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就是幸福的微笑——净慧长老与香港凤凰卫视记者的对话

2023-09-2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整理者按:2011年12月21日下昼,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弘法寺在深圳体育馆举办让心灵充满阳光的佛学文化公益讲座,特邀净慧老和尚前往开示法。当日上午凤凰卫视两名记者到老和尚下榻的大酒店进行了专访。

记者问:现在物资生活丰富了,但人们仍不认为幸福,认为很苦楚。请问大师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物资财富的增长与幸福感的增长并不一致,物资财富只能知足外在的和感官的需求,幸福感则来自于心坎世界。物资生活充分了,心坎却空虚了,就没有幸福感。第二,人们对物资财富有攀比心,我有十块钱,他就愿望要有一百块钱,就会引起心坎的冲突,如何来知足自己的欲望,这种冲突和攀比心就会引起苦楚。

别的苦楚的产生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的原因就是人们对物资追求永远不知足。幸福感要从心坎来培养,要从知足常乐中来培养。外在的原因就是贫富差距太大,现在各类媒体所宣传的排场和现实的距离相差太大,媒体的介绍往往和通俗老庶民的生活有很大差距,电视上有那么好的生活,有那么漂亮的房子,有那么高级的车子,我们这些老庶民都没有,就会引起心坎的不平衡。假如财富分配能进一步地合理化,再加上准确的社会引导,这些问题就会慢慢获得解决,人们的苦楚就会削减。不过人生的苦楚是一个永恒问题,想一劳永逸地让人们心坎都充满阳光,这也许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而已。苦楚是一种现实。苦楚产生的原因也在变更。以前能吃饱三餐就很幸福,现在吃饱了没房子、没车子还会苦楚,这是因为人的欲望无止境。这就要从心理上来疏导,减轻人人精神压力,增加幸福感。传统文化和宗教道德在这个方面能发挥很好的感化。

记者问:请问人应该怎么样才能在生活中保持一种镇静和喜乐?

答: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现在媒体报道老是在引导人人要努力,要进步,要成长,要有追求,这本身就造成了人们心理的不平衡。什么时刻才是成长的尽头?什么时刻我们生活才能知足?现在提倡的是永不知足,永不知足就永远有苦楚,现在的思潮就是引导人人天天苦楚,而不是天天幸福。前人讲知足者常乐,这和现在提倡的赓续追求是完全相反的理论。现在全部社会逆向的思维太少,对不健康的社会现象批评的力度不敷。心灵太空虚,心灵的阴暗面太多。我提倡生活禅,就是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能有觉悟心里就有阳光,有奉献心里就有快乐。有很多人心里有阳光,认为很快乐,那是因为他们有知足感,知道惜福惜缘,才会认为苦楚少,幸福多。

记者问:佛教讲出世,请问若何处理出世与入世的抵触?

答:社会大众对出世和入世往往有一些误解,以为出世就是离开世间,其实即使成了也照样在这个世间。所谓出世是指精神的超越,不为物累,以无我无求的心,做自利利他的事。这就是一种出世的精神。世间的人欲望得不到知足,会认为苦楚,那些有出世情怀的人无欲无求,充满幸福感。我们只有把世间的责任和义务做到位了才能出世间,佛教鼓励学的人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是要有超越的心态,超越长短短长的关系,这样做工作就会很轻松。做工作的目的性越强,苦楚就越多。具有出世情怀的人随缘干事,随缘放下,随遇而安,不要太执着。执着就是一种苦楚。

生活禅就是要在世俗生活傍边修行,在世俗生活中自利利他,这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就是在修行中生活。在修行中生活,就是要把出世和入世结合起来,不时观照,不时检查,这就有幸福感,有知足感,就多一些幸福,少一些苦楚。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要有感恩的心,要有分享的心,要有包涵的心,要有结缘的心。能怀着这样的心态做人干事,就会有幸福感。把事事都和小我的短长得失挂钩,这样就会很苦楚。不要要求做每一件事都有回报,要有奉献的心。

记者问:我看到一个公案,有位学生问他的师父为什么会这么快乐,师父回答说,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请这个公案说的是什么心态呢?

