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尽光生

2022-09-1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首页>>佛学书库>> 尘尽光生

尘尽光生

证严法师

目录

前言

人生篇:智慧之塔

法财篇:智慧之财

大爱篇:智慧之泉

修心篇:智慧之光

前言

静思书斋

回首世纪末的一场天灾,大家展现了高度的爱心,对生命共同体的关怀,弭平了因灾难带来的惊恐与创恸;然而,当灾难过后,一些过去隐而不显或是被忽略的问题,仍旧一一浮现——社会伦理道德的式微,人的贪婪、执迷,以致对诸多乱象,益发教人忧心忡忡。

佛陀曾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每个人的本性原是清净、纯真,却因在生命的历程中,受到外境的熏染,而蒙蔽了人性本具的那分明善恶、辨是非的智慧,以致招来许多烦恼;现代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便来自于金钱、名利。

许多人以为累积金钱就是富有,争夺名利就能拥有地位;殊不知金钱、名利都只是工具,一旦观念偏差,则金钱、名利都可能成为扼杀幸福的凶器。真正的财富在于随分付出的满足与丰富的爱心,能体会付出后的喜悦,还有自我的真实肯定;若能清除内心的染尘,自能走出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

如何恢复人的清净本性?简言之,就是要净化自心,并且时时自我观照,否则稍不留神就容易受外界诱引而偏离正道。所以,我们应该时时自我省思,让心念保持纯真,如此自然会表现在行事上;若能时时秉持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理念,放开心胸,付出大爱行善事,才是真正净化自心之□。

证严上尝言:「要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必须从净化人心做起。」并以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法深言浅地拂去人们心中的尘埃,如一泓清泉洗条人心;又如灯塔的炬光,道引我们发挥生命良能、利益人群,以期祥和社会。在书中也言及——我们应该将生命的意义扩大、提升价值观,将自私的心念转化为拥抱众生的大爱。

我们在人生道上,应培养正确的观念,凡事能善解,对人能宽容,于己要知足,脚踏实地去做,做了就能得到真实的收获,所以说「做就对了」。唯有在做中学,也在做中觉,体悟出一个感因的人生观,则每一步都能走得更有智慧,更踏实、稳健。

迈向新世纪之始,社会上不断发出「道德重整、向上提升」的呼□,我们要恢复固有的伦理道德,启发人性中的那分清净爱,其实,人人智慧本具,端看我们是否愿意殷勤努力,尘务除尽,便能得见智慧光生。

人生篇:智慧之塔

在人生道上,

唯有付出爱心而不求回馈,以智慧克服困难,发挥良能在利益人群上,才能真正发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之福

一般人难免会有贪、瞋、痴的心念;有了贪念,就会让自己陷入烦恼之中。看看一些国家,他们民不聊生的原因从何而来呢?其实,大都是因为一个「贪」字。假如人人能安分守己,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社会自然能安定繁荣。

人生最幸福的莫过于以下四事:第一是能「安心睡」。现代人一整天工作下来,十分辛苦,如果连晚上都无法安心睡觉,担心遭小偷或……,地是很痛苦的。所以,一个人若白天认真做完事后,晚上能安心入睡,这就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第二是「快乐吃」。有些人吃饭很挑剔,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喜欢!看看中美洲遭受飓风侵袭(一九九八年)的多米尼加灾民,当地的垃圾车一倒出垃圾后,就有一群人立刻蜂拥而上,抢食垃圾堆里的食物;看到这些不幸的灾民,我们能不自我庆幸、觉得自己很幸福吗?有干净的东西吃,还想要求什么呢?所以,我们能有「快乐吃」的环境,应该要很知足。

第三是「欢喜笑」。常常把微笑挂在脸上,时时开怀大笑,若能如此,走到哪里都会让人感到很欢喜!我常常对慈济人说:「记得要时时擦上「慈济面霜」——笑容,这样你们说的话,别人才能听得进去,也会感到很欢喜。」最后是能「健康做」,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付出;做一个能付出的人,总比让人服务好得多。

若人人都能拥有这四宝——「安心睡、快乐吃、欢喜笑、健康做」,人生就会过得既自在又快乐!

常保感恩

春天的气候适宜,不会太冷或是太热,也不会有秋天萧瑟的气息,让人感觉很温暖。如果内心的风光也能日日如春,才是人生的大福报!

人与人之间,不要像冬天那么地冷漠,而应该互相关怀、彼此感恩。若能这样,就算如冰山般的心,也会被爱心所融化。所以,我们要时时感恩大地的众生,让我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只要感恩我的父母就好了,因为父母供给我生活所需,还栽培我受教育。」感恩父母固然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除了父母以外,对其他人也一样要抱持感恩心,因为我们的生活,必须靠各行各业的人士共同付出。

例如:文人学者不断地研究、讲学,开启我们的知识;日常生活所需,不论米、盐等食物,皆来自农民辛苦地经营;从事贸易的商人,不仅提供国人丰足的物质享受,还带动社会的繁荣。所以,我们要时时感恩、惜福,一粒米、一滴油都不能浪费。

慈济到大陆救灾时,看到灾区居民所穿的衣服大都破旧不堪,然而他们还是穿得很欢喜!反观国人,有许多人在穿着方面就显得太讲究——今年买了,明年不流行就不再穿了。所以,有时劝募来的衣服,其实大都是新衣。若能节约物资,必能发挥更大的爱心力量,也不致于让下一代在耳濡目染中,学到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

「落地皆兄弟,何必骨肉亲」,我们应该把世间当作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姊妹、亲戚朋友;不一定要有血缘关系,才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要放宽心胸,对人人感恩、相互扶持;若能如此,我们的人生,就会像春天的太阳般,让人觉得很温暖。

活到老做到老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来到世间必定有其意义与使命,虽然每个人皆有优、缺点,但只要尽量将缺点去除,好好善用优点,就能发挥人生的良能;所以我们应该启发良知、用心付出。

台北有位老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她投入慈济志工行列,工作得很欢喜。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这位老人家却是活到老,「做」到老,做得欢喜自在、身心愉悦。

老奶奶年轻时,为了维持家业而忙碌,除了是个孝顺的媳妇,也是个好太太,同时又是好妈妈,她发挥了最大的母性爱,把时间完全奉献给公婆、先生和子女。

孩子成家立业后,虽然有一段时期,她曾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最后她终于能看开、放下,转悲痛为力量,七十好几的老奶奶,欢喜地奉献力量、时间,做「环保」工作;这些年来老人家和慈济环保志工在街头巷尾做垃圾分类,身体愈做愈硬朗。

长期投入热诚与无所求地付出,勤快的老奶奶感动了左邻右舍。邻居若有报纸杂志,都会自动收拾得很整齐、绑得很扎实,等待老人家来回收;有些商店也会将纸箱折平整,而且家家户户的宝特瓶、铝罐……都会自动分类,让老奶奶回收。

老人家推着车,慢慢地穿过大街小巷做环保,在市场、高楼、巷弄间,将「垃圾变黄金」,天天忙得不亦乐乎!

有人问老奶奶:「妳做得这么辛苦,到底可以赚多少钱?」她很有智慧地回答:「赚多少?噢!赚到健康、赚到欢喜,好好喔!」年近八十的老人家,并没有浪费身体的良能,天天以「活到老,做到老」的理念去付出。

现代社会上有些年轻人的观念是「青春不留白!」却往往是无所事事地找寻刺激、沉迷嬉戏;年纪大一些的人就说:「我应该退休,好好享受了。」人活着若只是为了娱乐、享受,没有发挥自己的使用权,人生意义何在呢?

这位「活到老,做到老」的奶奶,虽然年纪已大,却有一颗轻安自在的心。她年轻时尽心照顾家庭,年老时没有家累、了无牵挂,又能全心全力奉献时间服务人群,真正是一位善用身体资源的人。

不轻己能、不服老,无论年龄多大,只要保有年轻的心,敞开心胸,心存慈悲善念、殷勤精进,人人都可以做奉献的工作。若能认清自己的优点、长处,尽其所能地发挥,就会妙用无穷!

借境提升人格

在工作场合中,常会看到有些人说话不够委婉,而造成同事间的紧张气氛。会做事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会做人,因为「人圆、事圆,理才圆」。若经常要争个「理」字,彼此间的感情就会愈来愈疏离,事情也就难以完成了。

个性直爽并非不好,但是声色仍要柔和,这分人格的美化,就是在学做人。我们要善加利用「境界」来修养自己,平时待人要缩小自己、扩大心胸,如此人格才能提升。

大凡要成就一件事,必定要有一分忍辱心。以成立「大爱台」而言,虽然我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工作人员从十方汇集来此,难免各有各的看法。所以,我给他们空间及充分的时间;至于我自己,则自我要求以最真诚的心去付出,相信,总有一天大家会被我的真诚所感动。

另外也有一种人,外表看起来很刚强,内心却十分多愁善感,总认为没有人关心他、爱他。回想我出家之初,没人认识我,又有谁会来关心我?当时我如何安住自己的心?那就是靠自己「自爱」。

记得当初去受戒时,我的身上只剩十元,其它一无所有。受戒期间,每到会客时间,别人都有亲友来探望,唯独我从未被点名,总是一个人在角落静静地看书。正因为有那段清静的岁月,让我得以不被打扰,而有时间好好思考自己未来人生的方向。

我从不埋怨自己的境遇,即使往后做慈济时,曾遭遇很多波折,我也不曾积怨在心;学佛,应该只要求自己去爱人,不求别人来回馈。而事实上,多付出一分爱心,最终别人也会懂得回绩给一分爱;甚至是「舍一得万」——付出一分爱,会得到万人的爱。所以,不要有太多杂念,和顺真纯即是美,凡事但求「尽本分」。

成败源于心

一切唯心造。有人用心美化世间,有人却丑化社会、丑化自己,这都是源自人的心念啊!

人生的观念真的要把握好,方向一点都不能偏差。从近来社会上种种犯罪的现象可以发现:那些嫌犯心念如果正确,以他们的智识与体力,必然能为社会做许多好事;但因心念有所偏差,而一念差就步步错,终至毁灭、丑化了自己的人生,甚至丑化了整个社会。

一个人如果能从黑暗走向光明,不但能美化自己,也能美化社会。人身难得,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一己的能力,将其发挥在利益人群的工作上。

面对现实的人生,我们要以智慧克服困难,用正确的人生观来安定自己的心。同时也要时时用心思考:什么事该做或不该做?该做的事,要立刻去做;不该做的事,就不要去做。

我们的社会,最缺乏的就是「爱」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都应该着重在启发人的爱心。

社会是大家所共有的,期待社会祥和,就要先让自己的家成为健康的家庭;而家庭能否健康、幸福,端视每个成员的观念是否正确?若家庭有好的模范教育,长辈以身教来教养孩子,子弟们就不容易叛逆或是在外成群结党;而教育团体更应用心教育学子,让他们有正确的人生信仰和方向。

总而言之,「净化人心」需要社会上的每一分子负起责任;自我先净化了,才能净化别人。期望人人发挥爱心、去除恶念,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真、善、美!

迷信害人

有一对母女来花莲,这位妈妈已经失明,年纪大约五十几岁,她女儿很乖巧体贴地牵着她的手。这位母亲说:「因为过去太迷信,结果导致自己把双眼挖出来,现在已经知道错了,也看开了许多。」

我问她:「你为何把自己的双眼挖出来?」她说:「几年前因为我儿子不爱读书,也比较不听话,有人告诉我某地的神很灵,只要去祭拜,孩子就会听话、用功读书。我信以为真,真的去祭祀求神,从此以后,我经常去那里,如果没有去,也会有人来叫我。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常觉得耳边突然有人跟我说话,而且次数愈来愈频繁。」

当时她被干扰得几乎无法自我控制,有一天,那个声音很凶狠地叫她要到某个地方去,她赶紧请先生开车载她出去,她先生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好顺着她的意思。

当他们开车经过一段山路时,她忽然又产生幻听,一个凶恶的声音对她说:「我决不原谅你,你自己去撞山壁吧!」她竟然不由自主地把车门打开,跳车之后就撞上山壁。那股力量之大,连她先生也拉不住!

那凶恶的声音还不断地对她吼叫说:「把你自己的眼睛挖出来,把眼睛挖出来!」她也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手把两眼挖出来,从此就失明了。

当时,她不只身体受到很大的伤害,心灵所受的伤害更是难以形容;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她都一直在疗养,可是她的心灵还是不断地受到干扰,非常痛苦。

后来慈济的委员得知此事,就不断地去关心她,又把慈济的精神和种种活动告诉她,并且引导她听慈济的录音带,例如:慈济委员的现身说法,以及有关正见、正信的佛法。慢慢地,她耳边的声音渐渐减少,心也逐渐地平静下来了。

她说:「师父,很感恩您,我天天都收听慈济世界的广播节目,也天天听录音带,现在我已经好多了,我要感恩师父!因为是师父救了我、是慈济救了我。」

我说:「你现在不要再有得失心,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不要再追忆,未来的也不要想太多;你要虔诚念佛,更要踏踏实实地生活,把握现在,不要再有挂碍。」她说:「我知道了,感恩师父。」然后女儿牵着她,很欢喜地告辞了。

这位求好心切的母亲,为了求孩子乖巧、用功读书而到处去祭祀求神。其实,教育应该是要「尽人事」,最重要的是必须以「身教」来教育孩子,以大爱来关心孩子,千万不可强求。

然而一般人对自己最亲最爱的人,总是希望百分之百的完美,如果稍微不满意时就无法接受事实,反而去求取空幻之法,因此做出伤害他人、不利自己的行为。

其实,人生一切都是业和缘的会聚,「种如是因,得如是果」,过去生的业因,既然于现在「业缘聚会」,就应坦然接受事实,不可怨天尤人,更不可迷信盲从。凡事不要太强求,强求所得到的只是痛苦,在痛苦中又产生迷惑。

佛教常谈到:惑、业、苦;惑就是无明,业就是造作,由于一念痴迷而做出愚行,则所受到的就是苦果。所以,大家要很谨慎,才能有「智信」的幸福人生!

正信的人生观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际遇都不相同,如果我们经常羡慕别人,就会觉得自己不如人。因此不论遇到任何困境,我们都应该要勇敢地面对现实,不可抱着逃避的心态。

有一次,我行脚到屏东时,一位妇人带女儿来看我,从她女儿的外表看来,就知道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这位母亲哭着说:「最近我的女儿不知怎么了,精神总是恍恍惚惚的,要不然就是坐不住。师父,请您为她加持一下,让她赶快醒过来!」

我说:「有病就要看医生啊!」她说:「这需要看医生吗?师父,请您为我女儿加持一下,我求求您!」

这实在是错误的想法。其实,精神上有问题,不必怕被人家知道,更不要怕看医生。如果症状轻微时就让医师治疗,这种疾病是可以医治的;然而,大多数的人总是借故逃避。有些父母甚至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如果带子女去看精神科,就会留下精神疾病的纪录,将来子女恐怕会因此而找不到好姻缘。

我们要知道,人来到世间时,就已经带着一分业来了。所以,人生这条道路要如何走,我们要很小心;如果没有看准、走好,就会经常绊到石头而摔倒。若不小心跌倒了,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从跌跤的地方爬起来,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学佛也是一样,要有正知正见,绝对不要迷信。我们学佛,不是一味地求佛菩萨保佑,而是要学佛的慈悲和菩萨的大爱。

有句话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现在的果报,就是我们过去曾造了因。所以,不论是现在或未来,我们都要守好这一念心,并且「甘愿做、欢喜受」,勇敢地面对周遭的一切人事物。

渡河

有人就有烦恼,有事也会有烦恼——一切的烦恼,都在人事中。

佛陀在世时,有一次在河的对岸讲法。有许多比丘想渡河去聆听,但是,河边只有一条船。船主告诉比丘们:「我的船已经很旧了,你们这么多人要坐,会很危险!」由于比丘们急着要到对岸听法,根本无视船主的忠告,还是全部都上了船,船主只好勉为其难地开船。

当船行驶到河中心时,比丘们发觉船底渗水进来,大家开始感到恐慌!这时船主说:「我说过这条船已经很老旧了,你们却不听话。现在大家如果不能保持沉静,船沉的速度将会更快。」

大家听了,都冷静下来,不敢乱动。还好船主的经验丰富,请大家尽量减轻船身承载的重量,最后终于将人船平安地送达对岸。

比丘们见到佛陀,便述说刚才所发生的事。佛陀说:「当你们坐在船上时,非常担忧会发生危险,平常却没有警觉人生时时刻刻都有危机。一般人常烦恼未知的来世,其实,我们应该好好注意今生此世,注意现在的心念,要灭掉心中的贪、瞋、痴、慢、疑五种毒念。」

我们的身体,好比那艘已破漏的船一样;我们要尽量减轻船身的负担,而它最重的负担就是「贪、瞋、痴、慢、疑」,这是粗重的烦恼。我们若坐在一艘会漏的破船上,随时都有沉下去的可能,唯有修补漏洞、减轻破船的负担,才能安全地抵达彼岸。

不要只想着:来世是否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要注意当下此刻,是否有烦恼?是否能以开阔的心胸待人处事?在别人的心目中,能否缩小自己?这者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注:比丘——梵语,意指出家受具足戒修行的男众,女众为比丘尼。

商队与响导

有个家族中的成员打算合组贸易商队,越过沙漠到另一个国家做生意。但是,沙漠一望无际、危机四伏,万一迷路了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们聘请一位沙漠路径了若指掌的人当响导。

进入沙漠前,必须先越过一个山区。山区里有个野人村落,他们有「祭天」的习俗,每年一次用活人去祭天——在神坛上斩头见血来祭祀。商队经过村落时,村民刚好要找一个活人去祭天,于是把商队团围住,威肋他们交出一个人来,否则就要杀死所有的人!

