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依三宝

2024-03-1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归依三宝

华严经云:『譬如阴郁宝,无灯弗成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佛法的隆盛与衰微,关键问题在于佛法的宣扬,与传播者的推动,佛法毕竟是佛法,假如没有讲经说法的推动,佛法怎么能够让大地人类普遍得闻?又若何能够受用佛法!接近佛法呢?所以说:是人弘道,非道能弘。

当今的社会,有许多人发心信佛学佛,然则对佛教的教义,从来没有摸索过,也没有研究过,凭着一股强而有力的善根,到处参访,横冲直撞,盲修瞎练,不得其门而入,因而踏进邪见的外道而不自觉,把外道当做佛教,外道与佛教分不清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龙蛇混珠。

佛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说些什么事理?从来没有下过一番功夫去商量过,只不过跟着一般人的崇奉,不能够正见佛教的教义,听错了,看错了,被引导错了。

又加上邪见的外道,在佛门中修改佛教的教史与教理,参杂外道邪见的思惟,笼统而且又暧昧,混淆视听,依此善根走入歧途,甚为可怜!

本书的完成,其宗旨在阐扬如来处死,令归依三宝者,导入正见佛法,体悟佛法,然后,以熟悉三宝,归依三宝,实践三宝,因而圆满成就三宝为目的。

以十三个纲目作为前后的体系,来启发善根流露的社会人士,以及发心学佛的善信大德,能够体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正见世间所存在的一切,无非是人缘所生人缘所灭,空幻无实、如梦如露、幻化了弗成得、世间本弗成贪,弗成依,留恋弗成得,贪也贪不得,依也依不住,得也得不得,毕竟是缘起性空,无自性故。

这本归依三宝的完成,前因后果,皆引经据典为基本,最后奉劝诸君,人命无常,时间迅速,人身可贵,佛法难闻,三宝罕见可贵,难遭难遇,佛法僧三宝乃是世间的明灯,如大海中的灯塔,三宝是真理的来源,三宝是度死活河的宝筏,是离开三界的舟航,是六道众生的归宿。

若能如是正见三宝实义,奠定人生真谛,就不要犹豫不决,莫徘徊!应应当下肯定自己,成熟自己,因而,未归依佛门者,令速归依佛门;已归依佛门者,同登正觉彼岸,善哉!善哉!

学佛为什幺要皈依三宝

直言不讳,干净俐落一句话:归依三宝就是要我们迷惑于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的众生,倒置妄想的众生,昧于事理的众生,长短、善恶、短长分不清的众生,对人生观与宇宙观邪知邪见的众生,全部能够导归正知正见,让沉沦于六道的我们,通通能够离苦得乐,破迷启悟,破邪显正 ,转凡入圣,因而成就佛道,圆满佛道,若能如斯,是名正知正见归依三宝;若不如斯,不名正知正见归依三宝。

有心学佛的人应该归依三宝,归依(梵语sarana)了三宝的人,是名入室佛门三宝学生,若有心学佛而不归依三宝,是名徘徊三宝门外学生,没有归依不能构成名副其实的度内三宝学生。有归依三宝的人,是名度内三宝学生

;有学佛而无归依三宝的人,不名三宝学生。

有些人不明白佛法真实事理,执理废事,不肯归依三宝,而说有心忠诚学佛就好了,何必归依三宝呢?这种人可以说外行人说外行话,往往一般人一听到这些话,会认为蛮有事理的,但在正知正见三宝照明之下,这种事理是

大错特错的,在思惟上犯了很严重的缺点观念。

曾经有一位学佛很忠诚的学生。向我说:『师父呀!我学佛以来有五年了,我认为有归依无归依都一样,师父啊!你认为若何?』

我说:『你是凡夫众生呢?照样佛菩萨圣人呢?』

他说:『这还用说吗?我当然是一位标准的凡夫!』

我说:『你说对啦!正因为你是凡夫众生,所以才须要归依三宝;借使你已经成佛了,那何必画蛇添足呢?佛要归依谁?佛(梵语Buddha)已经究竟福慧圆满,一切功德具足,佛不必归依啦!佛自己本性已经大光明大安闲啦!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 abhijnah)、十力、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万德肃静,所有一切诸法皆尽通无余,无障无碍,故名佛、如来、世尊、人天导师。』

他说:『根据师父你这么一说,我非归依弗成吗?』

我说:『凡夫众生不归依三宝的话,如同水中的浮萍,无依无靠,浪迹天际,随波逐浪,漂来漂去:无有定处;又如同孤儿,无父无母可依靠,浪迹天际,无人扶直,甚为可怜!同样的来由,我们有心学佛向佛,而不归依三宝,而我们又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众生,对真理不明白,对欲望那么迷惑,心染于五欲六尘,颠倒置倒的,不明白人生观与宇宙观,一概不知,又是邪知邪见,昧于事理,那么这样的话,就免不了迷惑于花花世界,心不能做主。妄想纷飞,因为蒙昧而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障(梵语karmdvarana),那就不得不随业力流转,轮回(梵语samsara)六道,受尽无量无边的苦楚,苦楚悲痛所流的眼泪就难以斗量了,是以沉沦苦海,难以自拔,与欲望响应,日夜相续,自己不知不觉,这就是众生轮回的路线。』

他又说:『以前我都是我行我素,率性蒙昧,今天已经前后会通,有所觉悟,我归依三宝的人缘时节应该到了!』

我说:『阿弥陀佛!是应该到了,不然的话,除非仁者心中必有一物!』

他说:『师父啊!何谓心中有一物?』

我说:『归依终了照样要归依,迟早要归依,若是不归依,心中必有一物,此一物就是你心中还有执理废事的意念,不然就是自己太自负、自卑、自负、害羞、怕人讥笑、自高、傲慢、贡高、这些心里意识,在佛门称为业障(梵语karmavarana),禅宗里头称为心中有一物,此一物障蔽我们的清净本性,无法光明安闲。今天仁者已经能体会贯通,恭喜你,以前的你已经死了,现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因为你以前观念错觉蒙昧,随缺点观念而走,今日茅塞顿开,恍然觉悟,顿入正知正见,往后依正知正见而走,可得转凡入圣,离苦得乐,所以我说以前的你已经死了,现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你已经跟佛法响应了,恭贺你能发此心愿归依三宝,我随喜你的归依能够成就!』

是以,这位学佛的仁者,他与我人缘相遇,佛法相谈之下,听了这席佛法的开示,不由自立的落泪直哭,这恰是佛门所说的一句话:无量劫所种的善根,现在当下善根流露,归依三宝自然成熟,落泪哭泣自然成熟哩!是以,我们要知道,在佛经圣典中,十方三世诸佛都劝学佛的人,要归依三宝、修学三宝、成就三宝,终了成佛道。

归依三宝有限制火忌讳吗?

归依三宝,仅仅是一件很纯真的事,并没有特殊的限制与忌讳,请诸君可以宁神,不必罣碍于心,更不须要忧虑什么,归依三宝就是入佛门大道的第一步骤,学佛入佛门第一步就是归依三宝。

归依三宝之后,将佛门的事理体会更深刻,有所肯定,还可以踏入第二步第三步,步步上升,往上还有五戒(梵语pancasilani)、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在家戒与削发戒等等,一切皆以归依三宝为根本。

归依三宝是踏入佛门解脱之道,让众生知苦离苦,获得究竟觉悟,远离死活轮回,因而得大安闲,转凡入圣。所以说归依是很神圣的一件事,要具备有福德人缘,大善根,累生累劫所种善根所致,才能如意安闲归依三宝,无忧无虑归依三宝。

佛门大道是属于平等的宗教,不论年纪的老少,或富贵贫贱,我们都可以自由安闲,无忧无虑的来归依三宝,没有限制与忌讳。

同时,不论以前我们曾经造下许多弗成整理的恶因果,只要浪子回头,懊悔以前的蒙昧之罪,也同样可以一视平等的来介入归依三宝。

祖师大德曾云:『世界再大的罪恶,也抵不过一个悔。』只要痛改前非,放下屠刀,知道忸捏,今后绝对不再历史重演,庄重身心,这种精神是很伟大的,值得赞叹的、值得嘉许的、值得鼓励的,因为这种人有大勇气、大气势,知道忸捏,提得起放得下,乃是大丈夫的行为表现。

佛遗教经云:『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梵语功德guna);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由此可知,有惭有愧的人,还有药可救,若无忸捏的人,是无药可救了,自己若不检查前非,自己不焕发精神向上的话,父母亲、兄弟姐妹、亲戚同伙、师长,也对你无可奈何!佛菩萨想要救度你,也爱莫能助!欲与归依三宝响应,终无是处。

所以在平等的佛教中,佛法肯定我们一句话:不论以前所做所为,是善是恶、是好是坏,已成为事实的旧事,追悔弗成得,回忆幻想弗成得,最重要的,就是肯定往后弗成再犯过失,这才是有理智的决定。

金刚经云:『以前心弗成得,现在心弗成得,未来心弗成得。』恰是此意。假如拼命的执着以前的罪恶,是无补于事的,对自己将后的前途是一大精神压力,障碍了自己的行进,所以执着罣碍以前的罪恶是不需要的,很严重的为自己心灵上添加麻烦,使错误的阴影存留在心中环绕纠缠与浮现,这是何等苦楚呀!何必庸人自扰之呢!学佛者以三宝为依为命,应勇于弃暗投明,一心向佛,归依三宝,早登正觉。

所以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一而再、再而三的丁宁我们说:『一切善恶皆是无常法、生灭法、如幻如化、了弗成得。』

是以,我们到不必追忆以往之善恶因果,好的善的捡起来,坏的恶的弃之,一切从今日此时开始,归依正信的佛教,踏入佛门大道,做个忠诚的三宝学生。

以上所说,是为善为恶的人皆可归依佛门,成为佛门三宝学生,并没有任何限制与忌讳。

接着再谈到归依的对象,归依的对象并没有限制与忌讳的,如六道的众生,也都可以归依三宝,除了地狱的众生一切苦楚科罚,没有时间可归依之外,其余的人类男女、天人、神、仙、阿修罗(梵语saura)、鬼、畜牲,只要忠诚发心要归依三宝的话,佛教都肯接收他们来归依三宝的。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智愚美丑,都无排斥与推辞的意味,皆可放下心来归依三宝,并无限制与忌讳之事。

社会上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道教、儒家、一神教、一般民间崇奉者、以及宗教崇奉走错了,知道回头的人,只要想追求究竟真理,欲寻找人生与宇宙真谛,欲得究竟解脱、欲离苦得乐、欲转迷为悟、欲转烦恼为菩提、欲达到圆满的中道法、欲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dksanti)、欲入不二窍门圆满境界果地者皆可归依三宝。

若有这些宗教授教化者,真理未达究竟者、未透彻者、未圆满者,欲求更上一层楼,步步欲得解脱,欲达真理的完美者,皆可一视同仁,自由安闲,无忧无虑的来归依三宝,早证无上佛道,也同样无限制无忌。

早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不是有很多外道的宗教授教化者,都一一的归依在佛陀的座下吗?成为佛陀的大学生,如大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旃延尊者、俱絺罗尊者,都是当时有名的外道学者。他们听了佛陀所演说的处死之后,当下大彻大悟,不犹豫不徘徊的应机立断,自己归依了大圣佛陀,连跟随他学法的好几千位学生,也都归依在佛陀的座下,成为佛门学生,不久个个都证得阿罗汉果,达到转凡入圣的境界。

谈到这里,我们其实由衷的佩服这些尊者的勇气与果断,能提得起放得下,对就是对,纰谬就是纰谬,真理就是真理,不是真理就不是真理,有明辨的聪明,加倍上自己有应机立断的决定勇气 。

古德曾云:『在真理之下,人人皆屈服,真理不怕考验,真理不会受时空的约束与阁下,而有所动摇。』

借使尊者们还挂念面子,怕别人讥笑的话,不敢归依佛陀,那他们也永远当外道学者,不能大彻大悟,始终当凡夫众生,永远受轮回(梵语samsara)六道之魔难,而且自己不能证果位,也耽搁了跟随他学道的学生,无法证果,罪恶是无量无边的,这叫做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自己腐化还可原谅,明知自己的修道方法不能究竟解脱,而顾面子问题,不肯坦诚披露,硬撑下去,连学生也一同腐化,这种人缘果报还得了,这人缘果报比天文数目还多,多得弗成思议,电子计算机都按坏了,这罪恶亦数不尽。

由此可知,宗教授教化者,有心向道,应该抱着客观立场而追求真理,若先入为主,坚持己见,主观意识太顽强,是永远障道人缘的,要与真理响应,是遥遥无期,始终漂流在三宝门外,欲得证果,无有是处。

在学道的过程,舍利弗尊者、大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所进修、所赞叹、所榜样的伟大批教家。

我们学道的人,自己若心坎深处有此感触感染,应该面对事实,勿徘徊、勿犹豫、勿顾面子、勿惧他人讥诽;因为学道了死活,开悟证果,是自己的事,不是他人的事,不是为别人而活,更不是为别人而学道,而是为了自己证成无上菩提而学道,这点切切弗成本末倒置,切记!切记!

假如在学道的旅程,每小我都能禀持这客观立场,那么佛教慈悲之门,永远都是开着,随时迎接六道众生,为善为恶的浪子,一切宗教者的回头,来正见如来,肯定如来的处死,因而归依佛门,早离苦海,速证菩提,既然已发心恳切要学佛了,那么心里上的一切执着与成见,皆可一网打尽,爽快俐落,心中无有一物,以清净忠诚的一片心,就可以足够受三归依了,所以说,归依三宝并没有限制我们什么!更无忌讳什么!