答:说的是专注的心,不时专注当下,不想第二件事。每时每刻的心都在当下,不想以前,不想未来,不想得,不想失,不想是,不想非,就留意当下。专注当下既能做好当下的事,也能少很多烦恼。我的一碗饭里只有青菜几片,你的一碗饭是大鱼大肉,立时生起了长短心、人我心、攀比心,苦楚立时随之而来。你只专注吃你碗里的饭就好了,不要管别人的碗里是什么,没有分别计较的心,自然就没有苦楚了。

记者问:对通俗人而言,若何处理世俗的生活与日常平凡的修行呢?

答:六祖大师说:欲要修行,在家亦得。在家人同样可以修行,你能尽到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以一颗善良的心、报恩的心去做每一件工作,这就是修行。离开了世间的一切善法就无修行可说,修行就是要尽到世间的责任。现在有些人不愿尽自己的责任,孩子不愿养,公婆不孝顺,家庭不照顾,这不仅不是修行,连最起码的家庭责任和义务都做不到,怎么会快乐呢?

不只自己不快乐,家庭也不快乐,还拖累了社会。

记者问:人人都知道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请问迦叶会的是什么意?

答:这个公案本身是一种寄意,其含义却非言语所能表述。世尊拈花是一种肢体说话,迦叶微笑也是一种肢体说话,即使是拈花微笑四个字对祖来讲也是多余的,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祖知、迦叶知,如何表达?会心一笑而已。勉强要解释,只能用如斯而已四个字来概括。到底会的是什么意,只有他们二人知道,到达了那个境界的历代祖师都知道。拈花微笑就是禅的起源,禅就是在微笑中产生。我们要用微笑来面对世界和人生,我们就会有幸福。

记者问:请问在中国禅宗成长过程中,有哪些比较重要的里程碑?

答:中国的禅也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达摩未来中国以前,中国的禅法就很蓬勃,只是还没有形成宗派,仅仅只能称为禅法,这段历史大约有三百多年。达摩来到中国后才标志着禅宗的产生,禅宗的正式成立虽不是从达摩开始,但以达摩作为中国禅宗的开始,达摩就成为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

大体上来讲,中国的禅有禅法和禅宗两个阶段。禅法与禅宗有几点差别。第一,禅法只有师承关系,没有宗派组织,没有形成固定的团体和轨制,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禅宗则不合,它在四祖道信大师时期,基本形成相当的规模,有团体、有轨制、有经济来源、有思惟体系。六祖慧能大师则是禅宗的集大成者。第二,禅法以次序递次禅为主,慢慢渐次而入。而禅宗的思惟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教外别传、见性成,是顿悟窍门,即经所说的一念响应,顿同体,这是最主要的特点。

记者问:昔时禅宗分为北渐南顿,为什么南宗禅在历史的成长过程中会如斯的隆盛,这是否和其自身的某些特点有关?

答:南宗禅的祖师都出自草根阶层,都是在民间弘法。如四祖大师的父亲虽然做过官,但他本人仍然是草根阶层,而且唐太宗几回召他进宫说法都果断不去,五祖和六祖也同样拒绝入宫说法。他们始终保持禅宗平实的本质,保持平民的精神,才能在广大的平民阶层中传播。别的唐朝建立之初,社会存在着一个四处流浪的游民阶层,里面有很多有才干的出色之士,在当时很难找到前途。禅宗寺院在山里开荒种地,自食其力,体验人生的最终关怀,吸引了游民阶层中大量的人才,使禅宗很快形成了规模,聚集了很多人。黄梅在当时是一个很荒僻罕见的地方,四祖寺聚众五百人,五祖寺聚众一千人。这种盛况并非有时,一方面与顿悟成的窍门有关,一方面是因为远离了政治中间,并且能自食其力,不受政治干扰,能有自由的寰宇,能呼吸自由的空气。很多研究禅宗史的书,如《中国禅宗通史》,就持这种概念。

