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五戒是指哪五戒?

2024-03-18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佛门五戒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本。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

【五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削发人受。则云离非梵行缘。一切都断故)。四不妄言。五不喝酒(前四是性戒。后一是遮戒)

○法苑珠林八十八云。夫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相乖渐教通也。故本于仁者则不杀。奉于义者则不盗。执于礼者则不淫。守于信者则不妄。师于智者则不喝酒。斯盖接化于一时也。处死内训必始乎因。因者即前五过也。此则在乎实法。指事直言。不假饰辞。托名现意。如斯而修不期果而果证。不羡乐而乐彰。若略近而望远。弃小而保大。则无所归趣矣。今见奉持不杀者。不求仁而仁著。不盗者。不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礼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扬。不喝酒者。不可智而智明可谓振纲提纲。复何功以加之

○费长房撰隋开皇三宝录。引宋典云。文帝元嘉年中。问侍中何尚之曰。范泰谢灵运等。皆云。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其率土之滨。皆纯此化。朕以坐致宁靖矣。何尚之。答曰。臣闻渡江已来。王遵周顗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郄超王谧王坦王恭或号绝伦。或称独步。谢敷。戴逵。范汪。孙绰。皆致心于天人之际。靡非时俊清净之士。皆谓释氏之教。无所弗成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气。传此风教。遍于守内。则仁人百万矣。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百刑息于国。则陛下言坐致宁靖是也.

○大毗婆沙论云。此五戒逻辑学处。是近事者所应学故。又逻辑学迹。若有游此。便升无上聪明殿故。又逻辑学路。此为径路。一切律仪。妙积德法。皆得转故。又逻辑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 ○大肃静经名五大施弥勒问经论云。五戒名大施者。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众生乐故。以能增长各种功德故。FROM:【《释氏要览》(宋 道诚集)】

佛教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庄严,以及佛学生对戒律的遵守。在三无漏学中,戒居首位,为佛法慧命延续之 五戒

所依,解脱之根本,而五戒则是大小乘戒的根本。受持五戒近则为人天之因,远可成圣道之本。如圣严法师所说: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故持五戒是十分重要的,假如人人受持五戒,则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家庭和气,便为人类社会削减杀盗淫妄等灾祸的威胁,这样就能达到净化人心的目的,又可以达至净化社会,增进人类甚至一切众生的幸福。是以,佛陀为了接引在家学生,也可以说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国民的幸福而制定了在家五戒。但它的宗佛不离止恶,积德的悲心。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死活,成就菩提。我们要想成就这样善法,就必须持戒。只要都依佛教的五戒受持实行,我们的世界就是人世净土了。

重要性.

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种,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但都是以五戒为基本,一切戒必须从五戒筑起,五戒若学不好,一切戒都无能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他的戒也就轻易持了。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通俗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假如人人受持五戒,那么人类可以和乐相处,一切众生可解除工资的灾祸了。佛陀制戒的目的,是愿望佛学生们能够如法持戒,如法持戒就能够达到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目的。守持五戒,实含有无限悲心,这是推已及人而及于一切众生的同情心,因为不忍自己被人屠杀,所以知道他人甚至一切众生,都有不忍自己被屠杀之心,故有不杀生戒,所以佛陀制戒,都有一准时节人缘,但它的宗佛不离止恶习,积德的慈心。

假如佛教的五戒能普及到社会,人人奉行五戒十善,社会自然安宁,不会有凶杀,强盗,欺骗等案件的发生。今朝的人类世界,可以说人人都是生活于恐惧之中,除了不时担心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我们在报纸上天天看到人世悲剧的报道,那无非是名利财色的作祟,而表演了各种的罪恶,那些罪恶的类别,又皆不出杀盗淫妄的范围。是以,人类安然,虽有司法的保障,司法只能制裁于事后,却不能防患于未然。要杀人的,要偷盗的,要***的,要欺骗的,依然我行我素。生活于世界中的人,谁也没有把握绝对不受杀盗淫妄等灾祸的威胁。这样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正因如斯,我们要提倡五戒的受持,假如多一人受持五戒,便为人类社会削减一分制造灾祸的威胁,人人受持五戒,我们的世界就是人世净土了。最重要的是佛教的五戒,能够扩大同情心,受持五戒可施一切众生以无畏,比如基督教的不杀,只是不杀人,而不戒杀动物,而佛教的不杀,不只是不杀人,而且不伤害一切动物。不仅身不去杀,连心也不能动念去杀,这是世间司法及宗教所不及的。