归依的意义

归依(梵语sarana)含有多层的意义,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能够回转依靠,或是信赖,都可以称为归依。现在将归依的意义分为四个角度来解释:

一者断罪积德

以前所做所为不如理不如法,起心动念、害人利己、吃亏他人、占别人便宜、做了五逆十恶之大罪,今日得闻佛法,因而觉悟,从此时此刻回转过来,一心一意安住在清净自性中,即时投靠三宝,因而普济六道众生,利人利己,合理合法的为人处事,达到断罪积德的实质本位。

二者回转义

以前生活在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yah)中,心染污五欲六尘,因而流浪六道,轮回而受无量苦,今日得闻如来处死,一心一意专注一心,有回转朝向三宝,归投依靠三宝,三宝清净光明,三宝解脱安闲,是以往后背离五欲六尘,不再染污五欲六尘之义,所以称之回转义。

三者去邪归正义

以前在邪知邪见的思惟中,或在邪知邪见的宗教圈内,自己能深知不合理不合法,与真理格格不入,与真理不响应,是以有勇气与气势,透视内幕的本相,应机立断,即时投靠三宝,去邪恶,归正道、是名去邪归正义。

四者破魔显佛义

以前生活在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三毒中,贪瞋痴三毒如魔,把我们的光明本性障蔽,不得自由安闲,都生活在阴郁的本性中,本性被贪瞋痴所毒化,所以本性永处于黑阴郁,难以自拔,永无光明。

是以,我们说三毒如魔,今日此时此刻已恍然觉悟三毒如魔,即时投靠三宝,于是发大英勇精进心,破除贪瞋痴之魔,显露清净光明的佛性(梵语佛性buddha-dhatu),所以称为破魔显佛义。

归依的意义,如河水川流归入大海,如客归家、如儿女归投父母、如过河要依靠船只;同样的来由,我们流浪在死活大海之中,若不归依三宝,则永远无法出离苦海,永受轮回六道之苦。

若能肯发心至诚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即可出离死活苦海,了生脱死;譬如有人失足腐化于大海中,惊涛骇浪,生命随时都有丧失之忧,在此千钧一发,死活死活之际,溘然有只船驶来,即时攀登船上,可安然上岸,免受海难之悲,那么,归依的意义亦如是。

归依有究竟归依与不究竟归依两种:归依父母、归依师长、归依兄弟姐妹、归依儿女、归依亲戚同伙、归依夫或妻、归依国家或社会、归依山河大地、这一切的归依,是不究竟的、是多变更的、不是永恒安住的、是有危难的、是美中不足的、是有酸甜苦辣的、是无常的、是如幻如化的、是如电如露的、是如梦如泡沫的、有悲欢离合的、这一切的归依都是不究竟的,照样免不了轮回受死活大苦。

所以说,世间上没有一样器械值得我们归依的对象,毕竟是人缘所生,人缘所灭,无常幻化,不能永恒不变,缺陷累累。

所谓:靠山山崩、靠海海枯、靠父父死、靠母母死、靠兄弟姐妹、师长、亲戚同伙、夫妻儿女、国家社会、一切皆变更无常。今日为王、明日为寇为囚,今日财主、明日陋巷之丐,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尘凡滚滚,识破世间,吓破胆,人世间毕竟不是究竟归依处,人生无尽的缺陷说不尽,更有道不完的无奈话!这应该要请佛菩萨来人世讲一遍,深刻入骨,说尽人生的魔难与缺陷,才能逼真临场感;我如素心有余力不足,人生魔难与缺陷,描述不出来,吃了那么多的三宝粮食,讲不出一点事理来,其实由衷的愧对三宝,愧对一切众生,自己应该多懊悔了!

总而言之,人世间不是究竟归依处,因为人世有无尽的魔难与无量的缺陷故。

成佛之道云:『积聚皆销散,崇高必腐化,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归依处处求,求之(ㄔ扁)十方,究竟归处, 三宝最吉祥。』

这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家当、名位、离合、死活(梵语samsara)皆无常(梵语anitya),多变更的,美中不足的,不是我们归依处,十方世界都求过了,没有方寸之地是究竟安稳处,都是无常生灭法,不能达到永恒不变的理想,最后归依安稳处,三宝(梵语tri-ratna)最吉祥。

所以说,究竟归依处,就是归依三宝,三宝是最吉祥,而且是究竟归依处,人生能够归依三宝就,就是获得了人生真正的归依处。

何谓三宝?

佛宝、法宝、僧宝、就是三宝。三宝可尊宝贵、可贵难闻、难遭难遇,为世间所罕见,为出世解脱之宝筏,故名为宝。

佛、法、僧之所以为宝,它的功用,是远胜于世间的财富之宝,因为世间的财富,所能为人类解决的,只是生活上物质的问题。

而佛、法、僧三宝,能解决我们精神上的问题,如死活轮回,解脱涅槃,三宝确实是出离死活苦楚的桥梁,获得安泰涅槃(梵语涅槃nirvaba)的宝筏,不是世间上的至宝,所可比拟。

佛经云:『三宝出现世间,利乐众生,无有歇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如同大海,聪明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死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断爱河,超升觉悟彼岸,是故三宝恩难报也。』

何谓佛?佛是梵语(Buddha)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自证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本相,将自证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理,慈悲心所流露,也教导大地众生都能自证人生观与宇宙观,如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之为佛。

何谓法?法是梵语(Dharma)达摩,华译为法,指佛所觉悟的真理与觉悟的方法。法又可称为真理,是一切事与理的本相。法是由佛所证悟的事理,又称为觉悟之法,佛觉悟所说出来的真理,称之法宝。

般若经云:『法由佛说、从佛心生、从佛口生;法者证悟义、法者实相义、法尔如是义、法者解脱义。』

何谓僧?僧是梵语(Sainklesa)僧伽的简称,华译为和合众的意思,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

要具备六种和合的联结精神,才能称为和合众:一者身和同住。二者口和无诤。三者意和同悦。四者戒和同修。五者利和同均。六者见合同解。

僧伽就是以这六种和合相聚的精神,联结生活在一路,随佛学法,以求证悟,达到自利利他圆满的生活,所以叫做和合众。严格立场说来,一人二人弗成说是僧,僧要三人以上,才得称僧。

三藏法数所载:『旧译的是四人以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的以三人以上之比丘和而为众。』

大智度论云:『僧伽者,秦言曰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

三宝有何分类

度化众生,对时间上的看法、适当不适当、成熟不成熟;对空间上(国土)的看法、合适不合适;众生的看法,根机深浅,根机的深挚与拙劣,是顿是渐,能观机逗教,因而度化不合阶层的众生。在这种情况之下,佛陀度化众生的念头、真理、方法、形象上就没有固定的准则,就是所谓的法无定法,度化众生只要契合众生的根机,能够导归佛道,法法皆是涅槃法。在时间上、空间(国土)上、众生根机深浅上、角度方位层次上,都不能纯一色的统一教化,角度方位层次上、都不能纯一色的统一教化,是以,三宝出现人世间的念头、真理、方法,形象、就有所分类了。

大体上三宝可分为五种三宝,今将五种三宝分类说明如下:一者化相三宝。二者住持三宝。三者自性三宝。四者小乘三宝。五者大乘三宝。

一者化相三宝

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削发学道后,在菩提树下开悟证成无上佛道,到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法,度五比丘开始,平生说法四十九年,演说无量佛法,度化无量人天众生,一向到入灭的阶段,佛陀住世应化在人世,度化众生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成道后,一向到入涅槃(入灭)的阶段中,释迦牟尼佛就是化相佛宝。释迦牟尼佛当时对佛门四众学生所说的一切佛法,一切佛证悟的事理,如四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八正道(巴利语ariya-magga)、十二人缘(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无上的事理,就是化相法宝。当时跟随佛削发的凡圣学生们,就是化相僧宝。

这三宝是佛陀来人世教化众生相状,行化相状于世间,名为化相三宝;随大家根器,对如来的教法,所见不合,有胜劣之分,有深浅之别,所以化相三宝,亦名别相三宝 。

二者住持三宝

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的佛教,佛陀的梵音沉寂,大圣谢世,化相三宝,不复再现,就完全仰赖这一类的三宝,来保持延续佛法的慧命,让佛教的处死能普遍接传下来,也让佛法的精神与教义留传人世,令三宝不间断,住世一向,这就须要有住持三宝的保护与延传了。

佛陀入灭别世了,学生们仰慕佛陀,思念佛陀,渴见佛陀,回忆佛陀,如是念念难忘记,似乎与佛相处的人缘未尽,心有悲戚感、心有无力感、心生仰慕渴见。是以,圣学生们,就将佛的三十二肃静法相,请绅士术养的雕刻师,刻塑佛陀的身口意形象,此雕刻的圣像,因为肃静脱俗的圣境,如佛在面前的感触感染,心生法喜充满,心坎清凉,如面圣人,道心自然流露,是以又开始精进用功办道,努力不懈,以求证悟果位。现在佛寺大殿所赡养的佛像之类,就是住持佛宝;如玉琢的、石刻的、铜铸的、泥塑的、木雕的、油漆的、墨画的、纸绘的、金铸的,等于住持佛宝。

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十二部经典(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依此法本(真理)而修,可证成圣果,等于住持法宝。剃头染衣削发的比丘、比丘尼,具足律仪,参研佛法,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续佛慧命者,等于住持僧宝。

三者自性三宝

大地每一位众生心中,都具有三宝的性德,名为自性三宝。自性三宝若约义理来讲,虽然有三种分别,其体性是一,所以别名一体三宝。自性三宝者,一切众生,本来就具足有灵明觉照的清净觉性,即心本具,离念光明之真如佛性,本自具足,是名自性佛宝;一切众生,自机能生一切法,本来具有无量恒沙妙德,诸法不离本性,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鼎力、自性有执持之用,是名自性法宝;一切众生,自机能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自性与万性不一不二,中道解脱,是名自性僧宝。

四者小乘三宝

如来隐其无量功德肃静之身,示现丈六紫金之法相,以回声闻缘觉人天等根机,是名小乘佛宝。佛说阿含经,为声闻说四圣谛法,为缘觉说十二人缘法,令二乘行者依此而修证,超凡入圣,是名小乘法宝;佛为学生宣说四圣谛、十二人缘,学生因而修证、断见思惑,证悟真空理,而成声闻四果罗汉与缘觉之果,是名小乘僧宝。

五者大乘三宝

大圣佛陀以法身(梵语dharma-kaya)、报身(梵语sambhoga-kaya)、应身(梵语nirmana-kaya)来度化无量众生,能现无边相好,以契合众生根机,是名大乘佛宝;大圣佛陀所说中道实相事理,以及人法二空之理,甚至无量胜妙窍门,能令众生执持此法,而成正觉,是名大乘法宝。

大圣佛陀宣说如是大乘佛法之后,众生皆发大菩提心,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修行不着有无二边,而与中道之理相契合,是名大乘僧宝。

以上所讲的五类三宝傍边,我佛门学生崇奉佛教的开始,应该从崇奉住持三宝开始,从归依住持三宝而入佛门,我们崇奉归依住持三宝的意义,其最后的归宿,是在追求自性三宝的证悟实现,因而成就佛道,圆满佛道。我们身为正信佛门学生,对如来处死,应有所肯定与正见,从事相上来说,住持三宝是事相上的归依;从理体上来说,自性三宝是理体上的归依,事相与理体是光滑油滑无碍的,是一体两面之事。

我佛门学生,在归依的法度模范上,首先是归依住持三宝,由归依住持三宝后,因而启发导入自性三宝,虽然是启发导入自性三宝的方便,然则离开了住持三宝,那么自性三宝也就无从悟得。

所以究竟归宿,虽然是自性三宝,也不能忽视住持三宝,更不能舍弃而不归依,否则的话,执理废事,变成戏论,成为实践佛法的大障碍。假如没有住持三宝,就无法显现自性三宝的存在;同样的来由,没有自性三宝,住持三宝也就无法安立。住持三宝是自性三宝的大用,自性三宝是住持三宝的本体(全体)。

有很多在家学佛的学生,初发心来学佛,对如来处死尚未深入正见体认,而自己又未证入自性三宝,而自作主张,以小我的思惟情见,只信自性三宝为来由,而不尊不敬住持三宝,如是不尊敬住持三宝,那么,即使佛法研究多年,说法辩才无碍,身心亦然漂流三宝门外,与佛道不响应,与佛道尚有一段距离。心里慢慢会增长无明,产生贡高我慢之心,是障道人缘,完全本末倒置,想要求得解脱,反而有腐化危机!

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才有,佛灭度之后,仅有住持三宝,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与留传,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们,也要由僧宝来接引,可知住持僧宝,担当如来家业,重任艰难弗成思议!

是以可知,佛陀当时在世时,佛教以佛陀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

佛经云:『僧宝在则法宝在,法宝在则佛宝在;相反的,僧宝不住世,法宝则消亡,法宝若消亡,佛宝亦消亡!』

所以说,僧宝若住世,接引众生,演说佛法,众生得大利益,得大光明,令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转凡入圣,三宝得以住世,是众生亲近三宝的大福德人缘,是故应恭敬三宝,归依三宝。

自性三宝是理体上说,是心地上的悟证实现境界。小乘三宝是声闻缘觉二乘所合适。小乘根机成熟后:佛在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聪明故。』

佛陀大悲心流露,在大乘经典都几回再三吩咐我们要回小向大,也就是回小乘向大乘,十方世界的佛土,诸佛皆为学生宣说一乘法,一乘法就是大乘佛法,当下就是如来法,佛道恰是。绝对没有二乘法与三乘法,除了佛为度众生权巧方便,才说二乘三乘法,普令众生渐次根机成熟,以作为得度人缘。

由此可知,依佛陀的启示中,十方诸佛出世本怀的立场,其宗旨乃在劝令一切沉沦的众生,导归大乘佛法,圆满无上佛道。

总而言之,佛陀是全力倡导大乘佛法的,大乘佛法是成就佛道之法,大乘佛法光滑油滑无碍,以证悟中道实相义为究竟义趣;同时也是学佛者由住持三宝的归依,然后证悟自性三宝,起大慈悲心,广学大乘佛法,因而肃静大乘三宝,具足福慧,万德肃静,成就如来法。

是以,以前无量劫所修的功德,一切皆圆满,毕竟菩提愿既满,佛学生所求、所愿、理想、目标、归宿、终程已至--佛道圆满矣!佛道自成矣!

