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龙树菩萨的平生与归宿

2020-11-25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原創 宗道法師 編輯部de故事 

龍樹菩薩的平生與歸宿


 宗道法師\撰文 

龍樹菩薩傳
今天來介紹一下龍樹菩薩。我找了很多參考資料,後來發現很多都不太能用得上,最終還是找到《付法藏經》裡面有一個《龍樹菩薩傳》,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不長,一千多字。我就依這篇傳記來介紹。

-全文共1000多個字,閱讀時間大約5~10分鐘-


1 .出生高貴
  龍樹菩薩是佛滅後七百年,大約是在公元150~250年,但也有人說他活到了二百歲,關於他的壽命有很多種說法。佛滅後七百年,其實也就相當於中國的東漢和三國的時代,東漢、三國,跟張仲景、曹操、劉備、諸葛亮是同一時代的人。這樣一想,好像龍樹菩薩離我們並不遠。

  他是南天竺人,梵志種,梵志是淨行的意思,佛教以外的出家人就叫“梵志”,但出家人怎麼會有“種”?可能他們這個出家能結婚的吧,不然的話怎麼能有種呢。他屬於娑羅門,就是四姓裡面屬於娑羅門,可以說是種性高貴。


2.天聰奇悟

  天聰奇悟,事不再告。在乳餔之中,聞諸梵志誦四圍陀典各四萬偈,偈有三十二字,皆諷其文而領其義。弱冠馳名,獨步諸國。天文地理圖緯秘讖,及諸道術無不悉綜。

  羅什大師用“天聰奇悟”來形容龍樹菩薩特別地聰明,不是一般的聰明,“事不再告”,就是只要告訴他一遍,不用告訴他第二遍,他就能記住了,有很好的記憶力。我估計他就不用每天讀經典,因為他讀一遍就記住了,而且一輩子都不忘的。

  “乳餔之中”,就是他還在吃奶的時候,聽到其他梵志讀《四圍陀典》(大概是一個娑羅門的經典),“四萬偈”,每一個偈子有三十二個字,四萬乘以三十二多少?一百二十八萬字,他全部都記得,全部都能背下來,而且知道它的意思。

  “弱冠馳名,獨步諸國”,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天下聞名,在南天竺國,已經沒有人不知道他了。

  “天文地理圖緯秘讖,及諸道術無不悉宗”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圖緯秘讖”有點像中國的《周易》,也就是沒有不通達的。


3.出家因緣

尋求自娛


  人聰明了就容易犯錯,特別是沒有正確的知見的時候,而且犯的錯都不是一般人能犯的。所以聰明人造業也容易,龍樹菩薩造了什麼業呢?

  “契友三人,一時之傑”,當時他有三個相契的朋友,都超一流聰明的,而且想法都是一致的。幾個人就說“天下理義可以開神明悟幽旨者”,簡單說就是天下可以學得東西都學完了,沒有可以再學的了。

  “何以,騁情極欲最是一生之樂”,還有什麼能讓我們感到高興的呢?只有“騁情極欲”才是可以追求的了,他們屬於宗教人士,不是有權力的,不是王宮大臣,不像國王,很多是辦不到的,那怎麼辦呢?


求隱身術


  “唯有隱身之術斯樂可辦”,他想了一個辦法,要是學了隱身術,就方便了,好辦了,“四人相視莫逆於心”,四個人莫逆之交,都想到一塊去了。

  “俱至術家,求隱身法”,然後幾個人就來到懂得方術的人家裡,求學隱身術,術師就想,這四人“擅名一世,草芥群生”,特別是龍樹菩薩,都瞧不起一般人,“草芥”就把一般人當草一樣看待。“屈辱就我”,既然今天來求我了,他們這些人“才明絕世,所不知者唯此賤法”,所有的術都懂了,唯有這一件事不懂,這是個小術,是個賤法,要是告訴他們,一下子就會了,肯定不會再來了,不能一下子教會他,所以就只給他們藥,這藥叫作“青藥一丸”,而且是把所有的藥都打成粉,告訴他們把這個藥在安靜的地方磨成水,用水點到眼瞼裡,然後就隱身了,別人就看不見了。

