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窗

2022-05-16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首页>>佛学书库>> 心灵之窗

心灵之窗

证严法师

目录

前言

一、净觉之路

二、心灵风光

三、福田心耕

四、知恩报恩

五、希望清泉

前言

静思书斋

「人之初、性本善」,但有人或许会质疑:既然人心有美善的本质,社会何来如此多的恶形恶状?古德云:「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因为心迷而夹杂种种恶因,且被外界的污染搅乱了心思,无形中恶念浮现,善念就隐没了,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经营心田,而时时保有纯真善良、时时行善,就是经营心灵最好的方法;否则恶业共聚,就容易招引灾难。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损伤了多少生命、家园、财产!让身居宝岛福地的我们深刻地体悟到国土危脆与生命的无常;而社区志工所动员的同胞爱,更是盈溢在我们周遭,尽管也有极少数的不肖之徒趁火打劫,所幸毕竟是少数。随着时光流逝,沸腾的热情已渐冷却,但是在许多角落,还有很多人依旧持续付出关怀与协助,他们默默地努力,希望还给美丽的福尔摩莎原有的风貌。

证严上人一袭布衣芒鞋,带领着一群有爱心的人,以爱铺路,开启人人心中本具的善念,营造了一个感恩、大爱的世界。如今在重建过程中,抛砖引玉挑起艰巨的「希望工程」,不断地呼吁大家凝聚力量,为下一代的教育而努力,因为社会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未来在教育;而教育不能空白,也不能等待!重建学校除了硬体的建设,更要投入人文、文化的种子,期待在世纪初能呈现出千百年不朽的学习殿堂。

九二一地震是一场世纪末的非常破坏,也因此需要有非常的建设,除了硬体的重建,心灵的成长也逐渐被重视,因为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然而心灵的成长不只需要时间,更需要善知识的引导,才能破迷启悟,步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心灵之窗》一书,宛如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藉由每一篇章,带领我们走入心灵深处,启发本具的美善天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循善而行,善用生命的良能。

本书分五个篇章,但归纳起来无非是要认识心灵、契合真心——人都有清净的本性,只是常常被烦恼与社会中的复杂诱因所蒙蔽。透过一篇篇真情至性的短文,可以让我们反观自照,重新认识原来的自我。

当心中的善念深耕茁壮后,不要只是独善其身,最重要的是付出良能,就如在暗室中,点燃一盏烛光引进光明,也让大家点燃心中的烛火,这分心光就能绵延不绝。若能化意念为行动,将心中的善念付出,温暖别人的心,也引导出更多人心中的善,如此不仅温暖了他人,也肯定了自我、激发心灵的成长。

及时行善是心灵成长的良方,一棵大树也是源于一颗种子,在心中种下一颗善种子,打开心灵之窗,让阳光滋养,成就心田的善念,终能得到美善的丰收。

一、净觉之路

生命与慧命

人的生命,都有一个定数,而我们的「慧命」却是无尽的!人的身体会从小慢慢长大,到了成熟的阶段就停止了;而慧命则不论年龄老少都是天生本具的。但是,如果没有加以启发,慧命的良能仍旧无法发挥出来。

如果我们一直不敢和人群接触,做事怕麻烦,只想独善其身,则慧命的成长就会停滞;因此,虽然人人本具佛性,但是凡圣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

若能不断地从人事中细心学习,就能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促使慧命的良能发挥出来。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道理就在此。

老公公的话

人有灾难时都会祈祷。记得小时候经历过空袭,当空袭过后,我们走出防空洞,所看到的景象实在令人终身难忘——遍地尸骸,此外,暴风还把人的残骸吹到电线杆上,到处是断手、断脚,血淋淋的,真是惨不忍睹。

那时有人就埋怨说:「观世音菩萨怎么这么没灵感(不灵验)啊?为什么飞机一轰炸,就死了这么多人?」

我记得有一位白胡子老公公,穿着黑色的台湾衫,他感叹地说:「观世音菩萨不是不灵感,而是哭了、哭出血来了,他的泪水已化成血了。因为众生不听菩萨的话,所以灾难这么多!」这些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多年后,我之所以会发心创立慈济,这也是原因之一;大地众生没有依循正见的教育,所以才会有「众生共业」,我们应该呼吁大家发好心、立好愿,希望人人都成为观世音菩萨的手眼,人人都能有求必应。菩萨,不是从身外求;我们应该学习菩萨的慈悲智慧,并且发心付出,才能转变业力,创造机运。

寻根溯源

平常人都是祈求赶快达成利己的心愿。可是,地藏菩萨的愿则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菩萨的大悲愿让我很震撼,所以我就想,出家后要奉献我的生命;再加上我的师父——上印下顺导师训勉我要「为佛教、为众生」;因为有这些精神理念的启发,所以慈济就顺着因缘组成了。

一开始的成员只有三十几位,名称则是「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多了「克难」两个字,当初真的很克难,是从「竹筒岁月」的五毛钱草创。记得当时也有会员反应——怎么这么麻烦,一定要每天存五毛钱?我一个月缴十五元,跟每天存五毛钱有何差别呢?

我说:「我要大家每天发一分好念、一分爱心,有好念善行,才会有福。」当你将五毛钱投入竹筒时,心里便会想着:这五毛钱是要救人的。只要有这一念救人的心,就是救自己的心灵;表面上是救助别人,其实,这分爱救的是自己,也就是启发自我的本性。

树的比喻

有位居士学佛未久,看到《劝发菩提心文》里有一句:「金刚非坚、愿力最坚。」他觉得很疑惑,因为世间最坚固的应该是金刚石,为什么会是「愿力最坚」呢?

他以此请教无相禅师。禅师回答:「学佛,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世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发心行菩萨道,如果缺少愿力就容易懈怠堕落、退失道心,所以必须以愿力来坚固自己的道心;愿力是成佛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的力量。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有愿就有力量,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所以愿力最坚固。」

这位居士再问道:「为什么所有的佛菩萨发愿要度众生呢?」禅师回答:「若以一棵树来比喻,众生是树根,菩萨是树的花,佛则是树的果实,希望这棵树顺利长大、开花、结果,就得先灌溉。生命是个共同体,因此,度众生、救济群生是修学佛法的根本。」

所以,大爱是成佛的根本,而大爱的意义是:爱普天下的众生,要扩大心胸、包容天下万物,这是修学者深切的愿。

寻找人生的方针

释迦牟尼佛因「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世间,这一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四个字,意思是要启发人人与佛同等的智慧。

人来到世间都是被父母所生,却各有自己的父母及不同的环境际遇,为何会如此?人生的方针又在哪里?有的人懵懵懂懂地过日子,争名夺利、追求享受,都是为了私爱,这种懵懂的人生最后要往何处去?人死后是否就一了百了?

众生不知生从何来,更不知死往何处。而佛陀来人间,就是要开启众生的心门,因为人心就像一间暗室,要把窗户打开或是灯光打亮,才能看清里面的摆设;而平常没有打开心门,所以不明白事理。

很多人「懂理」却不懂事,道理都在书本上,只要认识字就能了解,可是真要实际去做,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唯有用心学习,力行实践,才会事理圆融。

人生之旅

世间人身难得,必须具足很多因缘才能来人间。佛教说六道轮回,这一生不管投生在哪一道上,都只是一期的生命;不过我们拥有一个永恒不灭的慧命——生死只是神识舍此身又投彼身。

往生后,是不是能永远投生为人呢?不一定。因为再得人身的机会只有六分之一,其中虽然有比人间更好的天道,可以享天福,但是没有机会再造福;福享尽后,还是会轮回于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所以佛教并不提倡求生天道。

万一投生到畜生道或地狱、饿鬼道,那就苦不堪言了。那里的众生想发心修学也没有机会,因为苦得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环境让他们体会真理;在极端痛苦的地方,也没有机会听闻佛法。

即使投生人间,有时生在最好的环境中也不见得好,因为大多只知道享受,不会想到人间的疾苦,更不会去探求人生的真理;相反的,如果投生在贫穷的人家,就算想做好事,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们要珍惜平实的人生,来到世间可以看尽人生的苦相,启发我们的道心,坚定求法的心念,所以平凡的人生最幸福。

人生的过程中,有长有短、有轻安自在、也有百般折磨。这些不同的人生,都是在过去生死轮回中,已造就了「因」。我常说:生与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活着的这段人生,一旦生命结束,「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说:「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

挂着花鬘的羊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点益处也没有,反而是生者在自造恶业。」

佛陀接着讲了一段故事——从前一户有钱人家办丧事,请了一位婆罗门来承办仪式。这位婆罗门指示丧家要准备猪、羊等牲品,后来他觉得如果再增加一只羊,这样的摆设会更好看。于是对工人说:「你去牵一只羊出来,把牠洗干净,再用花鬘装饰,然后带回来屠宰。」

正当工人将花鬘挂在羊的脖子上时,这只羊忽然仰天鸣叫,叫声好像在笑一样;随即又悲伤地哀鸣,令工人感到莫名其妙。此时,这位婆罗门坐着冥想时,脑海里忽然出现羊对天呜叫的景象,之后羊竟然开口说话了,牠说:「堕入羊身五百世,今天终于能解脱了!」

