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语

2024-05-26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停止语

本书以浅易的说话来淡一淡我对佛教的一些体会。真是大海一滴、虚空一尘。正如先师圆瑛大师遗著《楞严经教材》的自序后面说聊籍管窥之见,而论性天,但凭蠡测之才,而探义海。是以本篇《佛法概要》,只能作为佛学院同学们和有志佛学者的入门方便。

学佛从何处下手,如何才能成佛呢?这是佛教理论所要回答的内容。概括地说,可以归纳为四个字:聪明、慈悲。而聪明与慈悲的具体表现,等于福慧两足,唯有修福修慧,积极利他,肃静国土、利乐有情,功行圆满,才能成佛。

修福等于广修菩萨大行,要求在人的本位上,从事有益的事业,促进人类幸福,社会进步,国家繁荣。佛教徒要诚诚恳恳做到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开创大乘入世利人的精神。要深深熟悉到不只释迦牟尼佛是在人世成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在人世成佛。值得一提的,佛陀还给人世留下一个民主的僧伽轨制,规定僧伽中一切事务,一定要由僧伽大众会议来决定解决,不许小我或少数人独断独行。关于会议的法度模范、日期、工作检查、小我行为的批评等等,都有具体的规定。英国塞德兰侯爵在《印度的遗产》一书中写道:我们今天的议会轨制,竟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印度佛教会议中见到,真是令人惊奇的事。

修慧等于进修,增长常识,尊重常识。佛者,觉也。即具有高度觉悟、高度文化教养和道德教养。例如悉达多太子青少年时代,完成了各类说话、文化、哲学、数学、天文、科学等学科的进修,成就优良。但对人生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人生和宇宙的真理是什么?这些主要课题,经常萦回在他的脑际,百思不得其解,强烈的追求真理愿望,使令着他,毅然离开王宫,到雪山去剃发削发。以自己本具的天然聪明,洞沏宇宙人生的实际真理。是一系列无有穷尽的缘起现象,豁然开悟

如心理现象有生、老、病、死的变迁过程;心理现象有生、住、异、灭的变迁过程;物理现象有成、住、坏、空的变迁过程;一切都是刹那刹那永一向息地急速变迁。变更密移是物质与精神存在的独一形式。诸行无常的轨则,能使人奋发向上,以变更和成长的概念看待一切事物,愚者经由进修,可以成为智者,我们众生经由修福修慧,一定可以成佛。诸佛有宏深誓愿,可以示现同类身为众生破除疑网,开大聪明。

菩萨本着利他大乘佛教精神,能与众生风雨同舟,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的心念,就会油然而生,积极地来进行肃静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宏誓,《华严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从根本上说,有了众生,才有菩萨。《华严经》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聪明花果。以此为据,每个学佛者,在对待众生上,都应具足五心:

(一)无畏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窍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坚持这样的自愿,所以菩萨是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

(二)同事心:佛经上说的同事,是指合营生活,合营工作,合营思惟,合营奋斗而言,菩萨在心理上和实践上与众生同事,不分彼此,打成一片,救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得救度者,不着度生之相。

(三)不舍心:不时处处不舍一切众生,不舍菩萨行,菩萨的一切谈吐、行为、生活、进修,都是为了尊重众生的幸福,助成众生的幸福以众生的利益作为自己的第平生命,永远为众生的利益而工作、奋斗、无有止息。

(四)平等心,菩萨将众生当成父母和诸佛一样看待,以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五)进修心:菩萨为了办事众生,助成众生幸福,要悲心恳切,学处广大。难学能学,尽一切学。作到进修一切常识,向一切人进修,象《华严经》写的善财孺子五十三参那样,不知疲惫地进修。菩萨于一切时,一切处都去进修,增长道种智,一切种智。

佛的聪明等于缘起和因果论。这是佛教对于宇宙人生探索的根本教义。在佛教的成长史上虽然有了许多变更,但都不能离开缘起和因果的根本教义。我们能够掌握这种甚深教义,等于懂得佛法的核心,攀登聪明的巅峰。

下一篇:往生的三张护照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