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信解行证

2023-10-29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第一篇 信解行证

壹 媒介

教八万四千窍门,浩瀚深广,初学者欲一窥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著手?法是经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证四个次序递次来实践法。

贰 信

一、信的意义

信,指对某一种宗教能专注不疑而生起崇仰的真诚恳理状态,也就是崇奉的意思。经中常以各类譬喻来说明崇奉的重要性,归纳如下:

1.崇奉如手:我们进入了宝山,假如没有双手,就无法挖取宝贝。同样地,我们进入了法的宝山,惟有依靠崇奉的双手,才能获得法的宝藏。

2.崇奉如杖:我们爬山时,假如有了拐杖作依靠,必定会认为轻松多了。人生在世,经常会认为世路茫茫,曲折不平,假如我们有了法的崇奉作为依怙,就可以安然走向平坦的大道。

3.崇奉如根:树木植物有了扎实的根部,才能长出旺盛苍翠的叶子,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我们有生命的根;一切事业的成功,也是因为有巩固的基本。崇奉,就是产生无量功德的根本。《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依靠崇奉为根,我们在法中修福修慧,不只奠定了人生的基本,也能进而到达解脱境界

4.崇奉如船:在茫茫的大海中,惟有藉著船筏,才能到达目的地。《大智度论》卷一说:法大海,信为能入。我们必须要掌稳船舵,才能在浩瀚深广的法大海里,采取法的宝藏;在人生的苦海里,惟有依靠崇奉的大愿船,才能安然无恙地渡过惊涛骇浪,从死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5.崇奉如力:国父曾说:崇奉就是一种力量。对一件工作有了果断的崇奉,自然就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

6.崇奉如财:世间的生活需要钱财,然则因为我们只知一味地向纷纭的心外世界求取财宝,却疏忽了自己心坎蕴藏有无限的财富,而崇奉就是我们心坎的宝藏、心坎的能源。所以,在经上有所谓的七圣财,就是以崇奉为首位;有了崇奉的财宝,我们的人生将会更丰富。

二、准确崇奉的前提

崇奉有很多种,有的人一开始就信了邪教,这就是邪信,误入邪教,正如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假如不能迷途知返,影响所及,可至千百世,所以我们在选择崇奉时,弗成不慎。比邪信好一点的是不信,不崇奉任何宗教的人固然在精神上无所依靠,然则至少还没有走错路,将来还有得度的机会。别的有一种人是信得很忠诚,但不知分辨而信得出神,这是迷信。迷信比不信又好一点,因为虽然入了迷,但总还有一种崇奉,至少宗教惩恶止恶的观念深植心中,就不会为非作恶,作奸犯科。我们的崇奉应该是正信,《成唯识论》卷六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正信。正信应相符以下前提:

1.崇奉其实有的:我们选择崇奉的对象,应该审查它是否真实存在。也就是我们所崇奉的对象,应是在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实的。

2.崇奉道德高的:我们交同伙,都想要结交品德高尚的人,何况崇奉的对象,更应该斟酌他的德性是否清净?他的慈悲是否具足?他的人格是否完美?

3.崇奉能力强的:我们崇奉的对象必需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常识。

4.崇奉戒行净的:我们崇奉的对象必需是戒行清净,行止足以为众生模范的大导师。

5.崇奉处死圆的:我们崇奉的对象必需具有圆满的处死,可以适用于任何时空人事。

6.崇奉聪明满的:我们崇奉的对象必需具有美满无缺的聪明,如斯,我们跟随他进修,才能获得充满聪明的生命,不只自己受益,也能供献社会。

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具足智德、断德、恩义等三德,戒行清净圆满,而且他的伟大事迹都是历史上确有记载,经得起考验证实,相符上述前提,所以陀及陀所说的教法,甚至延续陀精神的教僧团,都是我们正信的对象。《杂阿含经》卷三十所谓的四不坏信:于不坏净信,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净信,于戒律不坏净信。基本的精神就是对于真理的爱崇敬信,而无涓滴困惑的彻底自信。

参 解

一、解的意义

解,就是慧解,指经由见闻进修而懂得教理,获得真理的聪明。

教不合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在于教并不一味叫人崇奉,教的崇奉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是以教很重视慧解。

二、慧解的方法

法广大无边,我们应若何来寻求慧解呢?