婆罗门不解,羊继续说:「我在五百世以前跟你一样,也是一位婆罗门,杀了很多无辜生灵,所以死后沦为羊身,而今天是第五百世的受报。想到我即将解脱,所以心里很高兴!但是,一想到将来你也会跟我一样受报,就为你感到悲哀!」

这时,婆罗门突然由冥想中清醒,心中顿有所悟,看到工人正要把羊牵去宰杀,便马上制止,并取下羊脖子上的花鬘,牵着牠一起遁入山林。

佛陀常常开示因缘果报之理,教弟子们谨慎于当下的起心动念与行为举止。一心庇护众生平安幸福,就是「慈」;疼爱众生的生命如己,就是「悲」。

人人若能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与大地众生合为一体的心怀,则人人都是佛!众生自然就会幸福、平安。

圆满人生之缘

有的人会说:我这一生又没有做亏心事,为什么会生病?其实,因缘果报不是只看这一生,也许过去生中就已埋下了不好的因,但不论如何,总要泰然地接受一切。当然,有病不就医是不对的;如果看过医生,做了各种治疗仍未见效,就是尽了人事,再来只有听天命。

有位知名企业家的儿子,某天突然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医急救,后来他回忆说——在开刀房时,自己轻飘飘地往天花板飘,当他往下看时,心想:那个人不是我吗?为何有这么多人在那里?他们在做什么?突然间,他觉得好像被一种力量拉下来,然后就醒了。

他问我:「师父,这样是不是叫往生呢?」我说:「你最后又回来了,所以只是短暂的死亡。」这是由于他的业未尽,所以又被拉回来;如果他的业缘尽了,很可能就随着另外的境界去了。

「死」没有什么可怕,但是病重时,也不要想:既然这样,那我就自行了断。不能如此,因为已经不断在受业了,如果到最后的时刻又再造一次业,业障就更重了。我们应该自然地来去,不论因缘如何,都要好好地接受,圆满人生之缘。

无取是菩提

维摩诘居士说:「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无乱心自静,烦恼止息,这就是菩提、觉悟

「无取」也是菩提,因为没有执着,无分别心,没有这是我爱的,这是我不爱的;这是我所长,这是我所短等等分别。若起分别取着之心,就会在攀缘中烦恼不堪。

「缘」是最让人费心的,好缘、恶缘,欢喜缘、不欢喜缘……,欢喜缘会牵动我们的心,妨碍修行;不欢喜缘则让人起烦恼,增加了业障,所以「无取是菩提」。

与人相处要以平等心相待,不要有喜恶之别。对人要求太多,则永远无法满足,而不满足的人生是最可怜的,若心不满足,如何体悟佛陀的清净教法呢?

诚实之心

维摩诘居士有一句话:「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直心即是无虚假之心,我们要时时培养直心,由初发心笔直抵达目标而毫无偏差,就叫做直心。

心若虚假、弯曲,烦恼就会趁虚而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则时时充满曲解、误会;连带着好的法也无法吸收,合群的事也做不来,因为自己方寸已乱,又怎能修行呢?所以,真正要学佛,入门必须直心,要发诚实之心,以毅力克服困难,不被烦恼所转,才能直向菩萨道迈进。

发行是道场

维摩诘居士的另一句话:「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发,是发心;行,是修行,也就是发深刻诚意的心,行于菩萨道。我常说:「甘愿做,欢喜受。」甘愿做,听起来似乎是很浅显、很简单的话,其实「甘愿做」也就是「发行」;我们从内心深处发出诚意,并且起而行动,这才是「发行」。

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都是修心养性的功课,思想观念要时时自我调整,一切动作要依循「初发心」的那分愿力,以欢喜心去做,必然能做得很贴切圆满。

甘就是甜,做得很累心里却很欢喜,称为「甘愿做」。例如:有的人到医院当志工也是很辛苦,医院那么大,光是走来走去就够累了,何况还得用心让病人转移痛苦、身病而心不病,这要费多少精神啊!然而大家还是甘愿去做,即使辛苦,心里的感受也是甜的。

医院内什么最美?病人的笑容最美!当大家想尽办法让病人展露笑容时,就是最令人欣慰的事,因为我们都有发自内心的「愿」,希望病人解除身病,同时心里也得到安稳快乐。

可见真正的法门就在我们的内心,心门若不开启,如何能契入?若能将心门打开,承受佛陀的教法,则八万四千法,门门皆可通。

本性平等

众生追求物欲的心念很强烈,但是,要学佛成圣、向上进取的意志却很薄弱。一般人都会想:佛是佛,我是我呀!佛有异于常人的毅力,而我只是凡人,与佛的距离相差这么远!

其实,众生与佛平等,我们的本性之中,存在与佛同等的智慧和毅力,只要发大心、立大愿、努力向前,不论时间有多长、路有多远,恒持最初所立的志愿,一心一意去做,就能达成目标。

例如地藏菩萨,长久以来所度化的众生已无法计数,若问地藏菩萨何时才会成佛?他已无暇去计算,唯有等到地狱众生度空时,他自然就成佛了,这是多么感人的大悲愿力!同时也是地藏菩萨最令人敬佩之处。因此,众生也应依教奉行,用心于自度度他,如此地藏菩萨奔波救人的时间才能缩短。

慈心愿力

人生成功的第一步是立志,佛教也如此强调——要发大心、立大愿。如果人没有立志,这世间怎会有伟人?又怎会有圣人的足迹让我们不断地跟随,进而走上成圣成贤之道呢?

像地藏王菩萨,他的特色就是发大心、立大愿!其实,诸佛菩萨都发过大愿,所以有一句话说:无愿不成佛。像现在学生参加考试、填志愿;志愿即是他这一生的方向,可见志愿非常重要,而我们来学佛,目标是要成佛,又怎能不发愿呢?

愿有总愿、别愿。总愿是四弘誓愿,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第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诸佛菩萨共同发的大愿。

别愿则是诸佛菩萨个别发的愿,像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则有六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而释迦牟尼佛有五百愿!这都是别愿。学佛行道者一定要学习佛菩萨的大愿,向佛菩萨看齐,这必得多用心啊!

逆境中的冶炼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须菩提尊者,人称「解空第一」,他对佛陀所说的「真空妙有」之理有很深刻的体认。有一次他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这时忉利天主释提桓因就带着天神来慰问须菩提。

他们以琉璃琵琶弹奏天乐,来到须菩提疗养的地方,天人的歌声伴着曲调唱出和谐的声音,清雅的天乐妙音,世间难得一闻。须菩提在病中听到这种乐声,心情开朗,暂时也忘了病痛。

释提桓因缓缓来到须菩提座前,天人恭敬地向比丘作礼,然后慰问病情。因为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所以释提桓因向须菩提请教:「尊者,您解空第一,既然是空的,又怎会生病呢?您生病时,到底是哪里在痛?」

须菩提尊者回答:「世间万物万法,都有相生相灭的演化过程,人之大患在于有这个身体,有身体就有病痛,这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不过身体也是载道器,因为有身体才能修行、体会人生的真理,进而觉悟。」

一位是天人,一位是觉悟的尊者,由他们的对答,让我们了解万法相生相灭之理。的确,需要有身体才能修行,而我说的修行并非指出家才叫修行,「修」是修身养性;「行」是行为端正。我们要利用身体来修心,处于顺境时要时时警惕,不要迷失自己;在逆境中更应坚定意志,如此必能超越困境。

如何了生脱死

生死要怎么「了脱」?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真正可以实际运用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面对大众,如何调伏自己的心——让内心不生烦恼,叫做了生;能不为私利而深入群众,广度众生,就是脱死。

我的人生观是:每天我都在了生脱死,把心念照顾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去除贪瞋痴。人生有六道轮回,有现在、未来和过去的习气,过去的因缘已定,不可否认,也不需怀疑。

既然有前生与未来,这一生就非常重要,必须调整好自我的习惯。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在起心动念,六根六尘不断地对境生心,而修行就是在根、尘对境生心之中,把贪瞋痴的心念调伏下来。虽然走入滚滚红尘,却不受红尘束缚自己的心,这就是了生脱死!

