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01-01 08:00:00

净土法门法语:见到好人好事要生欢喜心

1佛告诉我们,嫉妒是嗔恚里面的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在这个世间,说实在话,一般人的嫉妒心都很重,看到别人存好心、行好事,自己又不肯做,只会在那里难过。2人最怕的是嫉妒心!看到别人行好事就嫉妒,想尽方法来障碍,将来自己得什么果报?自己无论做什么事业,障碍重重,而且..

净土法门法语: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当年佛陀在世,提婆达多所表演的,都是菩萨、都是大善知识,他从负面表演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是从正面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能说提婆达多不是佛菩萨吗?所以把事理看透了,得到一个结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一切善恶业因果报都在我们自己一念之间,我们的心行正,没有一样..

净土法门法语:什么是善法里头的第一善?

「盖净土是他力法门」,净土宗可以说是,阿弥陀佛靠得住,我们可以全心投靠,把自己完全放下,完全投靠阿弥陀佛。「弥陀六字洪名」,这一句名号,「与一乘愿海」,一乘愿海就是四十八愿,统是他力。「今依靠佛愿,回向往生,是为无上回向」。真求往生,要懂得莲池大师的意思,莲池..

净土法门法语:人生享受享乐在什么时候?

在中国古时候五伦五常,五伦是道,道是什么意思?道是大自然运行的规则,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是人为的。父子有亲不是人为的,这是一个自然现象,没有任何条件,自自然然,父慈子孝,所以这是道。君臣有义,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义是合情、合理、合法,这个里面的情跟理是道,不..

净土法门法语:一切众生于我有恩,你知道吗

一切众生于我有恩,你知道吗?我们每天喝的这杯水,吃的这碗饭,是由多少人工作成就的,有没有想到?我们穿的衣服,衣服怎么来的?许许多多人在那里工作,把他的成果奉献给我们受用。我们用什么回报?一切享受现成的,你没有回报你就有罪业。你要不晓得这些恩德,你就不知道报恩。..

净土法门法语:戒是学佛必须具备的条件

定功、禅定是伏烦恼,它是先得定,因戒得定,所以戒就很重要。戒是学佛必须具备的条件,戒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十善业道在佛法里,无论大乘小乘,它叫根本戒。具足十善业道,才能入佛门。具足十善业道,在佛家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资格、有条件礼佛为师,拜佛为老师,..

净土法门法语:今天修学从哪里扎根?

佛有这样的教诲,「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句话很重要,佛是不喜欢教人躐等的,一定按部就班,步步踏实,你能成就。现在呢?现在人学佛没有办法,统统不踏实,就是什么?躐等了,没有依照佛的规矩,一入佛门就是大乘,不可能的事情。《无量寿经》什么时候讲的?..

净土法门法语:随顺众生,才能够帮助众生

1学佛绝非儿戏,真正努力就必须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么要放下?不放下,它是障碍。会放下的人,得大自在,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跟大众相处,他也有分别、也有执着、也打妄想,这是怎么回事情?这叫和光同尘。2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执着也非意,妄想亦非意,那才妙..

净土法门法语:没有见性的人,决定不能够顺众生

1恒顺众生,这桩事情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实际上真正能做到的,只有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见性的人,决定不能够恒顺众生,为什么?一定有自己的意思。2普贤十愿是谁修的?法身菩萨所修的,不修普贤行愿就不能成佛。我们这个地方的成佛,不是讲究竟圆满佛,不是说这个。说什么佛?..

净土法门法语:今天学习圣贤教育为什么难?

今天圣教难,太难,难在哪里?难在现在人不孝、不敬,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这就难了。为什么?没有孝敬,圣学他听不进去,他听不懂。所以这两句话是根之根、本之本。古今中外世出世间大圣大贤、诸佛菩萨,哪一个是不孝父母的?哪一个是不敬老师的?没有,你找不到一个。在这个世间..

净土法门法语:初学佛的人,每天在做晚课的时候要做个简单的

1.初学佛的人,每天在做晚课的时候要做个简单的反省,想想这些我有没有做到。2.早年我在美国,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提了五科作行门的标准。净业三福,要想想,这三条念念不能忘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

净土法门法语:阿弥陀佛是果觉的德号,一心专念,三年五载就

「盖此法门,举体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我们看念老的注解。「由上可见,持名念佛,乃果觉因心之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其体用。是法无上深妙,广深如海,沐其中者,下根人浅游海滨,亦即身在大海,并得海水浴之乐。」这是从比喻上说。首先告诉我们,持名念佛,这个名号..

净土法门法语:谁来救这个世界?

