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桥旦曾堪布
太桥旦曾堪布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四行胜方便(四)

2020-09-11 太桥旦曾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最后,供养给大家三首诗偈,作为对第三要的总结。

1. 竹巴三猛咒

噶举传承的大德赞巴加仁曾说过三句偈颂,被后代修行者称为“竹巴三猛咒”:

善缘由它去,

逆缘随它来,

一切无所求。

对于生活中的诸多善缘,比如亲眷、钱财、健康等,他们的得失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如果善缘离开的时间到了,即使我们紧抱着他们也无济于事。既然因缘已经离散,又何必执着呢?所以说“善缘由它去”。

对于患病、失业、家庭不和等诸多恶缘,都来自于过去世的恶业,我们是无法逃避的。既然无法逃避,那就要以乐观的心态将其转化为菩提道用。如何转化呢?不是要改变事情,而是要转化观念。比如我们不幸罹患了癌症,这当然是恶缘。普通人都会深生恐惧,甚至有很多癌症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对于一位修习大乘佛法的癌症患者来说,应该这样观修:“愿我替代所有众生承受癌症的痛苦,令一切众生远离癌症。”这样,我们不但不会惧怕癌症,反而会盼望病情加重来承担众生的癌症。这样的心态就是转癌症为菩提道用。这就是“逆缘随它来”。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患得患失——或者担心财产受损,或者担心名誉被污,或者担心身体患病等,不是渴望就是担忧。对善缘、恶缘的患得患失是人生最大的折磨之一,也是修行路上巨大的障碍。如果能做到“不渴望得到,不担忧失去”,人生才能得以平衡。这就叫作“一切无所求”。

2.《快乐之歌》

无著菩萨写过一首《快乐之歌》,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开示了转恶缘为菩提道用的窍诀,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

自他虚幻此蕴身,如若患病当快乐,

灭尽昔积诸罪业。修行正法众所作,

皆为净除二障碍。

如果我们患病了,要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患病,过去世积聚的种种罪障才能得以灭尽。我们平常所做的各种功课——修法、持戒、大礼拜、绕塔、持咒等,都是为了消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如果生病也能达到同样目的,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不需要复杂的修持形式,也不需要购买昂贵的念珠,我们躺在病床上就可以“灭尽昔积诸罪业”。根据《入行论》所说,哪怕是睡梦中轻微的头痛也能消除很多罪障。那么患病消除罪业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很多高僧大德患病时都会心生欢喜。


反过来说,一旦患病,如果我们有所执着——为什么我会生病?什么时候能恢复健康?这样的执着会带来更多的痛苦。本来生病已经很苦了,又加上盼望康复却不能如愿的心理折磨,等于是苦上加苦。如果我们明白生病能清净恶业,病一个小时就清净一个小时的恶业,病一天就清净一天的恶业,病一年就清净一年的恶业。这样一来,虽然身体承受着病痛之苦,心态却是积极乐观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反过来能减轻身体的痛苦,形成良性循环。

患病是消除恶业还是积累恶业,并不取决于疾病本身,完全取决于病人的心态。如果生病后老这样想:“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为什么别人都不得病?”这种想法就属于恶业。如果生病时不仅自己烦躁易怒,还对家人、医生、护士发脾气,这样造作的恶业就更多了。

当然,这个观点是为了帮助我们转化患病的恶缘,并不是希望大家都生病。如果能够健健康康地以持咒念经的方式消除恶业,当然是更快乐啊,这就是下面这一颂。

如若无病亦快乐,身心舒适善行增,

欲令人生具实义,三门奉行诸善法。

身体健康,毫无疑问是值得快乐的事。如果身心舒适、精力充沛,修法、绕塔、大礼拜、禅修时就会更有力量。健康人实修佛法,效果自然会比病人更好一些。

“欲令人生具实义”的意思是说,钱财、地位、名气等世俗观念上的成功都无法赋予人生真实的意义。人生的真实意义在于“三门奉行诸善法”——身、口、意完完全全地付诸于实修佛法,倾尽一生于解脱、成就、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事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然应该为健康而快乐,健康才可能去奉行更多的善法。《圣大解脱经》说:“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把握修行的良机。”比如我们想去朝圣、绕塔、做大礼拜、修四加行等,但如果重病缠身就没有机会去实现这些愿望。


总之,生病无须沮丧,健康不可放逸。要平等看待生病与健康,二者都是值得快乐的事。

如若无财当快乐,无有守护忙碌事,

所有争端及烦恼,悉由贪执财物起。

贫穷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必为金钱而忙碌,也无须为守护财产而操心。没钱的人当然不会被钱财束缚,各种财产纠纷和麻烦也都事不关己,这难道不值得快乐吗?从闲暇的角度来说,在座的各位都不是CEO,所以才有时间来听课。如果是一位CEO,虽然薪金很高,但会非常繁忙,怎么可能有闲暇来听课呢?因此,拥有财富不一定是好事,不仅要忙碌奔波,各种困扰和灾祸也会随之而来。在现实生活中,因财富而遭遇不测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贫穷是值得快乐的事。