人与人之间,有亲、有怨,这就被怨亲的分别所束缚了。学佛,要走入群众中,而且不起喜爱、怨恨之心,心若没照顾好,可能会终身遗憾。我一直希望能净化人心,所以常常提醒大家,不要冲动,心中有爱要时时表达。

希望大家心怀大志,关爱天下众生;当然这需要先清除自己的贪瞋痴慢疑,才能了生脱死,发挥内在的良能。要做一个让人恭敬的人,一定要有德;而内修外行才会有德,所以大家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不要认为自己做很多了,应该把「做了很多,很辛苦!」的念头转到别人身上,心中时时感恩;因为有大家辛苦的付出,我才能过安定的生活,因此,时时要有知足、感恩之心。

生命的彩笔

想要了生脱死,必须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不要因一念之差而犯错,若能把心念照顾好,就是了生!走入群众而无分别心,不要以为修行要独善其身,不再为别人忙碌,这是不正确的想法。

六道轮回是生生灭灭的,而且永无穷尽;菩萨道则是超越生死而不离生死,所以未来也是无穷无尽。因此,坏的缘要尽早断除,在生活中不断净化自心,同时为众生付出。

在芸芸众生中,我们要不断地发心立愿,不因别人尊重你,就不可一世,若自以为是,这就无法「脱死」,因为被顺境绑住了;或是有人对你态度较差就起烦恼,这也是被众生绑住了。我们应洒脱地尽自己的本分,不计较众生对你如何,这就叫做了生脱死。

记得当年刚要建医院时,有人对我说:「师父,您要建医院,我们都很感动,但是,您的身体好像不太好,请您把身体照顾好一点,可以有较长的时间来引导大家。」

我说:「再长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结束,最重要的是慧命的成长。若要我不做事、好好保养,这样多活五十年,不如认真做事,而活五年。」这是我对生命的观念。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生」,不因别人而起心动念,要在人事中,训练自己去除人我是非;不起烦恼,这就是了生——了却心中贪瞋痴的起伏。

「脱死」不是只为了脱自己的生死,而把度化众生的心放在一边,应以智慧成就别人,才能将慧命善加发挥,所以要关怀普天下众生;人人都有一支生命彩笔,唯有用心挥洒,人生的美景才会显现。

乐观除心病

有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虽然生病住院,不过他非常乐观,是个很可爱的老人。他的子孙共有一百多人,我对他说:「您现在九十九岁,等您一百二十岁时,您的子孙也许就有两百多人!」他说:「是呀!我『来』的时候,就预备要有两百位子孙。」好像他已清清楚楚明白自己何时要来,何时要走。

另外,我也常常看到一些身体健康,但是「心病」很重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高,但是心态却很偏激、贡高傲慢,喜欢钻牛角尖,在现实的人生里,往往不堪一击。因为他们的心很脆弱、喜欢计较,得失心太重了。

看到这些人生百态,不禁自问:「何种人生才是真正可爱的呢?学问高、有才华,可爱吗?名气大,可爱吗?」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一个人徒有满腹才华而不愿付出,又有什么用呢?这种人还不如医院里的病人;身体的病有康复的一天,但是心病要「复健」却很难,因为贡高我慢的心态很难去除。

所以,我常说:「身病固然很苦,但心病更苦。」心理不健康,不只自己苦恼,也会带给许多人痛苦。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身心调适好,人生才会过得健康、快乐、美好。

藉境启悟

曾经有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看我,他告诉我:「上个月我的母亲载我太太去上班,在路上不幸被砂石车撞倒;妈妈当场往生,太太弹起来后落地,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生命迹……,太太肚子里还怀有孩子。」

突发的意外,夺走了三条宝贵的生命。听了很心疼,不过,我很佩服这位年轻人,他很平静地说:「还好,我的岳母一直以师父说过的法语来勉励我,事情算是过去了。」

他的岳母是慈济的志工,常常将所听到的法转述给他,他觉得岳母既坚强又有智慧。他失去了至爱的妻子,岳母则是失去贴心的女儿,不过,他的岳母能看得开,而且还常常开导他,所以他也比较能放得下。

懂理不稀奇,懂事最重要。世事多变化,当事情发生后,有办法调理自己,让心情平静下来,进而化悲为悟、看得开,接受事实真相,这即是所谓的「藉境启悟」。

诸法空为座

「诸法空为座」,是指要抱着开阔、无求的心来面对人事物,也不执着于外在的事相。如果做了一些好事,就四处炫耀:「我做了很多……,那是我做的,这也是我做的。」其实,炫耀过了,也就炫耀完了」,而且可能还会让人觉得:这个人真会吹嘘!

众善奉行,我们做得欢喜就好,是自己甘愿做的,还有什么好炫耀呢?更何况做过之后,内心安然的感受没人可以分走,何须别人再来赞叹?若需要让人称赞,这也叫做执着;因为还要「等人来夸奖」,就多一个烦恼。人生要学会时时赞叹别人,而不求别人赞叹我们。

事情做过之后就不放在心中,这叫「诸法空为座」。若能如此,就没有烦恼;烦恼消除了,而且能敬重别人,时时将爱心表达在生活中,这就是最值得被尊重的榜样。不用自我标榜,别人自然会生起恭敬之心,这是无声的说法,也是最好的身教。

观照身心

学佛最重要的是要净化心地,行菩萨道,菩萨道有六个要件——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现在我们已得人身、已闻佛法,应该把握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不断修学,并且带领众人走上菩萨道。

我们要懂得把握时间精进向上,但是,精进不只是拜佛念佛打坐、听经而已。这些功课是要让我们的心念集中,使身口意三业合一;共修时,不是只有自己的身、口、意要合一,还要学习跟别人声音合齐、动作协调。

更重要的是:天天都要清净身口意三业,不是要别人配合我们,而是训练自己凡事多配合别人,要「看他人、调自己」,让整体的道场很庄严。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和心互爱,心能和齐,力量就很大,未来必能创造出辉煌的志业。

自我美化

凡事不要经常自认委屈,也不要老是生气,感恩的话要多说,所谓「赞叹别人就是美化自己」;要多自我美化,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放在心里煎熬,与人过不去。

以我自己为例,若有不如意的事,过后要我重说一次,我就说不上来了,因为我很快就将这些事忘了!人我是非累积在心中有何用?就如电脑,存档太多就容易当机,人我是非就像不必要的垃圾档,要赶快清除;否则就会将别人「做记号」——何人曾惹我生气,牢牢地记在脑海中,既然常记得对方的缺失,又如何能真正原谅他?

有时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你却感到被刺得心里流血,而对方还不知道自己伤了人;所以,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心胸宽大,自己才能活得快乐,进而帮助别人也活得自在。

苦报乐受

有人问:「我做了那么多善事,应该一帆风顺才对,怎么还会遇到不好的事情呢?」这种观念是不太正确的,佛法所说的「富」与「安」,不在于外境如何,而是着重在自我的心境——心中富有爱与安详,不论遇到任何事情,内心都能保持平静。

佛法讲「因缘果报」,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不过,前生种了恶因,今生仍然可以「苦报乐受」,对于果报,应该自我调适心态,以乐观的态度、及时行善来开创新机运。

以钱财而言,金钱与生命到底有何密切关系?其实,要生存下去,只要三餐各一、两碗饭就够了,衣服也是几件就够了,至于睡的地方,能有六尺长、三尺宽的床也已足够。可见人的生活虽然少不了食衣住行,但并不需要贪求什么;既然生活所需都很简单,在因缘果报会遇下,即使钱财有所损失,若能看得开,内心仍会轻安自在。

恶的果报现前时,不要把重重烦恼压在心上,应知:现在的果,缘于过去的因,所以要调整心态,自我减轻烦恼。学佛就能一帆风顺吗?但看目犍连尊者,他是「神通第一」,却仍逃不出业力,被人陷害而死。

因此,并非学佛就不会遭遇逆境,只是当果报来临时,较能放下心结,因为看得开,才能接受别人的关怀、劝导,如此自然身轻心安。

满分的人生

人都是在自己很高兴时,才会让人看了也很欢喜;但是我们要认清楚: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别人所说的话,不可能完全依照我想听的来说;别人的脸色,也不可能完全配合我们的心态。既然事事不见得能如你的心、顺你的意,当然就有很多不如意的事!

又如听到人家批评某人对谁怎样;或是虽然他看起来不错,但是平常做人又是另一回事。原本这些事都跟你没关系,但听了这些话之后,你再看到他,心里就会对他打折扣,这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如果看人都能很顺眼,人人都是满分,那我们的心就是满分;如果你对别人打折扣,那就是自己的心有成见,所以有一句话:「用佛心看人,人人是佛;用鬼心看人,人人是鬼。」

佛又称为「满觉」,因为佛陀的人格已经圆满了。如果我们用圆满的心去看人,对方也都是满分,所以要先让自己的心圆满,才能看人人都是佛。

做人,疑人之心不可有,第一要让人相信;第二要相信人。让别人怀疑或怀疑别人都是很痛苦的事,所以,不要有疑心,疑心生暗鬼,我们一定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念,放开胸怀,过一个满分的人生。

志工与义工之异

有位社会名人来访,在赞叹慈济志工之余,并问及:「义工与志工的分界线在哪里?」我说:「义工是义务性的,义务为社会做好事,所以有空就多做一些。」但是,人生要「有空」,要把时间挪出来实在很难,因为必须依个人的兴趣而定。

譬如,有时候我们会问:「你有空吗?我们一起去当志工。」他会说:「我没空,我要去爬山。」或者说:「我没有时间,我要去观光。」「我没空,我今天要去打球。」

尽管我们认为:不去打球也可以,不去爬山也不要紧,打球、爬山要出力气,不如去工地搬钢筋、建大爱屋。但是,为什么他们会说没空?其实,没空的意思也包括了「没兴趣」,他的兴趣是爬山,所以会调配时间去爬山;他如果对志工有兴趣,就会调适工作的时间,投入志工行列。