一、由屠杀生命,罪业深重,不堪入道。

二、屠杀众生,违背大悲心故。

三、背恩养故,众生皆我以前生中父母故。

四、伤善缘故。后生结冤,不相度故。

五、悉具佛性,应敬不轻,岂可屠杀。

六、违背菩萨无畏施故。

七、乖四摄行故。以屠杀众生则不得摄化故。

八、杀生夺命,跨越盗其所有一切极多极贵之至宝钱财故。

九、依众生故,乃得成佛,杀生何依。

十、三世诸佛法尔不杀生故。

次序递次

一、人道应具恻隐之心,菩萨万行,以大悲为本,为存人道及万行之本,先需戒杀。

二、有情所重,莫过性命,为救物命,先制杀戒。

具缘

具五缘成犯。

一、 是众生。

二、 众生想。

三、 起杀心。

四、兴方便。

五、命断。

轻重

有逆罪、重罪、轻罪之分:

一、杀父母、和尚、阿阇黎、阿罗汉为逆罪。

二、杀工资重罪。

三、杀畜生为轻罪。

又就

一、能杀心(痴重、嗔贪次之。)

二、所杀生。

三、所用杀法。

罪报轻重不合。

开遮

开缘有三:

一、为救多半之人。

二、为救三乘圣贤,以慈悲心屠杀凶徒,宁自犯戒堕入地狱,而不令此恶人犯五逆罪。

三、狂乱心(即严重之精神病)见火而捉如金无异,见粪而捉,如栴檀无异,乃名为狂。较此轻者仍为非狂,犯戒则得重罪。

果〈犯〉报

杀生

一、堕三恶道

二、若生人中,多病夭折。

三、所感外物,皆少光泽,不久住故。

四、心常怀毒,世世一向。

五、心怀恐怖。

六、恶梦。

七、众生憎恶。

八、命终之时,狂怖恶死。

果〈持〉报

戒杀

一、戒杀即维修无畏施。

二、慈心增上,烦恼削减。

三、断灭嗔心,蠲除热恼。

四、少病、龟龄。

五、众生亲近,鬼神守护。

六、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七、解除怨结,广结善缘。

八、无恶道怖,命终生天。

九、于未下世,富贵安闲。

十、受持五戒,若念佛发愿,则必往生净土。

盗戒

释名

不与而取他物,名之为盗。

类分多种:

一、盗取

二、劫取

三、骗取

四、胁取

五、讹赖取

六、抵谩取

打赌、偷税皆犯盗戒。印刷品邮件附信,亦犯盗戒。

制意

一、业道重故。谓犯偷盗重罪,岂堪入道。

二、犯公法故。古今各国无不禁盗。人天大小乘戒悉制为重。

三、被盗之人,焦炙忧恼,或致失命。

四、违六度背四摄。以彼法先令布施,以度摄众生。今则反盗众生财物,违背彼法故。

五、坏人信心,破灭佛法故。

(五戒悉同)

次序递次

一、约十善业及十恶业,皆先杀次盗。

二、杀盗二罪,先害正报,次损依报。反之断恶修善,则应先不害正报,次不损依报。

具缘

一、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三、有盗心

四、是重物(值银八分以上)

五、兴方便

六、举离本处

轻重

有极重、重、轻之别:

一、盗十方僧物,现前僧物者,其罪重于杀八万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盗三宝贝,师长、父母、发菩提心人之物罪重。盗国营公有财物者罪重。盗物值八分银者犯重罪。

三、八分银以下中罪、轻罪。

又就被盗之人忧?若干,罪分轻重。

开遮

开缘有五:

一、与想(以为人已与己也)

二、己有想

三、粪扫想(极贱之物)

四、暂用想

五、亲厚想

菩萨见恶官响马,夺他财物,以慈悲心,

随力所能,罚治牟取,还所有主,不犯。

果〈犯〉报

偷盗

一、堕三恶道

二、若生人中,贫穷下贱,或多资财,而不得安闲应用。

三、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灾。

四、他人失物,于己生疑。

五、身常刻苦,心怀忧恼。

果〈持〉报

戒盗

一、资财盈积,而不散失。

二、多人爱念,信任不疑。

三、善绅士布,十方赞叹。

四、处众无畏,人不敢欺。

五、身心安泰,命终生天。

淫戒

释名

染情逸荡,污秽交遘,名不净行。与己妻之外一切男女,犯不净行,是名邪淫。受五戒居士应严戒之,又居士若自发心,亦可戒正淫,名梵行优婆塞(时代久暂,随自发心)

制意

一、淫欲能捆扎众生,不令解脱。令众生造各种业,受死活苦。为众恶之源,死活之本。

二、损自德性故,染心看者,越毗尼罪,何况身犯。

三、业道重故,若犯邪淫,不堪入道。

四、乱静心故。谓欲火喧心,令失正念正定,不得涅槃,障正菩提。

五、入魔网故。经云此淫欲者,是众魔境界

次序递次

菩萨利生,以戒杀为先,因杀生极为违背利生故。自利修行,以戒淫先,因淫念染污净心,障生定慧,引生众恶,受死活苦,极违背自利故。

具缘

一、是众生。

二、是正境。

三、有染心。

四、起方便。

五、与境和。

轻重

就心、境、数,罪报轻重不合:

甲就心,贪心罪重,嗔痴次之。

乙就境,与尊重之人,亲人犯淫,罪重。

丙就数:

一、 暂犯即止

二、 数犯乃断

三、 数犯数断

四、 犯而久续。

(前轻后重)

开遮

开缘有三:

一、若睡眠无所知觉。

二、若不受乐。

三、无有淫意。

在家居士为化众生,心净如佛,可开方便。

受八关斋戒日或菩萨戒居士。于六斋日应戒正淫。

削发僧众唯遮无开。若犯手淫,或有意摩触,皆犯淫戒中轻罪。

果〈犯〉报

邪淫

一、堕三恶道。

二、若生人中,妻不贞良。

三、家属不得随意。

四、淫欲为因,死活为果。

死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诸苦。以及死生死活,轮回之苦。

果〈持〉报

戒淫

一、诸根调顺,永离喧调。易修禅定,得真实慧。

二、人天尊敬,诸方赞叹。

三、戒邪淫者,未来生中,父母、宗亲、妻子、家属、孝有贞顺,纯洁无杂。

又离于女人无有过失,令诸众生,无复染爱。

四、戒正淫者,当来成佛,得马王阴藏相。(佛三十二相之一)

五、解脱死活,早证菩提。

妄言戒

释名

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名曰妄言。亦摄恶口(骂詈)

两舌(离间语)

绮语(华美浮词,无义利语)

制意

一、业道重故。妄言之人,不堪入道。

二、诳惑人故。回惑人心,恼害他人,欲造恶业,妄言在先。

三、实语益故。言语正直,心地坦白,易得解脱。

四、鬼神弃故,诸天鬼神,舍弃不护。

次序递次

前三为身业在先,此为语业在次。然语业易犯,且分四种,罪报亦重。

具缘

一、是众生。

二、众生想。

三、起诳心。

四、覆实事。

五、言清楚明了。

六、前人解。

轻重

有逆罪、大妄言罪、小妄言罪之分:一、法说不法,不法说法,及破羯磨僧,破转费伦僧,为逆罪。

二、妄言证声闻菩萨果位,犯大妄言中重罪。

三、妄言见鬼见神,持戒清净,能习禅定,善通三藏,证世间四禅八定,犯大妄言中轻罪。以上三种,淆乱正信,害处死眼故为大妄言。

四、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觉言不觉,不觉言觉。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实有言无,无言实有。皆犯小妄言