三宝有六义

佛法僧三宝如同世间的明灯,能普照大地,让大地众生不失偏向,因而不至于走入岔路歧路;佛法僧三宝如同海岸的灯塔,能使迷失偏向的船只,在无际的汪洋大海中,有所归航,熟悉偏向,因而安然返港。

佛法僧三宝如同良君忠臣,爱国爱民,为全国庶民着想,统理国事、政治、经济、文化,士农工商,得以扎实繁荣,造福社会国家,国强民富。

同样的来由,佛法僧三宝实质本怀,在令大地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转迷妄得觉悟的宝藏,为出世解脱的真理,为胎生(梵语jarayuja-yoni)、卵生(梵语andaja-yoni)、湿生(梵语samavedaja-yoni)、化生(梵语upapaduka-yoni)之导首;也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地狱道之舟航。

佛法僧三宝的出现人世间,其实难遭难遇,可尊宝贵,能劝导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h)六道,获得真正的觉悟,由苦楚中而得清凉,由愚痴中得聪明,由黑阴郁得光明,由贪欲中得净化自性,由迷妄中得清醒,由瞋恨中得忍辱,由嫉妒心得随喜功德,由贡高我慢心得礼拜消我慢,由诽谤得赞叹。

这说不尽的一切佛法,弗成思议的法海,都是佛法僧三宝出现人世间,照耀的功德所致,若要赞叹三宝的功德与利益,如是累生累劫,赞叹莫能尽,揣测莫能了,深广无边际,是故三宝功德巍巍,深如大海,高如天空无际,无以比伦,现在将三宝功德酝酿为六种实质义理,分别如下:

一者希有义:

比喻世间上的至宝,贫穷的人没有福报,是得不到这种至宝的;佛法僧三宝也是如斯,薄福的众生,没有种下菩提善根,如是百切切世,要值遇三宝,艰苦再艰苦,难遭又难遇,故名希有义。

二者离垢义:

比喻世间上的至宝,内外莹澈,里外晴明,体无瑕秽,远离尘垢;佛法僧三宝亦尔,佛法僧本质已究竟净化,一切的烦恼障(梵语klesavarana)、报障(梵语vipakavarana)、业障(梵语karmavarana)全部断尽无余,业尽情空,烦恼一丝不挂,三宝清净无染世尘,不落死活轮回之苦,故名离垢义。

三者势力义:

比喻世间上的至宝,能够救济贫穷的人,使人免于一时苦痛与烦恼,至宝具有这种的势力功用;佛法僧三宝亦如是,三宝具有六种神通安闲无碍之力,所谓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贰心通、神足通、漏尽通等,能够拔济魔难的众生出离苦海,免受轮回之灾殃,三宝具有如是之力,故名势力义。

四者肃静义:

比喻世间上的至宝,可以打扮妆饰在身首,而显得美丽秀气,英俊潇洒,令人欣慕向往,追求赞叹之念,所以说,至宝有肃静身首之义;佛法僧三宝亦尔,三宝能以处死肃静学佛的人,使之断烦恼,令得身心清净,身心庄重,身心安闲解脱,故名肃静义。

五者最胜义:

比喻世间上的至宝,是所有一切宝贝中最优最胜,如金、如钻石、如牟尼珠、是诸物中最胜;佛法僧三宝亦如是,三宝出现在世间,是超胜世间一切宝贝,一切宝贝无能与三宝比拟拟,所谓此宝非彼宝恰是,故名最胜义。

六者不改义:

比喻世间上的真金至宝,由金矿所提炼而出的纯金,此纯金再烧打锤炼,也不能改变此真金变为别的一种铜铁;佛法僧三宝亦尔,三宝不为世间五欲六尘所变易、所污染,能清净安闲,三宝毕竟就是三宝,更不会被八法所阁下、所动摇,当下解脱,无惑无动,无取无舍。八法亦称八风,这八法能影响学佛者的心境,禅定功夫不敷的话,就易被八法所阁下,因而心境动荡不堪,心就随此八法之境而流转苦楚,如风吹树梢,树稍摇摆一向一样,八法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佛法僧三宝出现在人世,能安闲无染,不被各种欲爱与境界所牵制,能保持三宝本质风仪,故名不改义。佛法僧三宝,就具备有这六种义理,才能显示出三宝的特色与风仪,身为正信佛门学生,应该对三宝的义理,要有所肯定与正见,时常对三宝有感恩想,有报恩想,有难遭难遇想,可尊宝贵想,依三宝而修,可证圣果想,那么能够如斯而发露,则道业日日可增长,菩提善根无时无刻,任何处所,自然而流露!

归依三宝的次序递次

归依三宝是信佛学佛的基本,甚至成就佛道,亦然不离归依三宝,我们学佛归依了三宝之后,欲得逐渐升高,在佛门中想再更上一层深入境界,想步步深入解脱领域,如受五戒(梵语pancq silani)、八关斋戒(梵语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十戒、具足戒(梵语upasampanna),都以三归依为基本,须要先受三归依之后再受戒,重复禀受三归依,共有五等种类:

归依有五类:

一者翻邪三归依。二者五戒三归依。三者八戒三归依。四者十戒三归依。五者具足戒三归依。

何谓翻邪三归依?

就是以前在邪知邪见的生活中,以及在邪教魔法中,蒙昧而崇奉、盲从,今闻如来处死,骤然觉醒,知道以前所信所行皆非,是以有勇气放弃邪知邪见、邪教魔法,因而来归依三宝,成为正信佛门学生,是名翻邪三归依。

何谓五戒三归依?

由翻转邪信成为正信三宝学生之后,因而肯定佛门大道的真理,可令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启悟,步入解脱的圣域,提议受五戒的正见,欲受五戒,依然先受三归依为先,依次序递次而受,弗成越轨,是名五戒三归依。

何谓八戒三归依?

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或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若受戒之前,必先受三归依,受三归依之后方受八戒,是名八戒三归依。

何谓十戒三归依?

十戒为沙弥与沙弥尼之戒,若欲削发当沙弥或沙弥尼时,必须先受三归依,三归依受完之后,方可受十戒,是名十戒三归依。

何谓具足戒三归依?

具足戒为比丘与比丘尼之戒,若欲具足当比丘与比丘尼时,必须先受三归依,三归依受完之后,方可受具足戒,是名具足戒三归依。

佛门学生若欲受戒,受戒之前必有归依三宝,归依三宝虽然不是戒,却是一切戒的根本,归依蕴藏有戒义,蕴藏有断罪积德义,蕴藏有回转义,蕴藏有不越轨义。在受小乘戒的时刻,懊悔与发愿之前,必须先受三归依;受大乘菩萨戒的时刻,同样在懊悔与发愿之前,必须先受三归依,然后方可受戒。假如受小乘戒,就要说:我某某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说一拜,三说三拜就可以。假如受大乘戒,就要说:我某某尽未来际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三拜即可。

三宝是苦海的舟航,长夜的明灯,一切出世解脱功德,皆由三宝激发而生,是以,已经归依三宝的佛门学生,心坎深处,应该心怀庆喜之心,光荣之心,难遭难遇之心,可尊宝贵之心。假如还没有归依的人,应该速速归,因为时间易逝,人生无常,国土危脆,三宝难遭难遇,可尊宝贵,罕见可贵又难闻,奉劝诸君,莫蹉跎!莫犹豫!莫徘徊!

归依三宝的法度模范与方法

学佛为什么要归依三宝?归依三宝有限制或忌讳吗?归依的意义,何谓三宝?三宝有六义,归依三宝的次序递次,归依三宝的内容与意义,已经讲得有概念了,现在就应该来归依三宝了,那么,归依三宝的法度模范若何呢?归依三宝的方法若何呢?这也须要再进一步深刻的懂得。

归依三宝的典礼规节,在释迦牟尼佛(Sakyanuni buddha)的时代,并没有什么隆重的典礼规节,因为受三归依的学生根机深挚,只要在佛前发誓愿:『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如是而说,佛听许之下,便算受了三归依。或者在比丘前自誓发愿:『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如是而说,比丘听许之下,归依三宝当下即成立。可以说很简单,轻易而且又爽快,归依的法度模范与方法,前后不必三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三归依成立了,这是佛陀时代的归依情况。

然则现代的人受三归依,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去圣遥远,根机浅薄,业障(梵语karmavarana)深重,福薄慧浅,佛法不通晓,归依又蒙昧,佛法都摸不上边缘,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的意义都不清楚,若何归依呢?

是以,为了要让佛陀灭度之后的众生,能对归依三宝的内容有所正见,有所肯定,有更充分的熟悉与纳受,就有须要法度模范与方法了。

佛法由印度传入中国,因为时间与空间的演变推展中,在任何时代与任何国度,归依三宝的法度模范与方法,是有简单与隆重之别。

归依三宝的词句,照实际而言,其实是很简单,但后人或多或少,都有增加一些仪节,对归依三宝而言,内容有更具体更周全,并树立了肃静的排场,这种增加是有助于归依的实质,归依三宝的时刻,心情放松,万缘放下,妄想勿生,没紧要张,诚恳诚意的来归依三宝。

归依师念一句,归依者跟着也念一句,归依师口齿声调听不清楚,或者自己心情重要,归依三宝之后,对归依的内容与词句完全不明白的话,按事理上,这种归依是不能构成归依的实质本怀。

归依词共有三归三结,现在抄写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称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着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三拜)

前面三归依说三遍,就是三归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为三归依的三结。归依重心点,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依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肯定了三归依的遭遇,纳受三归依的戒体,自己的心,也跟戒体的功德正等无异,能任运积德,任运止恶,能把纳受三归依的戒体功能,发挥而出,去自利利他,行菩萨道,因而成就佛道,这是多么的神圣与肃静啊!

求受三归依,本来只要请求一位归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即可成立,为了使归依三宝能如法圆满,受三归依的典礼愈隆重,愈能激发忠诚之心,受三归依要求愈严格,愈能使受三归依者,心生神圣肃静的意境。

三归依的前后典礼律例,历代高僧大德的编着,皆大同小异,明末南京宝华山见月律师,编了一部『三归五戒正范』,是比照菩萨戒甚至具足戒的传授仪则编写的,这本书含义包涵圆满,一向流传至今,历代法师大德皆依此三归仪节为多半,在三归依法度模范中,前后共有八个项目,现在分别列出如下,可供给大众参阅受持:

一、敷座请师--由受归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洁,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

二、劝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

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实三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四、懊悔----懊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三业的清净,然后纳受无杂无染的三归依戒体。

五、受归----三归三结,并发三誓:不依天魔外道,不依外道典籍,不依外道邪众。

六、发愿----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窍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七、显益劝嘱--说明三归依的功德殊胜,并咐嘱依教奉行。

八、回向----将受此三归依的功德,回向成就佛道,回向度化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死活,早登佛土。

受三归依若依此法度模范,依此方法而受者,可说实用而且圆满,归依师为归依者受归依时,尽可能用白话说明,把归依法度模范与归依词,解释清楚无惑,而后始得归依,如斯方能得受归依;若用文言文艰涩的词句来传受归依,照本宣科,食古不化,认为很高雅有深度感,然则归依者完全不明白归依内容与意义的话,无法吸收,那也就不得归依了。

三归依的发心求受,所得的三归戒体,在心地上的实质功能感化有三品:

发心求受三归依的时刻,心存着自度度人的大愿,我在六道沉沦受无量苦,众生也是同样在六道受无量苦,众生(梵语bahu-jana)之苦如我之苦,我欲离苦,众生亦欲离苦,我欲成佛道,众生亦欲成佛道,发此大菩提,愿度六道无量众生成就佛道,禀持着兼善世界的大愿,是名上品归依。

悲心不足,愿力不敷,人生如苦海,人生如大热天,有无尽的强迫感,测验考试过人生无量的苦头,有所觉醒,欲得厌离世间,心存独善其身,自己了脱死活,不顾他人死活,因而逃之夭夭,不欲度化众生,如斯而归依之心念者,是名中品归依。

只求不腐化地狱道(梵语naraka-gati)、饿鬼道(梵语preta-gati),畜牲道(梵语tiryagyoni-gati)三恶道,不欲求得究竟解脱,来生得大富大贵的人天果报,享受一切福报人缘,福报享尽了,照样免不了受轮回之苦,归依之时,心存着来生得大富大贵的人天果报,是名下品归依。

诸君若欲归依三宝,不要忘记发大菩提心,心存自度度人的观想,发此上品归依,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弗成思议,弗成称,弗成量,诸佛赞叹,诸菩萨护持,龙天护法,正与归依三宝本意正等无异。

假如自己已经明白归依三宝的真实意义之后,想要踏入佛门而归依者,然则又受了时间与情况的限制,那么,可将归依三宝的典礼简化,只要能把归依三宝的实质本意宣说得如理如法,正知正见,即可为归依者授三归依,现在将这简化的仪规,法度模范分别如下:

归依者礼请归依师入大殿,归依师首先礼佛三拜,而后端严安坐,受归依者忠诚的双膝长跪,面对归依师,双手合掌,然后归依师正式开示归依三宝意义,令归依者聆听受持,首先教授归依者身心万缘要放下,摒除一切妄念,专注一心,披陈发露无量劫以来的业障,令心得清净,因而由衷忠诚称念懊悔文,归依师念一遍,归依者随之念一遍,共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现在分别如下:

『我学生「某甲」: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懊悔。』

接着就是三归依的正授,三归三誓同时,这恰是三归依的重心点,归依三宝的对象,称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学生「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天魔外道。尽形寿归依法,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典籍。尽形寿归依僧,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邪众。』

接就是归依后的三结,也就是归依完毕,后面要成立归依三宝的事实,要称念遍的终局词,称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学生「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下面接着,教归依三宝者发四宏誓愿,称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学生「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窍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发愿完结后,归依师简略为归依者,说明归依的功德,并且勉励依教奉行,所谓归依在三宝,实践在三宝,最后圆满在三宝,正当如是,不失归依本意。最后普劝归依者,将归依所获功德,导归回向佛道,回向一切众生,普令圆成佛道,是以教导归依者称念回向偈:

『归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归依三宝前后,就在这时刻全部圆满停止,归依师从法座而下,礼佛三拜后,归依者于此时,即成为佛门三宝学生,应礼谢归依师:

自己呼称:『感谢师父,为学生受三归依,顶礼师父三拜!』

师父回答:『礼佛一拜,或称一拜!』正当此时,归依已告圆满。

如斯简单的归依方法,不必唱诵,句句分明,能在短暂的三十分阁下,即可归依成就。以上论述是归依三宝的法度模范与方法,前后的法度模范,分为隆重与简化二类,大家可按自己的时间与情况许可之下,来接收归依三宝的神圣意愿,因为毕竟人身可贵,佛法难闻,一失人身,万灾害复,今日虽存,明日难保,各个一心,专注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青春年光光阴,虚度时间,垂老徒悲痛,追悔莫及,受莫能助,智者应有所了悟,至为明显。

皈依三宝应有的熟悉

我们既已正式归依了佛门,成为佛门三宝学生,还须要熟悉三点的观念问题:

第一点:

归依佛宝,不仅是归依释迦牟尼佛一尊而已!而是归依尽虚空、遍法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斯的发大心愿,发大心量的归依佛,才能成就圆满的聪明(梵语jnana)与无上福德,如是福慧具足成就,方能圆满自证佛道。

同时归依了佛宝之后,要以佛为师,直到命终,弗成归依天魔外道、邪神、邪鬼、魔法、应当弃邪归正,勤求礼佛,懊悔无量劫以来的业障(梵语karmavarana),使光明本性显现,以求速登觉悟彼岸。

其次,就是归依法宝,不仅是归依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而已!而是归依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法,因为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所有诸佛所说之法,皆是平等相同故,皆应忠诚平等的归依之,如斯的发大心愿,发大心量的归依法,才能由本性起平等心,与诸佛之法响应,方能自证无上佛道。

归依了法宝之后,要以法为师,直到命终,弗成再归依外道典藉,外道经书与真理不响应,与开悟证大涅槃(梵语nirvana)毫无相干,有障碍佛道,致使腐化天魔外道的窠臼,因而难以自拔,沉沦六道,死活浪迹天际,受无量之苦痛,是故归依法宝之后,慎勿归依外道典籍,应知归依法,以法为师。

再其次,就是归依僧宝,归依僧当以僧为师,我们归依了僧宝,不仅是为我们归依的师父要归依他,归依师只不过代表三宝为我们归依而已,为我们授证三归依,并非仅仅归依某一位法师而已!有很多僧俗都有此误解归依意义,在家人都说我归依某某法师,削发人都说某某是我的归依学生,在这种情况之下,或多或少在心灵上会产生分别心,而带来彼此格格不入的执着性,会把归依三宝实质的本意,支离破裂,舍大取小,废公为私,岂不是很可悲!很可叹吗?