1.亲近慈善家,多闻薰习:前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在道上修行也是如斯,当我们皈依三宝今后,要经常向法师们问道求益,要多亲近善常识,听经闻教。善财孺子为了求法,不辞劳苦,参访了五十三位长垂老德,最后证得无生法忍;赵州禅师年高八十,犹四处行脚,寻师访道,终于开悟。大根器者尚且如斯,何况我们这些萤火小智者,更需以谦冲虚心的立场寻师求道,听经闻法

而闻法也要有准确的心态,《成之道》说:闻法应该如地植于种,如器受于水,应离三种失。

所谓如地植于种,意思是说,一块田地,假如把种子撒在地表上,鸟雀一啄,就没有了,如同闻法,不用心沉思,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第一种过失。假如这块地坚硬不堪,即使播了种,也无法生根萌芽,如同一小我我执很重,凡事排拒不接收;这是第二种过失。假如地上布满杂草,禾苗便不轻易发展,如齐心中有了成见,先入为主的观念使法不能生根萌芽;这是第三种过失。

所谓如器受于水,意思是说,一个杯子,假如把它倒覆了,再好再多的水也装不进去;假如杯子有了裂缝,水一倒进去,急速就流失了;假如杯子里有了秽物,再清净的水也会被污染。所以听经闻法不能用轻心慢心,不能有成见、邪见,也不能有杂念妄想,应该要以深心、庄重心、恭敬心、谦卑心、柔嫩心、清净心,才能获得法的受用。

2.广阅三藏,一门深入:为学有如金字塔,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佛学的研究上。我们对佛学有了一般的懂得今后,还要广读典。入灭后,后世学生将陀所说的法,以及历代诸圣贤的著作论典,汇集成为经、律、论三藏,成为研读教义的最佳门径。博学之外,我们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窍门深入研究,触类旁通,以得法之真髓。

3.以四依止,入聪明:陀说法为因应各类根器,观机设教,因而建立了不合的窍门,后世学生们又因人、时、地等差异前提,有各类阐述。是以,我们在亲近师长,研究法时,应以四依止作为学的方针:

(1)依法不依人:按照真理去进修,不以工资依归。因为人有生、老、病、死,有不合的思惟、看法,而真理则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该依法,不应依人。

(2)依智不依识:应以理智作判断,而不依自己一时的好恶来作决定。

(3)依义不依语:依照法的根本义理,而不执著于说话文字。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按照究竟绝对的真理,而不依各类方便的教化。

4.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聪明的特点在于思虑,不求甚解经论上的文字,纵使能博学强记,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辩聪而已,无法成为自己的聪明。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只有经由深刻思惟,亲自体验的智识,才能成为自己的法宝。

《大毗婆沙论》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智,增长愚痴。这是说明信解之间,彼此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一致重要,偏一弗成。尤其信解之外,更要实践,所谓说食不能饱,是以,学一定要修行。

肆 行

一、行的意义

行,就是修行。佛教与一般的哲学不合,陀说法,主如果使众生都能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是以,佛教不仅是讲常识,说理论,教最重视的照样生活上的实践行持。

二、修行的立场

不合根器的修行人,有不合的修行方法,例如:声闻乘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人缘观,菩萨乘修六度万行,甚至各宗各派也有各自不合的修行窍门,如:莲宗以念为要,禅宗参禅为主,华严宗以经教为宗。虽然如斯,修行所应秉持的坚毅立场则应该是一致的。《俱舍论》卷二十七记载有如来的三种圆德,个中因圆德有四项成就道的修行立场,可作为我们师法的榜样:

1.无余修:福德与聪明二种资粮具修而无遗。

2.长修: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而修行不倦。

3.无间修:精进英勇而无刹那荒废修行。

4.尊重建:恭敬所学,尊重一切众生,不生憍慢。

伍 证

一、证的意义

证,是契会真理而证悟的意思。解与证也是不能分开的,不经体证的事理,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只能说是知道;若非通晓理解,也没有证悟可言。

二、证悟的生活

从凡夫到修成圣果,绝非一蹴可就,必须经由各种的阶段。不合根器的修行者,因偏向、目标的不合,形成不合的证悟阶位。例如:

1.声闻乘:自凡夫至阿罗汉,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证得的果位有四──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

2.菩萨乘:又称乘,从凡夫到成,需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

依证悟的迟速而言,又有顿悟与渐悟之分。快速直入觉悟的境界,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的觉悟,称为渐悟。其实,顿渐之说是就一期的生命而言,从众生全部生命的大水来看,这一期的顿悟其实是累积了多生多劫的福慧而来。

总之,无论是声闻四果,照样菩萨五十二阶位,无论是顿悟,照样渐悟,都是由我们常日的小悟累积所成就的解脱境界。所以,我们不必将证悟依靠于未来,重要的是我们天天是否有一点小悟。我们要如何观照自己呢?证悟是如何的一种情况呢?兹列举如下:

1.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忧悲忧?的情绪:假如我们对忧悲忧?的事能淡然处之,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2.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得失成败的念头:假如我们能不患得患失,随缘安闲,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3.证悟的境界,是没有拘束障碍的艰苦:假如我们能处难不觉难,处苦不觉苦,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4.证悟的境界,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感触感染:假如我们能勘破死活,往来来往一如,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信、解、行、证并非单线的次序递次,而是一种轮回的效应。我们由正信,生起清净的心,而求慧解,经由实践,获得证实,印可真理的妙用;而后增加信心,再求深入的理解,更藉著实行检查,获得真理的印可,又增胜净信;如是周而复始,不只能使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身心,又能开拓我们的聪明领域,提升我们的生命品德,净化我们的身心。

下一篇:第五篇 四禅八定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