  龍樹菩薩就拿這個藥用鼻子聞了一下,然後就告訴他這個藥有什麼,這個藥用了多少分,那個藥用了多少,每一種有多少毫,多少克都告訴他了,局然跟術師調配的時候一模一樣,術師看了就呆了,有七十多種藥啊,然後就問他:“你怎麼知道的?”龍樹菩薩告訴他“藥自有氣,何以不知”,因為藥有氣,怎麼會不知道呢?他這不光是用鼻子去聞,他的心要比較靈敏,而且要有廣博的知識。術師就感嘆:“聞之猶難,而況相遇,我之賤術何足惜耶。”這樣絕頂聰明的人,聽到這樣的人都很難,不要說見面了,我這個賤術有什麼好可惜的呢?後來全部教給他了。

造業宮中

  這四個人就得到隱身術了,“縱意自在,常入王宮”就自在了,想怎麼就怎麼樣,王宮裡面美女多,就專往王宮裡跑。“宮中美人皆被侵凌”,一百天過後,后宮裡有人就懷孕了。人們怕自己被怪罪,就提前就告訴大王這個情況。

  “王大不悅,此何不祥為怪乃爾”,國王就很不高興,這是什麼不祥之徵兆啊,怎麼會這麼怪呀,這王宮很嚴密的,不可能有人進來的,怎麼就懷孕了。“召諸智臣”,就把有智慧的大臣召集在一起,詢問此事。

  “有舊第者言,凡如此事應有二種,或是鬼魅,或是方術”,這時候大臣就說,碰到這樣的事有兩種情況,或者是弄鬼了,附身的鬼,人是看不見的,如果不是鬼,那就是有人用隱身術。

  “可以細土置諸門中”,就是在地上、在門底下、門邊上,灑細砂或者是灰塵之類的東西,雖然隱身,但還會在灰上落下腳印,然後就可以叫人亂刀砍死。如果不是方術,是弄鬼的話,就用咒語、咒術,也可以解決的。

  國王就用了前面的方法,果然就看到四個人的腳印,然後大王就用數百大力士,在王宮裡,往虛空中到處砍,因為看不到嘛,其他三個都被砍死了,只有龍樹菩薩躲過這一劫,怎麼躲過的呢?他很聰明,躲到國王的身後,貼著他的身體,不可能砍國王的嘛,然後“斂身屏氣”不敢呼吸呀,才躲過了這一劫。

轉業功德

  這件事完了之後,他就“始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敗德危身皆由此起”,總算開悟了,然後就發了一個誓,“我若得脫,當詣沙門,受出家法”,如果躲過這一劫就出家,後面他真的就出家了。

  以此,我就想到聰明人造業容易。所以正見很重要,八正道第一個是正見,有正見的前提下才談得上正定、正業、正精進。天親菩薩曾經謗過大乘,米勒日巴也是跟龍樹菩薩有得一比,他之前用咒術下冰雹,殺了不少人,造了不少業,近代來講印光大師、蕅益大師都曾經誓滅佛教啊,這都是很重的誹謗業障。

  所以人的正见很重要,从另一方面说没有正见是很容易犯错的,但犯错不重要,业障重不重要。师父有一个博文就说,业障重一旦发心,反而容易成就,就像石头从山顶滚落,直入谷底,所以业障有时候跟功德也是不可分的。像印光大师曾经在年少的时候,因无知而诽谤佛法,所以他几十年之间从不敢懈怠放松,就是业障反而会成为动力,所以业障有时候会翻成功德。


4.龙宫取经

  龙树菩萨出家受了戒之后,“九十日中诵三藏尽,更示异经”,九十天就把三藏十二部读完了,因为看完了、通达了,想看别的经。“都无得处”,都得不到了,然后他又去雪山找,“雪山”大概就是现在的西玛拉雅山,有个老比丘就给他“摩诃衍经典”,就是把大乘经典给他。