开遮

大妄言开缘有三:

一、增上慢人。

二、若说果位不言自证。

三、若戏笑说,谎说。

小妄言开缘:为救护众生剧苦及性命,或为佛法而自无恶心。

绮语开缘有二:

一、为止息他人悲痛、忧闷、恼怒故。

二、为摄护他人令信佛法故。

果〈犯〉报

妄言

一、堕三恶道。

二、多被诽谤

三、为他所诳。

四、言无人受。

五、语不清楚明了。

六、种不得果。

七、口气恶臭。

果〈持〉报

戒妄

一、口常清净,如优钵罗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敬。

三、自心欢乐,人皆欣悦。

四、未来生处,恒闻如意音声。

五、增自威德,得无碍辩。

酒戒

释名

俱酒色、酒香、酒味,饮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饮料名酒,饮则犯戒。

酒有二种:

谷酒,用五谷所酿造者。

木酒,用花、果、种、根、茎、叶或药草所酿造者

制意

一、失仪仪。酒能令人迷醉,失仪貌威仪。

二、破净戒。醉时能破一切戒品,腐化恶道。

三、失定慧。酒醉乱心,昏失明慧,令人痴迷。

四、损财利。使人消费财物,损依报也。

五、增疾病。引生多种疾病,损正报也。

六、生灾祸。引生蹶仆倾跌、斗殴凶杀、车祸等事。

次序递次

前四戒为性戒在先。

酒戒为遮在后。

但菩萨戒则酤酒重于喝酒,以损害众生,违背菩萨道故。

具缘

一、 是酒(酒色、酒香、酒味,饮之能醉人者。)

二、 无宿疾人缘,饮则咽咽犯。(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计罪)

轻重

一、 自饮犯五戒中酒戒。

二、 酤酒酿酒,犯菩萨戒,罪重。

南山律祖云:

喝酒、有人于下加辛肴者(五辛、葱、韭、蒜等)正文无此。然既受净戒,焉啖膻臭,理弗成也。今按抽烟,亦应判为弗成。

开遮

开缘有二:

一、 病时偏以诸药至之无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 若以酒涂疮(即外科用药酒无犯)

麴,酒糟不应食。食中有料酒,食之不醉人者无犯。受酒戒者不得抽烟及食五辛。

果〈犯〉报

喝酒

一、 死堕灌口地狱。(酿酒,踱酒河地狱。酤酒,堕酒池地狱。)

二、 生于人中,愚狂,不信处死。(即不信因果性相谛理。)

果〈持〉报

戒酒

一、 神智清明,安静安宁。

二、 善持四重,不犯众罪。

三、 下世生人天道中,不堕三涂。

佛门哪五戒

五戒的内容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喝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学生的基本戒,不论削发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喝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是以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只戒直接的屠杀,而且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屠杀,而发卖猎具渔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惯。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恰是慈悲英勇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英勇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蠹役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狡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赏。五、不受损害。六、善绅士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泰,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学生,有削发在家之分,削发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斧正式妃耦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人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四、妄言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言。妄言不只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言,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谈话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获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谈话尊重,人天奉行。八、聪明殊胜,无能制服。 五、喝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世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序言。四分律载喝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声誉、失聪明、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与我国五常之义邻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乱杀近于仁,不偷盗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妄言近于信,而不喝酒理智清醒,则近于智。儒家以五常为做人的标准,佛门以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前提。然而守五。

下一篇:五戒十善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