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
忏悔

释迦牟尼,为何三次拒绝姨母出家,“八敬法”算是歧视比丘尼吗

2024-04-27 忏悔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释迦牟尼,为何三次拒绝姨母出家,“八敬法”算是歧视比丘尼吗释迦牟尼,为何三次拒绝姨母出家,“八敬法”算是歧视比丘尼吗

释迦牟尼,为何三次拒绝姨母出家,“八敬法”算是歧视比丘尼吗?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未出家之前,本是迦毗罗卫的太子。释迦牟尼出生7天之后,其母摩耶夫人便不幸去世。随后,释迦牟尼便在姨母阇波提的抚养下长大。直到后来结婚生子,留下罗睺罗和耶舒陀罗母子出家。经过不懈的苦修、历练之后,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

虽然说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还是可以大胆地设想一番。假如释迦牟尼幼时,没有姨母阇波提的悉心呵护,后来释迦牟尼成佛的可能性,是不是会大大降低?甚至,可能连成长都会出现疑问。

毕竟,在公元前500年那个遥远的古代,一切文明都还非常低下。虽然说释迦牟尼是“太子”的身份。一来,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即使太子也无法享受到丰富的物质文明;其次,迦毗罗卫本身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城邦,和我们现在人映像里的“国”是有很大差距的。

所以,阇波提对释迦牟尼来说,无论是成长,还是后来的成佛,都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可是,对这么一位“大恩人”,还是自己的姨妈。为什么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先后三次拒绝姨母阇波提的出家请求呢?

按说,既然信佛有如此大的好处,能够远离烦恼痛苦,并另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好处。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作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应该主动邀请姨母一起来“远离痛苦、获得福报”,这才符合我们世俗人的行为准则,也就是所谓的“知恩图报”啊。

其实,释迦牟尼之所以先后三次拒绝阇波提的出家请求,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所有后世对此的评价,都不能离开历史这个大前提。

当时的迦毗罗卫国,人们信念婆罗门教。而古印度严格的种族阶层划分,决定了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才具有话语权。作为妇女的阇波提,尽管身份尊贵,但她首先还是一个妇女。彼时的妇女,根本是没有自主权的。

而阇波提向释迦牟尼请求出家的时候,正是释迦牟尼成佛不久之后。此时的“佛教”,可以说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释迦牟尼的信徒,也唯有“五大比丘”以下一些零星的随众而已。

而身份“低贱”的妇女,在古时候根本只是贵族阶层的附庸而已。一旦轻易就可出家,她们是得到解脱了,进入到了佛教“众生平等”的庇荫之下。但此举势必使尚在襁褓中的佛教,直接和婆罗门发生正面冲突。这显然,是不符合释迦牟尼“普度众生”的初衷的。

于是,从壮大佛教的大局出发,即使亲如生母的阇波提,释迦牟尼也不得不拒绝她出家的请求。

直到第三次,阇波提再次请求之下。此时的佛教,因为释迦牟尼的教义,切合古代大多数人的追求,于是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其中也不乏很多婆罗门贵族。至此,佛教已经初具规模,有了一定的市场和拥泵者。释迦牟尼认为,接受女性出家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接受了阇波提的出家请求,并亲自为她持戒。

但是,此时的佛教毕竟还是刚刚发展起来,为了最小化和其他信仰的冲突,释迦牟尼还特意为阇波提设置了“八敬法”。

所谓“八敬法”,其实主要还是指定出家妇女的权利范围,将她们置于男性比丘之下。比如:百岁比丘尼见到新比丘,也得礼敬;比丘尼不得谩骂比丘;比丘尼不能举报比丘的罪过,但是比丘可以举报比丘尼;如此等等,目的其实还是要限制女性的出家权利。

当然,客观地评价这种做法,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释迦牟尼也实属无奈。但两害相权取其轻,一方面,要回报姨母的恩德,一方面,要考虑佛教与婆罗门的关系,唯有妥协平衡,才能让自己的教义日益壮大。不知道现在的您,对这“八敬法”有何看法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