  “诵受爱乐,虽知实义,未得通利”,这时候他读了,但是没有彻底懂,这时候他还要别的经,“周游诸国,更求余经,于阎浮提中,遍求不得”,但是地上已经找不到了。

  这时候有些外道论师沙门,辩论的时候都辩不过他,一个个都被“摧伏”打败了,然后外道的弟子就做他的弟子。说:“师为一切智人,今为佛弟子,弟子之道,咨承不足,将未足耶。”你已经是最厉害了,你的智慧本来已经超过佛了,你又做佛的弟子,那我跟你学什么呢?就是劝他另立新宗的意思,在佛教之外要开辟一片疆域,后来他也接受了这个建议,“辞穷情屈,即起邪慢心”。所以人起骄慢心也是由于因缘,因缘会激发骄慢心。

  “自念言:世界法中津涂甚多,佛经虽妙,以理推之,故有未尽,未尽之中可推而演之”,就说佛法有很多,虽然现在的经典没有完全讲尽,但是以佛教的道理可以推演出来,推演的这些可以做,后来他就果真另立新宗。

  “立师教戒,更造衣服”,他的戒律跟佛教不一样的,穿的衣服也跟佛教的完全不一样。“令附佛法,而有小异”附佛外道那样的,一些不同的地方,“为弟子受新戒、著新衣,独在静处,水精房中”为弟子受新的戒,穿新的衣服,自己独自在一个水晶房里面。

  这时候大龙菩萨看他这么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居然不知道佛法,不知道天高地厚,“惜而愍之”觉得很可惜,就把他接到海中,大概像孙悟空到海里一样。然后在宫殿中就开了七宝藏,把大海里的经藏拿给他看,“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这些肯定是海之外没有的了,海里面是有宝贝的,孙悟空为什么到海里面去求披挂呀、兵器呀、金箍棒啊,这不是无缘无故的,在经典上也是有讲的,大海里就是藏宝的地方,所以劫尽的时候,地上的经典都没有了,全部移到龙宫里去了。

  龙树菩萨就在海里读了九十天的经典,然后龙王就问他:“这些经典你都看完了吗?”龙树菩萨回答:“我可读者已十倍阎浮提。”我现在读的经典已经超过龙宫外的所有经典的十倍也不止了,大龙菩萨就说:“诸处此比复不可数”我这里的经典还不是全部,佛教经典太多了。

  《华严经》就是龙树菩萨从海里面请出来的,还仅仅是全本《华严经》的一小部分,那是龙树菩萨凭记忆写下来的,龙树菩萨之前地上是没有《华严经》的。他读了这么多大乘经典后,总算知道佛是大海,真是无穷无尽的,他只是海里的一条鱼,证悟再高,也不可能超过佛。

  我们要知道佛跟菩萨的差别,一地是不知道二地举足下地之外,二地是不知道三地举足下地之外,以此类推,等觉菩萨都不知道佛的举足下地之外,可见得,菩萨跟佛的差距是天壤之别。


5.降伏外道

  从龙宫出来之后,龙树菩萨就不去受新戒、着新衣了,重新归依佛教,这时候他就大弘法化,开始造论,有可能是《大智度论》,包括《中论》《十二门论》,他一一生造论一百二十二部,其中《十住毗婆沙论》是一部跟我们关系非常密切的论,《易行品》就从这个地方来的。

  后来有一个婆罗门听说龙树这么厉害,想要跟他争高下,就跟国王说:“我能够把龙树菩萨降伏住。”国王就把他骂了一顿:“汝大愚痴,此菩萨者,明与日月争光,智与圣心并照,汝何不逊,敢不宗敬。”就是说:你太愚痴了,这菩萨像日月一样,你怎么敢这么不尊敬他。这个婆罗门就说:“大王你这么聪明,怎么光听人说啊?要用事情来验证啊!”国王也被他说动了,就把龙树菩萨邀过来了。

  怎么比试呢?有一天早上,有很多人在围观,婆罗门就在大殿前面念咒,之后,大殿前就出现一个池子,池子里面有青叶的莲花,他就坐在莲花上面,说:“汝在地坐与畜生无异。还敢跟我——清净华上大德争高低。”意思就是他高高坐在莲花上,放着光,而龙树菩萨在地上坐,不是跟畜生一样吗?

