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 更多...

一切都是幻化不实,若执着即生烦恼

修行须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一天过一天,无挂无碍、无忧无恼,这样才行。如果还执着我在进步,或做了多少功德,会起贡高我慢,还是很危险。自己精进也不知道。要顺其自然,不能太执着,执着要用功,要顺其自然,自己精进,也不知道自己在精进。不要执着,一切随缘,如果有师长帮你做事,你觉得承担不起而且损福报,这就是执着..

烦恼,这个方法我用了六十年,很有效!

我们为什么不能去?不能去的原因,是我们的烦恼习气没伏住。他许可我们带旧业,不能带新业,新业是什么?你现在还在造。那这个说明你习气太重,到极乐世界还会犯这个毛病,犯这个毛病就染污了清净国土,破坏了大众的秩序,这是极乐世界不欢迎的。只要你能够把烦恼习气伏住、控制住,控制的方法,这个不能不知道,就是一句佛号..

方海权:烦恼、惊恐、逆境、困难怎样消除

方海权:烦恼、惊恐、逆境、困难怎样消除有一个老人,拼着一定要跟佛出家,佛祖叫阿罗汉入定看看老人有此福缘否。入定一看,无量劫前,有一樵夫,上山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大惊,爬上树,大叫“南无佛”。老人正是樵夫。佛随后与老人剃度,即证阿罗汉果。妙哉,就凭一句“南无佛”,缘熟即已悟道。我等何其幸福,天..

学会了八正道,就不会有烦恼

八正道,实际上就是佛和菩萨教给我们的消除烦恼的八种方法。首先是正见,就是说我们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要认识它,见解要正,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首先要正确地去理解,用正面的心态去看别人,这就叫正能量。人家告诉你“某某说你不好”,你怎么办呢?没有正能量、不是正见的人就会想:“对啊,这个人肯定会讲我不好。”心里不..

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

学佛的人都知道,经上常常叫我们要断烦恼,可《大乘庄严经论》上又讲:“烦恼即菩提”,这看似很矛盾呀!既然烦恼就是菩提,为何还要断呢?首先说什么是烦恼?佛将烦恼分为三大类: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其中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个烦恼,就是无明烦恼。无明的业性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所以真要把烦恼断了,我..

六个方法对治烦恼

问:大师您好,我自己很容易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烦恼,也很容易被别人一些细微的言行举止激怒。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克制不了自己,请教大师应该怎么办。星云大师答:你的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很多人听到别人的一句话,或看到别人一个脸色,或别人做了一件小事,他都会烦恼、生气。这其实对自己很不好,毕竟气大伤身。如此容..

烦恼而造罪时,不要这三时都有心

接着看“正明事忏”的下一段。“则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报,或有轻受。并如《佛名》方等诸经所明。”这是说明事忏利益,业力有轻有重,有定业和不定业的差别,通过事忏之后,会有转变。“或有转报,或有轻受”,“转报”,就是把罪转掉,不受了;“轻受”,就是说..

呷绒多吉上师:如何改变习气和烦恼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22)很多人学了一些理论,念了一些咒语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马上就炫耀,做了什么什么;别人有一点错误马上就呵斥纠正。这个时候要看你的发心,假如认为自己了不起,有这样一个心态,就不是功德,而是在造恶业,所以内心的改变很重要。不管念咒还是观修、磕头、转经,哪怕念一句咒语,内心真正发菩提心..

烦恼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佛陀提出了四种譬喻来解答富楼那尊者心中的疑惑。两种譬喻是说明“达妄本空”,另外两种譬喻是发明“知真本有”。我们看这地方两段:一,喻妄因妄果其体本真;二,喻真智真断不重起妄。第一个,先从众生这种虚妄的因果当中来解释。其实众生的体性是本来清净的,虚妄是没有根源的。这个虚妄没有根源当中..

善昭禅师说:身安不如心安,心无慧剑,烦恼怎断?

人生烦恼如丝,心有千千结。古人有一句禅意十足的诗形象地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愁”、“病”都是烦恼。《百喻经》中对烦恼有一个解释:“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笞众生。”那么,众生为何有烦恼?我们到底在烦恼些什么?怎样才能少些烦恼、多点酒脱呢?关于烦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