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入门
学佛入门

第二章 第一节 佛出世前印度思想界

2024-04-11 学佛入门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第二章 

佛教的背景和成立原因

第一节 

佛出世前印度思想界

佛教产生的背景

大凡一种宗教的产生,必有它的背景,绝非无缘无故突然出来的。佛教当然也不能逃出这个公例。原来印度古代有婆罗门 教。“婆罗门”是梵音,意为净行,是事奉天神的一种宗教。他们教徒,自称为梵天的后裔,世世以道学为职业,操行清净,所以称净行。距现今四千余年以前,雅利安民族从中央亚细亚入居西北印度,渐渐迁移到恒河上游。这个地方正处温带,气候清和,物产丰富,雅利安人逍遥快乐,感谢天帝的恩宠,就生了崇拜的信念。他们以为天空的光明就是神灵的表现,便向日、月、星、辰、电光等各方面虔诚礼拜,以为可以消灾求福。因此就有了供献的祭物、赞美的祭歌。久而久之,仪式愈繁,普通的人未必能够熟习,于是有专司祭祖的僧侣,另成一种阶级,就叫做婆罗门。

婆罗门的教典

大凡原始社会的初民,没有不敬畏天神的,并且以为天神和人类差不多,都是有人格的、有意志的。婆罗门族人的思想,也是这样。他们所做的祭歌,赞美天神的伟大,认为人格化的天神含有道德的性质,对于下民,天神有行使赏善罚恶的职权。经历了较久的年代,这种赞歌和祭祀仪式就自然带有了神秘的意味。他们将这些赞歌和祭祀仪式编集成一种教典,就是古来所传有名的《吠陀(Veda)圣典》(“吠陀”译为明智)。这种圣典有四种:第一种叫《梨俱吠陀》(Rig-Veda),意译为赞诵明论,中间所收录的全属宗教的赞歌;第二种叫《沙磨吠陀》(Sāma-Veda),意译为歌咏明论,中间收录的是属于祭祀仪式的颂文;第三种叫《夜柔吠陀》(Yajur-Veda),意译为祭祖明论,中间收录的是祭祀仪式的歌词。以上三种吠陀,在祭祀天神时候,各由僧侣分别朗诵。后来又有一种,收录世俗相传的咒术,和供神却没有关系,别名叫做《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意译为禳灾明论。此种合前三种,称为四吠陀。这四吠陀是婆罗门形成宗教的圣典,也是印度古代的思想的渊泉。

婆罗门的神秘学风

婆罗门僧侣,因掌管祭祖的缘故,在社会方面,自然成为最高的阶级。因为要永久保持他们优越的地位,于是他们将从来传习的赞颂和仪式,认做是一族专有的东西,把文句定得十分详密,义理说得十分幽玄,从而形成一种繁琐神秘的学风。他们处处称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着秘密意味。他族的人对婆罗门自然只有尊敬,哪敢和他平等呢!然而雅利安民族慢慢地向南方迁移,占有印度全部,因风土的转移,人们思想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茫茫宇宙,渐渐脱离神话的范围,要向理智去探索了。这也是人类知识发展的一定的过程。所以到了吠陀末世,就有根据吠陀经典,用系统的哲理眼光去考察宇宙大原的一种哲学产生,就“梵”(Brahman)的观念加以解释,不认为它是人格的神,而认为它是抽象的绝对原理。这原理是宇宙的本体,能够出生一切万物。这派哲学,就是有名的优波尼沙昙 所创的唯心主义。然犹不过就吠陀思想离开神话的领域,移到哲学的领域,没有力量在吠陀思想之外另树一帜。

自然派哲学的产生

后来又有出于吠陀思想之外,主张个人自由考察而创立的自然派哲学。起初一派,就宇宙的具体物质加以说明,如地论、水论、火论、风仙论等都是。更进一步,又有一派,就宇宙的抽象观念加以说明,如时论、方论、虚空论等都是。从此各种思潮纷纷地起来,或是合流,或是冲突,派别愈多,复杂愈甚。然而对于吠陀思想,总不外乎传统和改革两派:传统派是主张继承吠陀圣典,加以解释的;改革派是主张离开吠陀圣典,自由探索的。因此印度思想就陷入混乱状态,宗教革新机运渐渐成熟。这是佛教第一个背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