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非常时代,中国外国历史上都没有的,整个世界社会秩序乱了,人多苦,灾难多。扰乱社会的妖魔鬼怪,什么是妖魔鬼怪?左丘明在他的著作《左传》上告诉我们,,跟孔老夫子同时代,孔子作《春秋》,他给它做批注,这个传就是批注,这里头有句话说,「人弃常则..

净土法门法语:戒没有,佛法就没有了

我们靠佛,依佛的功德,佛的功德怎样才能给你?这个我们在讲席当中说过很多次,佛加持我们是相对的,我们有一分功德,佛加持一分;我们有两分功德,他加持两分;我们没有功德,他加不上,他是念我们,他加不上;我们有十分功德,佛就加持十分,他决定是相对的。所以明白这个道理,..

净土法门法语:无量无边的修行人,只要遇到这个法门,没有一

「圣凡齐收,利钝悉被」,圣人,小圣是阿罗汉、辟支佛,大圣是地上菩萨,利根、钝根全都有分。而且是一个方法,信、愿、持名,等觉菩萨也用这个方法,下下钝根还是用这个方法。方法相同,所以成就也相同,不可思议。为什么?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萨,方法相同,果报..

净土法门法语:六根对六尘境界当中修什么?修不起心不动念

大乘佛法教学,终极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见性。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以见性为目的,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净土宗也是见性,见性才能成佛,但是净土宗的方法跟八万四千法门不一样。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断烦恼才能证菩提,才能见性,证菩提就是见性,这个事情难,佛说得容易。我们..

净土法门法语:十念必生那就是究竟方便

「盖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方是如来果觉之究竟。故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实由于阿弥陀佛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正是本经中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处」。这是从密教经典上说的,来看《无量寿经》,必定有究竟方便度众生的方法,简单容易,人人都能学,不管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不碍事..

净土法门法语:六道原是梦中梦

回头,先学小乘,小乘果位叫阿罗汉。小乘得到的是什么?是清净心。怎样才叫做清净心?见思烦恼断掉,就叫清净心。见思烦恼没断,你心里染污,不清净。见烦恼,见烦恼是你看错了,三界九地有八十八品,叫见惑。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五大类,这好教。第一个就是身见。你看..

净土法门法语:六道里的真相

「又《会疏》曰:五恶是因,勤苦是果。依果诫因,展转相生,现(世)痛后(世)烧,相因而生故。两说俱明相生,但未详明辗转之义」,相生这个意思说清楚了,辗转没说清楚。「净影、憬兴与望西明之」,这三位祖师批注里有,「望西云:初明恶生痛烧,次明烧生恶痛」。这是什么?因中..

净土法门法语:莲花代表清净

「从实智以求权智,亦即从根本智而达差别智,故曰增长了知」。像密宗,刚才讲用莲花做比喻。「莲瓣之盛敷,可喻增长」。在莲花表法里头,「莲瓣之初开,可喻了知。心莲八瓣开敷,正显增长了知之义」,密宗佛像座下的莲花表这个意思。他是不是真的坐在莲花上?不是。你要以为诸佛菩..

净土法门法语:十念法,就是叫你念念不忘阿弥陀佛

十念也可以用在平时。祖师大德们慈悲,知道有一些众生,在这个世间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学习经教,也没有时间念佛。这个事情就很麻烦,虽然对佛法恭敬虔诚,但是理不明,信心就不坚固。怎么办?看到大愿里头有十念必生,于是乎就想出早晚课就念十句佛号。祖师教人的是一口气叫一念,..

净土法门法语:力量最大的是意念

佛告诉我们,力量最大的是意念,意念要集中在一处,你看可以建造极乐世界,这还得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今天地球上这么多的灾难,你害怕不害怕?不害怕,为什么?我可以把它制止。你可以能叫火山不爆发,你可以能叫波涛、海啸平息下来,你集中一处你就真能办。心集在一处就是禅定..

净土法门法语:利人即自利,害人终害己

菩提,梵语,「梵语菩提,华言道」,这是什么道?成佛之道。应该要这样说法大家就清楚了,是成佛之道。通常我们在许多地方看到的,菩提翻成是觉,觉悟之道。菩提确实是觉悟的意思,觉悟的反面是迷,破迷开悟是菩提。迷是对于一切法的真相完全不了解。觉悟之后了解一切真相,这事相..

净土法门法语:这个顺是智慧、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

1我们念佛人,心里面唯一的愿望是往生西方净土,在没有往生之前,我们这个身体还在人间,我们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要跟大家在一起相处。相处要以什么态度?恒顺众生。2恒顺众生重要,要学着顺,这个要有耐心,要有真正慈悲心,要忍要让,要忍让,要有耐心。换句话..