所以,我们要知道,归依僧是归依十方三世一切僧,甚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僧宝当下都归依之,如斯归依方是真归依,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能够如斯而发心归依三宝,才能相符归依三宝实际意义。那么,十方诸佛赞叹,与诸佛法相契应,十方圣贤僧加被,十方诸大菩萨护持,天龙八部拥护,切记!切记!

归依了僧宝之后,自今至终,弗成再归依外道徒众,若是归依了三宝,亦然崇奉外道,尊奉邪魔鬼神,虽然日夜精进用功修持,也艰苦获得真实利益,因为邪正不分,佛道与魔道弄不清楚,若何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解脱轮回呢?学道者有如是正知正见,就不愧是佛门三宝正信学生矣!

第二点:

归依三宝之后,当下就是佛门在家学生,应该有准确的正信佛法观念才对,一般社会人士,没有学佛的人,对正信的佛法不明白,一谈到归依三宝,心里立时就产生错觉的恐惧,是以,不敢来归依三宝,这种蒙昧的恐怖阴影,致使他迟迟没有勇气来归依佛门,我把它归纳起来,认为有四大身分的蒙昧障碍,因而不敢归依佛门:

1.一般人都认为归依三宝,就是要开始吃素,这种观念当下就错啦!归依三宝之后,并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吃素食,所以诸君不用担心,不用恐惧不安,严格立场来说,一定要到受大乘菩萨戒的时刻,才有硬性规定要吃素食。

同时,依照五戒(梵语panca silani)甚至比丘戒的律制,并无素食的要求,更何况初入佛门的三归依者,素食是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美德,素食乃是戒杀精神进一步的具体表现,假如人人受完三归依之后,能够发大心愿,不食众生肉,这是一种弗成思议的善举,真是菩提心的大展流露。

2.一般人都认为归依三宝之后,就是不能男婚女嫁,这种蒙昧的阴影,令蒙昧者不敢归依,这其实很严重的谬论,归依三宝不只没有约束我们不能男婚女嫁,归依三宝只不过是做为佛门的在家学生而已!并没有管束归依者不能婚嫁。

有一次我在慈航寺说法,说完佛法下座之后,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师长教师,尚未嫁人,走到我面前:很稳重又害羞的问我:『师父!我想要归依三宝,归依三宝之后,我可以嫁人吗?』

我说:『归依三宝之后,当然可以嫁人啊!归依三宝没有规定我们弗成婚嫁,尽管宁神,不要忧虑不安,然则呢?只要不嫁两个丈夫就好啦!不然会惹祸临身,苦楚万千,追悔莫及,中外古今以来,皆是一夫一妇较为幸福美满,知道吗?』

她说:『师父啊!根据你这么说的话,归依三宝可以嫁人,师父!我要归依三宝,做为佛门在家学生,坦白的说,以前我都生活在缺点的观念傍边,以为归依后弗成嫁人,一向都不敢入佛寺归依三宝,今日恍然觉悟,恳请师父为我授三归依,成为佛陀的在家三宝学生!』像这种类似情况很多,不胜列举。

3.一般人认为归依三宝之后,都以为非要削发修行弗成,是以,心里又生障碍了,又没有福报来归依佛门了,诸君要明白,我佛门学生有两大类:

一者削发佛门学生

经由剃度而露出僧相,受过三坛大戒者,是名削发佛门学生,削发(梵语pravrajya)者:割爱辞亲,识心达本,解无为法,自度度人,为成就佛道而努力不懈,削发就不能男婚女嫁,男婚女嫁就不能称为佛门削发学生。

二者在家佛门学生

在家佛门学生的前提要受过三归依,受过三归依就是名副其实的佛门在家学生,在家佛门学生可以男婚女嫁,无妨,同时受归依之后,并没有硬性要求我们去削发修行,这点可不必生忧恼,因为在家学生毕竟是在家学生,不是削发佛门学生,请宁神!

假如在家学生,自己认为削发的人缘成熟,想要削发的话,那么佛教的大门,无时无刻都异常迎接诸君的惠临,剃度而现出法王相,因而行菩萨道,自度度人。

4.有一些人,认为平生作恶多端,以前、现在亦然还在为恶傍边,深感罪恶无量,因而心坎起了自卑感、罪恶感、腐化感、安于现状感、于是不敢面对善良的一面而迈进,自以为无药可救,心里产生了无形的围墙,阻碍了自己,不敢来归依三宝,于是永远漂流在三宝门外,离群索居,如同浪子无家可归,如斯之辈,心坎自生障碍故。

在大圣佛陀的启示之下,一小我作了多大的罪恶,只要诚恳的悔过,由衷的发露披陈懊悔,痛改前非,浪子回头,这是难能宝贵的,有这份勇气与气势,亦堪称大丈夫之行为表现,这种具体的表现是值得嘉许的,可赞叹的,可鼓励的。

此时,若要归依佛门,佛教大门也同样他而开放着,迎接这位有勇气与气势的仁者,弃邪归正,弃暗投明。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位阿阇世王子,被提婆达多所煽动,因而心起了妄想王位之念,将其父王频婆娑罗王关闭于地下监牢里,又令食物拒却,不久其父王因饥饿而逝世。

阿阇世王子为了登上王位,心生起恶毒之念,将父王活活的关毙于地牢,自己做了国王,将自己的亲生父王害死,这是属于大道不孝的罪恶,过了一段岁月之后,害死父王的业障开始现前了,立不稳,卧不能眠,心神恍惚,因而他的身上又生满很多的痈,也就是皮肤红肿而出脓的疮毒。害死父王的阴影,时常在脑海里浮现,心里赓续有着痛恨的累赘,自己也知道是妄图害死父王的罪恶在浮现所致,日夜睡在床上,深感恐惧不安,忧闷苦闷,生大忧?,心坎不得安宁,自己所犯的是忤逆重罪,不久就要堕入地狱(梵语maraka),受罪煎熬。正在惊恐无主之际,即时想起当今的大圣佛陀,是世界的明灯,佛陀是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h)的慈父,佛陀出现于人世,是难遭难遇的,佛陀是苦海中的舟航,是六道众生的归依处,佛陀是无上医王,我应该即时起身,到佛陀说法处请求懊悔。于是提起沉重的脚步,迫在眉睫的想要面见佛陀,不久即到了佛陀静坐的教室中,佛陀此刻端身坐在狮子座上,四周环绕着无量学生,灯火通亮,卷烟围绕,阿阇世王看到佛陀的肃静法相,面如满月目如莲,身心安祥,清净无为,与世无争。

阿阇世王(梵语Ajatasatru)看到这种排场的修道气氛所使令,忸捏心流露了,不由自立的涕泪嚎哭,往佛前扑冲直奔,颠仆不已,身躯擦伤无数,一幅狼狈可怜相,唯有他自己才能体会获得,摔倒在地上,急速又爬了起来,跪在佛陀的法座前,生大忸捏心:低下头来说道:『慈悲的佛陀啊!像我样极恶无道的人,为了贪求国王之位,竟然把父王关在地牢,令其饥饿而毙,我屠杀我无罪的父亲,罪恶贯满,我后悔已来不及了,现在身心不得安宁,唯愿佛陀慈悲开示佛法,救济苦痛蒙昧的我,令我心结释放,以得解脱。』

佛陀很安祥的对阿阇世王说:『大王!你来的正好,我等待你良久了,你留意听着,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二是造罪知道懊悔的人。

现在,大王悔过的机缘成熟,世间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做错的时刻,知过必改,就是一个大好人,我如来的窍门是广大无边的,懊悔能得清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懊悔得清净,清净心是十方诸佛所尊、所归、所护、大王能发自心坎披陈悔过,起大忸捏心,忠诚发露,即可消罪除愆。

大王啊!罪性本空由心造,罪业是没有本体的,是无自性的,是空幻的,是无常的,是缘生缘灭的,能以大聪明体悟心与罪本是空幻不实,这就是真实的懊悔,知道吗?』

大王听了佛陀清凉的法音,当下心结即时顿除,恍然觉醒,心坎清凉无比,正当此时:

佛陀接着又说:『以前的事已经以前,时间老是会以前的,罪恶与苦楚的情景,会跟着时间的流转消逝而去,以前的事实,已无法挽回,这就是人世的本相,自古以来,每小我都逃不了无常的侵蚀,无常能吞噬罪恶与苦楚的情景,无常也能吞噬快乐与美好的情景,无常(梵语anitya)是世间上最公正的真理。

同时,人人对无常也是无可奈何的,也是最平等的,谁也回避不了无常的事实,能够体会无常的本相,心坎对世间一切顺境与困境,当下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执着与怀念。

既然无执着与怀念人世间的情景,心即无动念,心无动念即无心,无心即无灭心,无灭心即可入不生灭心,证入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体悟无为法,证入无为果,你就可以解脱得度啦!』

阿阇世王又听了佛陀的开示法要,如雷大响,如扣大钟,钟声一响,唤醒了苦海梦中人,对自己的新生命充满了愿望与信心,欢乐踊跃,得不曾有的法乐,一切迷妄蒙昧的乌云,一网打尽,如晴天万里,无量劫以来的善根齐同发露。

阿阇世王感激佛陀的开示佛法,法音震醒了他的迷妄,是以,激动得又涕泪哽咽不已!在这种情况之下,善根流露,浪子回头,阿阇世王请求佛陀慈悲,终于归依(梵语sarana)了大圣佛陀的座下,因而得救了。

像这样作恶多端,五逆十恶的大俊彦,可说罪恶深重无底的人,佛门慈悲平等窍门,不排斥、不拒绝,亦然回收他们的弃邪归正,弃暗投明,来归依三宝,成为佛门正信三宝学生,早日觉悟,共登解脱彼岸。

第三点:

归依三宝之后,要做个正信的三宝学生,绝对弗成崇拜鬼、神、魔、及初级魍魉魑魅之类,也就是天魔外道,为什么佛门学生弗成再去拜鬼神外道呢?因为鬼神外道也是六道轮回之一,是免不了有死活轮回的,苦楚忧伤亦然存在,也是凡夫众生之一。

是以,佛陀告诉我们欲求得解脱,不要与外道神鬼共聚同混,仅管攀缘相处美好,三界(梵语trayodhatavah)轮回亦未离开,虚度时间,与开悟证果无关,外道思惟观念过火,神教色彩浓厚,打杀符咒,呼风唤雨,怪力乱神,乩童扶鸾,有障碍佛道。

佛经法:『一切鬼神假借佛菩萨名义,来自称自己是某佛某菩萨降世降笔,这都是外道之鬼神所为,莫上鬼神当。』

佛陀慈悲早就呼吁我们了,佛菩萨绝对不会来人世降笔,扶鸾的,佛菩萨来人世都是示现削发众或在家众,而具备有正知正见,佛菩萨来人世度众生,不会说他是某佛某菩萨示现的,切记!切记!

绝对不会有所谓:佛道分不清的现象,不会有三教合一的观念产生,更不会有五教合一的思惟纷乱,各个宗教的教义都有所差别,差距悬殊弗成比较,教理教义格格不入,三教若何合一?五教若何合一?

我们可以客观的,拿出各宗教的教义与教理比较一番,就很明显的发明教义教理太悬殊了,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教义,回教有教的教义,儒家有儒家的事理存在,道教有道教的教义,佛教有佛教的教义教理。

我们在学道的过程弗成太笼统,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牵强附会;是就是是,非就长短,纰谬就是纰谬,对就是对,说明白一点就是:

孔子不是耶苏,耶苏不是孔子,老子又不是释迦牟尼佛,穆罕默德又不是孔子???依此类推而知、教义差距使得你都不敢领教,怎么会三教五教合一呢?

譬如说:基督教说寰宇万物是上帝所创造的,飞禽走兽是供给人类所食用;这种论调完全与佛教的教义格格不入,三教合一,五教合一,请问外道的行者,你若何把三教五教来合一呢?