商队的成员彼此都是亲戚,到底要找谁去送死?后来有人提议只有响导不是他们的亲戚,干脆把响导交给他们!于是大家硬把响导推出去,商队才顺利地通过村落。

商队匆匆离开山区,进入沙漠,但是分不清东西南北,根本不知要往哪里走?一群人在酷热的太阳下盲目地走来走去,走不出沙漠,过了几天,粮食和水都用完了,就陆陆续续地往生了……。

凡夫生活在充满烦恼、灾厄的世间,就如迷失在炎热的沙漠中,又似在险恶大海里浮浮沉沉;唯有「慧命」能引导我们超越人世种种的无明苦恼,到达光明安详的彼岸。可惜一般人通常是「看重生命」而「轻视慧命」,沉迷于物欲的享受或名利地位的追求,使得原本具足的佛性智慧被重重掩盖,生生世世沉沦在苦海之中。

发扬慧命的方法,就是「弃恶从善」——拼弃恶的贪头、行为,积极学习善法、实践善行。「行善」就是让人安定、让人幸福,在利益人群的同时,也净化了自己的心。

希望大家时时心不离善、努力行善,这就是最直接、稳当的菩萨大道。

无明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人事、境界,不可能样样都很顺心;如果别人有什么动作或声音,让自己不顺心适意时,可能「无明关」就过不了,所以,要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心。

生活在人间,时时都离不开境界。譬如:在冬天喝到一杯热茶时,会觉得很温暖适意;但是,若在夏天饮一杯热茶,便觉身体发热难受。反之,在冬天接触到冷冻的礼物,也会本能地难以接受。

做人离不开事,离开了事相就难以懂事。面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我们常会生起分别心;此时,若无法接受外在的事物,就会有一些关卡过不去。

所以,人一定要在人事、境界中磨练。如果能抱着一分欢喜、爱敬的心,不论对方有什么不友善的动作,我们都可以接受或以身作则加以感化。要耐劳、耐苦,才能克服困难的环境,生命中的每一关卡,就可以顺畅地通过;反之,如果常常以不平衡的心看待事物,生活就会很痛苦。

过去在日本有位武士,拜了一位名剑术家为师。有一天,这位武士问老师:「要练好剑术、成为一位名剑客,必须抱持什么心?」老师对他说:「只要抱着「过门沟」的心,就可以练好剑术。」

「门沟」是指日式两片门中的轨道,要跨过它有何困难呢?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剑术家,只要抱着面对「过门沟」的心态,就可以练好剑术?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一分「平常心。」

所以,我们要时时抱着平常心面对一切人事物;如此,人生的话多难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

「心速」最快

曾经,某处警察局有一位警官举枪自尽;另外,有位支援某分局的警备队员,不知道什么原因,枪杀了直属小队长之后,举枪自□为什么好端端的一个人,会以这种方式结束生命?这一切,无不是从「心结」而生。

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天早上对弟子们说:「你们知道吗?世间千千万万无量的法,没有一样比「心」转得更快;也没有一件事是「心」所无法模仿的。因此,我们要照顾好这一念心,不好的心念一动时,我们就要很谨慎地降伏它。心如果能观照得好,万法的道理就在其中。」

大家都看过牡丹花吧?如果我问你们:「牡丹花长什么样子?」你们的心中,是不是很快就会浮现出一朵牡丹花?虽然现在不是牡丹花生长的季节,但是我们的心中却能马上「开出」牡丹花来,想想「心」是不是转得很快呢?

我若再问你们:「「一」字要怎么写?」相信你们很快就能写出来。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得很漂亮!写得很漂亮的人,一定花了一段时间练习。但是「心」不用练习,漂亮的「一」字很快就能在我们的心中「写」出来。即使是复杂的笔画,心也很快就模仿、显现出来,所以说心的变化十分灵巧。

因为心很灵巧、转动的速度又快,所以我们更要往好的方向思考。若能发心做好事,则每一样动作都能利益人群;假如方向有所偏差,不规矩的念头一生起,快速的心念就会带来许多罪恶。有句话说:「一念差,万念错;差之毫里,失之千里。」因此,我们要好好照顾这一念心。

心念转动之速,真的很可怕!运用得好,即心即佛;稍微偏差,即心即魔,佛与魔之间的转动是这么快,所以一定要好好降伏我们的心。

人生四神汤

佛经中有则故事——有位老婆波育有两名女儿;一个嫁给米粉商,一个嫁给卖雨伞的生意人。

老婆婆希望女婿们的生意都很兴隆,有一次就问大女儿:「你们最近生意好吗?」大女儿说:「不太好!最近天天下雨,米粉做不出来。」老婆婆就说:「那应该祈求天气放晴,让太阳赶快出来。」于是,老婆婆便天天祈求,希望太阳能早日露脸。

过了一阵子,二女儿回来,老婆婆也关心地问:「你们最近生意如何?」二女儿说:「很不好!老天一直都不下雨,害我们的雨伞都卖不出去。」老婆婆就说:「那我赶快替你向老天求雨,让你们的雨伞能卖好一点。」但是这么一来,大女儿的米粉又会做不成。

老婆婆到底该祈求老天下雨或是出太阳呢?其实,若能善解——出太阳时就想:真好!今天是我大女儿做米粉的好日子,心里就会很欢喜;下雨时,就想:我二女儿的雨伞,今天应该会卖得很好。世间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若能顺着境界去善解,就会感到很满足、欢喜。有善解的心,才会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人生除了要懂得善解、感恩之外,还要能包容,例如:在工作上与人共事时,若不能以宽广的心去包容别人,人生绝对会很痛苦。所以,除了感恩父母、兄弟姊妹,还要以开阔的心胸包容所有的人。

人生知足心常乐;不要事事和别人比较,如果老觉得别人样样都比我好、自己很不足,这样日子就会过得很煎熬。一个人若懂得善解、感恩、包容,人生一定很满足,即使生活过得朴实平淡,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

智慧之爱

我常对年轻人说,爱,应该要培养的是「智慧之爱」,一般男女到了适婚年龄,很自然会去选择「有缘人」,在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

尤其尚在求学阶段的青年朋友,最好对所有的同学都能保持一分清净的「清水之爱」,把对异性的情爱放淡一点;将心思好好放在学业上,别让私欲之爱扰乱了自己的心,才不会浪费学习的时光。

男女之间的爱,有时是盲目的。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多余的时间冷静地分析:对方是不是能和自己相处一生?彼此是否志同道合?

有一对夫妻,太太的个性、生活形态,从最初先生追求她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改变。但是两人结婚后没多久,先生发现太太并不是他所喜爱的那一型,彼此间的感情就起了变化。为什么婚前太大任性、情绪化的个性,先生都能忍受,也都能把那些缺点变成优点,但是婚后却有了改变?

感情,需要长时间的考验。在恋爱期间,不要对方说什么话,就完全相信;或听了几句甜言蜜语就失去理性,这是很危险的。应该在听过之后,还要进一步观察对方是否言行一致?

所以,男女刚开始交往时,除了要以一颗淡然的心去面对之外,更需经过时间的考验。总之,爱要先谈「清水之爱」、「智慧之爱」,若能以智慧选择未来人生的伴侣、同心合作,将来才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好家庭。

去除习气转业力

佛陀说过:人皆有佛性,众生佛性平等。既然我们和佛陀有同等的佛性与智慧,为什么还会在人我是非中争斗不休呢?这是因为彼此仍有着不同的习气。如果大家都能用心改除,就能回归本具的平等智慧。

习气不是在此时才养成,而是在过去生中就已熏染了;小小的习气不断地累积造作之后,就变成一种业力。

曾有一则国外的新闻——有位年轻人,持枪闯入一所大学,他跑到一间教室,命令正在上课的男女学生分开站好,然后拿起手枪对准女生那一排说:「你们都是女性主义者!」随即向她们扫射二十多枪,当场造成六人死亡、十多人受伤。

他扫射完立刻冲出教室,在走廊上看到一位女生,立即又开枪;接着走到办公室,看到女性办公人员也开枪,总共造成十二人死亡,十多人重伤。他为什么杀人呢?没有人知道,因为他在案发后就举枪自杀了。

据一些学者分析,认为他可能感情受到挫折,而迁怒于其它的女性。那位年轻人平时就对社会不满,在日积月累之下,形成一种心理病态,「心理病态」是现代医学名词,在佛教则称为「习业」,也就是不断熏习的业力。

若要净化习气,最好的方法是培养慈悲的大爱与智慧。如果不断地在人我是非中打转,内心就会染着、起分别。比如:你对我不好,你所说的话我就听不进去;或者对某人有好感,就会对他特别爱护,这种分别心就是污染心,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与灌输的习气。

因此,我们在待人接物上,一定要培养好缘,不要造恶缘;倘若结了不好的缘,看到对方就不会欢喜,而对方看到我们也同样无法接受,彼此就有了恩怨存在。这分怨恨的习气如果一再延续下去,一旦成熟,所造的罪业就严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心,彼此敬爱、相互尊重;如此一来,世间必能呈现一片美善、祥和的风貌。

疑心酿灾祸

在人生道上,如果缺少智慧,思想有偏差,所做的一切难免就会有错误:做错事就是造恶业,如此身心即不得自在,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地学习佛陀的智能,并且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慈济医院的志工曾报告两则个案,这两个家庭就是缺少「善解」的智慧,彼此不能互相包容,结果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第一个案例是:夫妻俩白手起家,先生很努力,日常生活也很规矩。以前景气很好时,他的事业兴隆,所赚的钱都会拿回来给太太,全家过着平静、安稳的日子。

但是,近来经济不景气,影响到这位先生的工作,他为了要维持家庭开销,不得不另外多兼几份工作,因此较少留在家里,甚至拿回家的钱也有限。太太就起了疑心——先生最近不常拿钱回家,金额也比较少,是不是有了外遇?疑心既起,她就常和先生吵架,先生很无奈,尽管向她解释,太太却仍然没办法体谅。

后来先生就随她去说,不再理会她,也不再辩解。但是,太太却认为先生默认了,真的有外遇了!和先生再度发生口角时,先生还是保持沉默,太太一气之下就服毒自杀了!这是件很遗憾的事情,只因无端的怀疑,缺少善解、包容,宝贵的生命、美满的家庭,就这样破碎了。

另外一件个案是先生怀疑太太,平时先生自己常在外面花天酒地,因此推想太太也会不守妇道,便存着报复心态对待太太,夫妻俩就变得互相对立了。

有一天,夫妻又吵架,先生一气之下,拿起利刃往太太心脏连刺好几刀,送到医院急救时,已经回天乏术。而他行凶时,孩子就在旁边一直喊着:「爸爸不要这样!爸爸不要这样!」尽管孩子在身旁大声为母亲求饶,还是阻止不了父亲的暴行,血淋淋的悲惨事件,竟然就在孩子的面前发生了!

太太送到慈济医院急救时,十六、七岁的女儿在母亲身旁一直哭泣,当医生无奈地宣布「急救无效」时,她忍不住放声大哭!那时先生才知下手太重了,一时的糊涂已经铸成大祸。他想靠近太太身边,女儿却不肯让他靠近,恨透了父亲!这个家庭将来要怎么过日子呢?

杀人者一定要受法律的制裁,坐牢是逃不掉的,出狱以后,他是不是能得到孩子的原谅?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妈妈被爸爸绷耍⒆右绾卧赂盖?

这种家庭悲剧的发生都起于「一念之差」,因为不会善解,又时时抱着怀疑之心,才会不断地累积怨恨;因烦恼解不开,再加上一时的冲突,鲁莽的行为就发生了。

我们平时就应练得心境平静,平静的心才能生智慧,有智慧才有办法善解,能善解才能时时身轻心安,解脱自在,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修养。

外遇心结

当我们的心志清澄时,思考力就会很敏锐;有敏锐的思考力,自然不会被外面的境界所迷惑。

绝大多数的人都照过镜子,在照镜子时,若将脸贴近镜面,反而看不清楚;要是将鼻子贴近镜子,那可就「面目全非」了。同理,若能与境界保持距离,自然就可以看清许多事物,境界也会更加开阔。

有一次,我去慈济医院探望一位从生死边缘救回来的太太。她告诉我:「师父,我这一生算是蛮幸福的。不过,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感情问题。」

因为她的先生曾有过外遇,不过在生病期间,先生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她又说:「一场病下来,我才体会到世间没有什么好计较的。」我说:「对呀!你这么好命,就只有那么些许缺点,何必计较呢?」她说:「我现在知道了。等身体康复之后,我会重新调整心态。」

没多久,我再去探望她时,她的气色看起来很不错!我说:「你的身体恢复得这么快,真是不可思议!你现在是否快乐呢?」当时我心里想:她在病中时,一再表示只要病好了,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斤斤计较;没想到,她未语却泪涟涟地哭了起来。

我问:「为什么哭呢?」她说:「师父,我心里好惶恐!」我说:「生死开头你都挣扎过来了,还有什么好惶恐?」她说:「师父,您不知道。人生的情爱,真叫人放不下呀!」我告诉她:「现在你的身体已经康复了,应该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否则会过得很苦!

当时我也告诉她的先生:「太太如果能够复原,你就要好好调整自己了。」他回答:「师父,我知道。等她好起来,我会好好地弥补她,也会调整自己的感情。我很感恩她在事业上对我的协助;因为有她,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心镜不要只照自己;面对变迁无常的人生,若能放大心量、换个角度照照外面的世界,便能海阔天空、任己邀游!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快乐吗?

难得人身,我们要静心修慧,才会有幸福、成功的「人生」,不要做一名「众生」。人生,一定要活得自在、快乐!就像一面擦拭明亮的镜子,所映照出来的境界一定也是明朗、清新的景象。

心之所以会苦、会惶恐,是因为「心镜不清」的缘故。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以智慧观照自己的心,才能断除苦的源头。

善守本分

有一对年轻夫妻,他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三岁,小的才三个月。平日先生很喜欢赌博、钓鱼和结交朋友,对妻儿漠不关心,没有负起家庭的责任。

太太一直劝他先生,有时甚至为此而吵闹。她希望先生能多留一点时间在家里,可是先生却静不下来,每天一样出去找朋友。太太劝他时,他总是敷衍地说:「好啦,好啦!我会改啦!」但事后依然故我,还是每天出门游荡。

如此经年累月,太太劝累了,一时想不开,竟以「死谏」来了断。她先灌两个孩子喝农药后,自己再饮药自杀。先生回来时,马上报警,叫一一九来抢救。但是,她们母子已经往生好几个小时了……,太太只留下一封遗书,写满了心中的怨恨与懊恼!

如果这位先生不沉迷于外境,也不致让妻儿走上绝路!他未来的人生,是不是会生活在长久的内疚与后悔中呢?这都是因为他的身心犯错、静不下来,所造成的遗憾。

其实,人的本性原是清净、良善的,只因后天染上各种的习气,若无法改掉不好的习惯,就会造成身心的痛苦;如果能时常保持清净心,则不论遇到何种境遇,都会守好人生的本分。

另外,有一户慈济的照顾户,是一对爷孙俩;十一岁的孙子和七十多岁的爷爷生活在一起。因为小孩的爸爸喜欢赌博、喝酒,自从孩子的父母离异后,就由爷爷照顾他。

爷爷从他八个月大时便独力抚养他,但爷爷老来罹患「巴金森氏症」,行动不太方便。幸好这孩子很聪明、乖巧,也很懂事,爷爷生病了,他就尽心地照顾爷爷,煮饭给爷爷吃,还为爷爷洗衣服。

他在学校十分努力、用功读书,时常得到第一名,而且还荣获全校孝悌楷模。

每月的农历二十四日,他都陪阿公来慈济本会领生活补助金。有人问他:「小朋友,你一个人怎么照顾爷爷?你会不会炒菜?」他说:「简单的会,有时候就去外面买。」

「那你上学后,如何照顾爷爷的午餐呢?」他说:「我早上准备好,就把饭菜放在电饭锅里,中午爷爷就可以自己拿来吃。」

多么懂事的孩子,他觉得念书和照顾爷爷都是本分事,所以能用心于学校课业,又能尽心尽力地孝顺爷爷;这么小的年龄,就能善守本分,保有静定的心,这是人生真正的清净本性。

打开心门迎智慧

在人世间,要好好锻炼做人的本事。什么是「做人的本事」?当听到别人的劝告时,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就是真正「做人的本事」。

有一次,几位慈济人陪着一位会员来见我,他带着女儿一同前来。由于他家里发生一些事,所以一直想不开,精神几乎快崩溃了,常常想自了余生。

我问他:「你遭遇什么痛苦?」他说:「八、九年前我父亲肝癌死亡,两、三年前我儿子又发生意外事故,女儿因为照顾祖父,精神压力太重而有些失常,为什么乖顺的孩子偏偏遭遇这些不幸?看到这样,我实在很苦恼!」

我问道:「你有几个儿子?」他说:「三个,现在剩下两个,还有一个女儿。」我说:「都已经这么多年了,你一直想这些有什么用呢?」他说:「我现在已经比较好了,也不愿意再回想,可是心里还是一直起烦恼。」他也讲不出任何重点,但是为了这些事,他烦恼得无法忍受,甚至不想活了。

他说:「我不愁吃、不愁穿,也不缺用的,但是心里就是烦。」八、九年来,他天天借酒消愁,喝得醉醺醺的时候,可以暂时忘记忧愁,但是醒来仍然烦苦不堪!

还好遇到慈济人耐心地劝导他,他受到感动而慢慢地把酒戒掉,他说:「我现在比较看开了!」我说:「既然比较看开了,怎么还有自杀的念头?」他说:「我知道人生的遭遇都是因果,可是一旦忘记这些道理,又会想不开。」

他反反复覆讲的都是相同的话。虽然他想要改,也有许多人关心劝慰,他却仍然想自我「了断」!

我告诉他,既然知道因果,就应了解「杀业」是十恶之首,杀人是有罪业的,除了会受法律制裁之外,还有因果业报轮回。尤其自杀的罪业更严重,因为起一念「毁掉自己」的心而自杀,就是「杀业」,而且还要加一项重罪——不孝。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来自父精母血结合成的,若不好好照顾,反而毁掉自我,就是不孝。孔子曾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女们身体是否安康,是父母亲心中最大的牵挂。所以父母赐给我们的身体,不可任意毁损,应该多做奉献人群的工作,让父母欢喜、安心,这才是孝顺之道。

他听了又接着说:「可是我控制不了自己,不断地起烦恼,怎么办?」我说:「你太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一天到晚为孩子烦恼,只要你把爱心扩大一些就好了。」他把女儿当作精神病患,女儿却辩白说:「我没有怎样啊!只是比较不想讲话而已。」她跟我讲话时很正常,但是,父亲用不正常的眼光来看孩子,孩子就不正常。

其实,每个人的思想难免有偏差的时候,有偏差就必须调整。自己想不通的道理,旁观者好意教导,就必须虚心接受,这就是「学别人的本事」;而自己的本事是要从尽本分——「为人服务」做起,若只想到自己,或只局限在一个家庭的范围,经常会因操心过度而乱了方寸。

生活在台湾宝岛,大家要珍惜目前的环境和共同生活的人群,此外,也要常常自我反省,多向处世圆融的人学习,除了知福、惜福、再造福,更要好好地惜缘、结好缘。唯有先打开心门、放大心量,能解开忧虑的心结,如此自然心开意解,智慧与日俱增。

坟墓上的竹篮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阿公与儿媳、孙子住在一起。他从年轻时就勤奋做工,多年来辛苦劳碌,好不容易把儿子养育成人,儿子成家后认真地工作,他终于可以待在家里享享清福。

起初,儿子感念父亲养育之恩,对老阿公很孝顺,早晚都向老阿公请安问好。但是,一年年地过去,老阿公年纪愈来愈大,变得很衰弱,儿子辛勤地维持家计,还要奉养体弱多病的父亲,逐渐感到厌烦,心想:爸爸又老又病,事事都要人照料,一点用也没有……,反正他再活也没多久了,不如早点把他送走,免得拖累人。

儿子就亲手编织一个很大的竹篮子,然后杀了一只鸡煮给老阿公吃。老阿公说:「鸡养大了能拿到市场卖钱,何必特地杀了给我吃?我只要吃点剩菜剩饭就可以了。」「没关系,您吃饱一点,我想背您到山上去。」老阿公不知道儿子的用意,还高兴地说:「你真孝顺!我好久没到山上去玩了。」

老阿公坐在竹篮子里,儿子背着他上山,小孙子也跟着去。到了山上,儿子把老阿公抱起来,放在树荫下,请他好好地欣赏景色,然后就带着自己的孩子离开。

下山后,孩子问父亲:「天色很晚了,我们什么时候去接爷爷回来?」「爷爷不回来了,要一直住在那里。」「那怎么可以?爷爷病得那么重,天气又这么热,爷爷没人照顾怎么行?」「爷爷老了,没有用了,不必管他!」孩子想了一想,说:「就算爷爷没用了,那个竹篮也还有用!我们去把它捡回来,等将来您老了,我也可以用它来背您上山。」

老阿公的儿子听了大吃一惊,如梦初醒,他想起父亲多年来含辛茹苦地养育他,如今竟然将父亲遗弃在荒山上!他赶紧拉着孩子跑回山上,可是来不及了,老阿公已经断气了!