像这次大家投入中部地震灾区,我听说——很多慈诚队员把假期都请光了,有人甚至请到让老板受不了,说:「如果你再请假,就不必回来上班了。」而他们竟然对老板说:「职工与志工两者要选择的话,我要选择做志工。」

他工作没有了,却在慈济的志业里做得很欢喜!因为他有兴趣。很多人真的没时间,但是宁可请假来做。如果是周休二日,礼拜五下午就有游览车,大家浩浩荡荡地去做两天,工地里所见的都是上千人在工作;有的甚至利用晚上赶夜车,天未亮到达工地就开始做。

他们不是「有空才做」,而是分秒必争地做。这不叫义工,不是我高兴才做,而是在他的生命中发心立愿,把最诚恳的心呈现出来,这种大慈悲心,不忍众生苦,将他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极致,从内心深处发出最虔诚的爱,而遍布于全人类,这叫做「大爱」。

所以那天我告诉这位来访者,所谓「志心」就是做志愿的工作,悲心愿力和我们的生命已经合为一体,不可分离。

生命的业种

志愿与生命是不可分的,这叫做志工。而且这分志愿,已深入我们的生命,全身的细胞都有慈济的基因,亦即慈悲大爱已经植入内心,举手投足、开口动舌,无不是大爱的传达。

现代的医学称遗传的因子叫做基因,在佛教则称为业种。「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要带着精纯的意识来去,因为来生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源于此生的发心立愿。这分心愿若能深植心中,一切的动作、付出,这种真诚的习惯就和生命密不可分。这叫做业种,亦可称为基因。

业种会运转我们的命运。因此,志工要做得「入心入体」,要用很虔诚的心来做,举手投足都不能离开这念心。你们可能会说:「有啊!我们也都是这样!」但是,是否都会表现出来?而且不只表现在陌生人身上,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在与我们同心同道、同志愿的人身上,这样才是真正的入心,才能让生命的业种有所成就。

缩小自己结善缘

我们内心的一亩田,都是互相播种的,若丢一颗坏的种子在对方心田里,将来就长出坏的果实,下辈子对方一看到你就不欢喜。所以我们应该要以平等心、广被法缘,跟大家结好缘,如此,即使我们说一句简单的话,人家也会很欢喜地听。

心量若不宽广,如何包容别人呢?不能包容别人,对方怎会容纳你?有些人说:「我说话无足轻重,没有人会接受。」这不能怪别人,因为你在别人心中没有分量。有的人就说:「对,要有分量,我就要凶一点,具有威严才能占一席之地。」其实,如果架子太大了,人家也会看不起。

不要以为「我」很重要,应该缩小自我,我们要微细到可以跑进人家的眼里,而不会碍到人家,这需要功夫啊!在平常要进退得宜,才能在别人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人生很无常,大家是否能将这颗善种子,真正植入自己的生命中而来去自如?我们要走的是菩萨道;菩萨道是遥远的,慧命是永恒的,若常常在凡夫地原地踏步,这条菩萨道能到达终点站吗?慧命可能在中途就夭折了。

因此,对自己的修行、慧命,要认真下功夫,不要敷衍,要以志工的精神发心立愿,广结善缘,才能成就慧命。

以世事当教育

九二一大地震之后,这么多人的牺牲,无常的苦相活生生地示现,如果我们不好好拿来当教育,真是对不起受灾受难的人们;也对不起我们自己,因为智慧的觉性半途而废了。这种付出的代价很大,六道轮回苦不堪言,所以要好好对内自觉、精进。

精进,一定要在人与人之间磨练,不管对方给我什么声音、脸色,我们都要有感恩心。最近我很喜欢说一句话:「有感恩心的人,一定有爱心。」也说「付出的同时要感恩」,你去爱人,辛苦地付出,还要感恩对方愿意给我们机会;爱与感恩是不能分开的。

不论亲疏、怨爱的人,我们都同样去爱,这叫做善缘、福缘,也是慧缘。我们要谨慎,一点点福缘都不要漏掉;一点点善缘也不要让它失去。因为,修行如要「满觉」,只有一种方法,就是福慧双具。如果还有一个人没跟我们结好缘,那就有瑕疵了;一个铁盘不能有个小洞,有洞就不圆满,还是要被淘汰重新制造。同样的道理,我们要藉志工团队的服务,在菩萨道上多结好缘,圆满自己的智慧。

事因人做

不要对人生多所计较,最近常有人赞叹慈济,我都说:「事因人做。」慈济已经遍布全球,人家会说:「证严法师很了不起,慈济才能做得这么好。」我都说:「其实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是很多人一起做的。」

有人就说:「如果没有师父带领,哪有慈济?」但是一个人能做事吗?也不可能。因为有很多人共同用心投入,才有今天的慈济,所以「事因人为」,不只要有师父,还要有大家;不能少一个你,也不能少一个我,才有今天的慈济。

但是,凡夫常常「做事因人」,我不喜欢这个人,就不去做——做事因人就麻烦了;应该要事因人做。在慈济这个大道场要藉事练心,「我是为志业而投入的,不是因为人我、利益关系,我才要做」。要为志业尽自己的本分,不要因为人事是非,就起了懈怠心。

总之,要把志工视为生命中神圣的大事,不要轻忽;要记得:「不要做事因人,要事因人做」。不要轻视自己,更要尊重别人,要有你、有我,也有他,大家凝聚在一起才能互相成就;希望大家好好把握时机,成就慧命。

「善解」得自在

曾有一则新闻,报导某个旅行团准备去韩国赏雪,他们先在高雄小港机场搭机,准备到国际机场再转机。但是在起飞前,发现机轮故障,因此延误了一个多小时。

而在中正机场要飞往韩国的飞机已经起飞了,这一、两百人只好取消旅程,大家都忿忿不平。虽然航空公司表示隔天要补飞,但是旅客认为即使如此,也跟不上原先预约的旅行团;所以,有些人很生气,纷纷要求航空公司赔偿。

其实,若大家懂得善解,就会说:「幸好在还没有起飞之前,就发现故障,躲过了一劫。」平安度过了危机,应该要很庆幸才对。如果不能善解,认为——好不容易才要实现的观光计画,却又被耽误了,就会心有不甘而起烦恼。所以,善解是多么的重要。

人世间,日子一天天地过,每天都有幸与不幸的事发生;平安就是幸福,如果在刹那间发生任何的意外,那就很悲哀了!所以,人在平安时要懂得珍惜,多多培养宽谅、善解的心。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世间没有什么好计较、比较;若真的要比,就要比爱,比这分善念,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升华。

有一对夫妻,为了家庭事业而烦恼,因为兄弟之间有点不愉快。这对夫妻白手起家,创立了不错的事业;为了照顾弟弟,也雇请弟弟在公司帮忙。公司的一切运作都是哥哥在负责,并且尽心地培育弟弟,最近弟弟认为自己可以独当一面了,就对哥哥说:「我要独立,你该给我最大的那家公司,因为我也跟你一起打拚了好几年。」

他忘了哥哥不仅抚养他长大,还用心栽培他。哥哥心里也很矛盾——如果跟弟弟计较,就没有把师父的话用在生活上;不计较,又觉得心有不甘。

我劝他:「感情是无价的,无法用数量来衡量,尤其是同胞之爱、兄弟如手足,有形的财产其实不是这么重要。再说,财产该是你的,就跑不掉;不该是你的,也守不住。不用计较,钱再赚就有了,但是兄弟的感情是赚不回来的。」

他点头说:「我知道了,师父平常就说不要计较。」我说:「对啦!不用计较,世间的一切,我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够用就好了。」他想通了,回去就把公司过户给弟弟。没想到几天之后,发生九二一大地震,那家公司因而全毁了。

这可不是「一转念」,退一步就海阔天空。该是自己的跑不掉;福分不够的话也得不到。计较之心多苦恼,能够不计较,退让一步,所得的即是自在轻安。

真理之路

世间每个角落,不断地发生无常,令人感到无奈!更让人痛心的是由少数人所造成的天下大乱。例如:过去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冲突,以及去年(一九九九年)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的种族战争,使得双方人民争战不休,多少人无辜伤亡、流离失所,看了实在令人心疼不已!只因少数为政者的理念差异,就导致两国之间的仇恨,真不知两国人民的仇在哪里?恨在哪里?

这些多政变的国家,无辜的老百姓在长年的战争中苦不堪言!因为国家的财富都用在购买武器上。妇女、幼童、老人们所过的都是惊惶的生活,不知道哪天丈夫、儿子也要上战场?不知道幼小的孩子会不会变成孤儿……。

世间真是苦难偏多,自古以来,天灾、人祸不断发生,也因此当初释迦牟尼佛会看透人生的苦难,进而寻求永恒的真理。虽然他突破了重重难关,为后人开辟出一条平坦的真理之路;但是,有多少人能体会?又有多少人能循规蹈矩地步上这条真理之路?