  这个时候龙树菩萨也念咒术,化作六牙白象,象就在水面上走,朝这个所谓的“清净华上大德”过去了,大象用鼻子把人带莲花一丢,就从高处推到地上去了,然后婆罗门就闪着腰了,一下子就服了,拜了龙树做师父,就说:“我不自量,毁辱大师。愿哀受我,启其愚蒙。”我真是自不量力呀,敢诽谤大师,希望你收下我做你弟子。


6.降伏国王

  当时南天竺的国王不信佛法而信用外道,“沙门释子,一不得见”,凡是佛教的出家人他都不见,国王信外道,全国都跟着国王信外道,龙树菩萨就说:“树不伐本则条不倾,人主不化则道不行。”树根不拔,枝条就不会萎,因为生命还在,不把国王教化过来,佛法就不容易推行。

  当时这个国家的禁卫军都是花钱雇的,他就换了一身衣服,就去“应募”,然后被召进去了,很快做了个小官,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禁卫军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走出去很威风,就是为了引起国王的注意。果然很快就有人禀报国王,国王就很高兴了,嘉奖他。就问:“这是什么人?”大王的侍者就说:“这个人很奇怪,进来之后,一不吃王宫里的饭,二不取钱,给钱也不要,不知道这个人要图什么,还把这里治理得这么好!”

  大王亲自把他召见进来了,问:“你到底是什么人?”龙树菩萨就说:“我是一切智人。”这话口气太大了,突然冒出一个小兵,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肯定是很惊讶的了,大王也是修道的,然后就说:“一切智人旷代一有,汝自言是,何以验之?”一切智人不是所有时代都有的,是旷代才有的,你靠什么来证明啊?

  龙树菩萨就说:“欲知智在说,王当见问。”意思就是:想要知道这“一切智”在何处,你随便问我个问题。

  国王心里面就打鼓了,“我为智主,大论议师,问之能屈。犹不是名一旦不如此非小事。”意思就是:这个时候我是问还是不问呢?我要是不问,就甘拜下风了,“迟疑良久,不得已而问之”,然后就随便想了个问题,问到:“你不是一切智吗,现在天上发生什么事啊?”龙树菩萨说:“现在欲界天在跟阿修罗在打仗呢。”

  “王闻此言,譬如人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欲非其言,复无以证之;欲是其事,无事可明。”大王听到这话,就如同一块东西梗在喉咙一样,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想要证明不是这样的,也没有办法,想要证明他对,也没有办法,找不出话来应答了。

  龙树菩萨就说:“此非虚论求胜之谈,须臾有验言讫。”我这不是虚论、说假话,大王稍等一下,呆会儿就有现象证明我这是正确的。话音刚落,“空中便有干戈兵器,相系而落”,天上就掉下打仗时候的兵器,剑、矛、盾,噼哩啪啦的,就掉下来了。

  王言:“干戈矛戟虽是战器,汝何必知是天与阿修罗战。”虽然天上是掉这些兵器,但你怎么知道就是在打仗呢?可能是什么人扔下来的,不一定是天人跟阿修罗战争才掉这些东西吧。

  龙树菩萨说:“构之虚言,不如校以实事。”跟你说这么多也没用,呆会儿还会有证据。也是话音刚落,阿修罗的手脚、脑袋、鼻子、耳朵、眼睛,又噼哩啪啦往下掉,身体都掉下来了,这做不了假,阿修罗长得跟人不一样,一看就不是人,而且龙树菩萨往天上一指,所有人都看得到天上两军作战的场景,那肯定是非常壮观的。