儿子满怀懊悔、痛哭流涕,将老阿公背下山来埋葬。他在坟墓上种植青草,将竹篮盖在车上,然后泪流满面地说:「爸爸,您在这里安息吧!我种这些草,用竹篮子盖起来,让您比较凉快些。」

从此以后,用竹篮子盖住坟墓上的青草,成为当地的风俗,借此警惕代代子孙要知恩图报、不可忘本。父母培育孩子不知要耗费多少苦心,为人子女者应该深切感念父母恩德,尽心尽力孝养父母,让父母能够欢喜安心地走完一生。

饮水思源是为人处事的根本,我们受了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还有兄弟姊妹彼此照顾、社会人群相互扶持,以及天地万物的滋养,才能够生存在世间,若不懂得知恩、报恩,就是彻底失败的人生。

一则悲剧的启示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断地交替、消逝。哪一个人的生命,不是同样跟着日子在消逝?人生是否都能顺利地走完幼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呢?不一定,因为人生无常啊!

以气候的变化而言,夏天的台风不知会造成多少灾害;雨水太大,也会带来洪涝;有时候气候太过炎热,同样也会带给人类及万物严重的灾难。所以说天地万物,无常多变。

现代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实在很令人担心!林口曾发生一件逆伦的家庭惨剧——儿子伙同朋友杀死了自己的父母。

这名少年还未满二十岁,由于是家中的独子,从小父母对他就十分溺爱,他要什么、给什么。但是,孩子还是不满足,而且又交了一些坏朋友,整天游手好闲。日子久了,父母自然会责备他;他觉得父母管教太严,一直怀恨在心。

一年多前,少年就计划要杀死父母。他告诉朋友,如果父母亲死了,家里全部的财产就归他所有。案发前几天,父母亲曾当着朋友的面责骂他,更引发他的杀机。于是趁夜晚父母亲熟睡时,和友人持刀砍杀父母五、六十刀。这种丧失人性的行为,病因出自哪里?就是心的迷失。

多年来,我不断呼吁大家,一切要从「心」净化起。整个社会需要调整脚步,人生的价值观也要重新调整,心能净化,社会才能祥和,而这些都必须从「家庭」开始。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以正确的爱来教育下一代,让孩子在一个健康、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快乐成长。若能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赛月童子

人生如梦,而人就在无常的人生中不断地追求、幻想,所以经常生活在烦恼、束缚之中。

佛经里有段「赛月童子」的故事——有位贫穷的年轻人,由于没有亲戚,日子过得很孤独。

他平日工作很认真,但却只能养活自己,其它则一无所有。有一次,他砍了些柴,送到城里换了一袋谷种,当他要回去时,看到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过年,心里很羡慕。想到自己应该也要成家了,但是他什么都没有,要怎么养家活口呢?

他看着手上的谷种,心想:我可以好好运用这苞谷种,认真耕耘:等到收成时,就可以拿去卖。于是,他对这袋谷种格外珍惜,回家后,他不知要将谷种藏放在哪里才安全?最后,他将谷种绑吊在屋梁上,以防小偷偷取或老鼠咬食。

从此,他每天工作回来后,就躺在床上看着那袋谷种,心想:我要开始找土地了,然后把谷种播下去,没多久就会有青翠的田,再不久,就可以收割。等割完稻后,又会有许多谷种;那时,我要去开垦更大的土地,播下更多的谷种。等收成很多谷种时,我可以拿去卖;有了钱,我就可以盖一间房子,然后成家。不久后,我就会有可爱的孩子;那时,我要为他取什么名字呢?想着想着……,刚好屋顶上有个破洞,看上去正好有一轮皎洁的明月。

他觉得将来自己的孩子,名字一定要比月亮还美,于是决定取名为「赛月童子」。当他不断地想象时,由于绳子承受不了那袋谷种的重量,突然掉落下来、打到他的头,结果他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那位年轻人的计昼虽然美好,但只不过都是幻想而已。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常活在幻想中?世事幻化无常,凡事唯有脚踏实地去实践,才不会空过一生。  过蛇记

佛世时,在王舍城附近有处山村,住着一户幸福的小家庭。这对夫妻育有两个小孩,而且妻子又怀有身孕,即将生产。

古印度有个风俗:生孩子一定要回娘家待产。当时交通十分不便,他们又住在山中,若要跋山涉水回娘家生产,必须花不少时间;因此,他们提前一个月的时间,准备了充分的干粮后,就搭牛车出发了。

第三天中午,他们停在一棵树下,正准备吃午餐时,忽然听到牛凄厉的叫声,他们转身一看,发现牛已倒在地上。妻子对先生说:「你赶快过去看看,为什么牛叫了一声之后就倒地不起?」先生随即放下食物,快跑过去,一看,原来有条蛇正咬住牛的脚,先生便随手拿起木棍朝蛇打去。

没想到那条大蛇放开牛脚后,竟翻身缠住先生的脚:他试着要拉开蛇,却一直拉不开。太太看到蛇缠在先生身上,始终不敢靠近,惊恐地看着先生躺在地上挣扎,不久就断气了。

太太看到此景,痛哭不已!心想:要走的路还这么遥远,没有牛车可坐,也失去先生的保护,该怎么办呢?但是为了孩子,她还是打起精神,带着孩子继续朝娘家的路走。

几天之后,母子三人又饿又疲累地走到河边。他们看到对岸有户人家,心中生起一丝希望;但是河边没有任何船只,怎么过河呢?这时她看到溪水很浅,便带着孩子涉水而过。

当他们走到河中央时,河床忽然凹陷、水流转急,虽然她紧紧地拉住两个孩子的手,但是孩子还是被水冲走了。那时她觉得眼前一片昏暗,后来就不省人事了;等她被救起、醒过来时,发现肚子里的孩子可能在她昏厥时流产,也被水冲走了。她感到万念俱灰,就精神崩溃了。后来,幸好得遇佛陀、听闻佛法,她才放下心中的悲恼,得到身心的安顿。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希望,但是人生无常,何时会有变化,没有人知道。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现在」——一切善业或本分事,要及时去做,才有真正的希望。

耕心田

人世间,生与死都是大事。因此,从生到死的这段过程,需要用心耕耘。

我们以一种脆弱的生命形态来到人间,从一出生,就被温暖的手拥抱,以清水洗净,再用干净柔软的布包起来……。除了母亲的爱与关怀外,还受到许多人的呵护和恩惠。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是否时常自省生命的价值观有无偏差?是否步上危害社会、损人不利己的错误人生?来到人间既然受到这么多人爱的付出,我们是否也应该有所回馈?

一个念头、一个步伐,都是在为未来铺路;心念若有偏差,人生就会全盘皆输。娑婆世界已是苦,人们若因执着权位、财富等欲念而不断地种下苦因,将来必结苦果;这一生的苦结束了,还有下辈子的苦。所以,我们要为未来营造一个赢的局面,不要让苦境绵延不绝。

有人告诉我,他为现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感到很忧心,担心现在的教育、现代的人心。我说:「这需要道德重建,如同一栋房子住久了,自然会老旧毁坏而需要重建,人心也是如此。」

我们要生起忏悔心,去除心中贪瞋痴的障碍,才能消除灾难;而重整道德的方法,就是赶快起身力行,去做救人、净化人心的工作。

从生到死的路程中,想要收获多少果实,端视现在如何栽种、耕耘心田,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农夫,殷勤的农夫会将生命之田耕耘得很好;反之,若是懈怠、懒惰的农夫,田地便会杂草丛生,所以,我们要谨慎照顾好心中的这亩田。

人生的关卡

人生,苦难偏多!但是,却有很多人说:「人间很好,我下辈子还想再来做人。「我也觉得「做人很好」;因为人与人之间有那分清水之爱,在生活中互相关怀,互相感恩、付出,这种生活非常温馨。

生灭变异的无常,造成人间生离死别的苦难。一般人都不希望离开所爱的人,期盼能永远相依相随;一旦因为意外或自然终老不得不离别时,心中总是痛苦万分,这就是人的烦恼。佛陀教育我们:要把小爱提升为大爱,把爱与不爱的分别心尽量淡化,体解世间的真理。

生离死别,每个人都不能幸免。然而,「生」是让大家所欢喜的事,例如:在医院里看到即将生产的孕妇时,虽然她挺着肚子忍着疼痛,我们还是会对她说:「恭喜哦!快生了。」若正好有父母、先生在一旁陪伴,我们也会说:「恭喜您们要当阿公阿嬷了!」或是「喜你要当爸爸了!」虽然生产的人很辛苦,心中却充满了喜悦,十分欢喜地迎接一个新生命的来临。

但是,走进普通病房或是心莲病房时,我们往往需要费尽心思去安抚病人及家属的情绪,让病人能坦然接受生死,也让家属接受事实;而这都需要以高度的智慧去辅导。

人生既然有「来」的一天,当然也会有「去」的一天。

「死」,是人生永远躲不掉的关卡;因此,我们应学习如何去面对它。如果能透彻生死的道理,抱着每天都要「休息」的心态,把死亡当作像睡眠一样,心里就会很安定。

人生来去匆匆,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为了来人间和大家聚合在一起:而在死的时候痛苦啼哭,就是这样吗?不是!我们既然来到人间,就要发挥生命的价值,投入人群、为人群付出;若能如此,就可以真正体会「来去自在」的真义。

少水鱼

有一次我到慈济医院探视病患时,有位护士小姐过来告诉我:「师父,您能不能再去看一位患者?她昨晚做了一个梦,醒来之后一直放不下,情绪很不好。」我说:「好呀!」

那位患者是个肝癌末期的病人,我去看她时,她的面容显得很惶恐、不安。我告诉她:「生病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身病了,心不要也跟着生病。快乐是一天,痛苦、惶恐也是一天:你应该把「身病」交给医生,把「心病」交给佛菩萨,要虔诚多念佛呀!」我说完,她的神色已经比较安定,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她说:「师父,我知道了,我会多念佛。」

一位已经到了癌症末期的病人,要她不害怕谈何容易?生死问题总是会让人感到恐惧,可是遇到时能怎么办呢?一定要先安下心来。人生事事难料,在身体健康时,若不好好把握时间、发挥生命良能,等到想做却没办法行动时,就后悔莫及了。

生病并非老人专属的权利,在医院里,常可以看到病人大多是中年人。因此,不可自恃年轻力壮,想等过几年,事业稳定后再行善,应好好把握时间,发挥自己良能的使用权,才不会蹉跎时日。

每天清晨起床后,先虔诚地为自己的生命作一番调度,思考今天该做什么事?要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人生?如果能这样,就是充分利用生命的使用权。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一天过去,生命也就少掉了一天。所以,我们要时时自我警策、勇猛精进,切莫虚度时光。

生死两相安 

普天下的苦难多,灾难也不少;一旦灾难发生,总不禁让人心头一颤——又有多少幽幽亡魂无谓牺牲,独留亲人悲伤逾恒?

佛陀常教诫弟子要时时「念无常」。有一次,佛陀问弟子:「你们认为是海水多?还是累生累世以来所流的眼泪多?」众比丘长久听闻佛法,了解佛陀譬喻所指之意,所以回答:「佛陀!海水虽然不可斗量,却无法与人在轮回中所流下的眼泪相比。累世中,无论是亲爱的父母、疼爱的子女、友爱的手足或恩爱的夫妻,一旦生离死别时,心中凄苦所流下的眼泪,比海水多太多了!」

佛陀说:「这就是无常之苦!谈情,何其短;说爱,何其苦!为了情、为了爱,所流下的眼泪真是难以计量!」

我们如果能接受佛陀的教义,体认世间的无常,心中才能保持平静。缘聚、缘灭本是平常事,缘聚时,是父母、兄弟姊妹的关系,或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缘散了,终究注定要分离,悲苦也无济于事。虽然悲苦乃人之常情,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虔诚地为亡者祝福;如此,生者才能心安,亡者才会灵安。

由于无常而与深爱的人天人两隔,实在是人生之苦;但是也有人虽然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却是一见面就像仇人般,彼此心中好似要燃起一把无名火,恨不得能马上离开对方。

「怨憎会,爱别离」,人间真是矛盾啊!

学佛,要学习珍惜已拥有的;对于失去的人事物,则不要常常放在心里,若沉浸在回忆的烦恼中,将会超脱不得。所以,凡事要看得开,该是我们的,要善加珍惜,还要知福、惜福。此外,更要进一步彼此鼓励、互相造福,才能真正拥有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法财篇:智慧之财

心若无贪念,并透彻人生没有所有权的真理,

则时时轻安自在,而不会计较人我是非、利害得失。

所有权与使用权

世上最富有的人,就是能付出的人。我们不要怕被人占便宜,因为你「有」,才能让人家占便宜,所以应该要自我祝福。

多年前,一位委员哭哭啼啼地告诉我:「师父,我被人家倒了好多会钱。」我问她:「妳被倒了多少钱?」她说:「八十几万元,而且,还有好几个会也很不妥当。」我对她说:「恭喜你!」

她说:「师父,我烦都烦死了,您还恭喜我。」我说:「你没被倒会,我还不知道你这么有钱。因为你「有」,人家才会倒你的会;当作本来「没有」不就好了。」

她说:「我明明就「有」,如何当作本来就「没有」呢?」我说:「这样吧!你把被人家倒的钱,就当作是发心捐出来筹建医院好了。」她说:「真的?那师父您别忘了我是发心的人喔!」

其实,人生如过客,到底谁有真正的「所有权」?吃亏不必难过,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占人便宜而造下恶因;要能懂得付出、帮助别人,才能培植福乐之因。

心如果没有贪念,就能时时轻松自在、远离颠倒梦想,这就是轻安;心能轻安,就不会计较人我是非、利害得失。我们要好好地善用生命良能,不要空过时日、浪费生命。

有些人对慈济援助国外一事,颇不谅解:他们说:「台湾都救济不完了,还救到国外去!」其实,慈济在台湾一直都很尽心尽力地救助;更希望把握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只要是能做得到的,就尽量去做。

生命是平等的,我们不必分是台湾人、大陆人或是印度尼人……。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若能善加发挥生命的使用权,就能拥有一个快乐、自在的人生。

发明家的际遇

在这世间,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自然观念上也会有所差异。人生无法事事都很完美,但是若能懂得善解、包容、感恩与知足,就能事事圆满、日日欢喜。

多年前,有一位发明家跟我说:「师父,我发明了许多东西,但是都卖不出去、老是亏本;后来,我就将产品专利卖给别人,说也奇怪,当对方重新推出后,竟然大受欢迎,还赚了不少钱,这是什么道理?」

我说:「这是因为你的福报不够。」他就问:「为何差别那么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我告诉他:「因为对方在过去生中有造福,结了很多福缘。所以,只要一提起此产品是某某人推出的,大家都很有信心,自然产品即会销售得很好;而你在过去生中没有结下福缘,尽管你的产品再好,但是无论如何推销,也一样卖不出去。」

他就问:「那我这辈子是不是注定只是发明,而让别人赚钱?」我说:「你可以转换一个观念——因为你的发明,让人们的生活事事方便,这也是造福人群,也是结福缘!若能如此想,你的心里会感到欢喜自在。」

他想了想,说:「这么想,我的心就会比较舒坦些;不然的话,真的会被气死!因为我投入许多精神、时间发明出来的东西,却是别人在赚钱,心里实在很难平衡。」

其实,人生能平安就是福,人比人,气死人。我们要以宽广的心去包容别人,凡事要善解、感恩、知足,日子自然就会过得欢喜自在。

回收时间资源

许多人都知道「资源回收」——物资不能浪费,可以回收再应用;但却很少人想到「时间」也要回收、好好利用。也许有人会问,时间转眼即逝,要如何「回收时间」呢?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时间做「双重」利用。

现代人大多只忙于事业,但是,人不是赚钱的工具,也应该投入人群,做利益社会的工作。有人说:「我已经够忙了,哪有时间去关心别人的事?」其实这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好好利用时间,不知人生真正的使命与意义为何。

不会利用时间,不爱惜生命的人,整日游手好闲,懵懵懂懂地过日子,这种生活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因为他的人生方向早已偏差!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则能稳固事业或职业基础,同时也能从事终生的「志业」,做志愿服务的工作。

有一位善于利用时间的王居士,他在慈济团体具有三重身分——慈济委员、慈诚队员,也是荣誉董事。可能有人会以为,身为慈济的荣誉董事一定很富有,其实,他平时只是摆路边摊,卖「米苔目」为生。

不过,他已经捐赠数笔巨款,此外他本身也非常乐于做资源回收的工作。有人告诉他:「你赚钱这么辛苦,多少也要在银行存一些。」他回答:「我觉得把钱捐给慈济更有意义,所以就赶快存到「慈济功德库」里。」这种亲手布施的欢喜,每一分都是自己能够真正得到的。

他们只是小康家庭,每天在市场边卖米苔目,却在两年内捐了许多善款,这要卖多少碗才能赚那么多钱?可见他真的做到点滴都回收。

有一次大家请他分享心得,他说:「我家师姊(太太)也是慈济委员,我们夫妻俩同心、同志又同道,白天卖米苔目,傍晚收摊后就和慈诚队、委员们一起到街头巷尾做资源回收,我们做得很欢喜、很感恩!」

「做资源回收时,若看到一些很好的衣服,我师姊就说:「把这些衣服拿回去洗一洗、烫一烫,我们就可以穿得很漂亮。」我已经好几年没买新鞋子给我的三个小孩,因为我们捡到适用的鞋子就带回家,整理之后,他们也穿得很高兴。」

我的孩子都很乖,都说「要把钱存起来盖医院,救济苦难的小朋友」。虽然他们才十几岁,但是,过年时既不向我要新鞋子穿,也不会要新衣服。我们全家一起做慈济,做得很高兴!」

他又说:「我们的食物,有时也是回收来的。比如:早上做资源回收,正好豆浆店已做完早点的生意,有剩余的豆浆,熟识的老板就问我:「师兄,我还有一些豆浆和饭团,你要不要?」我就顺便回收了,全家都能吃得很饱,不用再煮饭。既然吃的、穿的都可以节省,不用花多少生活费,所以赚的钱都存在「慈济功德库」里。」

除了物质的资源回收,他连「时间」也做资源回收、充分运用。慈济的许多活动,他们夫妻俩都完全投入,人生既踏实又有意义。

我听了他的心得,觉得很欣慰,感动得流下泪来。虽然他们生活辛苦、俭朴,却和乐融融,因为全家有共同的心——爱心、慈悲心,努力于利益大众的志业;他们生活得很健康、心灵也很富有,这就是真正福乐的人生!