如若有财当快乐,广兴福德之善资,

暂时究竟诸利乐,定是福泽之果报。

反过来说,富裕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有了充足的钱财,则有机会去积累更多的福德资粮,比如盖庙、印经、供养、布施等,因此获得暂时的安乐,并趋向究竟的解脱。

佛法是多么包容啊,既不排斥富有,也不反对贫穷。如果钱财阻碍了我们的修行,当然贫穷比较好。如果既有万贯家财又有博大的爱心和深广的智慧,那就可以去利益更多的众生,那么有钱当然是令人快乐的事。

如若速死当快乐,恶缘无机作阻挠,

衔接来世之善缘,定入无误之妙道。

如果我们很快就要告别人世,这也是值得快乐的事。因为恶缘不再有机会来阻挠我们的修行了。我们可以在修行中欣然而逝,在佛法的光明中告别今生。这样,我们来世的生命就能不离佛法,“定入无误之妙道”,生生世世都行走在宽广光明的菩提大道上。

如若久活当快乐,修行体悟之庄稼,

长依教授温湿度,茁壮成长得成熟。

无论如何皆快乐!

如果我们能长命百岁,这是值得快乐的事。长寿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修行,有更多的机会亲近上师,获得更多的窍诀和加持。修行时间越久,距离成就则越近,就像庄稼得到了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一定能够茁壮生长,结出累累的硕果。

当然,因长寿而快乐只针对修行人而言,不是指普通人无意义的人生。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说:“不修行的人获得长寿,这是苦命,活一天就会多造一天的罪业,那还不如早早死去。”

总之,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长寿还是短命,一切都是快乐,都是修行的助缘。“无论如何皆快乐”与竹巴三猛咒的“一切无所求”含义是相同的。我们为什么常常会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就是因为不能平等对待这六种人生状态。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修行窍诀,常常唱诵这首《快乐之歌》,并依教奉行,一定能做到“无论如何皆快乐”,这样的人生多么令人向往啊。

3.孔雀漫步毒林时

法护论师在《修心宝典——利器之轮》中讲述了一个殊胜的比喻,是对“转恶缘为菩提道用”最好的诠释。

孔雀漫步毒林时,园圃药草纵多美,

孔雀于彼不生喜,依毒精华以活命。


孔雀被称为百鸟之王。当孔雀开屏时,斑斓的羽毛五彩缤纷、绚烂多姿,令一切鸟类为之逊色。孔雀为什么能如此美丽?

法护论师说,当孔雀在森林漫步时,林中有各种小动物,以及各式各样美丽芬芳的花草。小鸟喜欢吃果实,蝴蝶喜欢食花粉,蜜蜂喜欢采花蜜,乌鸦则不挑不拣,什么都喜欢吃。但森林里的这一切诱惑,孔雀都不会为之动心。孔雀会专门去寻找有毒的花草,食其精华以滋养生命。孔雀的羽毛之所以美丽非凡,就是因为它吃的不是普通食物,而是有毒的花草。孔雀不会因为食用毒草而中毒,反而能将毒素转化为营养,令自己的羽毛绚丽夺目、举世无双,成为百鸟之王。

勇士身处轮回时,花苑喜福纵多美,

勇士于彼不生贪,身居苦林以活命。

勇士指的是菩萨。菩萨就像孔雀一样,虽然身处轮回,但并不迷恋轮回中的一切花苑喜福、快乐享受。当年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时,他的王宫巍峨庄严,妻子美若天仙,他拥有人间的一切荣华富贵。但释尊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欢喜满足,他反而毅然决然地抛弃王位,出家修道。因为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享乐,而是众生的解脱。此处的勇士也是如此,轮回之中“花苑喜福纵多美,勇士于彼不生贪”。

孔雀因毒草而美丽,勇士由恶缘而成就。真正的勇士面对恶缘毫无畏惧,哪里的众生需要帮助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痛苦多么深重,勇士都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这就叫作“身居苦林以活命”,这就是勇士的特征——承担他人之痛苦,给予他人以快乐。正如《修心八颂》所说:“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而我们凡夫却是“亏损失败奉献他,利益胜利自取受”。如果我们能把这个习惯扭转过来,就是成为勇士的开始。

渴求己乐之懦夫,由此因故而受苦,

甘受痛苦之菩萨,无畏力故常欢乐。

懦夫渴求的是一己之乐,每个念头只想自己,一言一行都为自利,每天都在患得患失,可得到的是什么呢?是无穷无尽的轮回之苦。

菩萨则接受一切恶缘,心甘情愿地承担他人的痛苦,念念利他,勇猛无畏,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是永恒无漏的涅槃之乐。

做孔雀还是做乌鸦?做菩萨还是做懦夫?选择权完全在我们自己手里。如果想做菩萨,那就要敢于直面恶缘,勇于承担痛苦,按照《修心七要》的窍诀不断训练自己,转一切恶缘为菩提道用。最终,我们一定会成为大智大悲、无所畏惧、永远欢乐的菩萨。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