  这时王就向龙树菩萨顶礼,就心悦诚服了,果真是“一切智者”。这时在王宫里有一万个婆罗门,全部当下就拜龙树菩萨为师父。


7.往生极乐

  是时有一小乘法师,常怀忿疾。龙树将去此世。而问之曰:“汝乐我久住此世不?”答言:“实所不愿也。”退入闲室,经日不出。弟子破户看之,遂蝉蜕而去。

  有一个小乘的论师,就是不服,老是想加害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有一天就突然找到他,问:“你喜欢我在这个世界里长命百岁吗?”答言:“真是不愿意呀,我见你一天就仇恨一天。”龙树菩萨就回到自己的屋子,几天也不出来,后来他的弟子就把窗子打破,进去一看,龙树菩萨就像蝉退了壳,往生到极乐世界了。

  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说他得到一种仙药,活了很久也不死,仙药给大王也吃,大王也不死,后来大王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孙子,就觉得这个老王不死,他们当不了国王,就要挟龙树菩萨:“你必须死,你必须让这个国王死。”后来龙树菩萨大概也想到:“我的寿命也差不多到了。”然后龙树菩萨就自己死了,龙树菩萨死了,就没有人给国王做这个药丸了,所以国王也死了,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说他一直没死的。

  “去此世已来至今,始过百岁,南天竺诸国为其立庙。”“百岁”应该是指写《付法藏经》的时候,离龙树菩萨过世有一百岁。

  他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因为他母亲是在树下生的他,因龙得道,他因大龙菩萨,在龙宫里读大乘经典而得道,所以取两个字,一个“龙”,一个“树”。“其所度人,不可称数”,他所度化的人,不计其数。




读《龙树菩萨传》有感

  龙树菩萨的经历,给了我一些启发和感慨。

1.修行与傲慢

  聪明人或者说比较厉害的人,因为有骄慢的资本,容易犯一个毛病,就容易起邪慢心,而且这种骄慢的习气是非常重的。傲慢是一切众生都共有的习气,而且傲慢的习气会随着修行境界的提升而增加,其他的可能会消减,因为境界是慢慢提升的,越提升就越傲慢,自己不容易察觉,可能一直到成佛,这种习气会一直伴随菩萨成佛。

  我想到李元松的一个经历,李元松早期的书,简介里会经常有何年开悟了,什么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他自己也认为开悟了。但是后来他得了病,就慢慢转到净土了。

  在他往生前,即2003年10月16日,他曾经发过一个声明:

  凡夫我由于生了一场病,九月下旬方觉过去的功夫使用不上,从而生起疑情:过去所谓的“悟道”应只是自己的增上慢。我为往昔创立的现代禅在部分知见上不纯正之一事深感惭愧,特向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十方善知识、善男子、善女人至诚忏悔。我今至心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唯有“南无阿弥陀佛”是我心中的依靠。南无阿弥陀佛!

李元松顿首

  能发这个声明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也有很多人在笑话他或者是瞧不起他。其实就是不了解,一方面不了解净土门,也不了解圣道门,如果了解圣道门,他不会轻易这样的。圣道门修行人,容易起这种慢心,特别是知见,知见越少,见闻越少的。简单说就是:越是什么都不懂的,越容易傲慢。

  曾经看过一则笑话:一个人从来没坐过飞机,刚坐到里面,吓得面色苍白,后来就听到发动机的响声,他就紧紧抓住扶手,闭上眼睛,五分钟之后,他好像过了一个世纪。听不到任何声音之后,他才慢慢地睁开眼睛,向外望了望,他向邻座说:“真了不起,飞得这么高,这些人全象蚂蚁一样。”邻座就告诉他:“这些真是蚂蚁,飞机还没起飞呢!”