贫中之富

前些日子,新竹有慈济列车到静思精舍参访。其中有位洪先生是慈济的关怀户,他有一只手从小就被炸弹炸断,另一只手只剩三根指头,再加上眼睛看不见,平日又是孤单一人,所以我们长期帮助他。

洪先生很有志气,也很坚强、乐观。虽然他眼睛看不见,但他利用屋前屋后的空地,种了药草和甘蔗,增加些许收入。若有人嫁娶需要用到甘蔗时,就会向他买,他就把卖得的钱一一地积存起来,再去布施。

他说:「我常常听「慈济世界」的广播节目,师父说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很感动,其中最让我最感动的一句话,是「甘愿做、欢喜受」。」虽然他在黑暗中摸索,而且只能用三根手指头工作,比平常人更加艰辛,但他却每天都很欢喜,将「甘愿做、欢喜受」实践于生活中,确实难能可贵。

他平时省吃俭用,每个月都会乐捐善款,如果行有余力,也会做更多的布施,给更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每年他都会捐一张病床的基金给慈济。

那天,委员圆满了他的心愿,带他来「见」师父。虽然他眼睛看不见,但他是「用耳朵」来「看」,也就是「用心」听声音来体会。那天我牵着他的手,有人就问他:「师父牵着你的手,你知道吗?」我也说:「你来看我,是不是觉得很欢喜?」他说:「我好高兴哦!可以来到这里真的很开心,我要感恩师父,感恩这么多慈济人照顾我。」我就说:「你也是慈济人呀!慈济人照顾慈济人,这是一分法亲情谊。」他说:「是呀!所以我很感恩。」

当时的情景真的是很感人!人与人之间的长情大爱,就是这么地亲切、温馨;我们生活在知足、感恩的世界中,又能互相关怀,应该好好珍惜,若人人都有这分大爱,就能过得安然自在。

然而目前社会上有些人虽然物质富有,却生活在不安之中。其实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名车、豪宅,而是来自丰富的爱心;唯有尽心尽力,尽本分去为人群、社会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共创安乐的社会

世间万物都是四大假合,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以植物而言,一粒种子入土之后,它会随着四季的交替而不断地变化。

所以,人生的生老病死、穷通贫富是极为自然的循环,就像每天的日出、日落一般;若能深明其中的道理,还有什么好争的呢?常常与人争斗、计较,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死了之后,什么都带不走,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记得中美断交时,曾造成台湾一波波的「移民潮」。当时我的一位朋友,从美国纽约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上说,台湾有很多人移民国外,其中也包括很多法师,问我是不是也该早点到国外;如果我要出国,在美国的一切他会安排妥当。

我收到这封信时,很感恩他在法亲道义上如此地关心我,不过,我回信告诉他:「虽然目前台湾有许多人移民出去,但是我觉得台湾很好;而且,我很多弟子都在台湾,国内又有这么多慈济人帮我推动慈济志业,我不能一走了之。况且,各人的「业」都是与生俱来的,不论到哪里都脱离不了,我在这里成长,就该留在这里。」

这一、两年来,却有很多人告诉我:想回台湾定居。他们说当时怕留在台湾不安定,所以匆促地将房子、事业处理完后就到国外:但是出去之后,才发现要安定下来并非易事。

他们看到这些年来,台湾的经济突飞猛进,一切景观都不同了,到处高楼大厦林立,地价飙涨……,有人就说:「师父!您知道吗?现在某栋大楼的那块土地,原本是我的啊!」我说:「现在呢?」他说:「早就卖掉了,回来后看了真伤心!我在美国已无法生存下去,回到台湾也是一无所有。」类似这种情况的人,我已经遇到好几位。

所以,「富贵由天」,与其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不如定下心来好好与社会人群携手同行,安乐稳定的社会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啊!

贪小失大

贪,为万恶之源。世人为了贪求财富、名声、美色……,往往蒙蔽了良知与智慧,造下种种恶因,最终不免承受苦果。

有个位在海边的村庄,村民们平时务农,有时也到海里捕鱼。有一天,一位渔夫带着儿子到一处与海相通的太湖钓鱼。他觉得湖与海相通,应该会有很多鱼。

渔夫把钓钩扔进湖里不久,就勾住一个很重的东西,怎么拉都拉不动。他很高兴,心想:可能钓到一条大鱼了!不过,转念又想到:如果把这条大鱼钓起来,万一被人看到,大家都会跑来这里钓鱼。这样一来,湖里的鱼很快就会被人钓光了。

于是,渔夫告诉儿子:「你赶快回去告诉妈妈,说爸爸钓到一条大鱼。为了不让别人发现,叫她想办法和村里的人吵架,吸引大家过去看,这样就不会有人发现我钓到大鱼了。」

儿子回去告诉妈妈后,妈妈心想:只是和人吵架,无法吸引大家的注意;于是,她就拿树叶当耳环,用墨汁把眼睛周围擦得黑黑的,然后在村里走来走去。

有位朋友看到她,惊讶地说:「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是不是发疯了?」她就故意大吼大叫地说:「我才没有发疯!你竟然侮辱我,我要叫村长罚你钱!」村民们看到他们拉拉扯扯,吵得很厉害,就跟着到村长家,看看村长如何判决。

村长听了他们的叙述,评论道:「你的样子的确很奇怪!不论谁看到,都会问你是不是疯了?而且你又大吵大闹,扰乱村民的生活,所以该受罚的人是你!」

另一方面,渔夫在儿子跑回去之后,用力要把大鱼拉上来,可是一直拉不动。他怕再用力,会把钓线拉断,便干脆脱光衣服跳进湖里抓鱼。当他潜入湖里搜寻时,才发现原来钓钩是被湖底的树枝勾住,根本没有钓到大鱼!

他很懊恼,伸手想拨开树枝时,不料被反弹回来的钓钩刺伤了眼睛。他强忍剧痛爬上岸后,身体感到又湿又冷!而且放在岸边的衣服不知何时被人偷走了,渔夫只好裸身跑回村落求救。

这真是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习以慈悲、布施对治贪念:若能不执着名利、培植福缘,心灵就能了无牵挂、福报绵延。

人到哪里,「业」也会跟到哪里:因此,我们要欢喜地接受一切的境界。佛陀说:「众生共业。」我们若住在好人多的地方,自然能逢凶化吉、减少灾厄;倘若处在一个充满恶念的地方,天灾人祸将会绵延不绝。所以,我们要好好发挥生命的使用权,为社会人群付出良能和爱心,若能如此,台湾便是安全的宝岛净土

金鹅的启示

我们要守住一念心,这念心最麻烦的莫过于「贪欲」。做人本来就要安分守己,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但是贪念一起,行动就由不得自己了。所以,平时一定要好好约束、照顾好自己的心。

佛经上有则故事——有户清寒人家,由于男主人已经病逝,母亲带着三个女儿到有钱人家当奴婢,母女生活过得非常困苦。

有一天,一只全身都是金色羽毛的鹅,突然飞到这母女四人的面前,并对那三个女孩说:「我前生是你们的父亲,我知道你们的母亲要养育你们很辛苦,生活过得很困苦。现在你们可以从我身上拔几根金羽毛去卖,改善生活;每隔一段时间,我会自动来找你们,让你们再拔几根金羽毛去卖,这样你们的生活就能很安定了。」

她们听了金鹅说的话,深感惊讶,心里也十分高兴!于是,母女四人便动手拔了几根金色羽毛,然后拿到市集上卖,得了不少钱。从此,这只金鹅三、五天就会飞来一次,因而大大地改善了她们母女的生活。

经过一段时日之后,母亲对三个女儿说:「人心都靠不住了,何况是禽类的心呢?虽然这只金鹅每隔三、五天就会来一次,但是不知道牠什么时候会停止?哪一天牠如果突然不来了,我们的生活就会有问题。因此,等牠下次飞来时,我们把牠全身的金毛都拔光卖掉,多储存些钱,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定。」

隔天金鹅飞来时,母女四人果真把牠的羽毛拔得精光,金鹅没有了羽毛无法飞走,女孩的母亲便把牠关进一只笼子里饲养。不久后,这只鹅的毛又长了出来,但不是金色的羽毛,而是一般白色的鹅毛,因此也无人问津了。

其实,物资只不过是帮助我们维生而已,只要够用就好,不要有非分的贪念,否则往往会贪小失大,那就后悔莫及了。

白毯与骆驼皮

我们在分分秒秒间,要把心照顾好;一切的行动要谨慎、守规矩,如此,生活才能平安。例如:「骑机车要戴安全帽」的交通规则,不用等政府强制执行,自己平时就应该要遵守,以保障自身的安全。

大家想想:路上的车辆那么多,骑机车若没戴安全帽,万一出了事,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佛陀曾以一则譬喻来教诫弟子——有一群生意人,经常到远地采购物品回到国内贩卖,由于途中必须经过沙漠,因此商队出去,一定要结伴而行比较安全。

有两位商人在外地采购好所需的东西后,便将物品放在骆驼的背上,走了一段路后,有只骆驼突然倒地暴毙了。他们心想:距离家乡的路程还很遥远,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商量:「如果要从死去的骆驼身上取回代价,只有把牠的皮剥下来拿去卖,这样损失会比较少。」因此,他们决定将骆驼的皮剥下来。

两位商人就跟随行的工人说:「我们要坐车先走,你将骆驼皮剥下来后,要好好保护它,记得不能淋到雨或沾到水哦!」因为沙漠的天气变化莫测,所以两位商人才会如此交代。

商人离开后不久,天空忽然下起雨来。工人想起主人的话:骆驼皮不能淋到雨,就赶紧用十分值钱的白毯盖住骆驼皮。结果白毯被淋湿、弄脏了,连骆驼皮也一样弄湿了。

佛陀讲完譬喻,向弟子们说:「这是不是很愚蠢的行为?白毯就像我们的戒行,修行要守好戒律,就如那个工人必须顾好那块价值连城的白毯一样:而那件骆驼皮,是比喻人的贪得无厌。骆驼载着东西到沙漠突然死了,主人还要剥牠的皮,就为了贪那张皮,竟牺牲了珍贵的白毯。」

人生的抉择,都在于一时的心念,我们要把心念照顾好,不要像飙车一样,事事随着潮流狂讽,逞一时之快。若能如此,人生道上就会很平安。

献给阎罗王的钱币

有一位暴戾无道的国王,为了使皇宫更富丽堂皇、国库有更多收入,就处处压榨人民、课重税,因此人民的生活都苦不堪言。

数十年后,国王渐渐衰老,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有一天他在病榻上,想着自己这一生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是否有好的政绩?

经过仔细反省,国王不禁生起惶恐之心——我这一生并没有为人民好好施政,死后一定会堕入可怕的地狱,这该怎么办呢?我看还是多带一些宝物献给阎罗王,请他善待我。于是,他下令全国人民献出金银财宝,不得私自留存。

当时,有位少年认为国王如此贪得无厌,一点也不为人民的福祉着想,决定挺身而出劝谏国王,让他从迷信中觉悟。这位少年对母亲说:「记得当年父亲将过世时,口中衔着钱币,说是要献给阎罗王。我们现在去开棺,看看是否还在?如果还在,就将它取出来献给国王吧!」母亲想想,皇命不可违,况且钱对亡者也没有用处,于是答应了儿子的提议。

少年开棺后,发现父亲的身体已化成一堆白骨,但钱币还在棺中,便将钱取出来,亲自送到国王的面前。国王觉得这枚钱币看起来好像被埋过后再拿出来,怀疑少年家中还埋藏了许多财宝,就问他:「你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老实说出来!」

少年说:「那枚钱币,是从我父亲的棺木中拿出来的。当年我们让过世的父亲衔着钱,想让他带去献给阎罗王。」国王听了,问:「难道阎罗王没收到你父亲的钱币?」

少年回答:「人一旦过世,什么金银财宝、官禄爵位都带不走,这就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国王听了,心中感到很惭愧,急忙问少年:「我以前并没有好的政绩,这趟人生即将到了尽头,我该怎么办?」

少年说:「陛下,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懊恼,现在行善还来得及。如果您能多为国内贫穷苦难的人着想,那么您的业就会清净,善的种子也会发芽。」国王听了少年的话,觉得颇有道理,随即打开国库,将钱财布施、救济贫困的人。

与人相处也是一样,要结好缘,就要先付出爱、为人群谋福利,这就是在「耕福田」。但愿每个人都能好好地把握「与人结好缘」的时刻!

守财奴的领悟

佛世时,有位富翁十分爱钱,对身边的人都怀有疑心,比如:怕太太藏私房钱、怕儿子在外交了坏朋友,钱财会被骗走等等。因此,他对钱财管制得很严。

后来,他的妻儿、亲戚都因受不了而一一离去,甚至连佣人也走了,庞大的家园就只剩下他一个人,日子过得非常不快乐。不久,他就病倒了。

佛陀知道后,便去探访这位悭贪的富翁,为他开导人生的道理。佛陀慈爱的言行,让这位病苦、无助的老人非常感动——因为已经很久没有人如此亲切、慈祥地和他说话了。

他恭敬地说:「佛陀,我全身都是病,恐怕不久将会离开人世。」佛陀说:「你的身体没有病,但心病却不是世上的医药可以医治的。」富翁问:「佛陀,我到底得了什么病呢?」佛陀说:「你要医好这种病,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你内心深处的爱发掘出来。」富翁听了,心头一颤!

佛陀离开之后,他静静地思索,终于领悟到:当我生病时,我最爱的东西能为我做什么呢?我的妻儿和亲戚,都是因为我没有给他们爱才会离我远去。这样的人生,多苦啊!

他赶紧派人把他的妻儿找回来,并对儿子说:「我终于想通了,一个只会守着钱财而不会运用的人,是天底下的大傻瓜。现在我给你三千贯钱,如果你能善用它,我就把所有的产业交给你。」

他的儿子向来用钱都很不自由,现在忽然拿到这么多钱,一时也不知该怎么用。后来他想到:缺少物质的人生是如此痛苦,我要把这笔钱拿去最贫穷的地方,帮助孤苦无依的贫苦人家。

于是,富翁的儿子为孤苦无依的老人们找了一个安居的处所,让他们得以赡养终老;有病的人给他们医药;没衣服穿的人就给他们衣服。他将那笔钱,全部布施给最贫穷的人家。

钱用完后,他回家向父亲报告一切。富翁听了,满心欢喜地说:「从前一有钱进来,我只是把数目点一点,高兴钱又增加了;从来不知道将钱好好地运用之后,会是这么令人快乐的事,「慈爱」是如此地美好,它已经治好我全身的病。」果然,他的病不久就不药而愈。

世间人因为欠缺「爱」,生活才会过得不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付出一分爱,人生自然充满喜悦与幸福。

守财狗

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固定以一小段的时间来训练,慢慢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

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施教、化导众生;在佛经里面,佛陀也常提起众生前世今生的事例,作为教导我们的教材。

有一次,佛陀从杜提长者的门口经过,探头一看,这位长者不在家,但见长者家富丽堂皇,所用的东西都很高级,还在大厅旁放着一张可以半靠半躺的椅子。

长者家中养了一条狗,他非常宠爱这条狗。平时大厅的躺椅一般人不可以坐,但是,这只狗三餐都会爬上这张椅子吃饭,他们甚至用漂亮的碗装着很好的食物喂牠。

佛陀经过时,刚好狗在吃饭,这只狗看到佛陀走近了,就从椅子上跳下来,凶狠地一直吠,使得佛陀没有办法靠近。于是,佛陀对着狗说:「你的贪、瞋、痴念还不去除,过去生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这分习气真难断啊!」然后就转头离去。

狗听了这些话,就闷闷不乐地趴在地上。没多久,杜提长者回来了,这只狗不像平日般欢喜地前后缠绕着主人,仍然趴在地上不动。连主人叫牠,牠也不理,看起来很不高兴的样子。

于是主人就问佣人,是谁得罪了牠?为什么牠不高兴?佣人就向主人报告,刚才佛陀来过,这只狗从椅子上跳下来大声吠叫,佛陀讲了几句话,牠就安静下来,连饭都没有再吃。

长者爱狗心切,马上去找佛陀询问:「您从我家经过,为什么骂我的狗,让牠闷闷不乐呢?」

佛陀回答:「我只是提醒牠,并没有骂牠。这只狗过去生是你的父亲,所以你开心牠,牠喜欢你,这是很正常的事。」杜提长者听了,心中难免生疑,于是再问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牠前生是我的父亲?」

佛陀说:「在你小时候,你父亲怕财产失落,所以埋藏一些金子和财物;因为他执着的念头很重,死了以后,还不放心这些金银财宝,所以回来投胎到你养的母狗胎内,一出生牠就特别爱你,也没有离开前生所坐的地方。你若不相信,可回去问牠,过去所藏的财物在哪里?」

长者回到家,他摸摸这只狗,蹲下来对牠说:「你前生若真的是我父亲,就带我去你埋藏财物的地方。」

结果,这只狗就在大椅子底下不停地嗅,并且用爪子一直扒。长者看到这只狗的举动,半信半疑,于是叫工人移开椅子下的地砖,然后慢慢地挖掘,果真掘了一尺深就发现许多装着金银财物的瓮,还有珠宝箱!

长者看到这些东西时,不禁泪流满面地说:「心念的执着实在很可怕!父亲为了守这些财物,竟然在往生后,还投胎成为一只守财狗!真是可怜、可悲、又可怕!」

这个小故事是要警惕世人——人若不好好地控制心念,一旦执着心深植了,这分习气不只会在今生养成,还会带到来生。执着、爱染就像一条绳索;贪念,就像一条锁链,即使将来舍了这个身体,还是会被这条链子锁在烦恼的业障里。所以,学佛要自我训练,洗除染着的习气,锻炼出自我超越的定心。

学佛、念佛是为了学佛陀的自在解脱,学佛陀的爱心、舍念……,把不好的习气洗掉,把好的观念、行为建立起来,才能拥有一片清净无染的心地。

巧思妙答

平时待人接物一定要用心,不能有自大、食古不化的心态;如果面对当下的一切境界都能用心,就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有位家财万贯的富翁,很担心在自己往生之后,三个儿子无法妥善运用这些钱财。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把三个儿子都叫过来,告诉他们:「我想把家产交给你们当中最有智慧的人,所以要做一项测验——我给你们每人一笔相同数目的钱,看你们如何运用这些钱,让仓库能装满东西。」

于是,三个儿子带着父亲给他们的钱离开家门,各自寻找能装满仓库的东西。大儿子看到路旁有一棵大树,心想:这棵大树如果砍成一段段的,一定可以装满仓库,大儿子就用那笔钱买下大树,雇请工人砍伐后运回家。

二儿子看到稻田旁堆积了许多稻草,认为那些稻车一定能装满仓库,于是,他就用那笔钱将稻草全买了回家。

小儿子则用心思考:如何花最少的钱来达成目的?结果,他只花了几块钱买了一根蜡烛回去。他请父亲进入仓库后,随即点燃那根蜡烛,霎时,烛光照亮了整间仓库!父亲看了非常高兴,便将所有的家产都交给了他。

另外,还有一则小故事——有位餐厅老板,想从公司的三位副理中,选出一位来担任总经理。为了测验他们的反应能力,他请三人回答一道题目「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

第一位说是先有鸡,第二位说是先有鸡蛋,第三位则说:「看客人而定。若客人先点鸡,就是先有鸡;若客人先点鸡蛋,就先有鸡蛋。」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反应机灵的第三位副理被升任为总经理。

由上述二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事不要有我执或故步自封的心态,也不要认为自己所想的都没错;最重要的是,要能临机应变,当下的环境如何,就要马上发挥我们的智慧,而智慧要靠平常养成,也就是分秒都不离多用心。

乐善好施的长者

从前有位长者不但家财万贯,而且心地很善良;他觉得与其只有自己享受庞大财产,不如帮助大家,使人人都衣食无缺,因为大开善门,对于遭逢苦难病痛的人,无不付出爱心去救济。

那些被救助的人都对长者既感恩又赞叹,后来长者的名声传开来,不只全国人民敬爱他,连邻国也赞叹他的爱心。

有位天人得知长者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心想:以前我在世间也是乐善好施,所以才能感如天福,命终后往生天堂,但是,这位长者所做的好事胜过我,将来他的福报是不是会超过我?