外道的行者又不是三教五教的教主,教主不是你,你不是教主,切切不要自作主张,把五教教主撮合一团说,三教五教的教主会叫冤枉呀!冤枉呀!是以,愿望外道的行者,早日弃邪归正,浪子回头。

众生邪知邪见,个性顽强,难调难伏,自己造罪造业而不自知!还自以为是准确,一旦果报光降,照样自作自受,谁也顶代不了这个果报。不要搞错了,不要自作聪明,自编自导自演,说因果犯因果,耽搁了人类的思惟观念,让人类产生错觉感化,因而沉沦于无量苦楚中,罪恶无量,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正当如是。

佛教根本上,就不是这样而说,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之后,证悟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理,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宇宙世界,皆由众生业力所感召,因而有如是世界的成立。飞禽走兽也是六众生之一,皆弗成杀,六道众生皆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将后皆有成佛之时,只因业力的感应果报而已!杀生丧失大慈悲心,与众生结下弗成解的恩怨仇敌。

诸君沉着思惟一番,假如明智之人,这么一比较之下,心里必定能即时恍然觉悟;世界五大批教,其教义有共通点,有不共通点处,有些甚至不能沟通呢?若何来合一呢?其实令智者所怜愍,所同情!

我们没有看过如来的经典,盲从蒙昧,往往都邑被外道鬼神所骗了,现在有很多外道善用讹诈手段,来接引入教,罪恶无量,譬如开沙、扶鸾,说是南海古佛,观世音菩萨降、济公降、关公降、释迦佛降???。

这种迹象产生,早在三○一一年前,佛陀就为我们慈悲说过了,众生无机缘闻法,还迷惑于外道鬼神之中,自己还自乐洋洋,法身慧命被邪见思惟毒化,心灵已经腐化不堪而不自觉,是名不幸。

外道神鬼也是障道人缘,是故,大圣佛陀告诉我们归依三宝后,不要再归依外道,外道境界顶多到天界,天界的寿命是有限度的,天福享尽,命终照样腐化六道轮回圈内,天界最高处,就长短想非非想处天,寿命能达八大劫之久,寿尽福尽,照样免不了腐化轮回之难,所以天界也不是归依处。

佛门中有句话说:『佛门学生不升天,升天非佛门学生!』

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升天不究竟,尚有腐化之日,有沉沦之危,非我佛门学生所归依处,切记!莫放逸!归依佛法僧三宝,才能彻底的使人逐渐走上离苦得乐,破迷妄得觉悟,转凡夫地入如来地,究竟圆满无上菩提。

归依三宝的功德与利益

学佛的人能忠诚归依三宝,所获得的功德利益,其实言之不尽,说之不竭,归依三宝后,可以在现生傍边获得现世的快乐,也可以求得后世的快乐,加倍可以由归依三宝进而获得涅槃(梵语nirvana)究竟快乐。

严格说来,我佛门学生正式归依三宝后,对于尽未来际的人生观是美好的,是有愿望的,是光明的,前途无量的,是永恒解脱的,是永截六道轮回的,是远离大苦聚得大涅槃乐的,是苦楚转清凉的枢纽,是究竟成就佛道的因地。

是以,佛门三宝学生,一旦归依后,有如是正知正见的话,气量气度自然乐观进取,积极精进用功办道,为成就菩提道业而迈进,以杀青圆满佛道为宗旨,若能心存如是正见受三归依,心则有无量功德,无尽利益:

现在将归依的功德(梵语guna)与利益,分别论述如下,总摄归纳分为十二种:

归依功德与利益:

一、成为佛门三宝学生。

二、可弃恶归善。

三、是受戒的基本。

四、可减轻无量劫来的业障。

五、不堕三恶道。

六、能积广大的福德。

七、人与非人均不能扰乱。

八、无量诸天、鬼神随身护持。

九、是证入声闻乘的基本。

十、是证入缘觉乘的基本。

十一、是行菩萨道的基本。

十二、究竟圆满佛道。

归依三宝后,努力用功学道,所获得的实质利益,枚不胜举,在佛经里记载很多,因归依而获得无量功德利益者,我现在分别节录佛经中的六个例子,供给诸君见闻:

一、优塞戒经云:『借使有人归依了三宝,依此归依三宝功德,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弗成穷尽,难以揣测;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国民,连续搬运七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归依的功德,要比这个大到千切切倍。』

二、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云:『凡是受了三归依的人,就有四天王吩咐消磨三十六位护法善神,拥护受三归依的人,此三十六位的护法善神,各个还有万亿数以万计的鬼神,为其家属,轮流护持受三归依的人,令其安泰。』

三、折伏罗汉经云:『以前,有一位忉利天的皇帝,天福享完了,寿命也快终了,再过七天就要灭亡,他的身体也衰败不堪了,但他知道命终之后,将在猪中投胎,因而心生忧虑,惊恐极了,于是就教天主,天主也没办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当皇帝面见佛陀的时刻,佛陀教他归依了三宝,不久,死后不只免堕猪胎中,还得生人世,并值逢舍利弗尊者,请佛说法,皇帝得闻佛法,而证得圣果。』

四、校量功德经云:『假如器械南北四大部洲之中,全部都是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果位的圣人,有人尽形寿赡养,甚至为其一一造塔,此人功德利益之大,是弗成思议的,是弗成计量的,但远不如归依三宝。』

五、嗟(革蔑)曩法皇帝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云:『以前有一位三十三天的皇帝,也就是第二天的皇帝,天福享尽了,寿命也将尽了,残剩七天的时间可活,以往的欢乐游玩,已成过往的云烟,美丽的天女,不再接近他了,皇帝的边幅本来是很肃静的,如今变得衰微无气色了,身体日益垢秽不堪,两腋之下,日日直流不净的臭汗,不乐本座,这就是天人现五衰的现象,皇帝自知死后将堕入三恶道,是以心坎苦闷不乐,牵肠挂肚,全日纳闷无语以对,这工作天主知道了,天主很慈悲的教导他诚恳诚意的归依三宝。』

并教他口念着:『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

此皇帝事莅临头,唯有此一活力,于是忠诚的归依了三宝,时间过得很快,七天一到,皇帝当下命终了,那么,天主一向想要知道此皇帝生往何处去,于是运用他的天眼看遍他所能看到的地方,老是无法看到皇帝的下落,天主不泄气的去请问佛陀:

慈悲的佛陀告诉天主说:『此皇帝因为归依了三宝的功德利益,转堕为升,今朝此皇帝,过去生兜率陀天去了,请天主免忧虑,勿牵挂,天主的能力只能看清下界,无法看到上界。』

六、木(木患)子经云:『以前有位莎斗比丘,一心一意,专诵佛、法、僧三宝之名,如是一旦复一日,经由了十年的岁月,便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果,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由上面所举出六个例子可知,归依三宝其实要有大福德人缘,方能受三归依,若福德浅薄者,欲得归依三宝,其实艰苦再艰苦。

所以,佛法要我们创造人缘来归依,制造人缘来归依,改变人缘来归依,培养人缘来归依,机缘不得错过,人的平生傍边,没有几回的机缘可错过,一旦错过,一失人身万灾害复,更何况归依呢?切记!

归依三宝之后,就是种下金刚菩提因,生生世世,都能结下三宝缘,并能得闻佛法,由得闻佛法的傍边,因而深入佛法的事理。可让众生由苦楚的此岸到达清凉的彼岸,由阴郁的此岸到达光明的彼岸,由迷妄的此岸到达觉悟的彼岸,由烦恼(梵语klesa)的此岸到达菩提的彼岸,由凡夫(梵语prthag-jana)的此岸到杀青佛的彼岸,这连续串的境界,都是归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也是归依三宝的最终归宿,那么,归依三宝的实质功德与利益,也就在此时此刻大放光线,威德显赫,究竟圆满佛道矣!

归依三宝后,心灵感触感染若何?

佛门毕竟就是佛门,佛门就是觉悟之门,入我佛门之学生不得不觉悟,不得不清醒,不得不浪子回头,不得不转迷为悟,不得不由凡夫地入如来地,因为佛门事理深广无涯,浩瀚如海,如虚空,广说不能尽。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大海中的一滴海水,所未说的佛法如四大海之海水。』

佛所证悟的人生观与宇宙观,洞澈无余,聪明无量无边,难思难议,弗成揣测。

大般若经:『如目犍连与舍利弗聪明与神通力,欲测度斗量大菩萨聪明,如是累生累劫,无有是处。』

阿罗汉(梵语arhat)已经超凡入圣,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adhijnah)具足的圣者,都无法测度菩萨的聪明了,那佛的聪明加倍不能揣测斗量啦!

故佛经常云:『佛的聪明,唯有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等觉十地菩萨了弗成知,声闻缘觉如聋如哑。』

这么再一比较的话,等觉十地菩萨,声闻缘觉二乘都无法测知佛的聪明(梵语jnana)了,那我们道道地地实足的凡夫,凭什么能力来推想佛的大聪明呢?岂不是遥弗成及,高弗成攀,离谱太远了吗?不是的,我们应该要知道,佛同样也是由凡夫众生修道而成佛,要经由无量阿僧祇劫的岁月,才能有如今的佛道可成。

祖师大德云:『没有生成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陀。』

释迦佛与弥陀佛,乃经由累生累劫的修道历炼,而成就佛道的,十方世界所有诸佛,没有自自然然就能成佛的,更没有生成的佛,佛之所以称为佛,乃是历历生生修道而成就的,是以可知,佛的无上聪明不是有时而有,更不是忽然而生的。

今天人人能够归依佛门,亲近三宝,心里应该怀着光荣之心,报佛恩之心,因为佛法难遭难遇,能得闻佛法其实不轻易,心坎应生可贵可尊宝贵之念。

华严经云:『借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ㄔ扁)大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

正当如是,每一位归依三宝后的正信学生,心灵上是会有此感触感染的,虽然佛有大聪明,高弗成攀的现象,但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令众生先受三归依,受三归依之后,一步一步的深入佛法,对佛法有所肯定,将后逐渐对佛陀的大聪明,产生信心而不动摇,因而体会出佛陀出世度化众生的悲愿。

佛陀自己开悟的大事理、大聪明、大解脱、大悲愿,一一都不自私,又不自利的隐藏起来,佛陀完全将自己证悟的真理,戒定慧,解脱(梵语vimoksa)之法,也都一一的说出来,让大地的众生都能得闻佛法,也能如佛一样的证悟无上佛道,佛的慈眼视众生,其实可敬可佩,令人五体投地至极,这种为国损躯的具体表现,当下就是佛陀真正伟大之处,完全流露出度化众生的大慈悲心,佛陀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毫无悭贪之念,达到平等一如的境界。佛经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恰是。

佛陀借使自私又自利,不能将证悟的真理告诉我们的话,我们如今何能修道证道呢?佛法就永远无法得闻,想归依佛门,那就更弗成能了,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归依三宝,心里应该要怀念感恩之心,心存光荣之心,答谢佛恩之心,答谢法宝之心,答谢僧宝之心,佛法难遭难遇之心,可尊宝贵之心,希有之心,若能如是发心,是归依三宝后,心灵上正常的感触感染,也就是归依三宝后,心灵上的第一点感触感染。

归依三宝后,心灵上的第二点感触感染是什么呢?就是要起大慈悲心救度众生之愿,为什么归依三宝后要发大慈悲心救度众生呢?因为我们好不轻易,在六道轮回的魔难中获得归依三宝,除了答谢三宝恩惠之外,更不能忘记六道轮回的众生,今朝也正在沉沦受大魔难傍边,难以自拔。

我们在累生累劫浪死活中,六道众生曾经与我们当过亲戚同伙、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家属伦理,都是与我们有密切的人缘,我们投胎轮回之后,改头换面,有隔阴之迷,忘却以前的一切情景,彼此见面不了解,你不熟悉我,我不熟悉你,以前生的彼此关系拉得很远,轮回六道以来,六道的众生都与我们有很深的缘份。

梵网经菩萨戒本云:『一切须眉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

由此可知,六道众生我们都不能互相残杀、互相搏斗、搬弄长短、拨弄长短、制造恐怖,致使人心不得安宁,甚至引起残酷的战斗,这一切的一切,都有伤及到累生累劫的六道众生,若伤及到六道众生,就伤及到我们累生累劫的骨肉,我们累生累劫的骨肉就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与我们的渊源是一体的。

我们要互为照顾,弗成互相残杀,弗成彼此搬弄长短,弗成从中制造恐怖,人人应该提议六道众生的同胞爱,进一步的慈悲救度六道众生,令六道沉沦魔难的众生,离苦得乐,解脱死活,早日共登觉悟彼岸。

我们有缘归依了三宝,不要自己逃之夭夭,要想到六道众生沉沦苦楚,是很难堪忍的,有无量的强迫感,受大煎熬,会发狂的,譬如人类问题有:婚姻的破裂,冤家相聚,兄弟姐妹互相剥夺家当,被恶性倒会,人伦道德丧失,奸杀淫荡,在士农工商为谋取生活,就要受人事榨取,政治手腕的恐怖,残酷的战斗,世间上的本相测验考试越多,就越能让人类体悟人生观,人生的一切,拥有无尽的缺陷与苦楚,人道社会,是如斯一般。

畜牲道(梵语tiryagyoni-gati)亦不例外,我信任每一小我都不想当畜牲了,畜牲所以当畜牲,是有它的人缘果报的,既然当畜牲了,是已经构成果报,在接收果报的时刻,在事理上,不该自怨自艾。

古德明训:『欲知世界刀兵劫,但屠门夜半声。』然则人类往往不明因果,否认因果,又生活在因果的每一个滴点傍边,造下无量无边的恶业,而自己不知不觉,这其实很可怜,因为他不明白因果,自己不认为自己可怜,日夜造因果,又拨无因果,这就是众生愚痴倒置相,不利刻苦照样自己呀!

何必跟因果打擂台,你跟因果打擂台,最后伤痕累累的照样你,而不是因果,因果(梵语hetu-phala)就是世间的真理,也是世间的轨则,你跟因果唱反调,就是跟真理过意不去,跟真理唱反调,灾殃临头,照样自己!

佛门有两句名言:『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恰是此意。

一般人的观念,都认为鸡鸭狗猪、兔牛羊马、鱼虾海鲜,是应该给人吃的,因而犯了严重缺点思惟,这种缺点观念,使得他果断的如斯而作,因而杀众生命,吃众生肉,啃众生骨,饮众生血,惨不忍睹,自以为理所当然,就在这种蒙昧的情况之下,造下了恶因,将来人缘会合,当然感应果报,谁也救不了谁,佛菩萨欲救不能,束手无策,因果是平等的,除非己莫为,既然为之,果报如影随形。

华严经云:『借使百千劫,所功课不亡,人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果律就是这么公平,若有人犯了因果,谁也逃不了因果的制裁,冤冤相报,因果如铁链,互相(金勾)锁,慎密弗成分弗成离,纵管你有多大神通力,权势凌人,一旦业障现前,终了也是避免不了因果的报应。

同样的来由,我们没有造下恶因,也不用担心因果的报应与光降,佛门学生,归依三宝后,在心灵上,对人缘果报要有如是正见与肯定。

畜牲道(梵语tiryagyoni-gati)是六道众生之一,杀它、吃它,当下我们的慈悲心已丧失了,破坏了我们的慈悲心,我们只站在人类的立场说人类的话,假如你是畜牲的话,我杀你,你愿意吗?你不想活吗?你愿意被宰吗?你愿意的接收被宰吗?会把脖子伸得长长的,给别人宰割吗?绝对不会,吓都吓死了,跑都来不及了,那里会伸长脖子别人割切呢?