  其实有一些修行人,也是这样又可笑又可怜的,就像这个飞机乘客一样,没有坐过修行的这驾飞机,一上来就煞有介事用功努力,努力用功,五分钟像一个世纪,完全沉浸在自己修行的境界之中,偶尔会有一点轻安、舒服、见光、见佛、冒烟,各种各样身心的感觉,就跟这个人一样,“真了不起,飞得这么高”,再看其他人都没有修行,就像蚂蚁一样。

  圣道门很多人就像这个坐飞机的人,有时误以为自己“生死已了,轮回得免”,其实修行的飞机还没有起步,无始劫来习气丝毫没有动,这些所谓种种的境界都是自己的想象,连境界的影子都不是,都是想象。

  学圣道门的人容易这样,小脚穿大鞋,鞋很大脚很小,天然不匹配,容易出现错位感,学我们这个法门的还好,“念弥陀的名号,过凡夫的日子,过凡夫的日子,念弥陀的名号”,位置比较相应,多大脚穿多大鞋。

  有时候我们的傲慢跟见闻有关系,见闻越广越卑下,爱因斯坦说:“就像一个圆圈一样,圆圈越大,知道的越多,也代表未知的东西越多。”圆周越大,外面不可知的东西就越多。很多人是因无知而骄慢,有人说就有人信,就有人传,不知道情况才会这样。

  有些莲友、法师由于法慢就会导致我慢。法慢是可以的,但是我慢是不应该的。很多也是由于不了解圣道门才会这样,如果你真的多少了解圣道门,其实那些人蛮可敬的,值得尊敬的,特别是老师父在学圣道门的,那是有功夫的。

  还有一个可以说明的,龙树菩萨他现神通,化作六牙白象把清净华上大德从莲华上丢下来,让阿修罗掉就掉,他是有这样的神通的,因为他现身证得初地嘛。

2.初地境界

  我们看看初地的境界:

  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殊知。

  “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这是很厉害的。我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听人动不动就把初地、八地挂在嘴边,说某某至少是八地菩萨,上面说到还是初地的境界,都是如此不可思议了,八地菩萨有多厉害呢?可以示现八相成道了,就跟我们凡夫看佛一样,怎么能说是证了八地呢?最多可能是八地的因,八地的果是不可能的。

  还有说谁谁是登地的菩萨,不了解才会这样讲,我们了解了就可以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不要说登地的菩萨,就是阿罗汉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议的。

3.医学造诣

  龙树菩萨什么都懂,他的医学造诣也很高,有个龙树眼科,一直流传到现在,包括这个“金针拔障术”,据说也是龙树菩萨传下来的,白内障的手术,一般白内障都不是很容易完全成功,但在唐朝的时候已经非常盛行了,白居易就做过这个。

4.后世评价

(1)小乘转向大乘的关键人物

  龙树菩萨在佛教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释迦第二,是佛教小乘转向大乘的最关键的人物,因为佛教发展到佛灭后七百年的时候,开始有不同的见解,佛教就分成十八个部派,非常混乱,有人主张这样,有人主张那样,人们不知佛法的去向是怎样,这时龙树菩萨应世而生,就把佛教的小乘转向大乘,很多的大乘的经论都是在那个时候,

(2)释迦第二

  佛教史上义理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释尊外第一人。

  这句话是在智随法师的判教史上抽出来的,就在佛教史上义理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没有人可以超过龙树菩萨的,所以称为释迦第二。

(3)八宗共祖

  因为大乘佛法都是他开起的,八宗都是大乘,每个宗派都能够跟他找到血统关系。他又是中观派的创始人。

(4)佛亲自授记

  关于授记,在密教的经典里很多,但是显经里不多的,佛对龙树菩萨的授记,在显教的经典里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
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
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这是佛在《楞伽经·卷六》亲口讲的。

(5)导归极乐

  龙树菩萨导归极乐,这个意义就太大了,影响也太大了,因为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佛,不存在导归不导归的问题,菩萨没有圆满佛道,就有个导归、归宿的问题。龙树菩萨就做了一个最好的代表,他这样的人都求生极乐世界,我们还谈什么智慧,能超过龙树菩萨吗?所以他的意义特别大。

