多,但是《血脉论》当中就讲得非常非常好,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就把这三个归纳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己的观点。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是很多人比较熟悉的一个论典,它里面就讲过这些空,非常重要。


第一个是观点方面的无记空。第二个是修行时候的无记空,就是无作。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无作是中性词,没有贬义,但是如果我们理解错了,那它就会变成错误的意思。那么无作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是我们真正地证悟了空性,那么在心的本性当中,没有任何事情需要去做,这样去理解的话,这是正确的无作;另外一个无作,是我们还没有证悟,但是我们认为打坐的时候,就是《坛经》讲的“百物不思”——放下全部念头,什么都不执著,我什么都不想,心平静了,所有问题解决了。他认为这个就是空性,那这就是修行时候的无记空。千万不能走这个路。


这一次我们不需要再讲了,《坛经》讲得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这次学习了《坛经》和这几部论,绝对解决了许多修行人的很多问题,至少理论上大家明白了很多道理。其实这些道理我们之前也讲过很多次。


禅宗的这些论典,在汉传佛教里面非常非常有名,大家也都认可。只要版本没有错,那《坛经》和《血脉论》就真正记载了这样子的文字,没有人不接受的。所以看到这样文字的时候,凡是学大乘佛教的,那么尤其是学汉传佛教的人,是没有理由否定的。


当然你想否定的话也可以否定,但你要否定是需要教证、理证的。你不相信,当然可以表达:我不相信,我不接受。但不相信和否定是两回事。要否定,那就要拿出证据来辩论,这样才可以否定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打坐的时候,不要以为什么都不想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这是修行时候的无记空。刚才我不是开玩笑,什么都不想,就是平时讲的“脑袋一片空白、短路”,这就叫作无记空。行为时候的无记空,后面马上就要讲。


为什么说我们先学无作是大罪人呢?学无作本来不是大罪人,佛确实是无作。但是没有证悟,你所有的执著一个都没有解决,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做的话,那还不如去念佛、磕头、诵经,但是连这个机会你都错过了。


比如说很多的动物,冬眠两三个月、四五个月,那么无记空跟动物的冬眠差不多是一个状态。动物四五个月冬眠出来了,有没有证悟?没有证悟。你每天修两三个小时,这怎么可能证悟呢?不可能的,只是浪费时间。


“落无记空中”,如果认为这个就是佛教讲的空,就是自欺欺人。如果我们这样子传播给别人的话,那就更加严重,是真正的罪人。因为自己错了,只是自己一个人错,但如果误导更多人的话,就真的断掉了很多人的慧命和善根,那肯定是大罪人了。

那么是不是“无作”这两个字我们永远都不能去接受呢?下面这句话特别重要,说可以接受。我刚才说了“无作”是中性词,可以正面也可以负面。很多的佛经,包括大圆满里面,经常都会出现“无作”这两个字,当然我们不是不能接受,可以接受。接受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


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首先要开悟,在开悟的基础上然后无作,才是非常好的。如果开悟了以后,你真的非常清楚地知道了,或者是亲身体会到了万事万物的空性,那这个时候,确实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在这个状态当中修禅定是对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证悟,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千万不要去贪无作。


在藏传佛教里面,像宗喀巴大师的很多论典当中就批评了无作。为什么?因为有人根本就没有证悟,但是看到佛经里面说无作,他就认为什么都不想就是无作,有这样的误区。所以在宗喀巴大师的论典当中,特别地强调了“无作”这两个字,在藏传佛教里面,这也是非常有争议的一个词汇。


虽然有争议、辩论,但最后也有共识。共识是什么呢?“无作”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看个人的理解。如果你理解为没有证悟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放下所有的念头,这个就是佛经讲的无作,那这是错的。如果证悟了,确实发现本来无一物,在本来无一物当中做什么呢?当然没有什么可以做的,那安住在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当中,把这个理解为无作,当然没有问题了,这个是正确的。


所以“无作”这两个字有没有问题,看你的理解。如果你的理解有问题,这两个字就有问题;你的理解没有问题,它就没有问题。最后大家的共识就是这样,那么这个共识跟达摩祖师、惠能大师他们的观点不谋而合。所以学习这些,不但是对我们理解佛经有帮助,而且对我们的实修也非常有帮助。


之前也讲过很多次,我们打坐的时候,有些时候感觉比较好,心非常地平静,似乎就是佛经讲的无作、透明、光明,用这些词来形容这个平静的状态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它根本不是证悟,只是心很平静而已。所以,佛经的知识储备不够,或者是闻思不到位的人,对他们来说,这就是非常危险的一个误区。如果陷入这个误区永远都不会醒悟,他还一直认为这就是证悟了。别人怎么劝他,他会觉得这是他们不了解自己:实际上我这就是证悟了。


佛教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这样子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会辨别,要有非常尖锐的、非常敏感的头脑,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刚才讲的这种负面的无作,什么是证悟的无作,这有很大的区别。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修行切莫堕入无记空!

佛不是佛

大圆满为什么前面要有一个“大”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