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无畏

无畏(佛教解释)无畏,佛教语,指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所畏之德。也指无所畏惧;丝毫不害怕,没有恐惧感,勇往直前。《法苑珠林》卷八一:“我能飞行游虚空,已过汝界心无畏。”许地山《缀网劳蛛·命命鸟》:“愿勇猛无畏阿弥陀,俯听恳求接引我。&..

无色界

无色界(佛教解释)无色界为三界之一,又称无色天。“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是通过修习厌离物质的四无色定,或称四空处定而获得的天界果报。无色界没有物质现象,只剩下受、想、行、识四种生命特性。介..

比丘戒

比丘戒(佛教解释)比丘戒,是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梵语(upasam!panna)或(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盘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比丘戒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

色欲

色欲(佛教解释)色欲,梵语(ru^pa-ka^ma)。为五欲之一。凡爱着于青黄长短等色境,惑动于男女间之色情,均称为色欲。摩诃止观卷四下(大四六·四三下):‘如禅门中所说,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参阅‘五欲’1149)色欲是什..

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佛教解释)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简介佛学术语,净宗修学以净业三福为基础。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

五阴

五阴五阴,即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三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四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五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五阴定义【五阴】一色阴二受阴三想阴四行阴五识阴..

缘觉

缘觉(佛教解释)梵语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

感应

佛教解释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缘,佛应之而来,谓之感应。感属于众生,应属于佛。玄义六上曰:“经中机语缘语,并是感之异目,悉语众生。(中略)应是赴义。”三藏法数三十七曰:“感即众生,应即佛也。谓众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如水不上升,月..

浮屠

浮屠(佛教解释)浮屠,在《佛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是: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后人们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七级浮屠是什么意思?浮屠,也..

圆满

圆满(佛教解释)“圆满”梵语Paripu^rn!a。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若指十八圆满而言,称十八圆满,或十八具足;谓诸佛(报身佛)所受用之国土,具足十八种功德事,即: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