如何引导众生解脱无常的人生?要脱离苦难别无他法,就是要「调心」——彻底地净化自他,让人懂得放下自私的观念,将爱扩及至普天下每一个众生!所以,希望大家要多用心,步步踏稳人生的康庄大道。

慈心与悲心

凡夫较能「无缘大慈」的付出,但是缺少「同体大悲」的善解。无缘大慈就是对不认识的人付出爱心,对方若受苦受难,我即使冒险也要去救助。像有的人回来当志工,有些阿公、阿嬷病得很重,志工不认识他,也愿意叫他阿公、阿嬷,当人家的孙子,还当得很高兴!病人出院后,也很主动去居家关怀,他家又脏又破烂,志工就抱他出来,有的帮他洗脸,有的帮他洗脚、剪指甲,另有一群人到屋里帮他清扫整理,大家做得很欢喜。

甚至,有人在医院里看到身上刺龙画凤的,心里就知道:要教育他不是用骂的,而是要温柔地谆谆善诱。不论他过去怎么杀人放火,还是会鼓励他:「没关系,重新再来!只要能好好地忏悔;忏悔即清净,可以开始重新做人。」

看到对方有所改变时,就会高兴得来跟我心得分享。我内心觉得:能原谅别人的人,真是包容心很大。

但是,有时会听到谁跟谁不和!我就会想:跟你不认识、那么霸气横行的人,你都可以原谅他,引导他改过,让他在社会上能安然自在地做事。反之,跟我们同道、同志愿的人,他不会做人,满心烦恼,你竟然不会「同体大悲」?他心里有苦难,得不到人的爱,或是得不到宽待,我们怎么没有像对待阿公、阿嬷一样,拥抱他、抚慰他呢?这就是所谓的凡夫。

有人就说:「这么熟的人,何须如此?」这就是「熟不拘礼」。彼此都认为——我说的话,你不要放在心里;我想说什么,你就让我倒垃圾吧!只希望别人当我们的垃圾桶,却没有去扫除别人心中的垃圾。

总之,这些缺点人人都有,对不认识的人,都想让他去除烦恼,得到快乐,但却可能犯一个毛病——和亲近的人比较、计较。我们应该要对外用慈、对内施悲,慈就是智慧,悲就是大福,所以福慧在双修!懂得对人善解,这就是智慧;对人包容,这就是福。能以这分宽大的心来待人处世,就会广结善缘而法喜充满!

二、心灵风光

心路风光

本会的宗教处举办了「慈济老友回娘家」的活动,在第一批老友中,我看到一位张老医师。他坐在轮椅上,我就去握握他的手说:「张老医师,很多年没看到你了。」他说:「我已经九十七岁啰!」当初他帮助我义诊时是七十岁,现在已经九十七岁了,日子过得很快。

记得当时每次去义诊时,最远曾到台东或丰滨,还有花莲县的乡下地区,每个星期六、日或是有节日时,我们都会下乡去义诊。

我问他:「孙子呢?多大了?」他说:「你抱过的那个,现在医学院将毕业,快要当医师了。」提起那个孩子,我又想起当初他的媳妇一连生了三、四个孙女,而老医师的观念比较守旧,一直希望有个男孙子。我说:「男孩、女孩都平等,女孩也不错啊!」他说:「才不一样,有个男孙多好!」我心想,他的媳妇压力可真大。

后来张老医师的媳妇怀胎足十个月了,那天刚好又要去台东义诊,张太太对同是当医师的先生说:「我可能今天会生产。」张医师说:「今天要去义诊,还是让我安心去吧!妳要生的时候,就去医院好了。」他向妇产科交代好之后,就和父亲一起去义诊了。

当时一坐上车,花莲医院的护士告诉我这件事,我听了非常感动,就说:「张老医师,真的很感谢你,你想要有男孙子,就祝福你如愿吧!」还在义诊时,他们接到电话——「生了,果然是男孩!」他们父子都很欢喜。

小孩子满月之后抱来给我看,我就抱一抱、摇一摇,说:「阿公是医师,爸爸也是医师,将来你也要好好当医师!」没想到现在真的要当医师了。

回首当年,想想现在,真是岁月不饶人。不过,彼此分享三十多年前携手走过来的这条心路风光,的确觉得很温馨、很可爱!

现代经典

现在慈济的历史经典,有许多活生生的、个人的亲身经历。

就如慈济医院的曾院长(于八十八年退休,现为慈济医院荣誉院长),记得当初他一听说我要建医院,好像很惊讶,觉得一个出家人,要如何盖医院呢?盖医院实在是很辛苦的事。

在谈话当中,我说我看到很多穷困人家,他们又贫又病,实在非常可怜!他也提起他年轻时,到麻豆、布袋研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得到「乌脚病」的经历。当时还没有病名,乌脚病一词还是曾院长先说出来的。

他很用心地投入研究,当时乡下人很节省,电灯都很昏暗,曾院长告诉我:「那时大部分的人家里面都是黑漆漆的,灯泡这么小,我就从昏暗的房间里把病人背出来。」等到病人坐在门口,一看整只脚都黑了,分不出是脏还是已经烂掉了,所以他就去舀一桶水,蹲下来为病人洗脚,洗干净后才知道是什么颜色。当时我听了,内心好震撼,真是一位好医师啊!

我心想:将来把医院盖好后,要请这位大医王来做慈济医院的好领导者,因为他是一个好医师。缘,就是在当时结下的,所以从我开始盖医院的每一张图,都是由曾院长和一位杜院长评鉴,当时两个人都是台大的副院长,所以那时我就请他们两位来帮我盖慈济医院。

看到大爱台的萤幕上,曾院长从草创时期娓娓道来,慢慢地说到现在,他拿出一张张历史照片,真的拍得很好,这就是慈济要保存的文化,也是一部现代经典。

慈院与仁医

每年的八月十七日就是纪念慈济医院(简称慈院)启用的日子。十多年前的这一天,正忙着医院启用和静思堂破土,非常热闹。时间过得真快,回想起陈英和院长,十多年前安装开刀房仪器时他就来了,还带来一群护士,一来就开始打扫。

那时送来一台仪器,陈英和医师就在加护病房外忙着拆封,我正好经过就问:「陈医师!你在做什么?」他说:「我要安装这部仪器,正在清点螺丝。」当时陈医师好年轻,刚从台大受完训练升为总医师。

当年的年轻小伙子与医院同时成长,如今他已经成功地完成上百例脊椎侧弯的矫正病例,也早已经是列入金氏纪录的名人。

看着他长大、迈入中年,看他成功,看到他能替我们负起医疗的重担,真的很欣慰。

培育良医

慈济医学院的学生已经进入实习课程的阶段了,感觉上医学院才创校,一下子这些孩子就开始要走进病房实习了,这表示我们医学院培育的人才,开始可以发挥功能与良能。

因为学生的课程要进入临床实习,所以,除了医院原有的医师外,还要赶快号召一些兼具学者身分的好医师来慈济,一定要具有教授身分,并且品德良好。有不少教授在国外很成功,都有不错的发展机会,但他们都觉得与其在海外开创,不如回归台湾,教育自己的同胞子弟,所以他们都下决心回来。

有心回来就能同心、同道、同志,更希望大家和心齐力,将教育与临床联贯起来,好好地带领学生,也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与良医。

生命与时光

普贤菩萨警策文〉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就是在提醒我们要爱惜时光。

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阿公,觉得身体不舒服,就到台北某家大医院检查,结果是末期癌症。儿子不敢让父亲知道,老阿公觉得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没有好转,也很辛苦,于是就想回花莲。

但是,还没到家就病况转急,于是直接送到慈济医院。他罹患的是膀胱癌,医师护士很用心地为他急救,一直到半夜一点才处理好,老阿公觉得舒服了,医师才回宿舍休息。但是到半夜三点多,老阿公又痛起来,医师再到病房为他处理,一直到天亮。

阿公很感恩医师不辞辛苦地为他处理,而且丝毫没有一句怨言。这位阿公很感动,所以一看到志工就说:「来慈济医院真好,志工这么关心我,最高兴的是看到活生生的观世音菩萨来帮助我,这里的医师、护士真的是大慈大悲。」

有一天阿公对药物起反应,对医师说:「医师,我这几天怎么一个人都看成两个人。」医师就说:「阿公,这种药物反应是正常的。你不要看人,看钱好了,钞票一张可以看成两张。」医师幽默地解释,阿公听了很高兴,也知道这是用药的正常反应。

老人住院将近一个月,医师慢慢地让他了解病情,刚开始他有些不能接受,经过志工不断地引导、带给他欢喜,现在老阿公不仅能自娱,还会娱乐别人。他会拉二胡、唱歌,把快乐带给别人,在仅剩的日子里,他已经把生死看开,把握着时时刻刻,发挥自己的良能。

生命的长短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人间是否懂得道理?懂理之后是否已经实践?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能听到一句真理并且去实行,即使晚上就死亡,也已足够了。所以,生命最重要的是,用在理事会合的生活中,把握当下,做就对了。

爱心无价

每当听到或看到病人脱离险境时,我都会衷心地感恩医护人员,感恩所有付出爱心的人。兴建慈济医院的过程很辛苦——有很多人省吃俭用来赞助,或将做小工所赚来的血汗钱捐出来,终于让医院能够分分秒秒发挥救人的功能。假如不是大家点点滴滴的爱心汇聚在一起,哪有办法将医院盖起来呢?

