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2015-01-26 大德居士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据载,唐朝诗人白居易做杭州太守时,曾跋山涉水、吃尽辛苦,到深山老林中参访当时的悟道高僧鸟窠禅师,向其请教佛法的要义,鸟窠禅师对他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非常惊讶地说:“这句话连三岁孩童都知道啊!”言下之意,佛法的要义怎会这么简单呢?鸟窠禅师回答他说:“虽然三岁孩童都能说这句话,但是八十岁的老翁都行持不来。”

其实,鸟窠禅师并没有欺骗白居易,也不是在故弄玄虚,佛陀所宣说的三藏十二部的要义确实是教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这就充分说明,一切佛法都是教人弃恶从善的。

为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三岁孩童都会说,而八十岁的老翁却未必能行持得来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见解上,大多数人由于不爱学习的缘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不少人都默认自己的所思所言所作都是善,而不顺自己心意的一切都是恶。像这样,断定善恶的标准完全是合不合自己的心意,这是对善恶多么荒唐与霸道的理解啊?二是,在行为上,即便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内在没有忏愧心或者说羞耻心,于是身口意只是随顺自己的恶习而转,没有取舍善恶的决心与能力。

所以,要想能够行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在见解上彻底通达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种通达不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通达,而是经过反复听闻、观察、思惟之后得出的坚不可摧的定解;二是,具备观察自心的能力以及不与自心恶习妥协的羞耻心。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就一定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

为此,我们先来观察善恶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善恶呢?或者说,善恶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呢?是心念。在心念中,从心念生起的时刻开始算起,尽未来际,从总体上来看,那些能够带给自己和他人安乐的心念称为善,那些能够带给自己和他人痛苦的心念称为恶,这就是善恶的定义。要充分理解善恶的定义,要把握以下四个要点。

一、善恶的本体是心念,而不是心念之外的任何其它事物。有人疑问:“经典上不是也说有‘身善、语善,身恶、语恶’吗?为什么善恶的本体只是心念呢?”我们要知道,身体的动作,口中说的语言,其本体仍是心念,如果没有心念,身体的动作以及口中的语言也无从产生。经典上说“身口意三业”,实际上是对念头的分类,那些没有语言和动作伴随的心念称为“意业”,那些有语言伴随的心念称为“语业”,那些有动作伴随的心念称为“身业”;或者说,那些没有外显为语言和动作的心念称为“意业”,那些外显为语言的心念称为“语业”,那些外显为动作的心念称为“身业”。所以,身语的善恶在本质上就是念头的善恶。

还有人疑问:“不是也有‘善事、善款’的说法吗?可见善恶也可以用来对事情以及钱款等无情物来分类。”须知,对事情、无情物的钱款等安立善恶,完全是根据事情以及钱款背后“心念的善恶”来命名的。在善心的发动下,产生的事情以及布施的钱款等,才能称为善事或善款;在恶心的发动下,产生的事情以及涉及到的钱款只能称为恶事和恶款。由此可见,虽在事情以及钱款等无情物上安立善恶,但实际上仍是在心念上安立善恶,这与在身体的动作和口中的语言上安立善恶的原理等同。

所以,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个定解:善恶指的是心念,而不是心念之外的其它事物;有时候,我们虽在心念之外的事物上安立善恶,但也完全根据支配事物的心念来安立的。离开了心念,善恶根本无从谈起。如《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意思是说,一件事的功德大小不能看外表,而应看发动这件事的心念的善恶。又如《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中云:“善乃心分别,恶亦复如是,善恶非外具,善恶即自心。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

二、对心念是善还是恶的断定,需要从“尽未来际”的时间跨度去观察心念带给自他的安乐和痛苦。有些心念,虽然暂时能带给自己和他人一点安乐,但未来却会带给自他以大苦,将所得到的小乐与大苦综合起来观察,苦多乐少,这个心念就是恶。例如,父母对子女娇惯,虽然能暂时给自己带来一点安乐,但却因此让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使得这个孩子长大后,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危害家庭与社会,甚至危害了这个孩子的来世,因此父母对子女的娇惯心念就是恶;又如,父母用慈悲心严格要求子女,虽然暂时让子女受了一点小苦,但长大后,因严格要求而培养起来的勤劳品质使得这个孩子对自己和他人都做出了贡献,因此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的心念是善。

此外,有些心念仅仅从今世看,好像给自他都带来了安乐,但来世却会使得自己和他人得到很大的痛苦,这些心念也是恶。例如,杀生吃肉,好像能给一家子带来现世吃肉的安乐,但是被杀众生在来世讨债的时候,会杀掉以前吃它肉的一家子,这样就导致了生生世世的冤冤相报,互相嗔恚仇杀,这样下去,渐渐大家都会堕入地狱。由此可见,杀生吃肉实属大恶。有些心念仅仅从今世看,好像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痛苦,但却可以给自他的生生世世带来安乐,这些心念是善。例如,有人出家修行正法,表面上看,出家者抛弃了现世的安乐,而家人也要忍受分离之苦,但这个修行者由于行持了大善法,他的来世就可以得到大安乐,他的一家子来世也可以因此得到大安乐。因此,出家修行正法实属善。

三、对心念是善是恶的断定,要从所有有情的整体角度去衡量。有些心念虽然能暂时利益自己,却损害了他人的现在与未来;或者,虽然能暂时利益一部分人,却损害了另外一部分人的现在与未来。由于对他人造成的所有损害,最终会变本加厉地返回到自己身上来,因此,从长远的时间跨度来看,这样的心念对自他的未来都造成了的痛苦,因此是恶。例如,非法盗取他人或集体的财物,虽然能让自己和家人暂时得到一些财物和安乐,却损害了他人的安乐,结果会使自己来世遭遇长久的贫穷之苦,因此偷盗是恶。而有些心念虽然暂时损害了自己,却利益了很多人,这种对他人的利益最终会返回到自身,因此这样的心念是善。例如,以慈悲心布施穷人生活资具,虽然自己暂时损失了一些钱财,但却会在今世或来世得到更多的回报,因此布施是善。

四、对心念善恶的断定,要观待具体场合及后效,不能一概而论。例如,通常情况下,说谎骗人,使他人蒙受损害与痛苦,这是恶;但是,如果恶人追杀一个无辜的人,这个被追杀的人躲藏的地方你是知道的,如果坏人问你是否知道此人在哪里,此时说谎救人反而是善。又如,老师呵斥学生,有些情况下是善,有些情况下则成了恶。如果学生比较具器,在老师的呵斥下,改正了错误,德行和才能都得到了长进,这时老师的呵斥就是善;但是,如果学生不具器,还不能理解或接受老师的批评,此时就冒然呵斥,反而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怨恨和诽谤,并且自暴自弃,厌弃学习,从此一蹶不振,此时老师的呵斥就是恶。

总之,善恶的本质是心念,从“尽未来际”的时间跨度看,那些可以给自他在总体上带来幸福的心念是善,那些可以给自他在总体上带来痛苦的心念是恶。对此,我们应当仔细观察与思惟,因为,世上没有一件事比弄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离苦得乐更有帮助的了。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一篇:蔡礼旭:夫妇无义,则离异之端兆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