天人心生嫉妒,打算让长者退失道心。于是,就幻化成一位凡人,来到长者面前说:「你将宝贵的财产布施出去,不会心疼吗?辛苦赚来的钱应该留给子孙,你却不断地布施,有朝一日会把财产花光。」

长者面露笑容回答:「天地万物滋养众生,我的财产若只给一家人享用太可惜了,不如让天下人一起来享用。」

天人佯称:「据我所知,如果勤于布施,将来会堕入地狱!」长者觉得很奇怪——为非作歹才会感召地狱的苦报,布施行善的人,怎么会堕入地狱?天人见长者不信,便幻化出地狱的景象,告诉他:「你看!这些在地狱中受苦的人,以前都是在世间布施的人,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去问他们。」

长者向前问其中一位说:「你为什么会堕入地狱?」这人为了迎合天人,便回答:「如他所说,我以前常常布施财物帮助别人,因此死后堕入地狱。」长者又问:「接受你帮助的那些人呢?」「他们都往生天堂了。」

长者欢喜地说:「让人人幸福是我的心愿,既然受帮助的人都能往生天堂,只有我一个人堕入地狱,实在不算什么,我还是很高兴!」

此时长者的神态诚挚而感人,天人受到很大的震撼,内心既感动又惭愧,地狱的景象也消失了。

他恢复天人的身形,对长者说:「之前我告诉你的话,都是我一时起了嫉妒心,想要动摇你布施救济的心念而颠倒因果的谎言。事实上,行善能得天福,而你这分「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心怀,修得的境界更胜过天福,是无限清净光明的菩萨境界!」

菩萨道遥远漫长,走在这条路上,有时受人感恩、尊重,有时难免受到嫉妒、毁谤,这一切都必须以清净的智慧与坚强的毅力去面对,否则心随境转,极易退失道心。

恒常保持初发的善念——单纯与虔诚的心,不受人事是非污染,是修行最重要的事。希望大家时时守住清净的本性,受人赞叹时,不骄傲自大;受人毁谤时,也不退转道心,这才是真修行。

富者之仁

有位勤政爱民的国王,有一天出宫巡视人民的生活。一到城中,他放眼望去尽是漂亮的楼房和热闹的市集,心想:我的国家真的很富有,百姓也都过得很好。

但是,再往城外、愈接近乡下时,所看到的景象差别就愈大。城外尽是老旧、颓圮的寮舍,甚至有人住在树下或窝在别人家的墙边,过着乞食的生活。

国王就问大臣:「为何这么多人无家可归?这么贫穷?」大臣答道:「国王,富者自富,贫者自贫,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国王听了之后,每天很用心地思考这个问题。

有一天,他召见国内的富翁,想劝他们将部分财产捐出来救济贫困。很多富翁得知消息后,认为这会让他们有所损失,也没有人愿意自动奉献,唯有一位长者,十分安然自在地来到国王面前说:「国王,我的财产不少,有形的财产十亿,无形的财产有三千亿。」国王听了,大感惊讶。

长者继续说:「有形的财产是取于贸易、人民和国家。而无形的财产中,第一千亿是我心中有佛陀的庄严形象;第二千亿是我口中有佛陀的教法;第三千亿是我将有形的财产布施给贫困苦难的人后,心中所得到的欢喜,自在和安心就是我的无形财产;今天我很高兴捐出一部分的财产,免得放在身边造成烦恼。」

国王问:「为什么财产放在身边会有烦恼呢?」长者说:「有形的财产是「五家共有」的——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子孙,还有水、火等等灾害,都会耗损财产。如果无法了悟「世间财」的变异无常而汲汲营求,就会烦恼丛生。所以,我很高兴国王要将我的部分钱财归入国库,拿去救济贫民。」

这时国王领悟到: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物质还实在,于是决定不强制征收富翁的财产。他认为强制富翁捐出财产,会让他们惶恐、不悦;唯有启发富翁的爱心,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付出、帮助贫困的人,同时辅导贫困者自立自强,这才是最好的「教化」。

人生的苦乐,的确只在一念之间。贫困的人若能淡泊知足,自然能安贫乐道;而富有的人若心中有大爱,便是富中之富的幸福人生。

大爱篇:智慧之泉

大爱无国界,慈悲无远近;要净化人心,祥和社会,

唯有以大爱凝聚善业,天下才能无灾无难。

培养大慈悲心

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念大慈悲心,因为大慈悲心是燠热人世的一股清凉剂!现代的社会如此紊乱,唯有「大爱」才能治理恶浊的社会现象。

《杂阿含经》里有段记载——佛陀在舍卫城祇园精舍时,有一次对身边的弟子们开示:「比丘们!如果有一把经过千锤百炼、十分精锐的利剑,可否用手将它磨钝或拉弯呢?」

比丘们面面相觑,觉得佛陀的譬喻很奇怪。有位弟子就回答:「佛陀!这是不可能的事,手是血肉之体,怎么能将利剑折弯或磨钝呢?」

佛陀说:「对!这的确是不可能。然而,要培养爱心和大慈悲心,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修持,这分爱心才能坚固。有了坚固的大爱,就不怕境界的考验,就像一把经过千锤百炼的利剑,手无法使它弯曲一样;而「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毒念也就不会生起,具有大慈悲心的人,不会被任何逆境所击倒!」

学佛,最重要的是要去除贪、瞋、痴。凡夫很容易对境生心,一遇境界,大爱的心念就会受到动摇,而被贪瞋痴所取代,所以,「慈悲心」的启发,对修行者来说非常重要!

除了要有慈悲之心,还要蕴涵智慧,才能让心中不生起毒念。现代的社会不能安静,就是因为有种种不正之念;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摩擦,也是由于心念的自相矛盾,如果每个人都能培养慈悲、智慧,就能平息乱象,消弭自我的矛盾。

静思语教学成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话,虽然连小孩子都会背诵,可是它的道理很深。

「慈济教师联谊会」的教师们及「慈济儿童精进班」的班妈妈,为了启发孩子的善心,就将《静思语》运用在教学中,孩子们不但喜欢背诵,并且应用在生活里。

曾有位十一岁的小菩萨说,他在学校上课时,有位同学突然举手告诉老师:「我肚子很痛,我要去厕所!」老师就说:「你赶快去吧!」那位同学很快地跑到厕所,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仍没回来,于是老师请另外一位同学去看看——原来那位同学还来不及如厕就解在裤子里,因此躲在厕所不敢出来。

同学回来报告老师后,老师问:「哪一位同学愿意去帮忙他?」这位十一岁的小菩萨就举手说:「老师,我去!」他先去厕所了解情况,之后又回来向老师借香皂和水桶,然后提水给厕所里的同学,告诉他:「香皂和这一桶水让你洗身体,你把裤子丢出来,我帮你洗。」然后他在水槽里把那件沾满粪便的裤子洗一洗,洗好后晾在栏杆上。

等同学洗好身体、穿上外裤出来时,小菩萨拿了一个塑料袋给他,说:「你的裤子我帮你洗好了,但是可能没有洗得很干净,等一下你可以把裤子装在袋子里,带回家给妈妈洗。」

老师赞叹这位小菩萨时,他回答说:「没什么嘛!为善要及时啊!」「为善要及时」是《静思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就应立即伸出援手。

小菩萨回家后告诉妈妈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妈妈听了马上责备他:「你怎么可以去洗那么脏的裤子?」孩子看到妈妈变了脸色说:「那没什么啊!只是帮忙人家,我们为善要及时呀!」

这位妈妈听了,顿时觉得很惭愧,因为她常常听师父说《静思语》要用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当孩子实践静思语的精神去帮助同学时,她却生气地责骂孩子,所以立刻改口对孩子说:「乖孩子!你做得对,妈妈很惭愧!」

我听班妈妈提起这件事,就问:「可否把这孩子带来让我看看?」隔天那位妈妈果真陪着孩子来了。我称赞小菩萨:「你好乖!」小菩萨却说:「真不好意思,妈妈一直跟人家说。」他妈妈接口说:「那天我真的很惭愧,后来我还打电话告诉他的班妈妈。」

孩子很天真,而且懂得帮助别人,这就是人的本性,多么清净、又有智慧!我们也要学习这分直心与天真,回归清净本性,及时为善。

唯一的观众

人与人之间,应该培养良好的情谊,彼此真诚地相待;如果能以「和颜悦色」、「柔声软语」待人处事,就会让人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关心」,若能时时用诚恳的心关怀别人,则会让人永铭于心。

曾有一则故事——美国一家电视台的舞蹈团,每天都上台表演节目,表演之前必须事先排演、练习,这是他们例行的工作,而且规定彩排时不能让观众进场。

但是,有一位白发皤皤的老奶奶每天都会来到现场,独自坐下,全神贯注地观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缺席过。团员们心想:既然她年纪已这么大了,就随她吧!于是,老奶奶成为彩排时的唯一观众。

团员中有一个女孩,看到老奶奶每天来当忠实观众,而且风雨无阻,内心无比感动。有一天,排练完后,她从舞台上走下来,轻轻地走到老奶奶的面前,很亲切、温柔地拍拍老奶奶的肩膀,出自内心真诚地关怀、问候,并感谢老奶奶每天在台下观赏、鼓励他们。

老奶奶是一位孤单、无依无靠的老人,有这么一位可爱、善体人意的女孩来到身边,给她殷切的关怀及温柔的爱,所以老奶奶很高兴、很感恩。之后,她还是每天准时到场观看,并且特别注意那位善良女孩的舞姿。

有一天,老奶奶没有再来观赏彩排,台下少了她熟悉的慈颜,大家的心中都充满疑惑。不久,有位在法院服务的先生,手里拿着一封信、一张保险单,到舞蹈团找这位女孩。他说,老奶奶几天前去世了,留下了一份遗嘱。

内容说:她年轻时也是一位歌舞艺人,但是老来孤苦零丁,没有亲人,所以唯一的生活乐趣是坐在观众席看别人排演,这样就可以回忆起年轻时的风光。

虽然她坐在台下享受美好的回忆,却还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直到有一天,这位女孩走到台下,给她一分温馨的问候,让她感受到亲切的关怀,所以,她决定将遗产赠予这位善良的女孩。

其实钱财并不重要,最令人感到温馨的是,女孩心存一分善念,愿意关心周遭的人。社会上黑暗的角落里,不知有多少孤苦无依的老人,期盼有人关心、照顾,我们应伸出温暖的手,抚拍他们的肩膀、握握他们的双手,表达真心的关怀,即使只是一句问候,对寂寞的老人家来说,是多么受益啊!

总之,无论面对任何人,我们都要勇于「表达」一分真诚的关怀,不要只放在心中,应表现于行动上,这样才是真正幸福、有意义的人生。

可爱的老人

前一阵子我在高雄,看到一位可爱又可敬的长者,今年已八十高寿,他的身体很硬朗,精神抖擞、声如洪钟,而且为善不落人后,他就是令人赞叹、具足智慧的「发心菩萨」——陆老先生。

陆老先生是一位退伍军人,一生忠于党国、保家卫民,随着军队跑遍大江南北。他来台湾以后,虽然没有结婚,但认养了一个小孩,他将全部的心力放在孩子身上,以爱心、耐心抚养、教育他,如今这孩子已成家立业。

以前陆老先生服务于高雄荣民总医院时,看到很多孤苦无依、贫病交迫的人,亟需大家的关怀,所以当他六十五岁退伍之后,即发心留在医院当义工。身心轻安、一无挂碍的他,付出大爱与时间,天天满心欢喜地服务人群,并且加入银发族的义工团体「长青服务团」,诚挚地为老人们服务。

有一次,他看到劳工及妇幼医院的公园里杂草丛生,于是就自动前往整理,不仅将公园清扫得干干净净,连花草树木也修剪得非常整齐美观;而且他也经常到妇幼医院当义工,每天都将时间安排得既紧凑又充实。另外,他每周利用一天的时间,为慈济做资源回收工作,他的身手矫捷、体力充沛,做起事来常常让年轻人望尘莫及。

六月底,他老人家由委员陪同来到慈济高雄分会,同时带了一笔为数不少的善款来捐赠。我问他:「您怎么有这么多钱呢?」他回答:「儿孙们都已经能自立,我平时生活又简单,钱留在身边也没用,交给慈济最放心了,因为师父会好好地运用它做四大志业,普济天下悲苦的人。」

他又说:「我经常阅读慈济刊物,最喜欢看月刊中的<随师行记>。」我笑着说:「我走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陆爷爷开心地说:「我的心跟着您。」他还说,在他往生后要捐大体给慈济医学院,作病理研究之用,做到真正的遗爱人间。

看他满怀欢喜,真的是好快乐!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三餐都是吃开水烫过的蔬菜而已,不添加任何的调味料。他说:「像我这样就没有生病的机会,也没有生病的理由。」

陆老先生实在是一位豁达、喜舍的大智慧者。我常说:「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陆老先生能善用人生的使用权,不让时日空过,而且秉持一念真心,无所求地付出大爱。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唯有如此才能身心健康,时时充满喜悦、快乐!

以大爱化解悲情

学佛的人要有充分的慈悲与智慧,「待人要退一步,爱人要宽一寸」,不论处在何种逆境,都要时常保有宽厚的胸怀。

慈济有位工作同仁的母亲骑机车时和一位学生相撞,虽然立即送医急救,但因脑部严重受创,医生宣布为脑死,只能靠仪器维持生命。

这位同仁十分悲伤,但却能以「大爱」和「智慧」来处理这个意外事件。她请朋友帮忙联络这位学生,见面时她一再安慰对方:「不要害怕!我已经跟警方解释,可能是我母亲骑车不小心,你要安心读书。」

当时我出门在外,听到此事很感动,因为这位同仁能抱持大爱的精神来待人处事——她了解生命无常,意外事故既已发生,母亲已回天乏术,再怎么追究、计较都于事无补了。更难得的是她考虑到对方的恐惧感,所以忍住自己内心的悲痛,亲自去安慰他,何其宽容的心量!

她坚持不再追究责任,但有些亲友却一直愤愤不平地说:「你妈妈已经脑死了,怎能不要求赔偿、不追究呢?」大家纷纷指责她。但是她觉得赔偿再多的金钱,母亲也无法康复,所以她以慈悲与理智来圆满这件事。

几天后,她母亲往生了。静思精舍的常住师父及她的同事,陪她把母亲的遗体送回家;花莲的慈诚队、委员及工作同仁,则协助她办理后事。世间有几人能突破现实的逆境?又有多少人能了悟生命的无价?真的很难!而年纪轻轻的她却能看得开、做得到!

她的家境清寒,爸爸多年前就中风了,弟弟还在读书,经济来源就靠妈妈做小工和她的工作所得来维持。如今母亲不幸往生了,家庭的重担将落在她一人身上。尽管如此,她还是一点都不计较,又能关照肇事者的心理压力,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一般人通常因为生活平安无事,听到感人的事,总会觉得很感动,可是一旦不幸的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心念就会混乱。而这位同仁在慈济花莲本会工作,长期耳濡目染,看到、听到很多感人的事迹,所以她能透彻人生苦空无常的真理,并且以无比的毅力突破逆境,真正是位力行菩萨道的智者,的确十分难能可贵!

其实,学佛就是要学「大爱」的胸襟,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教我们要临危不乱,以宽大的心来待人处事。唯有时时勤修「戒、定、慧」,净化「身、口、意」三业,才能发挥良能,实践经典的义理,体悟透彻的智慧。

有爱的人生

曾看到一则新闻:有位现役军人强暴了一名小学生。他被逮捕到案时,记者问他:「你难道不知道现役军人犯下这种罪,刑责会很重?」他说:「我知道这种罪受军法审判,是唯一死刑。」「既然知道,为何你还要这么做?」「因为我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而铸下大错。」

这叫做「业力」,它看不到,但就好像一股气的存在。为什么会有业力?这是因为众生的爱心没有被启发出来,如果心中有一股大爱的力量产生,就会有定力,不会做不该做的事。有句话说:「一善破千灾。」若心中有善念,这股力量产生之后,恶业自然就会消灭。

现今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甚至有杀父害母的逆子,为何他会如此心狠手辣?就是因为欠缺感恩心和爱心,当一念心被无明遮蔽时,往往会做出许多令人终身遗憾的事情。

反观慈济世界会让人比较安心——印度尼有位女孩,要动心脏手术,需要大量输血,当地的慈济人一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就有十多人跑去捐血。对方十分惊讶地问:「你们不是印尼人,为什么这么热心?你们是不是有什么要求?」慈济人回答:「我们别无所求,只是想救人而已。」

这分大爱的精神,令当地人十分感动。但是,印尼仍有种族歧视、宗教对立的问题,这是因为缺乏互爱;如果人人肯付出爱,互相尊重、心存感恩,哪会有排华的事件发生呢?