有一次在慈济医院开会时,连续听到好几次救护车的声音,每次我都会心里一震!挂念着救护车里的人到底怎么了?是轻伤还是重伤?也在心里默默为他祝福:但愿他来到我们医院,经过救治后就能平安无事,这也是我们盖医院的目的。

虽然常为了医院的事务而担忧,但是想到病人被送来后能得救,就觉得这种代价已值得。我们要「尊重生命」,因为生命是无价的,不能以金钱来衡量,而爱心的付出也是无价的。每次想到这里,所有的烦恼就会抛开了;还好有这股力量推动着我,才能继续不断地向前迈进。

全省医疗网

每次听取「全省医疗网」的进度会报,就可以想象未来这几所医疗网的设立,应该是台湾最好、最具有爱心的医疗机构,因为里面的设备,处处都在为病人设想。

人生的价值,莫过于生命。身体能够健康地发挥良能,就是最美好的人生;一旦生病、失去使用功能时,也就失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要维护身体的功能,唯有善加预防,万一发生意外,就要有完善的医疗救护。

尊重生命的医疗建设,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却很有意义。所以很感恩所有的慈济人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同心推动慈济全省「医疗普遍化」的工作,不论劝募或是精神理念的传达,大家都很用心。除了天天为四大志业付出之外,委员、慈诚队还轮流回来医院当志工、付出爱心,在工作中也上了一堂涵盖生老病死的「生死观」课程。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生命的意义,这是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的。依佛法而言,生命有难以止息的轮回,所以,要时时做好心灵的调适,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都要用心思惟、观察,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时间的妙用

前不久有位慈青(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成员简称)跑到我面前跟我说:「师公,您认得我吗?您摸过我的头耶!」「哦!那时候你多大呢?」「国小六年级。」「现在呢?」「已经读大学了。」那时候,我可以伸手摸他的头;现在却已经高出我一个头。时间的累积让孩子茁壮成长,但也让大人变老了,这就是人生的变迁。

由此我们看到了时间在人事变迁上所留下的印记。若说:「人生无常,时间短暂。」那是指我们所面对的「现在」很短暂,一旦当下的这一秒过了,便成了永恒的历史。

曾经有一位大陆人士送我一块石砚,他还特别拿出一张盖了章的单子,证明这块石头有五亿年的历史。以这方石砚而言,是因为过去的时间不断累积,未来不断延续,五亿年的时间,就从一分一秒中累积起来。

我常说:「把握现在。」 一切事物的成就都要靠时间。孩子的求学阶段,也都要分秒必争地用功,到了高中毕业考大学时,还要开夜车,日夜都不能浪费,用时间来累积学业。考上大学也要再认真努力,因为学无止境。

我们确实要「把握当下,恒持刹那」,因为「现在」是非常短暂的,一不小心就过去了,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它;刹那可累积成永恒,只要能善用每一个短暂的现在,就能累积自我的成就,了解时间的妙用,就更要好好地珍惜时间。

李居士的故事

大家听过李宗吉居士的故事吗?他是福建厦门人,生于民国十五年。七岁时,不幸父亲过世,寡母带着孩子,生活凄凉。五十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真的很刻苦,但他却能在刻苦中立志上进。

李居士说自己幼年失学,没什么学问,但是他很认真,年少做童工时,每天一起床就把事情安排好,任劳任怨地做好手边的工作。心中没有其他的烦恼和贪求,生活过得很清净单纯。

老板想试探他是不是值得栽培,就故意把钱乱丢,让他每天扫地时都会捡到钱。他总是把捡到的钱一一拿给老板,试探了几次后,老板觉得这个孩子很值得栽培,才用心地栽培他。

后来他投入航运事业,历经艰辛,白手起家。当他的第一艘大船要启航时,一般人都是请大官或明星来启航,他则是请妈妈剪彩启航。在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妈妈,这分孝心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李居士忠孝节义俱全,以他现在老迈的年纪,每天还到阳明山妈妈的墓地上香、扫地;这对现在的人,尤其是成功的企业家而言,确实很难得,但是他天天持之以恒。

事业成功后,他很尽心地回馈社会,尤其重视奖学金的设立,不只在台湾设立奖学金,也回馈大陆的乡亲们。人生,学历的高低并不是成功的唯一要件,最重要的是不忘本,还有品格要照顾好,如此自然会有踏实、美满的人生。

心愿

有一位八岁的小女孩告诉我:「师公,我的小脑长瘤,必须开刀,我好怕!」

我安慰她:「别怕!要开刀时,医师叔叔会让妳睡觉,睡醒就开好了。」她说:「我从小到现在,最怕的就是刀子。」我说:「医师叔叔会用很小的刀子,妳看不到的。不要怕,要勇敢。」她很乖巧地点点头。

她还说:「希望我的身体能健康起来,将来我要读慈济的学校。师公,您也要把身体照顾得很健康,将来带我到慈济念书。」我说:「好啊!妳将来如果读医学院,毕业后也可以当医师。」

她又说:「师公,我还有几张纸要给您。」我一看真的好心疼,我问她:「这是谁填上去的?」她说:「是我自己写的遗体捐赠及器官捐赠书。」我问:「这是做什么的,妳知道吗?」她说:「我知道,爸爸、妈妈都跟我说过了。」我说:「妳好勇敢。」

小女孩的生命到底能够活多久?不知道,听主治医师说很不乐观。但是这孩子真的很有智慧,也很有爱心,如果病能医得好,当然最好;假如不能过关,她也要遗爱人间。

另外,在新竹有一位老太太来看我,她已经一百岁了,但是行动非常伶俐,耳聪目明,走路不用人家扶,看起来差不多像七十岁左右。

人生的道路有长有短,最重要的是把握当下的人生,我们能把握住生命的方向,这一刻就是宝贵的历史,因此,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好好地珍惜。

有愿就有力

来自赖索托的吴居士,经历了一九九八年当地的一场大暴动之后,自身又有一场与病魔搏斗的浩劫。

在暴动过后没多久,有一天,他睡到半夜肚子突然很痛,当时正流行肠炎,医师也诊断是肠炎,开了药就拿回家吃。回去之后,不但没有好转还持续剧痛,于是转往大医院急诊。

在救护车内,他自己觉得很不乐观,就对太太说:「万一我怎么了,妳不要让我成为植物人,我不要拖累家庭。」之后就陷入昏迷状态,但是,他心里就发了两个愿:一是「如果注定尸骨要埋在非洲,那就『快去快来』做慈济,要在非洲救黑人」;又发愿「如能逃脱这一劫,那更要加倍地做慈济,未来的岁月要完全奉献给慈济。」

到医院时,他已经动弹不得,但仍听到医师说:「这个人死了!心脏都不跳了。」当时他一直想告诉医师:「我还没死。」但是眼睛却睁不开,嘴巴也说不出话,身体想要动一动也没办法;后来,因为他的太太一直请求医师,才用电击急救了将近半个小时,心跳竟慢慢恢复。

当他再醒过来时,已经相隔十五天了。其实,原本他只是盲肠炎,因延误就医而变成腹膜炎,在医院住了五十八天后,终于健康地出院了。我说:「你现在回来要加倍做,我不用等你『二十年』后再回来了。」

这个经历是他亲身体验的,其实,死的感觉到底是什么?他真的是「死了又回来」。他和大家分享——死并不可怕,只要是自然的生老病死,不是自作孽的,真的也不会很难过。

我们发心发愿,这分爱的力量很大,发愿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有爱就有福,有愿就有力。以他为例,他心中有爱、以爱予人,也因此救了自己;他终于突破难关再回来了!

以爱解怨

在台湾慈济的伙伴很多,大家可以一起做;在国外却很辛苦,因为伙伴太少了,凡事都要靠自己去打拚。

赖索托在一九九八年发生一件大灾难,在五月选举时,由于政党发展不平衡,引发在野党暴动,甚至军人、平民、警察也参与暴动。邻国南非因为跟赖索托有邦交,所以派军支持赖索托。当南非的军队一入境,赖索托暴动的民众更反弹了,进一步大肆抢劫、放火。

记得那天是九月二十二日,我接到南非慈济人从赖索托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师父,赖索托有大灾难!整个首都,百分之九十都被烧光了!」想象那种火海场面,听了就令人害怕。

我就问他:「赖索托有慈济人吗?」他说:「有,吴居士打电话给我们,我们已经从南非各地赶过来,准备开始提供食物的救助。」我说:「都被烧光了,要去哪里买东西?」他说:「我们有经验,大家开车出来时,也把瓦斯炉、锅子、米菜油等等都一起载过来。」因为台商的住宅都不在首都,只是店面及工厂受损,所以他们的生活比较不受影响。

另外,当时台商及外商认为:赖索托政府应该要赔偿他们企业损失,而慈济人就安抚这些台商:「你们如果请律师,一个人要八十万,一百多人合起来,就要一千多万台币。现在赖索托已经烧成这样,国家哪有钱赔呢?不如我们把请律师的钱,拿来做救济的工作。」

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大家就把要诉讼的钱拿去做救济工作。不可思议的是——救济之后接到不少电话,要他们去拿回被抢走的财物,拿回来的东西还真不少。所以,他们说:「很感恩师父教我们以德报怨,『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天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天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我们同时学习到包容别人。」

爱的管理很有力,因为「以戒为制度,以爱为管理」,这分爱的力量才能抚平人与人之间的仇怨,并且化怨仇为爱的力量,形成一种爱的循环。

为时代作见证

在这个世间真的有许多人间菩萨,自从慈善志业踏上了国际之后,的确要感恩国际间所有的慈济人,他们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取诸当地、用诸当地」,并且用心地回馈台湾。这一点是我们应该要感恩的,因为他们都在为台湾争光!