我们要知道,众生最名贵的,无过于爱它的生命,生命最可尊最宝贵,一切器械或许可以不要,但生命不能不要呀!诸君可思惟、思惟!是否有事理!

梵网经菩萨戒本云:『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佛法启示我们的立场,肯定大地众生皆有佛性,皆弗成杀弗成食,食众生肉得无量罪,畜牲道也是众生之一,我发大菩提心,为修菩萨道,必须利益救济众生才对,借使没有救度众生,反而变本加屠杀众生,食众生肉,饮众生血,这其实很严重的问题,有违背菩萨道的本怀。

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的宗旨,在于普度六道众生,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牲道、饿鬼道、都是菩萨道度化的对象,菩萨为了救度众生都来不及了,那来的屠杀众生之来由呢?

我们既然归依了三宝,应该对六道众生要提议大悲心,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远离轮回之苦,因为我们轮回六道以来,刻苦也是无量劫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在轮回刻苦,别人也在轮回刻苦;我们想远离轮回之苦,别人也是想远离轮回之苦,彼此都是一样的立场,没有特殊,没有特权,平等平等。

今天,我们有缘先受了三归依,有此福报人缘,就应该将此归依的福报人缘,也令别人都能够归依三宝,入佛门大道,人人彼此扶携提拔,互相劝勉,为成就佛道而努力,不达解脱觉悟彼岸,毫不终止,是为归依三宝后,心灵上的感触感染之三。

归依三宝之后,身为正信佛门学生,心坎自然会提议英勇精进向道之念,一旦入了佛门,肯定了佛法,是如斯难遭难遇,同时,对人生观与宇宙观,有了正见的体悟,当下回光返照,有如马一向蹄之速,为了死活问题而努力,为开悟本性而图强,为了度化众生而发心,这种精进不懈怠的菩提道心,佛法是肯定的,所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精进速得成佛。

佛经里面记载,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buddha)与弥勒菩萨(梵语Maitreya),在无量劫以前,曾经当过师兄弟,同在一尊佛前发愿,发誓为成就佛道而发奋,为度化无量众生而精进,同时发心发正愿,发心发愿之后,大家修大家的窍门,结果道业的成就,就有快与慢的悬殊,而且差距太远了。

因为释迦牟尼佛精进用功,为法忘躯,为度化众生之故,也曾经拋头颅,洒热血,悲愿之切,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寸都有佛陀度化众生所踏过的痕迹,佛陀从来也没有说过一句身心疲惫的怨言,无穷尽的利度众生,如斯的精进办道精神,速成佛陀的福德人缘,与速成佛陀的大聪明,终于,福慧圆满,因而成就佛道。

弥勒菩萨就不一样了,弥勒菩萨当初发心后,偏向于攀缘在家居士,懈怠浪漫,不奋发向上,道业荒废,如今的弥勒菩萨固然已成就等觉菩萨的果位,但尚未成佛,今朝住在第四天的兜率天,于弥勒内院为天人演说奥妙佛法,是释迦牟尼佛今后的补处菩萨。

由此可知,精进与懈怠两者之差距,其实弗成思议,释迦牟尼佛今朝已经成就佛道了,弥勒菩萨今朝尚在等觉菩萨果位。

依据这点说来,在学佛过程傍边,精进能令修道者早日速证菩提,懈怠能令修道者缓慢证菩提,我们归依三宝之后,肯定了生观与宇宙观,有各种苦、空、无常、无我之后,能够骤然觉醒,了知世间如幻如化、如梦如露、了弗成得。

世上的情景是千差万其余,不论一花一草一物、山河大地、人事物等等,都是缘生缘灭,空幻无实,有为废弛法,弗成停、弗成住、弗成依、弗成贪恋人世间,人世间是弗成久住之处,佛陀慈悲的几回再三吩咐,几回再三丁宁,要我们英勇精进,发出离心,以求悟道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梵语bhiksu),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废弛不安之相。』

这已经很显的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生灭变异,诸法空无自性,弗成捉摸,了弗成得,世间还有什么可贪着呢?还有什么可留恋呢?还有什么可执着呢?为什么耿耿于怀而看不破、放不下呢?

由佛法连续串的启示,因而发大菩提道心,为成就无上佛道而发心,为救度无量魔难的众生而立愿,如是英勇精进的发心,是为归依三宝后,心灵上会自然涌现的感触感染。

归依三宝后,若何护持三宝?

归依三宝之后,当下就是佛门三宝学生,或称为优婆塞(梵语upasaka)、优婆夷(梵语upasika);华译为近事男、近事女,也就是在家亲近奉事三宝的男居士、女居士,为佛门四众或七众学生之一。

那么,在家居士若何护持三宝呢?若何护持三宝才能如理如法呢?这是一件很重要的问题,借使在家居士想护持三宝,而不如法,落空正知正见,会导致很严重的后遗症,把清净的佛门搞得乌烟瘴气,伦次不分,本末倒置,混淆视听,事关重大。

是以呢!为了要保护佛教的大局,让佛教能清净如法,走入正常轨道,为了佛教的法幢树立于人世,在家居士的护持三宝是很重要的,不只重要,而且要护持如理如法,护持得正知正见,以清净心来护持三宝,若能如斯而护持三宝,三宝必得昌隆,三宝必得大放光线,三宝必得清净无染,三宝必得永垂人世,三宝(梵语tri-ratna)必得六道众生所尊所敬。

若能如法护持、能正见护持、清净心护持、是名功德无量,因为能依教奉行故;在家佛门学生,为了如法护持三宝,应该禀持八点正见典范,如是正见典范,是为三宝学生应护持与认知的,现在分别述叙如左:

1.四事赡养三宝。

2.三宝事由三宝羯磨。

3.弗成谤三宝。

4.弗成模仿削发形象(非僧非俗)。

5.弗成不法办经忏,法会之事。

6.护法不见法师过。

7.以戒为师。

8.留意事项。

一者四事赡养三宝

四事就是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四种资生器具,是日常生活的必须品。

增一阿含经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波斯匿王(梵语Prasenajit)说法,王即请佛及比丘僧,三月赡养,遂于宫门之外,作大教室,悬绘旛盖,及办一切供给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故云四事赡养。』

此四事赡养,藉以固身延命,成就道业,是以赡养佛及比丘僧是也。比丘僧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无介入临盆事业,有藉在家三宝学生四事赡养,是故,佛陀常劝勉三宝学生,应发心四事赡养三宝。

一则于三宝门中广积福德人缘故。

二则令三宝垂留住世,不间断故。

三则令比丘僧安身立命,为证悟菩提道故。

三宝佛门学生若能如是知、如是见、如是如法四事赡养三宝者,是名正见三宝学生,亦名处死护持三宝。

二者三宝事由三宝羯磨

羯磨(梵语karman)华译为作法,或干事之义,也就是佛教的轨制傍边,削发佛门学生,在生活起居,凡是解决受戒、懊悔、诤辩、会议等等事业,皆由削发众自行处理,以达到作法、干事的完善境界。

也可说削发众的生活点滴,皆遵照佛陀的律制而生活 自居,僧团所有受戒法、忏摩法、诤辩、会议等事,都由削发众自行作法,如是而为,方能巩固三宝,三宝才能完整无缺的留存人世,因而处死永住,佛日增辉,*轮常转,大地众生才能获得佛法的滋润,众生也是以才能发大菩提心,为觉悟佛道而努力。今朝的佛教界,往往都不如斯啦!去圣遥远,众生福薄慧浅,是以,有很多在家学佛学生,不知道佛陀的律制,或半知半懂的,或知而故犯的,老是爱好介入削发众的羯磨法,削发众又不呵止,或被人情所束缚,意见特别多,不如法之事,几回再三而出,意见特别多,使得削发众内忧外患,落空了僧俗之体系体例,致使本末倒置,有违反佛陀之律法,三宝欲得巩固,三宝欲得如理如法,三宝欲得大放光线,无有是处。

四分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毗尼藏(梵语vinaya-pitaka)就是律藏,戒律是保障佛法,巩固佛法,树立佛法,延续佛法,今佛法无失无漏;如同顽强的碉堡,佛法的整体性、圆满性、皆由戒律的保护与延续。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阁下;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陀的这几句法语,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遵守戒律,是佛门学生证悟菩提之盘石。正因为戒律有如斯重要关键所在,所以在此处,特别呼吁归依三宝后的佛门学生,应该有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正见佛陀的僧俗体系体例,也就是说,僧团有僧团的轨制,居士有居士法的轨制,各守各的本份,居士若是介入僧团,僧团的实质处死,也就日益变质,倾向衰微,导致佛教灭亡的光降。

诸位可以看一看,想一想,现在大乘佛教的国家,把如来处死开缘太宽,僧团有在家居士介入,导致僧俗不分,落空分寸,大乱如来处死,这其实令人肉痛如刀割,又如万针刺身,佛门学生自破佛法,把戒律随意率性开缘,导致佛法日益衰微。

仁王护国经云:『末法世时,白衣高座,比丘地立,与兵奴法,等无有异,当知尔时,法灭不久。』

是以可知,在家佛门学生,为了要拥护三宝,令三宝久住于世,应该有如是正见,有如是正见,是名正见三宝学生,亦名处死护持三宝。

三者弗成谤三宝

佛经云:『欲不下三涂,莫谤正*轮。』

三涂就是三恶道,假如不想腐化三涂,就不该谤三宝,地狱、饿鬼、畜牲是名三涂,佛门学生在修行的过程傍边,尚未证入果位,难免有时刻禅定的功夫不足,因而习惯带动,不留意之下,便造了口业,借使在三宝门中诽谤了佛法,诽谤了削发众,那罪恶的果报是弗成思议的,皆是三涂的人缘果报。

因为,三宝毕竟是世间的明灯,是众生追求无上真理的对象,是众生苦楚清凉的来源,是众生迷妄中得觉悟的归宿,是众生轮回六道的导航,是众生度死活河的宝筏,三宝有如是无量功德性,非赞叹歌颂所能及,诸佛欲赞叹三宝功德,如是累生累劫,赞叹莫能尽;同样的来由,诽谤三宝之罪恶,也同样弗成思议,得无量罪,欲说其罪恶之量,亦莫能尽。

佛门傍边,随时随地皆可种福田,更有佛法可闻,因而开启聪明之门,得无量福德与无量聪明;然则随时随地不留心,不留意的话,在佛门傍边,也同样会造下恶因,断灭了自己的善根,与三宝拒却人缘,是以格格不入,漂流在三宝门外,做个死活流浪汉,远如虚空之无际,深如大海之无底,无法呼应,甚为可惧,是故,应该有所小心!

正信的三宝学生,恭敬三宝,亲近三宝,不妨择善而从,削发众之中,固然有良莠淆杂,也应该一律平等心相待。

佛经中说:虽然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破戒比丘固然犯了严重戒律,自己也绝对无法回避因果的报应,自作自受,谁也顶代不了,因果是平等的。

所以,我们在家居士,也不要因为削发众犯了过失,因而拚命的诽谤,所有的精力都投资在诽谤削发众傍边,不谅解削发众,甚至于夸大其词,非咒死削发众弗成,这样子做是纰谬的,好象太残暴了一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削发众傍边有圣僧有凡夫僧,佛法有权教有实教,借使圣僧权巧方便,为度众生,行为权巧方便来度化众生,你这么一诽谤,岂不是谤了圣僧吗?罪恶你担当得起吗?正因如斯,正信的佛门三宝学生,应该禀持着,得饶人处且饶人,多饶恕别人、原谅别人,切切不要得理不饶人,非把削发众咒死弗成的心态产生。

佛陀在经典上说:纵管破戒比丘,也如同破玉一般;在家信众修行难免障碍多,财、色、名、食、睡、二六时中,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常纠缠不止,令心动荡不安,如湖水起涟漪,心染污于五欲六尘中,心腐化了,如同破裂的瓦砾,同样都是破裂,然则两者实质因地,毕竟不一样,破玉与破瓦砾,在实质因地上,悬殊差距太大,玉与瓦砾,是不合的两回事,其品德不合。

削发众毕竟现生傍边,已种下削发人缘种子,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梵语alaya)已种下削发人缘种子,尽未来际,人缘一旦成熟,可望成就佛道,因为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所以在因质上,如同玉,虽然破戒了,肯定是要腐化因果的,因果受完之后,因质是不灭的,假如机缘成熟,仍然持续长进,以求悟道。

我们要知道,作善有作善的因果,作恶有作恶的因果,善恶因果弗成错乱,是名正见因果,因果不会受时空而改变,那么在家学佛学生,毕竟现生傍边,并没有削发过,也就是没有种下削发的人缘种子,在因地上,在因种上等于零,若何成就佛道呢?不种下削发因,顶多也照样在家佛门学生。

佛经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示现削发大丈夫相而成就无上佛道,不以示现在家相而成就佛道。』

何以故?家者表征束缚义、不清净义、苦楚烦恼义、不自由不安闲义、轮回阴郁义、不究竟义,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示现成就无上佛道,都以示现削发相而修道、证道,因而圆满佛道。

削发(梵语pravajya)修道是一件不轻易之事,若是没有具备大雄鼎力的果断力,是出不了家的,若是没有具备相当大悲心愿的话,是无法削发的,若是没有相当大聪明者,削发毫无愿望,若是没有相当宿世善根人缘者,今生要多创造出世人缘。

祖师大德云:『莫谓法衣轻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正当如是,法衣(梵语kasaya)人人都邑穿,然则穿起来的话,你能安闲吗?会修行吗?问题可多多,这不是开玩笑呢?更不是片子电视在演戏呢?我们要知道,当要剃度削发的一剎那间,是何等的肃静!是多么的神圣啊!

