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

2023-12-08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

壹 媒介

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将众生烦恼的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菩萨发心普济群生,故称大乘。《大乘肃静经论》卷十二载,大乘的大有七种意义:

1.缘大:谓菩萨修行大乘之法,以无量修多罗(一切法的总称)的广大法义为缘,是以称为缘大。

2.行大:谓菩萨修行大乘,既能自利,复能利他。自利、利他,妙行具足,是以称为行大。

3.智大:谓菩萨修行大乘,常以聪明观察,了知人、法皆无我,于一切境善能分别,不起执著,是以称为智大。

4.勤大:谓菩萨修行大乘,自久弘远劫以来,发广大心,精修无间,期登圣果,是以称为勤大。

5.巧大:谓菩萨修行大乘,由善巧方便,化导于他,不舍死活,化身生趣,于死活中去住安闲,救度众生,是以称为巧大。

6.畏大:畏即无所畏。谓菩萨修行大乘,智力内充,明白诸法事理,能善加判别,于大众中广说一切法义,剖断无失,则无所恐惧,是以称为畏大。

7.事大:谓菩萨修行大乘,为令一切众生懂得其大事人缘,是以屡屡示现于世间,演大妙法,入大涅槃,是以称为事大。

大乘菩萨因为具有这七大,是以能发大菩提心,实践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做众生的舟航。

在《法华经》中有个比喻,说有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声闻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车之奔逸,不回想后群;缘觉修十二人缘以求出离三界,略有为他之心,如鹿之驰走,能回想后群;菩萨自度复能普济群生,如牛之荷负,安忍普运一切;最后会归乘的大白牛车。《法华经-譬喻品》说:若有众生从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智、自然智愍念安泰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是以,凡是能发心自利利他,具有这种思惟、精神的人,就是大乘菩萨。

在我们社会中,一般人最轻易做的是利己晦气人的事,这是因为我们凡事以我为前提,以自己的利益著想,所以所做的都是利己晦气人,甚至人己都晦气。而菩萨能无我,所以菩萨发心先为众生,后为自己。假如我们凡事能多为别人著想,多用一点慈悲心待人,必定也能从自利到利他,做个大乘菩萨。

贰 菩萨的人生立场

菩萨发心普济一切众生的魔难,度脱一切众生的苦厄,有两种不合的做法:

1.先救度自己,然后再救度他人。自己尚未得度,怎能度人?如同有人溺水了,假如自己不谙水性,不会泅水,若何救人?所以要普济一切众生之前,必先自己了脱死活,没有忧悲忧?才行。

2.自己虽未得度,然则先来度人。这恰是菩萨发心,菩萨是在众生的身上学一切法,菩萨离开众生,也就不名为菩萨了;救度众生的工作完成的时刻,也就是自己的菩萨道完成的时刻。

不管怎么说法,既发大乘心学道,普济一切众生是重要的急务。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这就是大乘菩萨的人生立场。

参 菩萨的大乘心

菩萨提议普济群生的心,就是大乘心。大乘心包括了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

太虚大师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方便心为究竟。一个菩萨行者发心,一定要有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才算是发大乘心。

1.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道的心。道是要经由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达的,没有发无上菩提心,那能遭遇那么久远的考验?

经中说:世上多一小我发菩提心,就多一粒成的种子。学不发菩提心,似乎耕田不下种;耕田不下种,将来那里会有收成?菩提心就是愿心,有愿心才有成就。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的心。

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菩萨若忘失菩提心,则不能饶益众生。是以,菩提心实是一切菩提道种的根本,是大悲法行的依据。

2.发大悲心:就是下化众生的心。菩萨下化众生,是要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把众生的魔难看做自己的魔难,把众生的欢乐看作自己的欢乐。度众生而不望回报,为众生工作是应该的。所谓愿为众生马牛、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泰,这就是大乘的大悲心。

3.发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摄法的心。众生的根性不合,要解救众生的苦楚,必须广行方便。陀对众生观机逗教,开出八万四千窍门,这些无非是陀度生的方便。菩萨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是方便心。

以上所说的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集合这三者就是大乘心。发大乘心救度众生,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否则,大乘心是不轻易发的。

肆 菩萨的性格

菩萨最大的特点,在于有慈悲与无我的性格。当菩萨看到众生受苦楚煎熬时,慈悲之心油然而生,而发出拯救众生出离三途之苦的大愿。是以,慈悲恰是推动菩萨实践利人利己的大乘道的原动力。

菩萨对众生的慈悲,有如严父慈母一般,有求必应,甚至不惜就义自己。他的大慈大悲如同太阳普照大地,垂问咨询人一切众生,无微不至,并且是源源赓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菩萨慈悲为本,随顺众生的需要,运用般若聪明普济群生。最典范的代表就是大慈大消极世音菩萨,他以无比的悲心,发下十二大弘愿以度脱五浊恶世的一切众生。他随时随地驾著慈航,席不暇暖,运用神通方便,寻声救苦。只要众生发出求救的声音,观世音菩萨没有不及时应现,及时洒下甘露法水的。他为了随顺众生,应病与药,而示现各种法身,有时为诸天,有时为八部;或者现妇女相,或者现童男、童女身;有时携鱼篮,有时骑蛟龙;有时住竹林,有时持杨枝,化现三十二应身,随处示现,救苦救难。这种随缘而化的道行,恰是菩萨从无我慈悲中所流露的圆融性格。

伍 菩萨道的实践

佛教是一个重视实践的宗教,也是充满伦理特点的哲学。教有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汗牛充栋,教理精深,对于宇宙人生的现象有精辟独到的分析,有别于其他只能崇奉不许困惑的宗教,是以说它是哲学。然则教更重视道德伦理的实践,是以说它是宗教。陀本身就是一个重视道德实践的典范,是以,陀证悟之后,几回再三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教的法要,愿望众生从道德实践中净化自己。

菩萨道的修行,正如学生肄业一样,是循序渐进的。由烦恼的凡夫而至四双八辈的阿罗汉,而至断除烦恼的等觉菩萨,甚至于功德圆满陀地步,都有一定的次序递次。菩萨的境界也因实践功夫的深浅而有不合,即使登地的菩萨,也还有欢乐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十地的分别。进入初地欢乐地的菩萨,方称为地上菩萨,在初地之前的为地前菩萨。地前菩萨要实践三十七道品方能离凡超圣。

所谓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也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是调理落罪行,长养善法,断除无明,肃静法身以进至菩提的资粮。这三十七道品即使是修至十地的菩萨,仍要勤持不懈。

除此之外,菩萨还要修持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

别的,在实践菩萨道的路上,最重要的是六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谈到修行六度可以自利利他的意义:

1.行布施,能流布善名,随所生之处而财宝丰盈,此为自利;能令众生得心知足,教化调伏众生的悭吝,此为利他。

2.行持戒,能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不犯恶业,此为利他。

3.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达于身心安泰的境界,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温柔,此为利他。

4.行精进,能得世间、出世间的上善妙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处死,此为利他。

5.行禅定,能不受众恶而心常悦乐,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

6.行聪明,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聪明障,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皆得调伏,此为利他。

菩萨六度的精神是积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这种奥妙、深奥的事理,是陀在以前无量劫所亲修验证的,只有崇奉教的学生们,才有机缘闻此大法。是以,一个正信的学生,必须躬亲实践,护持法,令法深入民间;以真诚恳切的立场去创造事业,福利社会人群。若人人都能崇奉教,进而勤修六度窍门,自利利他,则社会安定,国家强大,世界和平的人世净土自然就能实现。

下一篇:身上只要佩戴“楞严咒”,就能获得巨大功德利益!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