他们在移民之前,我都会交代他们「要为台湾争光荣」,以往台湾人在国际间的形象不太好,我们要有这分使命——应该在每个国家都得人敬爱、得人心。要得人心就要先付出,让每个侨居地的人都知道:台湾人很好,台湾人的品格、爱心很丰富!而慈济人在国际间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不论在哪里付出,都是以「台湾慈济基金会」的名义去做,「台湾」两个斗大的字总是摆在最前面,让每个接受过帮助的国家都知道这是来自台湾的爱心。在一九九九年短短的几个月里,中美洲就已经有八个国家都知道「台湾、慈济」。每次海外慈济人回来心得分享,我都非常地感恩,这就是慈善的文化,希望它能更普遍、更迅速地传布出去。

我也要感恩大爱台的同仁们,刚好在大爱台成立后没多久,就赶上国际救济工作,大爱台的同仁们非常辛苦,摄影机十分沉重,他们要跑新闻、找镜头,看到国际间慈济人那么投入,他们在放下摄影机后,还帮忙打包,又搬运很重的东西上卡车、送到救灾点。大爱台的同仁们真的非常可爱,大家都以志业的精神投入专业工作,所以我常说非常感恩,大家的努力都是「为时代作见证」的实践。

为法忘躯

台中有一位慈诚队的小队长,他还没参加慈诚队之前就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不论是早晨起床,还是晚上要躺下来睡,都是非常的痛苦。

他加入慈诚队后,不但不受健康情况影响,反而出勤率很高,他的小队长看到这位年轻人非常投入,所以在他要卸任时,就将小队长的职责交给这位年轻人。而他也认为:师父说,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这个身体这么多病,现在如果不做,哪有机会再做呢?所以就勇敢地承担下来。

当小队长的日子非常忙碌,他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一天妈妈就对他说:「你做慈济,我百分之百支持,但是你辞掉小队长吧!责任太重了,对你的身体实在不适合。」妈妈不断恳求他,他不忍看到妈妈为他担心,于是就骑着摩托车,要到中队长家辞去职务。

但是他边骑车边想起师父的话——「信心、毅力、勇气」,想到师父,又觉得:我怎能半途而废呢?生命的良能要把握时间发挥,不做白不做啊!

因此,他又折回家,跪在妈妈面前,坚定地要求妈妈让他把两年的任期圆满完成。跪了四个半小时,直到妈妈于心不忍,才说:「好吧!既然你真的那么爱慈济,我也不再阻止你,只要你好好保重身体!」

在慈济世界中,有很多像这样为社会、为慈济付出的人,真是点点滴滴的大爱汇聚在一起,真、善、美的故事非常多。看看台湾并不大啊!但是,却有这么多爱心人士真诚地投入,为社会不断在付出,这分精神多么可爱可敬,而且令人感恩!

可敬的老荣民

「贫中之富」的人在社会上也真不少,新竹有一位七十六岁的老荣民捐出二十四万元。我听了吓一跳,问他:「老伯伯,您怎么捐这么多钱呢?」他说:「我要感恩慈济,这些钱是慈济这几年来给我的,要帮助我的家庭。」

老荣民只靠终身俸养家,他一家五口都有遗传性的高血压、糖尿病,所以委员很关心他们,不只是每个月给予补助,每隔几天还到他家关怀,去帮忙整理、送医等等,就像他的家人一样。

后来,他的大儿子、二儿子相继往生,三儿子跟爸爸住在一起,老太太则是去年底往生。慈济给他们的钱,老太太都省吃俭用,存了私房钱藏起来。老先生不知道,等到老太太往生后,他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这笔钱。

他想:这些钱对我没有很大的用处,现在师父急着要救人,应该回馈慈济,让它发挥更大的功能,于是慨然捐输。提起这位老荣民,我内心还是很激动、很感恩。他这么淡泊无私、安贫乐道,真的很难得,其实,他一点都不贫,因为内心拥有知足与感恩。

有智慧的老人

有位年近八十的老荣民,在台湾没有成家,退伍后在花莲新城的海边搭了一间不到两坪的房屋,不论刮风下雨,每天他都去海边捡石头。一斤石头只能卖几块钱,但是他安贫乐道,非常俭朴。

慈济志工到小区关怀独居老人时认识了他,刚开始他有点儿孤僻,长年累月下来,志工的爱心感动了他,让他心灵有了依靠与信赖感。最近志工带他来精舍,看到我,他高兴地说:「来到这里,心都宽了。」我说:「欢迎你以后常常来啊!」接着他告诉我,他有一百多万元,想要捐出来。

「你怎么有这些钱呢?」他说:「我捡了几十年的石头,天未亮就去捡,晚上有月光时也去捡;几十年下来,就累积了这些钱。」长年累月,辛苦捡石头的点滴所得,他都要捐出来,多难得啊!

我想,那片汪洋人海就如他的心灵境界;心宽如海,又如晴空一样清净。虽然生活刻苦,但他心中有爱,满足于自己的人生。他能够亲手布施、体验布施的喜乐,不用担心往生后这些钱要如何使用,所以是最有智慧的人!假如每一个人都有这么宽阔的心灵境界,人生将会多美好啊!

传承大爱

有一位退伍军人,他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捐给慈济。我问他为什么不留些钱在身边?他回答:「我连大体都捐出来了,哪天我『走』了,师兄师姊就会把我运回医学院,当医学生的大体老师,一毛钱都不用花,我留钱在身边做什么?」

「你目前的生活费还够吗?」他说:「够啊!一个月将近一万元,我还用不完,剩的一样再存入慈济的户头。」我问他一万元从哪里来?他回答:「利息。」我愈听愈糊涂,一位同仁就替他解释:「伯伯把一百八十六万元都捐给慈济,在银行开一个慈济专户,每个月有利息可领,他说以后这些钱就完全捐给慈济。」

所以目前存有一百八十几万,没用完的利息再存回专户,他的生活很简单,平常还到分会当志工,不用烦恼吃的,有时去图书馆看书,也花不了多少,所以每个月都会剩下不少钱。

这分心让我很感恩。年轻时,他跟着军队来台,几十年来孤身一人在此,现在年老了,而有慈济这个爱的环境,有这么多委员、慈诚队员,大家时常去关心他,让他觉得很温馨。

目前「老人问题」实在很多,不过,也有很多可敬可爱的老人,还是不断付出他们的爱心,甚至不断地付出体力!看看环保志工,七十多岁、八十多、九十多岁的都有,虽然年龄这么大,还是在外面做环保工作,点点滴滴回收宝贵的资源。

这就是爱,是点点滴滴汇聚的爱,所以我非常感恩。连小朋友也一样,好多小朋友还不会说话,只会听「钱钱」,就知道「钱钱要放在扑满里,给师公救人」。

感人的事很多,老老少少都有,再加上很多企业界人士「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很欢喜地付出,他们对慈济的信心与肯定,这分无我相的付出,给我很大的鼓励,支持我不断推动着四大志业。

守志节的人生

从大爱电视新闻报导中,看到七十多岁的胡老先生,以帮人磨刀、修伞、补皮鞋为生。他每天骑着一辆中古摩托车,四处招徕生意,有时一天还赚不到两个便当的钱;以此微薄的收入要养育三个孩子,所以一家人的生活仅能餬口。

虽然辛苦,但是胡老先生发了一个愿——要凑足十万元,捐给慈济「九二一希望工程」。但是,现在的人东西用坏了就丢掉,很少会拿去修。而且磨一把刀、修一支雨伞只收几十元,十万元要凑到什么时候呢?