也可以说,恰是当时的有志之士投入禅门参禅悟道成就了禅宗的成长,包括六祖本人,他虽不是游民,但六祖的父亲是从北方流放到岭南。

而北宗禅则主要在朝庭弘法,如神秀大师是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居高临下,神秀一系接连出了好几位国师。因为和政治联系太密切,朝庭一旦有了变故,教团就会受到政治的牵连。南宗禅则与之相反,主如果在山区的平民傍边弘扬,不受政治的牵连,所以就能成长起来,恰是这个社会的原因促进了南宗禅的成长。当然,慧能的思惟、悟境和人格魅力,促成了南宗禅的迅速成长,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身分。

记者问:禅宗要比净土宗成长得更早,现在教界有一种禅净合流的现象,请问这是从什么时刻开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答:净土宗要比禅宗成长得更早。净土宗是东晋庐山的慧弘远师所开创,当时也还没有形成宗派,由慧弘远师正式提出净土的念窍门,被推为净土宗初祖。关于禅净合流,则首推禅宗的四祖道信大师,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窍门》一文中提出了念禅。净土的思惟重在念积累往生的资粮,临终往生西方净土。四祖大师提倡念禅,却没有提倡要往生净土。他认为念的心就是心,念的人心坎世界就是国净土,不必更求往生西方。这是禅宗与净土宗的不合。

到了宋朝今后,很多的禅师在晚年归心净土,这就产生了禅净合流的趋向。以禅宗功夫打基本,作为悟道见性的窍门,其人生归宿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往生净土,这样修行最保险,就不再轮回死活之中。有很多经几回再三强调,我们要修行在世间,归宿在净土,这是全部教的思惟趋向,也是禅净合流重要的思惟根源。

禅净合流是明清以来教修行上的主流。很多禅师开始以修禅为主,临终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宗的历代祖师,也都是以禅为入门,以净土为归宿。禅净合流有很深的思惟根源,通俗地讲,禅净合流就是修行要有双保险。活着的时刻有修行,有戒定慧作依托,就没有人生的苦楚;临终时有阿弥陀接引往生,死后就没有轮回六道的危险。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规律,这个世界多苦多灾,人人愿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一个没有苦楚的世界。

记者问:您很早就提出禅宗是最适合现代人修行的窍门,请问您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理论,你是看到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而有感而发?

答: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接人心,见性成,直截了当,没有太多的规矩约束。现代人追求纯真,有一个能解决当下苦楚的方法就可以了。禅宗不过多地依靠经教,没有太多的宗教形式和仪轨,也不需要天天到寺院里去,这很相符当前中国的国情。假如有很多人经常去寺院,就会被说成是宗教狂热。我们在家里就可以参禅打坐,只要老老实实地按照一个窍门去修就可以了,能当下安顿我们的生命,能当下知足心灵的需求,让生活充满阳光,我们就有幸福感,我们就会活得很高兴。我之所以提倡这个窍门,就是因为禅宗有这些特点。禅宗认为就在心中,心等于等于心,但用此,直了成

记者问:我拜读了您的《禅堂夜话》,里面讲到我们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这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艰苦。请问我们应该朝什么样的偏向去努力才能做到这两点呢?

答:善用其心就是要赓续优化自身本质;善待一切就是要赓续调和自他关系。善用其心就是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就是大聪明,没有大聪明就不能善用其心,不明白什么是善,不明白什么是恶。善待一切就是大慈悲,有了慈悲心才能善待一切,没有慈悲心连自己都善待不了,怎么能善待他人。善待一切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我们要从这两个偏向去努力,这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做好了这两件事,人格也就圆满了。

记者问:很多人对禅仍然充满着困惑。请问究竟什么是禅?

答:什么都是禅,处处都是禅。我们在对话,我在微笑,你也在微笑,你在提问,我在回答,这就是禅。禅充满一切地方,禅就是喜悦,禅就是生命的安祥,禅是生命的关怀,禅是彼此的默契。禅可深可浅。深的禅就是拈花微笑,浅的禅就是饭来吃饭,茶来喝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就是人世好时节。用禅的心来面对世界,日日是好日,人人是大好人。只可惜这一念心转变不过来,这个我放不下。禅是禅,我是我,要紧的是,慢慢缩短我与禅的距离。会心当下等于,何劳心外求玄!

记者:感谢长老的开示!

下一篇:南禅七日(18)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