剃度法语云:『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圆顶方袍僧相现,法王座下又添孙。』

剃度恩师念了这四句偈,被剃度者心坎有说不出的感激,累生累劫的菩提善根齐同成熟,同时发露!甚至于善根的激发,有些剃度者,大声嚎哭。声遍大千界,激动人天,惊动魔宫,响应十方。

佛经云:『一子削发,魔宫震动。』恰是此意。

修道的岁月就要历炼无量阿僧祇劫,没有相当深挚善根者,一闻到无量阿僧祇劫,同时,还要度化无量众生,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梵语anuttara-samyaksamdodhi),在这时刻,众生没有勇气接收,堪受不了,心都软化了,勇气都消失了,是故:

径山禅师云:『削发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恰是此意。

削发之事,并非想削发就能削发,削发者本身也要具备无量福报,这些福报人缘,也是累生累劫修持而来的,自己不能削发,而劝导别人削发,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自己能削发,又能普劝他人削发,自利利他,弘扬如来圣道,誓度无量沉沦众生,令离开轮回的束缚,获得解脱究竟的涅槃,若能如是发大菩提心愿,是名正愿削发。

璎珞经云:『法师(梵语dharma-bhanaka)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削发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

僧宝的出现于人世,也其实难能宝贵,难遭难遇,罕见可贵,僧宝的出现人世间,会让六道众生在阴郁傍边获得光明,在惶惶不安获得究竟宁静,能转众生的迷妄为菩提。是以之故,未受过三归依者,或受过三归依者,弗成随意率性诽谤三宝,弗成不法破坏三宝,随意率性诽谤三宝,不法破坏三宝,得无量罪!

四者弗成模仿削发形象

在家学生有在家学生的形象,削发学生有削发学生的形象,在家学生与削发学生的形象,绝对弗成混淆识别,要让别人一看之下,就立时可以分别出来是削发人,或是在家学生,在衣服的剪裁形式上,特别要留意一下。

颜色上也要留意一番,更弗成以穿削发人的僧鞋;剃光头是每一小我的自由,无妨,然则呢!在家学生绝对弗成模仿削发人的形象,有关这点特别要紧,在家人借使模仿削发人的形象,往往会让别人产生错觉感化,看错啦!把在家人算作了削发人,这岂不是闹笑话吗?

曾经有一次,在凌晨四点三十分的早上,有一位年纪大的老和尚,由山下一步一步的向竹林寺迈进,等老和尚入了大殿之后,老和尚先礼佛三拜:接着我就喊着:『向老和尚接驾,莅临竹林寺,顶礼三拜。』

这位老和尚好重要,急速出声喊着:『师父啊!师父啊!我不是老和尚,我不是老和尚啊!我是在家学生啊!请师父不要向我顶礼,我好忸捏、好忸捏!』

我说:『老和尚你修得法相好肃静啊!你明明在我面前站着,怎么不是老和尚呢?』

老和尚说:『师父啊!老实说,我不是老和尚,更不是削发人,我是在中部的一间佛寺挂单,那佛寺的住持,要我们在家人的衣服形式,要模仿削发人的形象,可以穿僧鞋,可以剃光头,这么一来可以增长我们的菩提道心,所以我们才这样子做的。』

我说:『阿弥陀佛!不管是谁说的,都无妨,佛法要依四种准则,才不会走偏了思惟,思惟一旦缺点了,我们就会跟着缺点的思惟而走,盲修瞎练,横冲直撞,撞不出什么结果来,而且还把佛门带来很多后遗症。』

何谓四种准则?

维摩诘经云:『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法、不依人,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释迦牟尼佛云:『我入涅槃后,当依止四法,以为大师,若明此四依法,可依止、可托受。』

接着我又说:『在家学生为了增长道心,这是准确的,但不是由外表形象的揣摩而得,在家学生弗成模仿削发人的衣服来穿,或穿僧鞋,或背僧袋???等等的形象产生,破坏僧俗的体系体例,难以分别是僧或是俗人,混淆视听,龙蛇混珠,像这种过失是有侮辱佛门的。』

佛陀语重心长在于佛遗教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若何来称呼你?破坏僧俗的里外界限,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非僧非俗的,往往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在家学生,因为模仿削发人的各种形象,导致一般人对佛法产生严重的错觉与误会,却把在家人当做和尚来看待,这么一来,受灾殃的会是谁?谁令别人受灾殃呢?

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着衣服,比丘(梵语bhiksu)皆应与其俗服有异,应教身所着法衣,皆使坏色,与道响应。』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在律藏(梵语vinaya-pitaka)几回再三的强调,削发人的衣服剪裁型式,与衣服的颜色,应与俗人有异,应与道响应,若能如是响应,若能如是响应,是名真佛子,谨慎莫放逸!

还有更严重的工作,竟然发生了,有少数在家学生缺乏正知正见,佛法不听不闻,穿著大红祖衣(二十五条法衣),赶经忏,为亡者超度说法,引魂度亡,身穿如来法衣,做此不法的佛事,于事于理都说不以前,假装削发人,成为光头俗汉,当假和尚,一旦经忏或引魂度亡做完之后,又将法衣脱下,立时穿上西装俗服,这种变装术可真拿手,一会儿假和尚,又一会儿俗人,非僧非俗,罪恶无量。

一般社会上,士农工商,有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那一行都可以成就很好的事业,只要不去做不法之事,这么多的行业,我们都可以介入,那么,为什么偏偏要去假装削发人,成为光头俗汉,当假和尚呢?赚这种不法不净之财,罪恶是无量无边的,凭何德何能,能够超度亡者之魂?家有儿女之情,夫妻之欲,污秽不净,俗缘牵缠,有无量的贪瞋痴烦恼,凭何功德为亡者超度呢?

在家佛门学生,不只弗成以穿如来大红祖衣,而且也弗成以为亡者超度,借使硬性要如斯而作,这岂不是跟佛陀唱反调,与佛陀的教义打擂台,跟真理过意不去吗?

佛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交卸得有明文可据,没有什么可争辩的,诸君可以看看下面的经文,便得清楚明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若有众生伪作沙门(梵语sramana),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各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切切亿劫,求出无期。』

佛陀已经大慈大悲,彻心彻骨,皆为我们说尽了,世间好话佛说尽,佛言不信何言可托!正当如是觉悟与不觉悟在此一念间,不隔毫端,转迷为悟!慎重,慎重!

沙门就是削发人,白衣(梵语avadata-vasana)就是在家人,众生假装削发人,假装削发人,心坎所想所作,都不是削发人的宗旨,毕竟是在家蒙昧之辈,破损常住,占用常住,一方面又欺骗诳惑在家人,违背如来的戒律,做作了各种恶业,如是等辈,果报当腐化无间地狱,切切亿劫,欲求得出离地狱,无有出期之日。

由此可知,是佛门在家学生也好,不是佛门学生也好,假装削发人,当个假和尚,身穿大红祖衣,在都会村庄为亡者念经、度亡、说法,当下就是不如法,违背如来戒律,都是佛门中的外道,佛门学生不应该自破佛法,摧毁如来处死,其罪深广无尽。

很严重的破坏佛门的清规,破坏佛门的形象,破坏佛门的传统,破坏佛门的处死,让社会人士产生错觉感化,因而走入歧途,断了社会人士学佛的机缘,使佛法衰败不堪,乃是佛门中的祸首,罪因弗成思议,将后的果报亦弗成思议。有关这种问题的产生,佛陀在律藏说过:

梵网经菩萨戒云:『佛子自破佛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恰是此意,共勉之。

我们已经归依了三宝,应该树立正信的佛教,自己也应该做个正信的佛教徒,切切弗成模削发人的形象,同时,也劝他人弗成模仿削发人的形象,要做个正信佛教徒,本身就要如上所论述知见,如是知见,是名正见,亦名正见护持三宝。

五者弗成不法办经忏法会

不法就是不了义、不正当、不如法、不契几之义,我们要知道,佛门四众学生,以比丘僧为纲领,引导四众如法而修行,因而步入解脱之境。

在原始佛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的时代,根本就没有经忏之事,跟着时间与空间的演变转移,佛法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之前传入中国,很快的在中国生根成长,遍布全部中国大陆,每个角落都有佛法的流畅。

历代高僧大德,就将大小乘的圣典,节录佛经里面的懊悔文、偈颂、与佛菩萨的圣号,因而引录成册,如梁皇宝忏、慈悲三昧水忏、金刚宝忏、大悲忏、地藏忏、焰口法本???等等,集录这经忏的本意,可供给修行者修行的方便,因懊悔业障,灭除业障,顿悟业障空性,因而了悟死活。

并有超度亡灵的感化与肯定,然则经忏的流传愈久,经忏的性质与宗旨,却被后人的扭转,应时代的潮流,而倾向于专门度亡灵的形态,经忏的实质本怀,因而受了莫大的考验与消损。

经忏法会可供给我们修行的宝筏,经忏法会也可以超荐亡灵,普令得生善道,借使我们要为亡灵做超度的法会,可请高僧大德为之超拔,令亡者得生善道。

譬如梁武帝为妻郗氏,做超度法会为例,梁武帝是位很忠诚佛门学生,平生奉献于三宝,安僧建寺,三里路就建寺一间,令削发众安身立命修道,并且如法的护持三宝。

佛法在当时曾经有过辉煌残暴一时的盛况,只可惜梁武帝之妻郗氏,邪知邪见,不信困果,诽谤三宝,破坏三宝,嫉妒六宫,造了数不尽的恶业。

时间老是会以前的,人也同样有生无不死的,其妻郗氏,因为平生都造诸恶业,命终腐化大蟒蛇之身,受此畜牲蟒蛇魔难之报,蟒蛇身上有鳞片,鳞片里面有寄生虫,虫咬蛇身,有如万针刺身,此大蟒蛇受此耐劳,难以煎熬,呻吟万千。

是以变更现身,环绕纠缠在宫殿内,把自己作恶多端,大小细节之事,苦诉梁武帝,愿望帝王慈悲,能为她作超度法会,令离开蟒蛇之难。

梁武帝心怀慈悲之愿,听完蟒蛇苦诉之后,即时马一向蹄赶到佛寺,忠诚的就教宝志禅师,若何超度其妻郗氏?宝志禅师很慈悲的指导武帝,令武帝节录诸经之懊悔文佛号,编辑成十卷为一册的宝忏,这就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有名的梁皇宝忏,是梁武帝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场忏法。

后来梁武帝号召大集沙门,结坛诵经礼佛,宏宣忏法,为其郗氏作超度大法会,超度法会圆满后,有一日帝闻宫室内,异香馥郁,良久转美,武帝仰视,乃见一位天人,仪容端丽。

向武帝而言:『我是大蟒蛇的后身,承蒙帝王结坛,大集沙门,宏宣忏法,诵经礼佛功德,受大利益,今朝得生忉利天,今特别现此天人身,为帝王明验,周密申谢!』言讫不见。

因为梁武帝为妻郗氏,忠诚的邀请高僧大德,诵经礼忏,因而超度郗氏生忉利天,成为, 天人相,这是经忏度亡灵弗成思议的境界,佛法是肯定的,无所困惑的。

然则时代的潮流,演变为在家居士,结伙伴成立念经团,为亡者引魂度亡,不论有取得福利也好,没有取得福利也好,在家三宝学生为亡者度亡魂,当下就是不如法的,竟然还有穿起大红祖衣的(二十五条法衣),其实倒置得无法整理,在家人穿大红祖衣为亡灵超度,成何体统!

有大败佛门的体系,摧毁佛门的戒律,佛教界也几回再三的呼吁,呵止这辈在家念经团,不能行不法,弗成为亡灵超度,然则若何的呼吁与呵止,亦然无动于衷,没有效果,力量发挥不出来,众生的业力真弗成思议,真是佛门中的苦处与伤感处!

众生借使没有福报,不明佛法,一窍不通,不知不觉者,就请到在家念经团(假和尚)来诵经,会请到这些不如法的在家念经团来念经,自己也要多懊悔自己的业障深重,以前生中,没有与佛法僧三宝结过善缘,当然今生就没有机缘,请到如法的僧宝来作超度;与不如法的结缘,当然与不如法的响应,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种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

我们要知道,不如法的事,若何超度!十方三世诸佛会叫冤枉的,佛菩萨看了这些不如法的事,要佛菩萨若何来超度呢?若来超度,佛所说的戒律,岂不是打自己的嘴巴吗?佛陀也几回再三的强调,一切要如法,依教奉行。

戒律是佛说的,既然是佛所说的,佛所说的戒律有削发众该行的,有在家学生该行的,在家修行就好好的修,不要模仿削发人去赶经忏,为亡灵超度,引魂度亡,弗成不法办经忏法会,为别人消灾解厄。

这一切都不是在家学生所应该做的事,既然不是在家学生所应该做的本份,就如法的不做它,佛门三宝学生,若能如是而知见,是名正见三宝学生,亦名正见护持三宝。

六者护法不见法师过

在家学生受过三归依,应如法护持三宝,在护持三宝傍边,不要有意抉剔削发师父的长短、长短、诟谇、行为短长,因为佛门中事,自有佛门的戒律所维续,更有因果观念,有道德连繄,是以,削发师父在某一件工作,必定会引经据典,作为处事的轨则,甚至修行的过程,亦必如是。

借使在家三宝学生,不明事理的本相,不通晓削发法,经典愚昧蒙昧,因而随意率性加以批评武断,往往会造下诽谤三宝的恶因,将来必定会感召诽谤三宝的恶果,是故:

佛经云:『护法不见法师过。』

我们一心一意的护持三宝,就不应当见法师过而乱意批评,我们要知道,所谓謢持三宝,就是以如来处死来护持三宝,三宝的当下就是如来处死,所以说,护法就是护持如来处死。

假如不是如来处死,我们就不必护法了,法师有正知正见,通晓佛法,又能演说如来处死,固然法师若干有习惯的流露,我们也不要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佛门中有一句名言,说的很得体:

佛经云:『依法不依人。』

正如斯意,光看法师的过失,侦察法师的缺点之处,此人永远找不到善常识(梵语kalyanamitra),这话若何而说呢?因为此人的心目中有专门抉剔法师的过失,犯了这种缺点,很难革除,心中有病故,此病是抉剔病,再好的善常识也成为恶常识,自己却永远处于幽暗的世界,而自己不自觉,也就无缘与善常识相逄。

十轮经云:『削发(梵语pravrajya)僧相,乃秽恶世界之清净幢相。』

是故,僧宝的出现人世,其实难遭难遇,可尊宝贵,弗成思议。

华严经五十三参的典故,善财孺子(梵语Sudhana-sresthi-daraka)要参访善常识,当临其余时刻,文殊师利菩萨(梵语Manjusri)特别几回再三的丁宁善财孺子:

具实而说:『参访善常识的意义,是为了肄业来知足自己的蒙昧,让自己蒙昧因而解惑,因解惑而心地光明,正觉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本相,这乃是参学的实质意义所在,才不失参访的宗旨。

相反的,假如不在这上面着手下功夫,却从不相干的地方去群情,或者不满善常识,因而钻失角尖,正因如斯,当下丧失了自己参访善常识机缘,这世间能有若干善常识值得学呢?

