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念佛

2024-04-23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三皈五戒念佛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屠杀,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穷困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言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言戒。

〔五、不喝酒戒〕,谓人若喝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聪明。若不饮者,是名不喝酒戒。

[编辑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清楚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言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言,故以不妄言配信也。

〔五、不喝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喝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编辑本段]十善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等于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等于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可邪淫欲事,等于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言〕,不妄言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等于止妄言之善。既不妄言,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等于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等于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等于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等于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等于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等于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编辑本段]引佛经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本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言欺骗、不长短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念佛常识

●问:五戒虽可强制不犯,但有时自己约束不住犯戒的念头,怎么办呢?答:念佛就是独一的好方法。当你觉著心不受约束的时刻,赶紧一心念佛,恶念自然就祛除了。

●问:念佛怎么入门呢?答:念佛有三件事,先要知道,第一件,要确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那个世界的教主。念佛的人,临命终时,佛一定来接引生到那里。第二件,既知道极乐世界,有各种肃静。须发切愿要往生到那里。心中常存著那里是我的老家,其他的地方,不管是好是歹,我皆不去。第三件,你既有了真信切愿,再加上老实念佛,那就将来会成功了。

●问:念佛不就是用口念么?还要留意些什么?答:有些人,口里虽然一向的念佛,心里却尽管胡思乱想,那样念法,是很少利益的。必须口里念佛,心里想佛,心口如一,除了一句佛号以外,什么事都不思,杂念头慢慢减除,这才轻易达到念佛最高的境界

●问:那不很难么?答:念佛窍门,说易极易,说难极难。不过不管难易,尽管耐著心多念,日久成了习惯,自然就获得念佛的真实利益。鄙谚说,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个简便方法,就是念佛的时刻,要使阿弥陀佛,每个字,都从心里经由。心里想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务令每一个字,都从心里发出来,再由耳朵听进心里去,一个字也弗成把他放松。像这样用功,时刻长了,心自然不致狼藉。这是顶要紧的方法,切切弗成忘记。

●问:您说的念佛方法很好,可惜我没有工夫去念,怎么办呢?答:念佛,应该在天天日夕两时,立一个课程,限制念佛若干,或几百声,或几千声,或几万声,可以按大家的情形,来规定。无论忙闲,非念完此数弗成。此外搬柴运水的时刻,可以念佛。刷锅洗碗的时刻,可以念佛。耕种锄割的时刻,可以念佛。不论走著,坐著,以至睡觉、大便、小解的时刻,(只宜默念)都可以念佛。何致没有工夫念佛呢?

什么是三皈五戒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等于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轮回,在死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以世间法来说,我们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同伙等等;但依佛法来讲,以死活的概念来看,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我都还在死活轮回之中,怎么能做别人的依怙呢?比如,两个不会泅水的人同时跌进海中,谁能够搭救、扶持谁呢?我们在死活轮回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来说,唯有佛、

法、僧三宝才能做我们众生的依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二、三皈依:

㈠、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进修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平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下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大好人,下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如何依靠呢?所以唯有离开六道轮回,大觉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为我们的依怙。佛陀觉悟世间的本相,他的三业清净,没有过失,这就是他的清净处。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烦恼,谁都依靠不得,然则佛陀是个断除烦恼的圣者,所以我们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愿度一切众生,他会以各类善巧方便来

接引依靠他的学佛者,所以我们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并不是依附佛陀,不能象小孩子依附母亲那样,我们皈依佛是以他为导师,亲近佛。我们要有生生世世见到佛的愿心,愿望能够碰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罗汉也要依靠佛陀;佛学生中有很多阿罗汉,他们生生世世追随佛陀,因为阿罗汉证悟后深深地体验到解脱的安闲,他们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们真正的皈依处。

我们皈依佛后,应以佛陀为导师,向他进修,如见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礼拜他。佛陀在死活轮回,还没觉悟的时刻,所做之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佛陀无量劫努力不懈,修各种的难行、苦行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佛陀修行圆满,证得涅槃,不辞劳苦的为众生阐释佛法,把世间的本相告诉我们,使我们也能解脱死活,故佛陀对我们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斯伟大的圣者,我们应该答谢他的

恩惠。所以我们应该以感恩之情、恭敬的心礼拜佛陀。礼拜佛陀并不是向他祈求什么,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㈡、皈依法:凡是能够消除烦恼、调伏众生的心的事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是轨则,等于能够保持一定的状态,有一定的性质,都称为法。能够使我们解脱死活的事理,称为佛法。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觉悟、所演说的各种善巧的教法。在这些教法傍边,有很多种类,例如:世间法、出世间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处,是皈依涅槃清净的法,既是我们要皈向解脱者心坎清凉、清净、不