我常说:「人如果活在没有爱的世界里,实在是最不幸的人生;最幸福的人生,就是活在有爱的世界。」这分爱是指清净的大爱,有大爱的心,不论在任何环境,都会有清净而美丽的境界。

人间菩萨

有「爱」的人生最幸福,但是有时爱也会带给人痛苦,让人堕落,唯有运用智慧,将大爱普及天下众生,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人生的价值在哪里?难道只在于衣食住行上,凡事只想到自己的欲念享受?如果把人生界线定位得这么狭隘,生命就很没有价值,也十分渺小。我们应该将生命的意义扩大、提升价值观,将自私的心念转化为拥抱众生的大爱。

慈济人曾前往印尼办义诊,在义诊中,看到一位才三十多岁的妇人背部长了很大的肿瘤,据说这颗瘤在她身上已经有二十多年,但家境贫穷,没钱接受治疗。

她的先生于两年前往生,留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平日靠帮人家洗衣服维生。慈济人去当地义诊时,发现这位妇人,就陪她到医院检查。医师检查之后表示,可以开刀割除;但由于她的身体太虚弱,必须先把身体养好才能动手术。从那天开始,慈济人经常煮东西为她补身体,不久之后,她终于可以接受开刀手术。

动手术那天,慈济人前往医院探望,问她:「快要开刀了,你会害怕吗?」这位妇人很坚强,露出笑容说:「我不会怕!我已经等了二十多年了,好不容易等到这一天,我心里很高兴!」

手术进行了将近七个小时,结果非常成功,顺利取出她身上的肿瘤,在开刀这段漫长的时间中,慈济人都没有离开手术房。由于这位妇人个性很乐观,恢复的状况十分良好,隔天便转到普通病房。

从这位妇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悲苦;再看看慈济人,虽然与这位妇人非亲非故,却能发挥清净的智慧,付出心中的大爱,这群「人间菩萨」多可爱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分清净的智慧,若人人都能将这分「智慧之爱」发挥得淋漓尽致,人间就会充满温馨与和乐,这才是可爱的人生。

大爱弭千灾

前阵子是台湾的梅雨季节,天气不是很好,这种气候上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人生的无常。普天之下,有的地方需要雨水,有的地方却是因雨成灾,人生实在是难以尽如人愿。

像阿根廷与巴西是邻近的两个国家,但是在阿根廷的北方,大水成灾,造成很多灾民流离失所。由于飞机无法降落灾区,当地的慈济人从侨居地到灾区协助救灾,距离非常遥远,开车大约要将近三天的车程。

在巴西北部却因长久没下雨而干旱成灾,能吃的东西都已经吃尽了。那里的居民后来竟靠着吃仙人掌维生;若没有仙人掌,就抓四脚蛇来果腹,勉强维持生活,有些地方甚至断粮断食。某些政客便趁机煽动民众行抢,以致演变成社会暴动。

谈到社会暴动,就想到印尼,印尼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天然资源堪称富饶。但是,许多社会问题的错综复杂与政治问题,使得印尼的贫富日益悬殊——富人更富有,穷人则穷到家徒四壁。再加上金融风暴的影响,造成整个社会的秩序都乱了。

巴西为何会有干旱?因为当地的雨林都被砍伐得相当严重,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变化,宇宙天体一旦被破坏,循环就会失序,天灾便会接续不断。但是,你能说它是天灾吗?我常说天灾都是出于「人祸」,因为常是人祸在先,天灾才随之而来。所以,真正要「救世」,必须先「救心」。

人心既然能造成祸端,也一定能平定天下。人心若能平齐和合,将「爱」与「和」结合起来,相信灾难自然会慢慢平息,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营建人性之美

立足台湾、宏观天下,我们要好好惜福——生在台湾,可以天天付出,而且付出得非常欢喜;但是大家可知道,地球上的某些角落仍有人难以度日?

一九九八年,南斯拉夫的族群战争,造成该国科索沃省数十万名阿尔巴尼亚裔人沦为难民。战争让他们疲惫而茫然,彷佛活在人间炼狱。几百年来,他们住在这块土地上,哪里会想到有这么一天?只因少数人残酷的「种族净化」观念,竟使他们的生活及家庭完全变异!

另外,马来西亚前些时日爆发人畜共通疫病,有近百人往生、两百多户猪农的生计陷入愁云惨雾之中,九十多万头猪只遭到扑杀。回想几年前台湾的「口蹄疫事件」,也发生同样的状况。不论猪只有没有病都一律被扑杀,真是惨不忍睹。

我们的爱要很普遍,不只要爱人类,也要庇护动物。从猪只集体被扑杀,可以想见人类的残酷;而人类也有集体屠杀的现象,像现在南斯拉夫的种族战争和以前中国的「南京大屠杀」。为什么要种族斗争?为什么发动空袭?战争、屠杀……,不都是滥杀无辜吗?

人性可以往恶的方向偏离,也可以往善的方向努力,这都只存乎一念间。如果人人的每一念心都是以「爱」为出发点,这个地球不是很美好吗?在宇宙间,我认为地球是最漂亮的星球;有山、有水、有美好的环境,假如能再加上人性之美的互动、互爱,不就像是一处极乐世界吗?

我们应该要好好惜福,努力净化人心,让社会时时充满祥和、光明,没有争端。当然这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期待人人能去除贪心、瞋恨心,重建人性最美、最清净的美好境界。

散播爱心聚福业

佛陀说:「人生无常,国土危脆。」看看最近的天灾、人祸,真是令人忧心忡忡。

现今年龄六十岁以上的人,对于二次世界大战应该还有印象——遇到空袭时,会有警报声通知大家赶紧躲进防空洞。可是现代的战争,用的是计算机操控,不仅没有空间及时间逃难,即使躲入地下深处也不一定能得到庇护,这种原子及核子的战争,毁灭力实在非常可怕!

一九九九年四月间,因种族问题所引发的南斯拉夫战火,已使数十万的科索沃人民被迫离开家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人间的悲剧多么令人心痛!同样是人,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何必分什么种族呢?

佛经记载:在末法时期,世间有「刀兵、饥馑、瘟疫」等三灾。第一是刀兵劫。大王国家战争,中至种族屠杀,小至社会人心道德沦丧。二十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三次世界大战什么时候会发生?没有人知道,也许随时一触即发,大家要心生警惕啊!

第二是饥馑。就如北韩,由于粮荒严重,人们将野草晒干、磨成粉后,再和着玉米粉煎成饼当食物;其它贫穷国家,有人在垃圾山里寻找衣食,夜晚以纸箱作为被窝。反观我们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台湾,应该要时时怀有感恩心。

第三是瘟疫,就是传染病。现代人的营养足够,医疗资源也很丰富,十分注重传染病的防范与扑灭。记得多年前的卢安达,因种族争战造成难民潮,接着由于卫生不良,曾引发传染病。

「刀兵、饥馑、瘟疫」这三种灾难为何会发生?都是「人心」混乱造成的。佛陀说「众生共业」,恶的共业会变成灾难,善的共业则会变成福报。因此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发愿要净化人心、祥和社会,提倡人人付出一分爱以凝聚善业,如此,天下才能无灾无难。

天底下苦难人这么多,灾祸又不断。我们要立足台湾,就应放眼天下;大爱无国界,慈悲无远近,我们应赶紧去做救人的工作,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希望人人的爱心能「动」起来,凝聚成一分大爱,形成吉祥的福业而化解未来的灾厄。

慈悲护生灵

有一则真实、感人的小故事——有个小男孩,与父母、祖母三代同堂,居住于纯朴的小乡村,他们家附近有一座佛寺。这孩子个性憨直,反应比较迟缓,他的妈妈以爱心来抚养他、以菩萨的智慧教育他,耐心地陪他一起成长。

在学校有些不懂事的同学会嘲笑、欺负他,每次看到他都会喊着:「呆子来了!呆子来了!」尽管同学作弄他,他都不愠不火,只是远离他们,自得其乐地玩游戏。

他特别喜欢捡拾一些小东西、石头……,装满口袋带回家,甚至放在枕边陪他入眠。妈妈知道他有这个习惯,每天放学时就开心地问:「你口袋里有什么东西?」小男孩都会乖乖地取出,让妈妈将口袋清理干净才进屋。

有一天妈妈同样地问:「今天口袋里有什么东西吗?」小男孩竟然护着口袋,往后退了几步,不肯让妈妈看。妈妈再问一次,并且把手伸进口袋,结果摸到一团软软的东西,她吓了一跳,就问孩子:「到底放了什么?赶快拿出来!」孩子流着泪,小心翼翼地把牠捧出来。

原来是一只刚脱壳、眼睛尚未睁开的小鸟,小孩在树下捡到的。妈妈看着儿子说:「不要弄痛小鸟哦!不能杀生,赶快送回去放生,让小鸟自由地生活。」孩子点点头,当他正要转身时,妈妈叫住他说:「等一下,你的衣服有破洞,先把衣服脱下来,妈妈帮你补一补。」

她一针一针地缝补,心想:不如将衣服的口袋缝合,儿子就不会再乱放东西了。当她忙完之后,回头叫儿子,却不见踪影。她纳闷地想:孩子没穿上衣,会跑到哪里去呢?过了一会儿,婆婆从寺院回来,一进门就说:「今天是浴佛节,你为什么让孩子光着上身去佛寺呢?」

她想不透儿子为何没穿上衣就跑到佛寺去,于是赶紧寻找着爱儿。走到屋后时,听到仓库里传出声响,她轻轻地走过去,悄悄打开门,看见儿子拿着一瓶水,小心翼翼地喂小鸟,还轻声地对牠说:「快点喝,佛祖会保佑你快快长大,才能飞去找妈妈哦!」他不断地对小鸟说话,又细心地一滴一滴喂牠喝水。原来这是取自佛寺的甘草水(浴佛节的浴佛水)。

妈妈看了很感动,难得憨直的儿子懂得爱护生灵。她很欢喜、轻轻地走过去,对儿子说:「喂好小鸟后,记得赶快来穿上衣服哦!」她决定把原本已缝合的口袋拆开;因为小小的口袋,可以装满儿子的爱心,让儿子善良的本性有自然发挥的空间。

小男孩天真善良的赤子之心,拯救了一只小鸟的性命。「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善良的本性、慈悲的心,我们都应该回归这分清净、纯善的本性,更要勇于付出爱心——尊重万物、爱护生灵,方能展现可贵的人性之美。

孩子,你怕痛吗?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行、住、坐、卧,时时都不离佛法——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或是简单的几句话,只要肯用心,都能受用无穷。

佛世时代,为了将佛法普及大众,佛陀常常因材施教,尤其在简单的言谈对答中,便能赋与教化的功能。

当时僧团以托钵维生,有一天,佛陀从精舍至王舍城托钵,在返回精舍的途中,经过一个小小的湖泊。有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在湖边快乐地嬉戏玩耍,佛陀就停下脚步,站在湖边观赏。

忽然间,有个孩子很大声地喊:「抓到了!抓到了!」原来他手上抓了一条鱼,只见鱼儿不断地挣扎,其它孩子看到了也都围过来,争先恐后地抓着玩。鱼儿离开水后不能呼吸,嘴巴张得很大,鱼鳃不停地颤动、张合,看起来很痛苦的样子……。

佛陀赶紧走过去告诉孩子们:「小朋友,你们怕不怕痛呢?」孩子们回过头看到佛陀,立即同声欢呼:「是佛陀耶!」佛陀亲切柔和地对他们说:「这条鱼在喊——好痛!好痛啊!你们知道吗?」抓到鱼的那个孩子,听到佛陀这么说,赶快回到湖边,轻轻地把鱼放了。那条鱼儿再度回到水中,立即逃遁而去。

佛陀很高兴地向孩子们招招手,他们也欢喜地爬上岸,围绕在佛陀身边,佛陀摸摸孩子们的头说:「你们要记得,如果是发生在你们自己身上,会让你们觉得痛苦的事情,就不可以加在他人或小动物身上;若是不小心做了不该做的事,会使自己也无法脱离苦难,所以,不能做错事啊!」

孩子们听了似懂非懂,不过「不能做错事」这句话,他们都能够明白。佛陀以这几句简单的话,就能启发小孩的良知,让他们回归纯真、清净、善良的本性,这不仅是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更是他的德行身教使然。

疼惜小鸟的白衣人

佛陀曾说:「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哪怕是一条虫或一只鸟,也有其生命的价值。

在印度有个古老的小故事——在某处郊区,有一群工人收工后到树下乘凉。忽然间,他们听到小鸟奋力拍动翅膀的声音;过不久,又听到一阵吃力、哀鸣的叫声。于是,他们就循声过去,看到一只小鸟一直振动翅膀,想要往上飞,却一再地掉落下来,在地上挣扎着;旁边有一群孩子快乐地追逐着牠。

这时,有位身穿白衣的人走过来,身旁还跟着几位随从。这位白衣人走到那群孩子的面前,说:「你们在玩这只小鸟吗?」然后弯下身来,小心地捧起那只小鸟。噢!原来小鸟的脚被系上一条绳子,绳子的尾端还绑着一粒石头,难怪牠飞不起来!

白衣人心生怜悯,打算放走这只小鸟,那群孩子却说:「小鸟是我们的,你不可以放走牠。」白衣人说:「好!我想买这只小鸟,需要多少钱呢?」孩子们一听到有钱可拿都很高兴,就把小鸟卖给了他。白衣人随即轻轻地解开小鸟脚上的绳子,然后放牠飞走。小鸟十分快乐地展翅飞翔,并且在白衣人的头上绕了好几圈;而牠的叫声,也变得十分清脆悦耳。

之后,白衣人对那群孩子说:「你们看!小鸟自由地飞翔、快乐地唱歌,不是很美吗?万物都有其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权利,这就是天地间的生命之美!」说完之后,那群孩子和在一旁看热闹的大人听了都觉得很惭愧!白衣人看到大家都有了惭愧心,心里很高兴;他再次摸摸每个孩子的头之后,就带着随从离去。

等他走远了,大家都觉得这位白衣人看起来不像是个普通人,因为他说的话很有道理。这时,有位孩子突然叫道:「他好像是我们的国王耶!」那位孩子所指的国王,就是「阿育王」。阿育王是一位仁王,也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他常常穿着一身白衣,走入人群、了解民情。

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生命之美,也才懂得要尊重生命、及时付出。不过,只要用心,我们每天也都能尊重生命,享受到万物生命之美。

野生的栗子树

人生需要平和、稳定,世间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也都不能缺少「和」。把心调得和气,对人才会有敬意;彼此互敬,才能互爱啊!

日本有则童话——在某处山林里,生长了一棵野生的栗子树。有一天突然刮起了一阵强风,将已成熟的栗子吹落一地。一群猴子看到了,很高兴地拿了篮子来装,准备带回去和其它的猴子一起享用。

当牠们正在捡拾时,有只猴子就说:「我们捡够了就好,其余的留给狐狸。」因此,牠们只捡了一篮栗子就回去了。

不久,狐狸真的来了,牠看到地上有粟子,也很高兴地捡了起来。捡了一会儿之后,狐狸心想:留一些给鼷鼠吧!于是,牠适量地捡了一些就回去了。过了不久,果然有几只鼷鼠也跑来捡栗子,牠们捡了一阵之后,看看好像没有其它的动物会再跑来了,就将地上的栗子捡得一乾二净。

没想到,后面又来了一只鼬狸。牠看地上已经没有栗子,而街上的栗子还很多时,感慨地说:「为什么我这么慢才来?地上已经没有现成的栗子好捡了。」

这时有只乌鸦飞来,看到鼬狸很失望的样子,生起怜悯心,就飞到树上,用翅膀去晃动树枝,树上的栗子就纷纷掉落下来,于是鼬狸很高兴地把栗子捡回去。动物之间也有这分「和」与「爱」,这是多么祥和的童话世界!

人类却是因为缺少了这个「和」字,以致社会动乱不安。世界需要和平,社会需要祥和,人心需要和气,所以我们在分秒之间都不能疏于调和自己的身心。

祖母的黑痣

有位年轻人虽然辛勤地工作,却总是穷困潦倒。有一天,他经过某个村庄,看到一头母牛刚生下小牛。他心想:如果买下小牛,把牠养大再卖掉,就有经营生意的本钱了。恰巧牛主人正担心母牛若养育小牛,会消耗很多体力,无法好好地工作,就很便宜地将小牛卖给年轻人。

年轻人带着小牛继续走,遇到一位独居的老婆婆,便向她租房间,并约定一段时间过后再付清房租及伙食费。从此以后,慈祥的老婆婆每天供应三餐给年轻人,也帮小牛准备食物。

过了一段日子,年轻人觉得老婆婆每天辛苦地张罗他和小牛的食物,他却必须等到小牛长大才能还钱,实在很对不起老婆婆。于是,他向老婆婆说:「我不能再继续麻烦您了,我想到外地找工作谋生。长久以来承蒙您的照顾,无以回报,就将这头牛送给您吧!」老婆婆说:「好啊!你放心去找工作,我会好好地照顾牠。」

老婆婆像疼爱自己孩子般,将小牛照顾得无微不至。由于小牛全身毛色黑得发亮,又常常跟在老婆婆身边,老婆婆就为牠取了一个奇特而亲昵的名字——祖母的黑痣。

「祖母的黑痣」常与村里的小孩玩耍,和其它的牛只也相处得很和睦,在爱的环境中逐渐成长得强壮、乖巧又聪明。牠常常想着:老婆婆年纪那么大了,还要辛苦地养育我,我应该好好报答她,但是要用什么方法呢?

有一天,一群商人用牛车载了许多货物经过村庄,涉水过溪时,因为货物太重,所有牛车都陷入溪床的软泥,牛只再怎么使力也拖不动。商队里有个人很懂得牛性,他看见对岸有一群牛,就走过去想找一头强壮的牛来拉车,他一眼就发现毛色黑亮、脚力强健的「祖母的黑痣」。

商人问看牛的人可否借用这头黑牛,看牛的人说牛的主人并不在这里。于是,商人便走向「祖母的黑痣」说:「牛啊!如果你肯帮忙拖动那些牛车,我就给你五百贯钱。」牛儿无动于衷,商人又说:「要不然一千贯?」

「祖母的黑痣」听了,轻快地跑向车队,商人将拖车的架子放在牠身上,牠勤快地拖起一辆又一辆陷在溪里的牛车,没多久就将牛车全部拖到对岸。商人用绳子将五百贯钱绑在「祖母的黑痣」脖子上,但是牠好像很不高兴,挡在车队前方,不让车队向前走。商人自知理亏,赶紧再挂上五百贯钱,牠才退到旁边让车队前进。

「祖母的黑痣」就一路跑回家,老婆婆看到牠脖子上挂着那么多钱,非常惊讶地问道:「孩子,这些钱从哪里来的?到底怎么一回事?」

可是牛无法回答,老婆婆跑去问看牛的人,得知事情经过,不禁感动得流泪,搂着牠说:「孩子,你花那么多力气赚来这些钱,我很感恩,也好心疼!」「祖母的黑痣」也亲密地将头贴着老婆婆的脸。

人与万物本应和谐相处,在世间有两种要素万万不可缺少,一是「感恩」,一是「大爱」。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天地万物的赐予和社会人群的协助,所以应当事事感恩、时时感恩,发挥良能回馈世间。

所谓「大爱」是悲悯一切众生,虽然众生的身形各有不同,但与人类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的心情,也都本具清净圆满的佛性。人与人之间常不需言语交流即可明了彼此心意,人与其它生灵也可借由真诚的爱心来传达感情,营造温馨祥和的世界。

感恩与大爱的力量无穷无尽,人生若能具足这两种胸怀,就没有什么难关不能突破;人人都把这光明良善的力量发挥出来,社会必定健全又安定。

修心篇:智慧之光

在人生道上要培养智慧,

必须坚持善行、断除恶行,保持身心清净,

如此,才能成就诚正信实的品格。

团体之美

学佛首先要「照顾自己、尊重自己」。如果一个团体中的每个人都能够自律、自重,不违犯规戒,也没有偏差的行为,就会是一个很美、很和睦的团体。

佛陀住世时,领导僧团精进修行,佛陀对每一位弟子都以平等心来教育,让他们自我成长,大家都依佛陀的教化互相尊重、彼此关怀,当时僧众和睦相处,所以称为「六和敬」僧团。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度化众生,当佛陀渐渐年老时,大家都很关心——将来佛陀入灭后,僧团由谁来领导?佛陀的精神由谁来传承?