南禅七日(12)

南怀瑾:南禅七日(12)【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2)【文字版】三摩是三摩地,就是修定,现在弥勒菩萨很科学地给你分类,告诉你怎么样修定,加上我再来给它注解、弥补,那么以所有寻有伺等三地在上面,这个很重要,就是我们现在打坐起来,不是有个同学,你们今天,我收到好多..

南禅七日(13)

南怀瑾:南禅七日(13)【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3)【文字版】在上午我们介绍了见思惑,这个小乘窍门的最基本。现在我们需要懂得,见思惑是佛法修证最根本的事理,这十个思惑是根本烦恼,基本无明所在之处,见惑,也就是无明的现状。假如我们拿现在学术观念的分类,完全属于..

南禅七日(14)

南怀瑾:南禅七日(14)【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4)【文字版】佛为什么拈花,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是南北朝梁武帝的时代,还没有唐朝啰,唐朝还要等几十年今后才有。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窍门。不过达摩祖师没有那么讲,这是我们后世讲禅宗的事理。达摩祖师,有人问..

南禅七日(15)

南怀瑾:南禅七日(15)【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5)【文字版】五祖演堂堂的一个大和尚,像妙老一样,道高德重的,果真讲出风流诗来了,因为这小我问他,佛法有捷路吗,他说有啊,你读过唐人的小艳诗吗。读过埃他说唐人有两句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小我一听..

南禅七日(16)

南怀瑾:南禅七日(16)【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6)【文字版】诸位,善自用功,善护念。诸大菩萨,善自护念。人人问的问题很多,有许多差不多同类的,不能一个一个答了,这个问的问题的条子很多,没有办法一个一个答,等答完了问题又生出儿子问题来,子问题。子问题又生子问..

南禅七日(17)

南怀瑾:南禅七日(17)【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7)【文字版】现在有人问,中观正见与这个唯识的问题,很困惑,这是个大问题,学术思惟上,器械方文化几千年来,重大的问题,先倒转来介绍一下,唯识,世界上哲学概念,就是人类文化整过思惟的指导,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人人..

南禅七日(21)

南怀瑾:南禅七日(21)【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21)【文字版】鄙人面教室外圈的同学们,下雨气象冷,听到香板声,不要逗留在走廊,赶紧进教室,不要伤风。伤风不是感冒,感冒不是伤风,两样不能混为一谈。今天是我们人人集中在一路,合营进修的最后一天,实际上是开始的一天..

禅就是幸福的微笑——净慧长老与香港凤凰卫视记者的对话

整理者按:2011年12月21日下昼,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弘法寺在深圳体育馆举办让心灵充满阳光的佛学文化公益讲座,特邀净慧老和尚前往开示佛法。当日上午凤凰卫视两名记者到老和尚下榻的大酒店进行了专访。记者问:现在物资生活丰富了,但人们仍不认为幸福,认为很苦楚。请问大师对此..

南禅七日(18)

南怀瑾:南禅七日(18)【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8)【文字版】破山禅师,字也好啊,那真写的,那个字我真认为是学不到的。对子、诗也好。破山禅师是明朝末年的人,满清入关了,打进来了。他走了,他跑回到四川。四川人。他的皈依学生是那个女将军,反抗满清的叫什么?不是梁..

若何理解“莫思向前,已过弗成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

莫思向前,已过弗成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何解?(提问者:黄景业)理净法师答:莫思向前,已过弗成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此段经文出自慧能大师《六祖坛经懊悔品》第六品中。这一品主如果慧能大师为当时地方上的名人之士(士庶)讲若何懊悔自己罪业的方法。一般人都只看到面前..

何为观心如镜?工资何要学镜?

文章选自南京清凉寺《清凉问禅》净尘问禅师:请问师父何为观心如镜?为何人要学镜?禅师笑:镜有三优,你却做不到。净尘说:请师父开示。禅师答:镜能映相、过不留影;你能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即忘吗?镜映真实,不分贵贱;你能做到面对乞丐与国王同样恭敬吗?镜映红绿,自不变色;..

座谈禅的思维

座谈禅的思维黄总舜许多修禅者经常抱怨读不懂语录公案。我想这傍边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住禅的思维方法。下面我就这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禅的思维是一种非对象性的交感思维。它与作为日常科学思维的对象性的认知思维不合。对象性的认知思维基于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它..

