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性

2023-10-28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第二篇 性

壹 媒介

久远以来,我们就和一个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路,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罢了,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性。

人,最悲哀的就是不熟悉自己,不知道自家本来面貌,天天对着别人叫得出张三李四,却不知道自己是何等人物!

我们学,就是要熟悉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经说:每一小我都具有性,性是不假外求,人人本具,个个皆有的。当初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时,曾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陀在灵山会上,手中拿了一颗摩尼宝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四方天王纷说是青、黄、赤、白等不合的光彩。

陀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个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天王不解其意,不约而同答道:「陀!你手中没有什么摩尼宝珠啊!」

陀说:「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邑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却熟视无睹。」

如来智能德相、摩尼宝珠,都是比喻吾人的真如性。

贰 不变的性

性,梵语prakrti,与「相」、「修」相对,是不变的意思。指本来具足的性质、事物的实体(即自性)、对于相状而言的自体、众生的本质(种性)等。性,是受外界影响也不会改变的本质,也就是遍布于宇宙中真实的本体,是一切万有的根源。性又作性、法身、自性清净身、如来性、觉性,是的本性、众生成的觉性。

世间一切诸法是无自性的,如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心有生、住、异、灭等现象。唯有诸法本性,也就是我人的本来面貌,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弥新」的。

众生在十法界──、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轮回不已,尽管形相多经改变,然而心性却是永远不变的。假如能体悟到自己不变的真心,譬如黄金尽管打造成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类相状,然则黄金本性依然不变。所以人在死活五趣中流转,其本性是不变的。

惠能大师临圆寂时,每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学生都放声大哭,唯独神会默默不语,也不哭泣。惠能大师道:「为什么你们要哭呢?我很清楚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假如我对自己一无所知,若何能预先告诉你们?只有神会一人超越了善恶的观念,达到了毁誉不动,哀乐不生的境界。你们人人要切记:法性是不会生灭去来的。」

所以祖师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性异名

性在各部经典中称谓不一,名称繁多。吉藏大师在《大乘玄论》中指出:「经中有明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性之异名。」「性有各种名,于一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昧,故知大圣随缘善巧,于诸经中说名不合。」

略举经典中各类性的异名如下:

《菩萨戒经》称之为心地,能生起万善。

《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

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

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

《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

《金光明经》号曰如来,真常不变故。

《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

《大乘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

涅槃经》呼为性,三身本体故。

圆觉经》名为总持,流出功德故。

《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

《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

可说是一法千名,应缘立号。

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嗅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也就是在眼能见,在耳能闻,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身能动作,在意能知,这都是真心的感化。至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运水搬柴,迎宾送客,屙屎放尿,也莫不是它的灵明所在。所以祖师说:「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听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是性,不识唤作精魂。」

性平等

言:「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性。」

当初惠能从广东新会千里迢迢去湖北黄梅投拜弘忍为师,才刚见到弘忍大师,第一句话就问道:「你从那里来?」

「我从岭南来。」惠能回答。

「岭南是獦獠的地方,獦獠没有性啊!」

惠能回答说:「人有南北,性也有南北吗?」

人虽有南北贵贱之分,性本无南北、贵贱,于一切人悉皆平等。性之于一切众生,有如雨水之于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无所漏掉,所以众生悉有性,性平等。

《大乘止观窍门》卷一说:「若就心体平等,即无修与不修,成与不成,亦无觉与不觉,但为明如如,故拟对说为觉也。又复若据心体平等,亦无众生、诸与此心体有异,故经偈云:『心、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然复心性缘起法界,窍门法尔不坏故,常平等、常差别。常平等故,心、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常差别故,流转五道,说名众生,反流尽源,说名为。」

四祖道信禅师住在双峰山,山里住了一位栽松白叟。白叟欲从禅师削发,禅师说:「你已老了,如欲削发,可俟下世。」

白叟辞别四祖,走到溪边,看见一位浣纱姑娘,请求道:「姑娘,能否借宿?」

「须问父母。」

「你准许一声即可。」

就这样,处女竟怀了孕,其父母认为废弛门楣,就把她赶削发门,依附乞讨度日,后来生下一子。

多年后,在黄梅路上,道信禅师遇此儿,儿求削发,禅师说:「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削发?」