当佛陀入灭后不久,有一天阿难尊者到城内,经过其默婆罗门的住处,他看到阿难尊者,就赶紧邀请他进屋,互相寒暄问好。

其默婆罗门很关心佛教的僧团,就问阿难:「尊者,佛陀寂减后,有什么人能代替佛陀呢?」阿难尊者说:「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是创立佛教的教主。我们只是遵照佛陀的教法自我修持,并将佛陀的精神传播到人群中,教育众生,所以没有人能取代佛陀超然的智慧。」

此时,刚好有位大臣名叫雨行,他出巡路过此地,看到阿难在其默家中,就很高兴地进去聆听他们的谈话。

雨行人臣听婆罗门问阿难:「佛教僧团这么庞大,以后将由谁来领导?」就赶紧接着说:「这是全城人民所关心的事!佛法须靠僧众弘扬,佛陀涅盘后,僧团如果没有人领导,那真是令人担心。」

阿难尊者说:「你们放心,僧众奉行佛陀的教化,立定人生的目标;每个人都能依法为师,力行佛陀的教育,佛法就是我们所遵循的准则。佛陀平时教育弟子,皈依「清净自性」,现在人人都依照佛法来施行,在日常生活中守好自己的本分,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大臣和婆罗门听了也颇为赞同。

有句话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虽然佛陀时代距今约两千六百年,但只要人人依教奉行,自修利人,宣扬佛陀的教化,佛法就能永存不息!所以大家要自我鞭策,为社会负起净化人心的使命,爱惜自己,尊重他人。

筑堤济众

学佛要「闻、思、修」,也就是多听闻佛法,并用心思考,而后依教奉行,投入人群、利济有情。

日本有一位悲智双运的修行者——空海大师,当他年近五十岁时,日本遭受大雨侵袭,泛滥成灾;洪水冲毁了堤防,也淹没了许多乡村,其中灾情最严重的地区是空海大师的故乡。

当时堤防被冲毁十多公里,政府派出大批人力抢修,地方百姓为了保住家园,也都全心全力投入护堤的工作。但是,每当水坝泄洪,又溃决成灾。大家有点心灰意冷,力量也逐渐地减弱了,即使有再多的鼓励,还是无法提高士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修好的堤防没多久又被冲毁,负责筑堤工程的大臣,十分担心无法如期完工,于是就和大家共同讨论如何鼓舞人心。当时有人提议请空海大师来帮忙,大臣附议说:「这里是空海大师的故乡,他深得民心,我们赶紧去请他来协助。」

于是大臣亲自到高野山,请求空海大师带领乡民重建堤防。空海大师心想:出家修行是为了普度众生,这道堤防如果没有及时修筑完成,不知还有多少生命遭受威胁、多少家园将受到破坏,所以他毅然决然地答应了。

当他回到故乡时,乡民都很欢喜地迎接他。空海大师说:「保护家园人人有责,我很诚心地和大家共同来修复堤防,虽然大家已经很辛苦了,但为了确保生命安全,我们还得再尽一分心力、一起努力。」

这段话鼓舞了民心,大家都热烈地响应,再度鼓起精神,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地赶工,而且投入的人也愈来愈多,不分老幼妇孺,甚至连孕妇也来参与工程。

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工程终于提前完工。空海大师日夜陪着大家一起工作、流汗、熬夜……,乡亲们都对他非常感恩,空海大师也很感谢大家的努力。在那段期间,他以佛法教化乡民,并教导他们正确的防洪、护堤及引水等方法。

空海大师完成任务之后,即回到高野山进修。几年之后,他的母亲已八十二岁高龄,她很想探望空海大师,大师也体念母亲年老孤单,因此将母亲安顿于山腰的尼庵。当空海大师礼敬母亲时,她说:「我知道你的孝心,我会照顾自己,你不用担心,你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空海大师智慧敏睿、持戒严谨,更将对母亲的敬爱与关怀,化为悲心愿力,普遍利济有情;可见学佛者要能时时发挥大慈悲心,以大爱造福人群,才真正是菩萨道上的修行者!

不饮酒戒

学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坚持善行,断除恶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净,成就信实诚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时,曾带着弟子们游化各地,他们到达一个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见到佛陀都很恭敬。后来当佛陀带着弟子们走出村外,正要朝向拔陀越村的方向去时,这些敬重佛陀的民众说:「佛陀,那个拔陀越村去不得!因为村里有一所修道院,院里盘据着一条毒龙,一靠近就会有生命危险!」佛陀微笑地表示谢意,不过还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随从弟子中,有位善来长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龙的神通本领,他自告奋勇要去修道院伏龙,佛陀默许。于是,善来长老独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内静静地打坐。没多久,毒龙果真出现了,牠口吐毒气要伤害善来长老,而善来长老则聚精会神地持咒,僵持一段时间后,毒龙终于被降伏了。

佛陀及其它弟子随后也来到修道院,佛陀慈悲地为毒龙开示佛法要义及皈依意旨,然后带领一行人回到村里。

村人看到佛陀和一大群人安然无恙地回来,都很高兴地欢呼。佛陀告诉村人是善来比丘降伏了毒龙,大家就到佛陀座前敬礼,并向善来长老行礼,表达敬爱和感恩之意。

村民纷纷表示愿供养佛陀和善来长老,以及僧团大众,于是便用心地准备好斋食供养,另外也有许多村民请善来长老到他们家中受供,并且以「无色酒」来供养他。

善来长老喝了很多酒,当他离开村人家里,摇摇晃晃地走到村口,突然醉倒在地。佛陀和比丘们受供后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来长老躺在地上,比丘们赶紧将他扶回精舍,然后把他扶到佛陀面前,让他躺在地上,头向着佛陀。

酒醉中的善来长老,翻来覆去,翻到后来变成脚朝向佛陀。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脚向着佛陀,感到很惭愧,马上起身顶礼佛陀。

佛陀问比丘们:「以前的善来长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回答:「是!」佛陀又问:「现在他的脚朝向我,这样是否有恭敬心?」大家无以回答。佛陀再问:「他降伏毒龙时很勇猛,可是醉倒之后,有没有办法降伏一条蚯蚓?」弟子们回答:「不可能。」

因此,佛陀强调:「喝酒会让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会破坏庄严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绝对不能喝酒,要洁身自爱。」从此,比丘僧团中就有了不能饮酒的戒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唯有精神清明、严持戒律,才不会失去杜绝恶行的智慧和毅力。像善来比丘很勇敢,能降服毒龙,但几杯酒下肚后就变得糊里胡涂,酒戒岂可不慎?

小沙弥与老和尚

老和尚带着小沙弥出门行脚,无论行走在广阔无边的丛林或翻山越岭,老和尚都逍遥地走在前面,小沙弥则背着行李紧跟在后,一路上两人相互照应,彼此为伴。

小沙弥走着走着,心想:难得人身,短短几十年生命,却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受六道轮回之苦,真是苦啊!现在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当菩萨救度众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赶快精进才行!

想到这里,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脚步,面露笑容地回头对他说:「来,包袱让我来背,你走在我前面。」小沙弥虽然感到莫名其妙,但仍按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着走着,小沙弥觉得这样真是逍遥自在,而佛经里说,菩萨必须顺应众生的需要而行各种布施,「这真是太辛苦了!况且天下众生苦难多,到何时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独善其身,过这种逍遥自在的日子。」

这念头一起,就听到老和尚很严厉地对他说:「你停下来!」小沙弥赶快回头,看到老和尚严肃的面容,吓了一跳!老和尚将包袱拿给他说:「包袱背好,跟在我后面走!」

小沙弥想:做人真苦!刚才自己还那么开心,才一转眼就变得很难过,人的心念真是不稳定啊!凡夫心很容易动摇,还是修菩萨行好,起码我可以面对苦难众生,和很多人结好缘,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这时,老和尚又面带笑容地回头招呼他,并将行李拿去自己背,请他走在前面。

小沙弥就这样反复地发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时,老和尚又以严厉的态度对待他;小沙弥终于忍不住心中的疑惑而问道:「师父,您今天为什么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后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老和尚说:「你虽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坚定。感动时就发大愿,却又很快退失道心,这样进进退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就?」

听到老和尚这么说,小沙弥感到很忏悔。当他又生起菩萨心时,老和尚要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说:「师父,这次我是真正发心,要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大心大愿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进。」

老和尚听了很高兴,对小沙弥也起了赞叹、尊重之心,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地并肩而去。

世事无常,今日虽平安,明日却难料,如果发了好愿,却动辄心生退转,将有限的光阴浪费在犹豫不决上,实在太可惜了!

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也知道要发大心、立大愿;发心立愿很简单,但要恒持道心却不容易。发了大愿也不能骄傲,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定志愿、磨练耐心毅力,如此必定能克服难关,成就悲愿。

广结善缘

在《本生经》中,有一段佛陀与弟子阿难的过去生因缘——无量劫以前,有位老师父带着一群小沙弥,在一座古庙里修行。

老师父对沙弥们很严格,教导他们勿懈怠放逸、虚掷时光。他常叮咛弟子:「大家要精进于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要背诵经文,即使出门托钵,走在路上也要用心背诵。」

其中有位小沙弥,将师父的话谨记于心、依教奉行。有一天,小沙弥出门托钵,他一面走一面注视着钵,并且琅琅地背诵着经文,专注而入神,竟忘了乞食。

有位长者看到小沙弥眼睛注视着钵,口中一直背诵经文,十分可爱!于是开门等着小沙弥,可是眼见他一户户地走过去而未曾察觉,长者便向前呼唤道:「来!来!这位年轻的沙弥,你的钵还是空的,怎么走过我家门口而不进来呢?」

小沙弥说:「长者,我太专心背诵经文,所以走过头而不自知!」长者问:「你为何这么专心,对周围的境界都没注意呢?」小沙弥回答:「我的师父要求很严格,教我们不能放纵心念;他规定我们每天要背诵很多经文,我怕忘记,所以不停地背。」

这位长者慈悲地说:「你这么用功精进,浑然忘我,不如以后我每天供养你满钵的食物,那你就可以专心背诵,不用再到处托钵了。」从那时开始,这位长者日日月月、持续不断地供给小沙弥基本的生活所需,小沙弥满怀感恩,所以更加专一精进,深入经典。

佛陀说到这里,就告诉弟子:「当时的小沙弥就是现在的我,而那位长者就是现在的阿难。」佛陀说:「阿难生生世世都护持我,我则引导阿难入正知、正见,这是因为在过去生彼此已结下好因缘!」

由这则故事可知,佛陀教导弟子要时时与人广结善缘;若能生生世世结好缘,就会减少障碍,并且得到众人护持。

求道并不是一直都要远离人群而修行,在定力稳固之后,必须投入人群、度化众生。佛陀年少时身为悉达多太子,为了求道而离开皇宫;虽然有一段时间在苦行林中接受磨练、静修,不过,当他成道之后,还是回归于群众,广度众生。

既然我们要学习佛陀的慈心悲怀、利济有情,就应在日常生活中,守好身、口、意三业,时时观照自己——心念上是否关爱别人?行为举止是否有助于人?开口动舌是否常带给人欢喜、令人心安?唯有处处多用心,方能广结善缘。

猎人与老和尚

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和尚常常在树下讲经,他苦口婆心地教化村里的人,必须守持正道、奉行善法。

村民每天忙着工作,若稍有空闲,一定会到树下听经。其中有一位年轻人也时常来听老和尚说法;但是,他觉得老和尚所讲的,总是教人:什么事应该要去做,什么事不能做,所以并不很认真听。

有一天,老和尚说:「身、口、意三业要依戒而行,守好本分。有五种重要的戒律一定要守持,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

这位年轻人听了,认为:这怎么可能?我若不打猎就无法生活了;而且别人也没说我打猎不对!要我守「不杀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听了一会儿就走了。隔天早上他依然故我,背着枪上山打猎。

他一直守候到黄昏,却没有遇到一只山兔或山鼠,他很失望,心想:奇怪,为什么今天都没有猎物出现?当他极度失望时,太阳也将下山了。突然他听到草堆里有动静,仔细一看,原来在大树下的草丛里有一只鹿!

那只鹿长得很肥大,鹿角很漂亮,鹿毛光泽亮丽,他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鹿,高兴地赶紧拿起猎枪瞄准鹿的头部。但是,那只鹿却眼睁睁地注视着猎人,猎人和鹿四目相对甚久。

他一直没有开枪,因为狩猎人有一个规矩:不能打已死的动物。猎人注意看着鹿,牠一动也不动,他想:这只鹿是不是真的死了?为何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他就走过去看看,但是鹿还是丝毫没动。他很疑惑,再走近用脚踢那只鹿,鹿被踢了一下,立刻拔腿就跑。

猎人就赶紧追!追到树旁边时,突然看到老和尚坐在树下;猎人看到老和尚马上把枪放下,坐在老和尚旁边问道:「天色已暗,您为什么还坐在这里?」老和尚说:「我想死在这里。」猎人惊讶地问:「您好端端地,为什么想要死?」

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说:「我平时讲经是希望大家能去恶从善,能够戒杀,守好规矩和本分。可是你听经这么久了,却不能牢记于心,那我说了也没用。既然我的话不能让人受用,不能达成教育的任务,倒不如死了算了!」

猎人听了既惭愧又感动,他说:「老和尚,我一直不知道您如此用心良苦,这么关心我们,实在很对不起您。」

当时他就折断枪杆,跪在老和尚面前说:「我以前错误的人生就像这支枪一样完全断除了,从今天起,我要用心改掉过去的错误,请老和尚收我为徒,我要严守戒律。」

老和尚很高兴地扶他起来,嘉勉地说:「做人要守本分、守规戒,知过必改,善莫大焉!」于是两人便一起下山了。猎人果真跟随老和尚出家,后来也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

戒,是保护身心最好的方法。若能守好戒律,就如在暗室得到灯光;像贫人得到宝物一样。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必须时时刻刻守好规矩,如此才能迈向光明的人生正道。

老先生与小偷

学佛要学习自度、度人,「自度」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若言行不当或有过失,则必须鞭策自己更用心。

「度人」必须应机施教,佛陀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人人的心念各不相同,既然不同,就必须因时因地、运用适合众生根机的方法来化导众生,使教法深入其心,如此才是妙法!关键是必须真正深入众生的心。

有一则发生在日本奈良乡下的故事——在一片广漠的土地上,有一间孤伶伶的屋子,住着青九郎老先生和他的女儿,在严冬的夜里风雪交加,寒风从屋子墙壁的破洞钻进屋内。这对父女都睡得很沉,而外面的风雪愈来愈大。

忽然,小屋的门开了,两个人蹑手蹑脚地潜入。他们听到沉沉的鼾声,就很安心地四处翻找东西,最后只找到两包稻米。当他们各自背起一包米向门外走去时,青九郎老先生突然咳了一声、醒了,他发现门口有人,问道:「是谁啊?」小偷听到这突然的一问,吓了一跳,脚没踩稳就跌倒了。

老先生看到两人跌坐在地上,很平静地说:「外面风雪这么大,两位半夜来造访,赶紧进来喝一杯热茶吧!」两个小偷听了,面面相亲,心想:这老先生明知我们是小偷,为何对我们这么好?分明是个傻瓜!

老先生又亲切地招呼他们说:「进来啊!外面这么冷,来吧!」小偷以为他是个痴呆老人,于是大摇大摆地走进屋里。老先生又唤醒女儿,要她烧水泡茶。

老先生对小偷说:「实在很不好意思,这么冷的天气还劳驾你们来到这里,感恩你们!」小偷听了觉得莫名其妙,心想:你明明知道我们来偷东西,为何还向我们道歉、感恩呢?

其中一位就问说:「老先生,你知道我们来这里做什么吗?」老先生说:「知道!但是很抱歉,我虽然有两分多的田地,可是今年歉收,总共才收了这两包米。过去欠你们的,原本就应该还,劳驾你们跑这么远来拿,真的很感恩你们!」

此时,女儿端着热腾腾的茶出来了,老先生就说:「天气很冷,来,喝杯热茶吧!」两个小偷打从心里觉得惭愧,刚才那位又问:「你何时向我们借过东西?」

老先生说:「可能是在过去生吧!如果以前没有欠债不还,你们也不会在这么晚的时候来到这里;而且村里有那么多有钱人家,你们却偏要来这荒芜之地,可见一定是有其因缘。」

另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小偷,这时再也忍不住了,他跪下来,并且五体投地说:「真的很惭愧!村里盛传老先生是诚恳待人的大好人,而我们却以为您是傻瓜,实在很惭愧!」

他接着又说:「我也曾想重新做人,但是要从头开始谈何容易!生活都有困难了,如何做善事呢?」老先生说:「我的生活也很困难,可是日子一样可以过;其实,清贫的生活很舒服,因为心无挂碍、轻安自在,这是最逍遥的人生。」

老先生这分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安详自在,让这位小偷很感动。他心想:老先生处事泰然,具足定力,而且对清贫的生活如此甘之如饴,内心的修养一定很深厚。于是叩头礼拜说:「您的品德这么崇高,我希望能拜您为师,恳请您慈悲接受!」另一位小偷也说:「我也很想学好,请您也收我为徒!」

老先生谦虚地说:「我和你们一样还在学习中,我们一起来学,相互鞭策鼓励吧!」由于这两个人决心改过向善、尊师奉道,所以很恭敬地叩头,礼拜老先生为师。

原来青九郎老先生是位佛教徒,平时修行非常用心,待人也很有爱心,所以逆境现前时具足定力,能以智慧和慈悲来观机逗教,感化了两个小偷回心向善。这分定力与智慧,来自于平时精勤不懈的自我修养,很值得我们一起来学习。

染布的譬喻

佛世时,曾以一则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十分热闹的街道,贩卖着各种生活用具,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

当佛陀走到一家染布店时,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染布师傅工作。佛陀很用心地看完整个染布过程后,就继续再往前走。托完钵回到精舍后,佛陀问弟子们:「今天到城里托钵,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有位弟子回答:「城里好热闹!有很多人忙着采购所需要的东西,商人也很热络地在卖东西。」

佛陀又问:「你们看到那么多人在买卖东西,在这个买卖之间,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有位弟子回答:「为了生活。」

佛陀说:「对!就是为了生活。但是人除了生活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那就是心灵。心灵也需要养生的资粮!」

弟子就问佛陀:「佛陀,到底养生的资粮是什么呢?」佛陀说:「就是智慧。要让慧命健康地成长,就不要让杂质污染了心灵。就像在染布店工作的师傅,虽然他全身因染布而沾上许多颜色,但是他却很细心地把那些白布照顾得十分洁净,为的就是要染出一块好布料。」

「修行也是一样。虽然我们身在五浊恶世的复杂社会里,心仍要保持清净。万一我们心像一块白布被污染、弄脏了,那时候任凭染布师傅的技术再好,也染不出色泽很好的布来。所以,我们要像染布师傅一样,用心照顾好洁白的布料。」

总之,「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与世无争则世安」,如果我们希望凡事都能平静无波,唯有照顾好自心,别让「贪、瞋、痴、慢、疑」这五毒污染了我们的心。

自救救人

佛陀时代,有位在家修行的居士,平时常常听闻佛法,所以明白人生的苦、空、无常;他一生守志奉道、淡泊名利,并且能将佛陀的教化力行于日常生活中。

那时交通不便,必须跋山涉水、穿越沙漠,才能到达其他市集。有一次,居士随着商队到外地从事贸易,第一天走到一座山林,当时天色已暗,于是就在山林间扎营过夜。

居士为了关照众人的安危与财物,便自动穿上防护衣,在商队的外围巡逻,一步步皆心不离佛。他用心地观想佛陀的教法,并回顾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已依教奉行?是否还有贪、瞋、痴的念头?