生不灭、无为之快乐的法。

㈢、皈依僧:僧就是和合众的意思。奉行佛陀教法的削发学生,这些实践佛法的削发学生都称为僧,他们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然而这里的皈依僧,真正的是指皈依圣贤僧,就是佛陀在世时,僧团中有很多证果的圣人,他们依据佛法修行,结果解脱证果,我们应该进修他们的榜样。看到圣贤僧,我们应该生起信心,努力修行,断除烦恼,与圣者一样解脱死活,

证得涅槃。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实行,我们应该尊重皈向。佛、法、僧和称为

三宝。

㈣、三宝的种类:

①、化相三宝:1、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释迦牟尼佛--佛宝,降生人世;2、当时跟随佛陀的有无数削发的凡圣学生--僧宝;3、佛陀当时向学生们演说开示的各种教理,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人缘等等--法宝。这是佛陀住世应化之际的相状,称为化相三宝。

②、住持三宝:1、我们现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铸、泥塑、木雕、纸绘等的佛像--佛宝;2、我们所看到的佛陀学生一脉相传的削发众学生--僧宝;3、凡是佛学生所结集的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宝,称为住持三宝。有这些住持三宝,才能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播佛教的教义。而我们有人缘碰到,这是人世最可贵的事。因为在六道轮回中很难碰到

佛、法、僧,故称之为三宝。因为我们见到佛、法、僧,会生起解脱、清净之心,有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脱;假如在某一世遇不到三宝,我们就很难有人缘解脱,所以佛、法、僧是难能宝贵的,合称为三宝。二千多年前化相三宝中的佛陀,已离我们远去,无缘见到。如今看到的是住持三宝中的玉琢、石刻、金铸、纸绘,甚至木雕的佛像,这些只不过是假象而已。然则当我们看到这些佛像,会兴起佛的心想,使我们深深的怀念起佛陀、爱慕佛陀。虽然我们无缘接触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然则还有这殊胜的人缘见到佛像,能够持续在我们的心里种下善根,依这个化相三宝,提升我们的心坎,对于三宝更进一步的皈向。

③、自性三宝:我们到寺庙去礼拜佛陀,能生起清凉与清净的心,希求涅槃的心油然而生,这能使我们朝向解脱之道,此既是三宝宝贵之处。这些清净的心是我们本来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自性三宝。我们自心本来具有与佛一样的觉性,因为迷失,所以感触感染不到;我们自心中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相,我们也不知不觉;我们的自心本来具足一切,没有所谓的和合分开,人人一律平等,这

些我们都不晓得,因为三宝的人缘使得我们熟悉到自心,那是异常宝贵的,所以我们看到佛、法、僧,要生起如获至宝之想。

皈依三宝并不是举行三皈典礼后,盲无目标的礼拜三宝,而我们天天礼佛拜佛,是要在我们的业人缘里面种下一点儿善根;不时怀念三宝的功德,不时提醒自己要修行解脱。我们凡夫成天在烦烦恼恼中,不知道要如何解脱。假如我们天天都有皈向三宝的心,就会鼓动自己,努力修行,断除烦恼朝向解脱。

我们皈依后,心坎要至诚地皈向佛法僧,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无边无际的佛法大海中,努力修学,精进不懈。

皈依者的行持:

1、亲近善常识:我们皈依之后,应该亲近善常识。

2、听闻处死:我们亲近善常识,听闻处死,生起正见。

3、依教奉行:我们不止要听闻处死,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为榜样,在生活中实践佛陀的教法。假如我们天天这样的皈向,慢慢地就有机会解脱。我们皈依三宝,应该天天做如是的观想:佛陀是那么的伟大、慈悲,是人世最伟大的导师,我们应该向他进修;佛法的事理是那么清凉,能使我们放下无数的烦恼,逐

渐的走向解脱;僧--放下世缘,削发修行,守道清白,梵行高远,和合无诤,慈悲一切,是佛法的实践者,修行证果,使我们升起无限的信心,是我们进修的

好榜样。

4、护持与赡养: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存在是异常重要的,因为法师们本着不为自己求安泰,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伟大情怀,依据佛制清苦办道,弘法利生,使佛法持续流传,这是难能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护持与赡养的。

三、戒律

戒是有所不应为;律是有所应当为。

我们天天应该诵经修持,不时提起正念,有机会要去受持各种的戒,因为佛、法、僧中的法宝就是戒、定、慧的无漏法,我们应当修学。我们皈依三宝后,不论是要修学什么窍门,都应该进一步去受持戒律,因为戒是一切法的基本,所以佛陀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等于此意。