虚云老和尚:参禅要参死话头

参禅要参死话头。前人说:老实修行,接引当前秀。老实修行,就是参死话头,抱定一句念佛是谁,作为根据,勿弄奇妙,奇妙抵不住无常。心坚不变就是老实,一念未生前是话头,一念已生后是话尾。生不知来,死不知去,就流转死活。假如看见父母未生以前,寸丝不挂,万里晴空,不挂片云..

念动百事有 念止万事无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日宣化上人开示于万佛圣城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我们为什么有魔障?就因为性没有定。假如性定,不时刻刻都是明清楚明了了,清清楚楚。到了这种程度,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这时身心皆空,远观其..

一诚长老:放下分别心

宝峰寺,某天午斋毕。僧问:饭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饭是滋养色身的,要做五观想。而且吃饭不要当饭吃,穿衣不要当衣穿。很多人不理解,吃饭欠妥饭吃,穿衣欠妥衣穿,那应该把衣食算作什么?其实呢,对这句话,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我只是在提醒人人,对衣食住行,能知足基本需求即..

静心生聪明

学佛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发长远心,一步一个脚印。祖师大德常教导说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没有分别,但凡夫就是成天在分别,心外攀缘,碰到好看的、好听的就高兴,有不如意的就起烦恼,从一向歇,自己的事还没做好就去操心别人。这颗心很混乱,少焉不得安宁,怎么办呢?先收摄..

虚云长老:悟道与修道

憨山祖师说: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合: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融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去,逼拶到山穷水尽之处,溘然一念顿歇,..

修行要诀在于摄心

佛教窍门平等,无有高下,念佛、诵经、持咒、参禅、拜忏等等,各随志趣,各有奇妙。佛法本一味,要诀在于摄心,无论修何窍门,皆应留意以下三点:1、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佛学生不仅要恭敬三宝,对一切人、..

果煜法师:修行是从“修不可”开始的

修行,其实是从「修不可」开始的。各位在炎热的夏天里还来此打坐,皆是为「有所求」而来──愿望在心理、心理上有所改变。然则真正的修行,却要从修不可开始的。先松再紧现代的人学打坐,常是该紧处不能紧,该松处不能松,故打坐只是装模作样、滥竽充数而已。像现在这么多人在打坐..

“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

问: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月溪禅师答: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是无善恶、长短、烦恼、爱欲、思惟,是蒙昧无觉的,等于宋儒所讲的喜怒哀乐未发,老子的僻静无为,先天道的先天无极,哲学家的清净快乐,陆象山的吾心宇宙,儒家的天命之性,参禅的无明窠臼、平步青云,婆罗门的冥..

为什么说“根器由你自己决定”呢?

为什么禅宗古德皆重根器,我却说根器由你自己决定呢?什么是大根器?有大信心、大诚敬、大肯决就是大根器。尽管他有聪明、聪明,学问也很有基本,假如没有大信心,不辨正邪,不分真假,吠形吠声,自己没有判断能力,而且他既不能择善,也缺乏对处死的固执,不能发长远心,这就是小..

学佛总想着成佛,实为住相不能成佛

前些日子有个居士谈到自己学佛习《坛经》的体会,说自己这一世根定成不了佛,按照惠能大师的看法,自己的根性太差,不能顿悟,就谈不上成佛了。对此,隆醒大和尚说,在佛教成长历史上,强调顿悟的,并不是惠能大师一小我,在他之前也有大师强调顿悟的。不过惠能大师说的顿悟,与前..

烦恼菩提零距离

文殊思业禅师祖上世以屠宰为业。他未削发前,也是一个屠夫。一日,他正在杀猪,就在尖刀刺进猪颈、猪血向外喷涌的时刻,他溘然洞彻心源,于是便放弃屠宰,削发为僧,并作偈云: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不知诸位同伙看到这个故事有何感想,我已经是被激动..

觉醒法师:万缘放下,狂心即歇,歇即菩提

佛在世时,有一个外道持花供佛,拜毕。佛说:把花放下!外道遂将花放下。佛又说:把手放下!外道就把手放下。佛又说:把身放下!外道愕了半天,身怎么放下?就问:世尊!身怎么放下?佛说:放不下,挑起去!外道就悟了。你们人人想想看,放下两个字,还了得起吗?我往往教你们放下..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句话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解,又问:我其实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一朝风月是万古长空的一点一段,但..

禅,就是要赞助你熟悉你自己

我是谁?当你开始这样问时,就有一点哲学了。和尚问:什么是我自己?缘德禅师反问:是什么使你问这个问题?狗和猴子都不会问我是谁?让你问这个问题的,是你的自我意识,你成了自己观照、思虑的对象。和尚问:什么是我自己?道闲禅师:就像你和我。和尚:那就没有二元差别了。道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