夜深时分,来了一群山贼!他们拿着棍子、石头、砖块等等,准备抢劫商队。突然看到有人在商队外围走来走去,那分庄严威仪予人一种坚韧毅力的震

慑。

山贼远远地看着,不敢向前袭击,心想:稍等一下,等他走累了、睡着了,再来下手。于是,大伙就在远处观望,看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稳健地来回走着。不知不觉中晨曦微现,这群山贼已经没有机会下手了!

临走前山贼们丢下棍子、石头和砖块,一哄而散。商队的人都惊醒了,赶快跑去一探究竟,发现周围留下许多棍子、石头……,又看到同行的居士自在地来回巡逻。

大家不禁打从心底生起恭敬心,纷纷感恩他的守护,他很谦虚地说:「这没有什么啊!我只是在生活中守好自己的本分。还好,大家都能平安,真是令人高兴!」

当商队归来后,居士虔诚地前往精舍拜见佛陀,并且详细地报告所遭遇的一切。佛陀说:「对!处人即是利己;自救即是救他。生活中若能守住岗位,顾好己心,人生就会平顺、安和。」

学佛就是要学习去除心念的染污,远离人我是非,用清净的心接受佛法的教化。看!佛陀的在家弟子,以庄重的态度、摄心守意,竟能摄住山贼的心;所以,只要大家能守本分,就能得本事,也就能「自救救人、利人利己。」

机智的女孩

从前在某个小地方,常有大蛇出来作怪,当地的人都认为蛇已成精,所以常常祭拜牠,并且每年送一位童女让牠果腹。

过了九年,已经有九位童女丧失宝贵的生命,全乡的人都很烦恼。到了第十年,送童女祭蛇的时间又接过了!但是,哪有为人父母者愿意让女儿去送死?若有人家境穷困,逼不得已要卖女儿,也是痛不欲生啊!

当时有一户人家非常贫困,这对父母生了六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对父亲说:「今年是第十年,乡长一直四处找人选,可以让我去,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些钱来维持家庭生活。我身为女孩不能负担家计、改善家庭的贫困,所以我愿意去。」

她的父母亲再怎么穷也不肯让孩子去喂蛇,可是女孩已下定决心,因此就偷偷跑出去。她去找乡长说:「我自愿去蛇洞,但是你必须把钱送去给我父亲。」说完,她就往蛇洞的方向走了。

在这之前,她准备了一些掺了香油的饭团,并且带一只狗和她同行。到达蛇洞时,她把香喷喷的饭团放在蛇洞前,不出所料,那条大蛇果然立刻爬出来了!牠一闻到饭香,立刻大口、大口地吞食那些饭团。

当牠吃得浑然忘我时,那只狗猛然冲身前,咬住大蛇的脖子。尽管大蛇不断地挣扎,但那只狗还是将牠的脖子紧紧咬住不放。女孩顺势制服了大蛇,结束牠的生命。

她走进洞内,果真看到九具尸骨。女孩黯然地说:「你们真可怜!不幸都丧命了。」

她平安地回家后,地方上的人都很敬佩这位女孩,因为她竟然毫发无伤,甚至还能为地方除害。这消息传到国王耳里,他也很敬佩这位奇女子,于是便请她入宫,由于她既有智慧又时常帮助他人,深受国王喜爱,后来还被册封为皇后。

这虽然是一则故事,但也是一种教育;面对人群或一切事物时,若恐惧怯弱,抱着逃避的心理就会迷茫。我们在人生道上一定要培养智慧、毅力和果断力,勇于面对现实,才能克服重重的困难。

卖鱼郎与老鹰

人能守本分,才能尽本事。就像小鸟飞翔在天空中,歌声嘹亮而悦耳,增添了大自然的生机,这就是牠们的本分、本事。

至于人,本分是安分守己,本事是发挥良能为人群服务。但是有些人只想展现本事,却不知自己的本分,导致人生方向脱序违规,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情!

有一个小故事——一位年轻人靠着卖鱼维生,有一天,他一面吆喝,一面环视四周,注意看是否有人来买鱼。突然,一只老鹰从空中俯冲而下,在他的鱼摊咬了一条鱼后立刻转身飞向空中。卖鱼郎很生气地大喊大叫,可是只能无奈地看着老鹰愈飞愈高、愈飞愈远……。

他气愤地自言自语:「可惜我没有翅膀,不能飞上天空,否则一定不放过你!」

那天他回家时,经过一座地藏庙,他就跪在地藏庙前,祈求地藏王菩萨保佑他变成老鹰,能展翅飞翔于天空。从此以后,他每天经过地藏庙都会殷切地祈求。

一群年轻人看到他天天向菩萨祈求,就很好奇地相互讨论,其中一人说:「这位卖鱼的人,每天都希望能变成一只老鹰,可以飞上天空。」另一人就说:「他傻傻地祈求,要求到何时?不如我们来作弄作弄他!」大家交头接耳,想了一个方法要欺负他。

第二天,其中一位年轻人先躲在地藏菩萨像的后面;卖鱼郎来了,照样虔诚地祈求、礼拜,这时躲在菩萨像后面的年轻人就说:「你求得这么虔诚,我要满你的愿,你可以到村内找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试试看。」

卖鱼郎真的以为是听到地藏菩萨的指示,非常欢喜地跑进村里,找到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那棵树实在太高了,他愈往上爬,却愈觉得担心。

他爬上树顶,向下一看——「哇!这么高!我真的能飞吗?」那群年轻人也跟着来了,他们在树下故意七嘴八舌地喊道:「你们看!树上好像有一只大老鹰,不知道牠会不会飞?」「既然是老鹰,一定会飞嘛!」

卖鱼郎心里很高兴,他想:我果然已变成一只老鹰了!既然是老鹰,哪有不会飞的呢?于是展开双手,摆出展翅欲飞的架势,从树顶跳下去。

可是,怎么不是向上飞,而是向下坠落?他好怕!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幸好他落在泥浆地上,陷入烂泥巴和水车之中,只受到轻伤。那些年轻人跑过来,幸灾乐祸地取笑他,他说:「你们笑什么?我是两只翅膀跌断了,不是飞不起来啊!」

这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大的警惕——一个人要守本分,才能尽本事,若只想得到大本事,却没有守好本分,盲目地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是非常危险的。学佛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心念离开了自己的本分,则修行之路就会很坎坷,烦恼也会很多!

所以,大家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心念、言行是否已偏离本分,如此才能尽本事,充分发挥良能为人群服务。总归一句话:一定要多用心!

女神与吉祥草

佛陀在世时,有位长者非常护持佛陀弘法,并且经常布施财物,帮助孤苦贫困的人,所以大家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当时的社会有明显的阶级之分,奴隶是最低的阶级,被称为「贱民」。给孤独长者虽然非常富裕、社会地位崇高,但是为人仁厚慈爱,对任何阶级的人都一视同仁,他有一位好朋友,就是地位最低的奴隶。

这位奴隶品行端正,给孤独长者非常信任他,将财产交给他管理。但长者的亲戚朋友都很不以为然,纷纷劝告长者远离卑贱的奴隶。长者虽然以「人性平等,无贵贱之分」的道理向亲友说明,但是他们的阶级观念根深柢固,让长者感到很困扰,于是就拜访佛陀,请求指点迷津。

佛陀赞叹给孤独长者尊重人性的美德,并告诉长者:他不只此生如此,过去生也是以平等心来待人,佛陀说起长者与那位奴隶在过去生中的一段因缘——

很久以前,有位国王的皇宫非常庄严华丽,庭园里种植许多珍奇植物。其中,有一丛吉祥草长得茂盛可爱,随风摇曳、散发清香。还有一棵杏树枝叶繁茂、树干挺直,是庭园中最雄伟高大的树,因此被人称为「树王」。

有一天,宫里的人向国王报告,宫廷中一座「独柱殿」因年代久远,又只靠一根大柱子支撑,恐有倾倒之虞。于是,国王指派工匠用最好的木料取代原先的柱子。

工匠在国内四处寻觅都找不到合用的树木,后来发现只有宫廷中那棵杏树最适合。虽然这棵杏树被称为树王,国王也很喜爱它,但是独柱殿是非常珍贵的建筑,国王考虑之后,还是决定砍下杏树。

古代人相信花草树木都有神明栖息,因此工匠们就准备了一些水果祭拜杏树神,并祈祷着:「因为独柱殿即将倾倒,所以明天不得不将您砍下做成柱子,请您原谅!」说完,拜一拜就回去了。杏树的树神是位女神,听到自己就要被砍倒了,伤心地哭泣不已,其它围绕四周的树神也纷纷悲伤叹息,但都想不出办法来帮助她。

平常女神对吉祥草神很友善,此时吉祥草神也来安慰女神,说道:「大家光是叹息有什么用?应该赶紧想办法来解决危机。」树神们一向轻视卑微的草神,此时更是不屑地说:「连我们都不知该怎么办,你只是个小小的草神,会有什么办法?」草神说:「只要用心,一定会想出办法的。」

当晚,吉祥草神召集许多虫子衔土黏在杏树上,使树干到处都是小小的土丘,看来好像长虫害的样子。隔天早上,工匠带人来砍树时,看到这幅景象,不禁惊呼:「这棵树怎么突然变成这样?被虫蛀得这么严重,不能再使用了。」于是放弃砍伐杏树。

女神感恩地说:「平时树神们都劝我不要和卑微的草神交往,可是当我有难时,却只有草神能够帮助我!」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后,告诉给孤独长者:「当时的女神就是如今的你,吉祥草神就是那位奴隶。事有善恶的分别,人无贵贱的区分,你们生生世世相互帮助,结下很好的善缘,要好好珍惜这分友谊。」

一般人往往以财富、权势、学历来判定他人,轻视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其实,名利权位虚幻无常,都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我们应该以平等心来对待每个人,以真诚的爱心来广结善缘,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山鼠与狸猫

佛陀住世时,带领为数众多的比丘共同学法修行。某天早上,许多比丘聚在一起,谈论一位言行不一的比丘。

此时佛陀恰巧经过,见大家议论纷纷,便问大家在谈些什么?听了其中一位比丘的说明后,佛陀告诉大家一则故事——很久以前,有座山里住着很多山鼠,他们由一只鼠王领导,早上出去觅食,傍晚回山洞休息,过着规律的生活。

有一天,一只狸猫来到这座山,想要在此定居,牠思考着要如何谋生?如何才能天天都有现成的食物?忽然,牠看到一大群山鼠由鼠王带领列队进入山洞,于是牠灵机一动,想到一个方法。

隔天早晨,牠来到山洞对面,缩起三只脚,只用一只脚站立,并且面向太阳、张大嘴巴,保持这个姿势不动。鼠王带领山鼠们走出山洞,大家看到狸猫姿势这么奇怪,都感到很好奇。

鼠王走到狸猫面前,问狸猫为何如此?狸猫说:「我不忍心增加土地的负担,所以只用一只脚站立;面向太阳是在修光明之法,吸收阳光的灵气;把嘴张开,是因为我只吃风,其它什么都不吃。」

鼠王听了很感动,以为狸猫是有德的修行者,从此以后每天出发觅食前,就先带领山鼠们向狸猫行礼,傍晚也列队向狸猫行礼后才进山洞。

过了一段时间,山鼠们觉得很奇怪,以前大家住的山洞十分拥挤,近来却觉得空间愈来愈宽敞,是不是山鼠的数目减少了?大家向鼠王提起这件事,鼠王仔细思考,怀疑是狸猫在作怪。

隔天早晨出门前,鼠王叫大家先走,照常向狸猫行礼,牠自己殿后。狸猫重施故技,要抓最后面的一只山鼠当食物。鼠王动作很快,一下子就跳走了,并且呼喊所有的山鼠回头,共同制伏狸猫。鼠王对狸猫说:「你用假造的形态、诈欺的行为谋生,实在是很可耻的事!」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告诉比丘们:「当时的狸猫就是现在这位时常欺骗别人的比丘,而鼠王就是我。我生生世世都在教育他,可惜他不肯用心去除恶习,以致一直带着这种习气而遭人厌弃。」

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自己必须提起毅力来修正习气,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像那位比丘虽然与佛陀有缘,但他却不用心改过,因此依然习气深重、受人轻视。

一念心是一颗种子,在心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长成什么样的果实。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培养善念、果断地去除恶念,福德智慧才能与日俱增,否则生生世世累积恶习,就会烦恼不断、苦不堪言!

卖弄聪明的猴子

有一则小故事——在一座深山里,有一群猴子,相处得非常和睦,好像一个大家庭般。其中有一只很精灵的猴子,看起来比其它的猴子还要聪明。

牠什么事都想带头领导,但是,许多猴子都离牠远远的,因为牠很骄傲。这只猴子常常认为:我比你们聪明、精灵,为什么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没有你们,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牠依然故我,非常骄慢。

有一天,一个猎人来到山上,远远地看到了猴群,于是走向前去。当时所有的猴子都一哄而散,赶紧躲起来,只有那只精灵的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逗弄猎人,卖弄牠的聪明。

猎人张开弓箭向牠射去,但是射了好几箭都射不着。其实,猎人原本无心射杀猴子,但那只猴子却故意捉弄猎人。猎人被逗弄得怒火中烧,便招唤后面的一群猎人说:「来,我们同时把箭射过去。」

尽管那只猴子多精灵,最后仍逃不过众人齐发的箭,结果身中好几支箭,痛苦地死了。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在生活中若群居和睦,就能相安无事;假如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比人家能干而卖弄小聪明或孤芳自赏,这样的人生就会很痛苦!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言语动作或待人接物,都要时时反省,面对每一天的人、事、物,都要很谨慎,方向不能有偏差,因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至于开口动舌必须「声色柔和」,不可夸耀自己的才华或骄傲自满,若不谨言慎行,往往会招来他人的怨嫌而被人排斥,如此不仅是不快乐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人生。这都是因自己的过失,所招惹的众怨,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天天照顾好自己的心。

幼虎与羊

在日常生活中,环境是培养心性的重要条件,所以,每个人都要审慎地选择良好的环境去学习。凡事也要能「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何种因缘或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学习适应,如此,身心才能轻安自在。

有段譬喻故事——在一处偏僻的山洞中,有只母虎刚产下一只幼虎。这时不巧有一群猎人经过,看到母虎躺在洞里,就开枪射杀,并将母虎抬走;幸好当时幼虎躺卧在很隐密的地方,未被猎人发现。

猎人走速后,有位农夫经过,看到幼虎的身体湿湿的,附近还有一滩血,知道母虎可能被猎人射杀、抓走了,就将幼虎抱回家饲养。他家中正好有只母羊刚生产完,农夫便将幼虎放在羊群中,天天以羊奶喂牠。

这只幼虎,一直都很温驯地和羊群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母羊带着羊群在湖边吃草,幼虎也跟随着;当牠低头要喝水时,忽然惊吼了一声——连牠自己都被吓到了,羊群更是吓得四处奔逃。

幼虎为什么会突然大吼一声?原来牠看到水中有一只动物,吓得往后倒退;后来牠伸手拨弄湖水,发现水中那只动物不见了,觉得很奇怪?等湖面平静时,牠又探头一看,那只动物又出现了。这时牠才明白:原来那只动物就是自己的影子,也才知道自己不是羊,而是另一种动物。

我们知道野生的老虎十分凶猛,是肉食性的动物,但因这只幼虎出生后就在羊群中长大,所以牠们可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这就是受到环境熏陶的影响。

众生都有佛性,修行就是要将本性、良能启发出来;本性被启发出来之后,就要好好把握,让本性不断地成长、明朗,而使过去不好的习气一一去除,这是修行重要的方法之一。

火烧笨鸟

传说在深山里,有一座栖息着神仙的湖泊,湖水湛蓝清澈,湖边林木蓊郁、繁花似锦,景色十分美丽。

湖边的林木中,有一棵树特别高大,枝叶非常茂密,很适合鸟儿筑巢安居;一段时间后鸟儿繁殖得愈来愈多,鸟巢占满了整棵树。

由于这棵大树的树枝茂盛得延伸至湖面,鸟粪时常掉落湖中,经年累月,整个湖被污染得肮脏混浊,湖神终于大为震怒,湖水翻腾不已,冒出熊熊烈火,想要烧毁这棵树。

鸟群中的鸟王赶紧命令所有鸟儿飞离大树,大部分鸟儿都追随鸟王飞走了,但是有些鸟儿却心存侥幸,以为烈火不会持续很久,坚持不肯离开,最后都被大火烧死了。

凡夫的心态往往刚强傲慢,即使明知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却依旧纵容自己背道而行,最后必然招致祸患与懊悔;唯有去除任性轻浮的习气,谦虚地接受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教育,才能得到光明与幸福。

愚痴的牧牛人

人生的道路长短不一,必定要抱着谨慎的心态,以稳重的脚步向前精进,才能达到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才能顺畅无碍?如何才能平安地抵达目的地呢?那就要很用心;方向不能偏差。

如果有一点偏差,就要及时改过,不应只为了一点缺陷就全盘毁弃。我们平时要顾好心念,若犯了错应立即自我检讨,知过能改就有成功的希望。

佛经中,有段譬喻——有位愚痴的牧牛人拥有二百五十头牛。每天都会到一个水草丰足的旷野放牛,让牛群悠哉游哉地吃草、喝水。有一天,忽然跑出一只老虎,咬死了其中的一头牛;牧牛人万念俱灰,觉得少了一头牛,对他来说已经是不完美了。为此,他心中很懊恼,一直耿耿于怀。

过了几天,他觉得既然少了一头牛,已经不是原来的二百五十头,那其余的二百四十九头牛,又有何用呢?于是就将二百四十九头牛赶落悬崖,牛群就这样全被他灭杀了。这段经文的譬喻,就好像一个人不小心犯了一点错后,便觉得自己的慧命已经被污染了,于是就自甘堕落、一错再错。

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心,人生的方向必须正确,不要有所偏差。凡夫犯错是难免的,但是最大的错误是不肯改过,而且执意再犯;这样不仅会被他人唾弃,重者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最悲哀的是,生生世世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报,绝对脱离不了「因缘果报」。

所以,要能忍一时之苦;遭逢困难时,要用心解决、面对现实人生,不要再有错误的行为。人生的道路虽然长短不一,但必须步步踏稳,往正确的方向迈进!

下一篇:人中之宝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