㈠、戒的意义:佛陀在各类不合的人缘下,依据众生不合的根器,制定了无量无数的戒律。佛陀教导在家的学佛者(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一定要学持五戒,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忘语与不喝酒,毁犯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都可令我们坠落投生恶道。我们皈依三宝后,不管有没有受戒,我们都要在生活中实行五戒。

㈡、五戒: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邪淫。④不妄言。⑤不喝酒。

杀、盗、淫、妄这四条戒称为性戒;喝酒戒称为遮戒。

1、性戒:在因果上这是罪恶事,不应该做,应该戒掉,称为性戒。

2、遮戒:所谓遮就是防止的意思。喝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恶事,它没有善、恶,但就能乱性,使人不能自我控制,其他不良的行为发生,甚至于破戒,为了防止其他的恶事发生,所以要受持此戒。

杀、盗、淫、妄这四条性戒,假如受持者破戒后,那就是不许懊悔,不只如斯,而且破戒者不许削发受戒。等于假如一小我受持了五戒,事后破戒,以戒律

来讲,弗成接收他削发,所以破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然则一般人是不轻易破戒的。

㈢、佛陀制定五戒的原因:

五戒本来是做人的根本,不论佛陀制定与否,五戒中的杀、盗、淫、妄这四条戒,是人都邑知道它是罪恶的,等于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会有人懂得要守持五戒。佛说有一种所谓自通之法,等于:

①、不杀生:应作如是观想:我们不愿望被人断掉己命,就不应该断别人的命;我们想要别人的命,那我们的性命就难保了。你、我不互相屠杀,人人就可以息事宁人。

②、不偷盗:我们的财物不愿望被别人偷,那我们也不应该偷别人的财物。

③、不邪淫:哪个汉子愿望自己的太太红杏出墙,给自己戴绿帽?哪个女人愿望自己的丈夫在外搞婚外情?信任是人都不愿望此种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也不要破坏别人的家庭。

④、不妄言:我们不愿望被别人欺骗,所以我们也不应该欺骗别人。

㈣、受持五戒的好处与功德:

严持五戒,戒体清净者,他死后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会坠落。根据因果来讲,有下列六种功德利益:

①、持好五戒者,死后升天:持好五戒者,心坎会认为清凉,认为没有对不起人家,心坎认为安稳,问心无愧;临死时会生起善心,此善心会使他投生善

道,做人或升天。

②、持戒者无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愿都轻易获得。

③、持戒者远离灾害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将永远投生在善道,不会投生在恶道;在善道中会碰到善人扶持与赞助,所以会远离灾害,远离恐怖。

④、持戒者鬼神善护:鬼神会保护、敬佩持戒者,因为唯有以前受持戒律,

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们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会生欢乐心。另一方面,根据经典说,受持五戒者每条戒有五位善神发心保护。

⑤、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贪、瞋、痴等烦恼少,那修禅定就比较易有成就

⑥、持戒者能证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弗成能觉悟证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净者才能证悟圣果。

四、学佛的层次:

㈠、三皈依:

我们先听闻佛法,然后确定三宝是我们死活轮回的皈依处,那就要求皈依。我们皈向三宝,不能只是心坎皈向而已,还应该根据外境,举行一个皈依的典礼。好比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他们只是同居,没有注册娶亲,没有跟人家疏解,那有谁信任他们?当他们在婚姻注册官的面前宣誓,签了名,经由一个简单的典礼,注册娶亲后,人人对他们就有信心。同样的,我们凡夫的心往往跟着外境而

转变,虽然心坎皈向三宝,还得要举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皈依典礼,这样才算是个正式的佛教徒。

㈡、受持五戒:

三皈依者皆应进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样,我们只是心坎受持五戒,那力量不强,碰到逆缘时就不轻易把握,往往会把五戒丢到一边。就似乎一对男女,只是同居,不要娶亲,那他们就很轻易因恼意见而分别。同样的,假如一小我心坎认为受持戒律是准确之道,他就应该去请求一位法师,为他传授五戒。传授五戒是这样的:传戒者必须是一个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当。佛学生的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将戒传给他人,此一戒体,是直接传自佛陀,受戒而纳受戒体,就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导大家自性是佛的发明或证悟。它与其他宗教的戒律不合。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动发信受持的,并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样,有人持着刀子强逼我们一定要受持。假如我们坚持不要受持戒

律,佛陀也没办法,但他会慈悲劝导我们以戒为师;那是因为在佛教的教导中,必须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学;假如没有戒律为基本,修学任何窍门都很难有成就,所以学佛者应该先皈依,然后受戒。

法华经》曰:精进持净戒,如同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获得佛法的真正利益;经又云:信为能入,戒为能度等于此意。

下一篇:三皈五戒大意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