总之,弗成吹求善常识的过失,这是参访的第一义,切记于心!』

文殊师利菩萨一阵又一阵的法音,传入善财孺子耳里,正当此时,有如大雷一响,震醒自己该若何参访意义,满心欢乐的流着热泪,离去了文殊师利菩萨,于是,开始踏入他参访的生涯。

在凡夫(梵语prthag-jana)的意境,欲揣测善常识的境界,有时刻衡量缺点,会是以断了自己的善根,落空亲近善常识的机会,也就无法从中获得佛法(真理)的消息。

当初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端坐菩提树下之际,人类看到佛陀安坐菩提树下,心里皆认为佛陀也是凡夫一般,只不过剃个光头端坐树下而已!

天人看到佛陀安坐菩提树下,其心坎认为佛陀也是凡夫一般,只不过剃个光头端坐树下而已!

有些声闻乘(梵语sravaka-yana)看了佛陀安坐菩提树下,心坎皆认为佛陀也跟也他们的境界一般而已!缘觉乘(梵语pratyeka Buddha-yana)看了佛陀端坐菩提树下,其心坎皆认为佛与他们所悟证的诸法,正等无异,并没有特殊之处!有些菩萨乘(梵语bodhisattva-yana)看了佛陀安坐菩提树下,心坎也认为佛陀所修证的事理与境界,与自己修证的事理与境界,平等无异!

五乘人来看佛陀所证悟甚深的境界,欲得其知,如是累生累劫,终无是处。

法华经云:『佛所成就第一罕见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佛陀所证悟甚深诸法实相,甚深至甚深,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学生,亦满十方剎,尽思共度量,无能测佛智;不退转的诸大菩萨,其数无量无边,有如恒河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佛智。

所以,佛才告诉诸学生,佛所证悟甚深奥妙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诸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yeka-buddha)、菩萨(梵语budhisattva),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恰是此意。

由上面所引实例,如善财的参学意义,五乘人欲深佛智等例子,宗旨在启发学佛学生,要以正见参访善常识,莫以凡夫的情见来衡量三宝的境界,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傍边,尚未证悟无上菩提,对三宝的真实义谛,未能究尽圆满实相,借使轻意的妄加定论,会是以落入谤佛,谤法、谤僧的果报。

同时,也由自己的蒙昧(无明)障碍了光明的本性,永远不能参访到(明师),既然善常识参访不到,若何能开辟我们的菩提自性呢?岂不是很严重的对不起自己吗?对不起自已就是让自己腐化轮回的窠臼里。

志公禅师云:『不逢出世名师,枉服大乘法药。』

即使通晓大乘佛法,而未能证悟菩提自性,又不逢出世名师的启发劝导,那么,大乘佛法虽然通晓,对于开悟本性,了生脱死,是无补于事,了无痛痒的,若何解脱死活呢?

所以,我们在参学修道的心境,要禀持着依法不依人的精神,低声下气的降伏我慢心、抉剔心、优越感之心,这些都是污秽不净之心。

佛经云:『我慢高山、德水不住。』

若能如是知,如是见,就是参学修道者之本怀,也唯有如斯才能真实的参访到善常识;不然的话,那些污秽不净之心,当下就是障道人缘,与三宝格格不入,因而漂流在三宝门 外,与三宝无缘!欲得成就佛道,遥遥无期。

七者以戒为师

我们归依了三宝,就应该以处死护持三宝,护法不见法师过,要依法不依人的严正立场,奉公守职,赡养三宝,做好三宝学生的本份,坚持如来戒律,以如来的戒律做为我们修道的标准轨则,发扬如来戒律的正见观念。如斯一来,才不会与佛法有所脱节,越轨道,因为戒律实质本意,乃在保障削发法,保障在家法,保护削发法,保护在家法,律法条则明细,按部就班,次序安稳不乱,律法的存在,处死方能存在;律法的祛除,正轨则祛除。

所以释迦牟尼佛每当鸿文狮子吼的时刻,时常周密的丁宁诸学生,要以戒为师。

梵网经菩萨戒本云:『佛灭度后,于像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梵语pratimokso),波罗提木叉者,等于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得瘥,如囚出狱,如远行得归,当知此戒,等于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

这已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戒律的重要性,戒律的地位在佛陀演说佛法傍边,几回再三流露而出,我佛门学生皆以戒为师,就没有涓滴的争端,因为戒律是佛陀亲口所说所制定,佛门四众学生合营遵守戒律,是无诤的、是祥和的、是解脱的、是光明的、戒律使我们身口意三业保护得清净安闲,三业的清净与不清净,与持戒不持戒有密切的关系,是故:

高僧大德曾云:『三业清净佛出世,三业不净佛灭度。』

佛出世与佛灭度,关键问题在于三业的清净与不清净,三业清净与不清净,关键问题所在,是问有持戒与无持戒之差别;有持戒则三业清净,无持戒则三业不净;三业清净佛出世人世,三业不清净佛早已灭度!

所以说,戒律乃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宣,戒律为诸佛所共遵共修共证,依此戒律为基石,因而成就无量善法,成就无量功德,成就无上菩提,究竟圆满佛道。

今天我们已归依了三宝,应该正见戒律的实质本意,以戒为师,才不至于在修行的过程傍边乱了脚步,甚至于破坏了三宝,犯了因果,而自己浑然不知不觉,所以,佛陀大慈大悲,在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十二部经(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教,常如是说,劝勉佛门四众学生,依教奉行,应当学。

八者留意事项

在家三宝学生,要做个很标准,很如法的正信学生,所应该留意的事项,不胜列举,现在将一般轻易疏忽的现象,略举三点,以供给三宝学生有所熟悉:

第一点:

在家学生跟随削发外出,应该常随侍师父的后面而行,不得擅自立张,走在削发师父的面前而行,如是而行,是有违失仪貌,失恭敬僧宝之义。

是故,与师同业,不得走在师前而行,除非特殊人缘,譬如经由危险地区,山崩地陷,有狮虎狼犬之处,或过溪流,为了保护削发师父的安然,可开缘方便于师前而行,无妨,何以故?为护持僧宝,令其安然无恙故。

第二点:

我们受过了三归依,是名三宝学生,是故应顶礼三宝。

若入佛寺,大殿若是有三个门,不得走大门,应从两侧的小门而入,佛门圣地,弗成高声呼叫。所谓:『宁动千江水,莫扰道人心。』

入了大殿里面,住持位拜垫、维那位的拜垫、木鱼位的拜垫皆不拜,礼拜占居主僧之位,是我慢失敬,其罪非轻,是故,三处弗成作礼,其余大殿内都可以礼佛,在大殿前应当顶礼三拜,当礼拜之际,心里应发愿默祷:『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然后拜下去,第二拜再发愿默祷:『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聪明如海。』然后拜下去,第三拜再发愿默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入大殿三拜之后,碰见住持或削发师父,即应顶礼,口念着:『学生!顶礼师父三拜!』念完即时五体投地顶礼。

师父回答:『礼佛一拜,或一拜。』

三宝学生拜下去后,听到了礼佛一拜,或一拜。即时回答:『阿弥陀佛!』一拜即起!

这是入佛寺礼敬三宝,前后的礼节,是为三宝学生所应行的法度模范与认知。

大殿供奉佛法僧三宝,都是神圣之地,凡登圣地,即应恭敬礼拜,或诵经持咒,一瞻一礼,一偈一句,功德无量;弗成如观光旅客,无事登大殿塔下闲走,慢待三宝,罪恶火大:

古德云:『无事不登三宝殿,等闲莫向塔中行,不因扫地添香水,纵有河沙福亦倾。』

僧护经云:『在佛僧净地,涕唾污地,所以人缘,入地狱中,刀刖己鼻,火烧刻苦不息。』

是以,不得在殿塔中涕唾,亦不得在大殿塔下,高声大叫大笑,不得将纸屑果皮,烟蒂弃拋地上。谨慎莫放逸!

第三点:

佛经云:『谤师、毁师、嫉师、憎师、法中大魔,地狱种子。』

在家学生有过失,削发师父教诫呵责,恰是师长们以慈悲心,行方便事,而行教化,为了成就我们的道心德性,应当垂头受教,诚恳致敬,作感恩想,不还逆语。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早已入涅槃(梵语nirvana),而师长能代佛宣化,启发我们的法身慧命,成就我们的福慧,故当恭敬。

若不如斯,因而谤师、毁师、嫉师、憎师、得无量罪,法中大魔,地狱种子,自断善根。与削发师父谈话,弗成翘腿、抽烟、口嚼食物而谈话,都有大失仪貌威仪,心生贡高我慢,与法不响应。

若向师父请问佛法,当整衣礼拜,合掌胡跪,澄心倾听,思惟深入;若问家常事,不须跪拜,但庄重于师侧据实申白。

一般不明礼节在家学生,往往会在削发师父之前,高谈阔论,谈玄说妙,炫耀自己才学,自己己成性,犯了这缺点,自己不知不觉,如是插嘴阔论,令削发师父无机缘开口,削发师父在面前,犹若不见犯如是过失,有损己德,失恭敬心,起贡高我慢心,自毁善根,自断善根,自己截断亲近三宝,拒却自己求法长进的机缘,辜负了自己,甚为可怜,切记留意!

未皈依佛门者令速皈依佛门早登觉悟彼岸

法华经云:『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无安,如同火宅,众苦充满,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燃不息。』

三界轮回,六道往返,受尽一切酸甜苦辣,苦楚无量,烦恼无尽,如同大海波涛澎湃,永无止息,死活轮回的我们,亦复如是。现在应该疲惫啦!应该醒啦!应该停歇啦!

学佛到某一个程度,正见佛法之后,心里就没有诤啦!平稳啦!调和啦!统一啦!懂得世态本是无常的,空幻如梦,了弗成得,心坎强烈的执着性、贪恋性、留恋性、罣碍性、恐怖失踪性、排斥性、瞋恨性、贡高我慢性、也就是以而消融、冰释、强烈的对立性、也是以消迹无踪了!

能够如是正见,世间无尽的欲望,心坎自然收敛,妄想自息,清净本性自然流露,流露涅槃四德,常、乐、我、净。是以永离轮回(梵语samara),速脱死活,得三明六通,入如来地,证大涅槃。

众发展年累月在错觉的傍边过活,一辈子都在追求缺点的器械,背觉合尘,是以,借着物质现象,来知足贰心坎的缺陷、苦楚、空虚、寂寞,当这些物质现象,一旦消失的时刻,他又回归原来的缺陷、苦楚、空虚、寂寞傍边,这连续串的事实,是无补于事,当下的观念作法,就是缺点的行为,这样做是纰谬的,不能达到永恒安泰的境界。

众生(梵语bahu-jana)所以称为众生,就是没有大聪明,来透视这连续串的错觉幻境,拚命往这似是而非的错觉幻境,猛钻!死钻!把全部头都钻尖了,依然错觉在迷魂阵中,只能暂时的麻醉自己,一旦清醒过来,又是扑了一场空,心坎的懊悔,苦楚寂寞,空虚感!又再度浮现面前了,永远无法摆脱这缺陷的窠臼里。

我们今天来学佛,学佛就是学觉悟,以大聪明透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本相,而且还要证悟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本相,证悟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本相,就不会被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本相骗去啦!

凡夫(梵语prthag-jana)所以称为凡夫,无始劫以来,从未证悟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本相,也从未扎实的关心过,因而永远迷惑蒙昧,因迷惑蒙昧,而造下无量的业因、业缘、业果,如是辗转迁流不息,如蚕作茧,自困其身,难以自拔。

众生所以会轮回六道,就是蒙昧所致,因蒙昧而起惑,因起惑造业,因造业而刻苦,如是惑、业、苦,互相纠缠,如同车轮周旋一向,又如铁链互为钓锁,紧扣不松,这是众生轮回的路线。

众生在轮回的路上,走得佷闇练,路面都被走得特别滑腻,闭着眼睛也不会落空偏向,这就是众生轮回以来的惯性感化,五欲六尘是众生惯性感化的对象,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贵贫贱,众生皆以五欲六尘为命为依,被五欲六尘牵制而流转。

因为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人人都邑爱染,这不用费很大的功夫去学它,自自然然的,不必请师长教师教导,爱染五欲六尘之心,是与生俱来的惯性感化。

所以说,走得很闇练,路面很滑腻,闭着眼睛亦然不会落空偏向,诸君认为若何?这就是众生相、众活门、众生命,一切的缺陷与苦楚皆在里头,酝酿成众生无限的悲哀、伤感、与苦楚。

今天我们来学佛,归依三宝(梵语sarana tri0ratna),是为了什么而来学佛?来归依佛门?斩钉截铁一句话,是为了要彻底解决我们自己死活轮回的问题,因而发大菩提心愿来学佛,来归依三宝。

只要死活(梵语samsara)的问题,一日未解决,就有一日的不安,如是长年累月未解决,就有长年累月不得安宁,不安宁的日子是惊恐的,美中不足的;死活轮回当下就是无常的,因为有无常的变更,所以有无量苦,苦由无常变更所感召。

假如透过聪明(梵语jnana)的决定,肯定自己的人生观,不要被葛藤所缚,提起大聪明剑,快剑斩乱麻,速脱死活轮回之苦,毕竟时间迅速,人命无常,呼吸之间。,

人身可贵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是以,未归依佛门者,令速归依佛门;已归依佛门者,早登觉悟彼岸,肃静福慧,圆满佛道,是名光荣,诸君,请珍重!

下一篇:五戒心法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