  他又是八宗的祖师,很显然,八宗都应该导归极乐,导归净土。所以诸宗归净,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很好的证明。

  以至于到后世,他影响太多的人了,讲到净土法门的书,都很喜欢讲到上到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天亲,这样的祖师都回向求生极乐,我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他这样的一个导向,对收摄上根的人是很有力量的。

  龙树菩萨之前还有一个马鸣菩萨,龙树菩萨之后还有一个天亲菩萨,这三个菩萨是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三个人物,三个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我在最早看到龙树菩萨那四句偈:

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
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

  我就特别喜欢这几句话,很有力量,而且跟我们本门特别相应,我们本门都是从这流下来的。所以智随法师说“《易行品》奠定了净土宗判教的基柱”,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没这个柱子,整个净土宗的大夏就建起不来了。

(6)与昙鸾大师之缘

  昙鸾大师与龙树菩萨的因缘也特别殊胜,昙鸾大师临终的时候就见到龙树菩萨来了,说了一句话:“吾龙树也,所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告。”我是龙树,是你日思夜想的龙树,我们同一个志向,都求生极乐,我们都是同志,故来相告。昙鸾大师就问:“何以教我?”然后就有这么一段话:

已落之叶不可更附枝,
未束之粟不可仓中求,
白驹过隙,不可暂驻。
已去者不可返,未来者不可追;
现在今何在,白驹难可回。
这什么意思啊?这意思蛮深的。

  “已落之叶不可更附枝”,叶子从树上掉下来了,把它粘回去也长不起来了。

  “未束之粟不可仓中求”,粟还在地里长着,还没有把它收割下来放到仓里,怎么可能在仓中找到呢?

  其实这两句话和“已去者不可返,未来者不可追”是一个意思。总之不管怎么样,昙鸾大师听到这句话,就知道自己要往生了,所以当天晚上就开始让他的弟子找人,远近弟子来了几百人,浩浩荡荡的,然后就往生了。

  所以,净土宗还是有很明显的一脉相承的蛛丝马迹,昙鸾大师跟龙树菩萨有这么深的缘分,四论宗的祖师,然后又为《往生论》作注——《往生论注》。道绰大师又是看到昙鸾大师的碑,仅仅是看碑而已,如雷灌心,当下就转到这个法门。然后善导大师是道绰大师面授的弟子。

5.为何龙树菩萨不创宗

  有个问题,可以设问一下,龙树菩萨是释迦第二,按理说他有那么高的智慧,那么厉害,龙树菩萨本来就是佛,叫“妙云相如来”,亦名“妙云自在王如来”,那他为什么不创宗啊?他创宗了,善导大师不就省事了吗?为什么到善导大师才创宗呢?按理说他水平更高啊。你们想过没有啊?

  其實這個問題回答完了,慧遠大師只是初祖,不是開祖問題也是同理的。其實都是因緣,龍樹菩薩那個時代沒有創宗的各種條件,因緣不需要,也不必要,也不允許他創宗,他創了宗也傳持不了。因緣只有發展到唐朝的時候才有可能創宗。

  在慧遠大師那個時代也是不成熟的,經典都還沒翻譯完呢。舉個簡單例子,師父如果在二十年前剛出來弘法的時候,就推行講師制可能嗎?不存在這個因緣,就沒到那個時候。其實諸宗都是如此了,禪宗,六祖大師創宗,達摩大師不厲害嗎?慧可大師,這些都是很厲害的,他們為什麼沒有創宗,他們稱不上是開祖,就沒到那個時候。天台宗也是,天台宗開祖是智者大師,但他不是初祖,慧思、慧聞都在他前面;律宗也是,道宣律師,他也不是律宗的初祖。

  所以這個都可以專門作一個專題來研究,寫論文,討論這個事。就是初祖一定是開祖嗎?可以作一個主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