「禅师!以前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削发?」

禅师忽有所悟,忙问道:「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何以你无姓?」

「我以性为姓,所以无姓。」此无姓儿就是后来禅宗的第五祖──弘忍大师。

佛教的三世因果,五趣轮转,是「常差别」,是以有「太老不要,太小不好」,而以「性为姓」的,确是性「常平等」。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说:「祖师直指一切众生素心本体本来是,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不是明暗。即心即,上至诸,下至蠢动含灵,皆有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有人欺侮他,伤害他,侮辱他,咒骂他,他不只不生气,并且恭敬礼拜说:「我不敢慢待汝等,汝等皆算作。」性平等就是尊重他人如同尊重自己。

性迷悟

《大乘起信论》说:「言一法者,所谓一心也,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等于一法界大总相窍门。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独一真如。」意思是说,只要能离却一切妄念,众生就是自性清净的真如,所谓「迷真起妄,假号众生;体妄即真,故称为。」

什么是迷?迷真逐妄;什么是悟?悟妄归真。然而迷者自迷,悟者自悟,迷悟之间究竟相差有若干呢?

有一位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心是在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的差别若何?」慧忠国师云:「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说无差别呢?」

「你只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金刚经》说:「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就是所谓「是法的不是法,不是法的等于法。」乍听之下,好象互相抵触,其实「是法,不是法」,只在迷悟之间而已。

唐朝丹霞天然禅师,某日在一寺挂单,时价严冬,大雪纷飞,气象严寒,丹霞将木刻的像取下烤火。纠察师一见,大声怒斥道:「该死!怎么把像拿来烤火取暖呢?」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

「胡说!木刻的像那有舍利子?」

「既然是木头,没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来烤火!」

在已证悟缘起性空的丹霞禅师心中,我如来的法身遍于宇宙世界,而纠察师所熟悉的,只是木刻的像,是以一念之迷,本来是清净的法,也变成染污的世间法。所以说是法的,不是法。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一天路过市场,有时听到一段对话而大悟。

顾客向屠夫说道:「老板!精的肉割一斤来!」

屠夫痛改前非,叉手道:「老兄!你说那块不是精的?」

一切法皆是人缘所生起,法法平等平等,没有分别,也没有相对待。所以一念觉悟,从有漏的世间法,也变成了无漏的法。所谓「心迷世间转,心悟转世间」,就是这个意思。而「迷」「悟」之别,仅在一念顿超,是心地上的功夫,毫不是口舌上的逞能。禅师从卖肉的世间法之中,却悟到法性平等无二的事理,所以说不是法的,是法。

有个年轻人正在打坐的时侯,一位老禅师走了过来,年轻人并没有起身相迎,禅师问他:「你看到我来,怎么不理我呢?这么没礼貌!」

年轻人学着觉者的口气说:

「我坐着迎接你,就是站着迎接你!」

老禅师一听,急速上前啪啪给他两个耳光。年轻人挨了打,摀着脸抗议:「你为什么打我呀?」

老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荷泽神会禅师初参六祖惠能大师时,惠能大师问:「你从远处而来,自性禅心带来了吗?可看见本体的法性是什么吗?」

「申报师长教师,『我』有往来来往,『自性』没有往来来往,本体法性普遍法界,怎可言见,抑或不见?」

「好敏利的词句。」接着拄杖打了下来。

神会反问:「师长教师坐禅时,是见或不见?」

「我打你,是痛或不痛?」

「感到痛,又不痛。」

「我坐禅是见,也不见。」

「为什么是见,又不见呢?」

「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错误;我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长短善恶。所所以见,又是不见。至于你假如不痛的话,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的没有知觉;假如是痛的话,那么你便像俗人一样会有愤懑之心。是以,见与不见都是两边的执着,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你连自性都摸不清楚,居然还说无来无去?」

下一篇:第三篇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聪明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