胡老先生说:「我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唯有手上这只戒指,到时候如果不够,再把戒指卖掉凑数。」这只戒指本来是要给儿子将来结婚用的,现在他觉得「希望工程」比儿子结婚重要,所以,他愿意将仅有的东西舍出来。我听了好感动!这就是发心,也叫做修行。

还有一件事最令我敬佩,就是他宁愿辛苦一些,也决不贪图别人的帮助。有位慈济志工觉得老先生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很辛苦,她想要让他的孩子增广见闻,就私下帮孩子们订阅三年份的《经典杂志》。老先生表示,无功不受禄,他很感恩师姊的心意,但还是坚持要付款,于是就把三年的订费捐出来。

一个能真正受人尊敬的人,不在于他的社会地位,而是「节」与「志」;人人如果都能守节和守志,品格自然高尚。在我们的社会中,可爱的人生,的确比比皆是。

幸福美满

大林医院建筑期间,每个月我都会到工地,每次去都会增加一层楼,走进里面觉得很有踏实感。

有一回,看到角落有位师傅在修模板,我很自然地走到他身旁说:「师傅!辛苦了!」师傅就站起来向我合掌说:「不辛苦!是幸福!」我心想这位师傅真难得。

后来听委员提起才知道——为了回报师傅们,当地的委员每天早上轮流煮茶水,冬天就准备热呼呼的姜母茶。师傅来上工,他们就很感恩地对师傅们说:「今天比较冷喔!来!先喝一杯热的再工作。」天气热时,他们也很早就准备好,再加冰块。师傅来时他们就说:「今天比较热,先喝点凉的再上工。」不管天气冷热,师傅们要上工时就得到温馨的关怀,觉得气氛真好。

当师傅下班时,委员也很恭敬地对他们说:「师傅,辛苦哦!」有的师傅较草根性,就率直地说:「要赚你们几个钱,就做得要死。」委员仍和颜悦色地回答:「师傅!可以来这里做事是福报哦!在这里盖医院,是全省慈济人爱心的汇聚;如果没有你们来建造,大家的爱心便无法发挥功能。将来医院盖起来,可以救很多人,这就是你们的功德,你们是在造福啊!」

师傅听了之后说:「嗯!我们真的很有福报,那你就不要再对我们说『辛苦了』,要说『幸福』。」所以委员就改口对他们说:「师傅,幸福哦!」师傅就回答:「美满!」这样的转变很有意思。

慈济的文化就是「彼此付出」,付出一分爱,心中就会充满温馨、欢喜和感恩。

真实温馨的人文

慈济的文化要「为时代做见证,为慈济写历史」,有位作家听了慈济世界的几个故事,觉得很值得去写。我举当年慈济医院进行第一期工程时,很用心帮助我的一位太太为例,请他由此下笔撰写。

她的家庭小康,孩子还在读书,先生是工人,家庭的开销都是先生做工来维持。当时她是一位年近五十岁的平凡妇女。

为了要帮助我,她每天早上两点钟起来扫华江大桥,一个月赚八千元;四点又到果菜市场批菜去卖。她的目标是捐一间病房——三十万元,又不想影响自己的家计,于是就利用自己的时间,每天早晨两点,天气再冷还是同样起来工作。

扫街、卖菜后,还要去做劝募工作。她有很多很感人的故事,这分精神度化了很多人,所以我把这个故事详细地告诉这位作家。他说:「好,我来写。」另外一位知名导演接口说:「也可以拍成电视剧。」我说:「好啊!把真人实事搬上萤幕,留下历史足迹,非常好!」

过了一个月,他们告诉我:「已经构思好了。」我问:「怎么编呢?」导演就跟作家建议:「剧情不妨改写成—— 她的先生往生了,因为她付出爱心,所以后来又找到第二春。」我说:「怎么与事实差这么多呢?」

导演说:「剧本就是要这么写,假如太平实,恐怕无法吸引人。」但是,我希望慈济的故事能写出最真实的情况。像大爱台播出的「勤耕福田」或「温暖满人间」等节目,故事一点也没有做作,一幕幕都是真实感人的生命经历,主角不能说错话,因为他们的亲朋好友都可以为他做见证。

可见平实的演出,仍然可以呈现出真善美的人生。

战胜自己

有一则真人实事的故事——有位画家,一生得过很多奖,他的成功是靠毅力得来的。他幼年时,只读两年私塾便遇上中日战争,后来就到前线当志愿兵。他平时很喜欢画画,虽然当兵的日子很紧张,又没有纸笔;但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利用石块或树枝在地上作画。因此,他在军中练出了一手好字画。

台湾光复后,他的作品不断在进步,参展比赛经常得奖。但是不幸地,有一天他在维修炮弹壳时,炮弹突然爆炸,将他的手指炸断了八根,只剩下左手小指及无名指。当时,他的亲朋好友都很惋惜地对他说:「我们再也无法欣赏到你的好画、得到你的好字了。」他却乐观地说:「你们放心!哪怕十根手指都被炸毁了,我也还有十只脚趾头;我可以用脚作画,不用多久,你们就可以再看到我的字画。」

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再苦、再困难的事都难不倒他!我常常说:「真正的修行,不一定要选在清静的道场,应该在复杂的人群中磨练。」因为清静的道场没有任何人事或境界可面对,有什么好修的呢?就像一位身体受过伤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之后,仍需复健一样,不过,复健要有一分耐心和毅力,才能面对、忍受境界中的各种苦;要不然就会永远倒下去,成为一位残废者。

人生有各种苦难,但是大部分都是由人的心理所造成。因此,我们要时时照顾好自己的心念,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人生自然能轻安无忧!

美梦成真

有一位年轻人来访,说他连续三天做了相同的梦。他说:「对慈济我很陌生。但是,梦中师父一直教我要投入大爱的活动,我拒绝了;醒来之后,百思不解,内心感到很不安。」

其实,「做梦」本来是很平常的事,假如我们不把梦放在心上,也不按照梦中所示去做,这个梦就是虚幻的梦;但若是美梦,就要让它成真!「美梦」并不是指钱财多、地位高、权势大,因为随之而来的,常常是许多不必要的困扰。人生之美,应该是美在身轻心安。

当初我还未出家前,母亲患病必须开刀,我也连续三夜做同一个梦,梦见自己在一寺庙中为病榻上的母亲煎药,然后白衣观音乘云前来送药……。往后因缘所聚,竟然来到当年梦中所见的地藏庙!那时我知道,我的缘在此,就决定在花莲落脚,并开展慈济的慈善工作。

因此我对他说:「若将有意义的梦,落实在生活中,那就是一场可实现的美梦。你一直在努力赚钱,真的觉得快乐吗?」

「利弊参半。」他缓缓地谈起自己的故事——小时候家里实在太穷困,他穷怕了!长大后进入财经界拚命赚钱,有段时间迷失在物欲的生活中……,际遇使他及孩子先后遭人绑票,重金赎回后,从此生活变得比较平淡,之后就做了这个内容相同的梦。

我说:「该是我们的,终究跑不掉;不是我们的,就如梦幻泡影。世间物要有用才有价值,你年纪轻轻就有事业基础,应知是社会稳定,才使你有钱赚;社会若不安定,拥有再多钱财也无保障。所以应该将人生方向放在关心社会,否则一场人生白白虚度,就如虚幻的梦,梦醒时,也什么都没有了。不如过踏实的人生,做一个『富中富』的人,将事业与志业平行发展,既富有钱财又富有爱心,这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看他眉头舒展许多,不似之前满心狐疑与彷徨。我真诚地祝福他——心要开阔,不妨投入志工行列,多多广结善缘!

人性之美

活着的时候,就是我们发挥使用权的时刻,对家人要有爱的关怀。为人父母者能负起责任,把孩子教育好,让他们了解人生的真义;做儿女的应该孝顺父母,父母慈爱、儿女孝顺,这个家庭就会很幸福。

世间也洋溢着许多温暖的人性之美,譬如:闻声救苦的慈济人,哪里有急难,就会凝聚一股爱的力量去付出。想要付出就要有「愿力」,因为并不是每件事都轻而易举,若遇到困难、波折时,必定要有愿力才能加以克服、达到付出的心愿。

付出之后,看到对方得救会很欢喜,这就叫做「法喜」。佛教所说的「慈、悲、喜、舍」是精神上的一股力量,若将这股力量发挥出来,想尽各种方法去付出,让需要帮助的人得救了,就会很欢喜,甚至在梦中也会笑。因为能将听到的道理放在心上,而且能身体力行,做完之后会觉得无比充实、喜乐,这就是真正的「法喜充满」。

常听慈济委员说:「我们付出之后,有时走在街上,一想到就会很欢喜地笑出来。」因为已经做到了,有着「如释重负」的轻安。人生的愿力确实很重要,「立愿而后守志」,如果立了愿却不好好去实行,还是无法如愿。

人生,要放下执着,让内心安然、自在才是最重要的。大家要互相勉励,一起来做人间的活菩萨,投入救人、助人的工作,培育我们的爱心,「做就对了!」如此天天自在、安心,就能拥有身心健康的人生。

三、福田心耕

福分来自多造福

人生有幸与不幸,三十多年前,慈济刚开始做慈善工作时,有一个案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当时,我按照地址找到个案的住处时,心想:这怎能算是「家」呢?因为房子已倾斜,只用简单的草皮搭盖起来。我问案主:「你的家呢?」他用手一指,说:「就是这里啊!」

我问他:「你们晚上都睡在这里?」他说:「对啊!」「那你在哪里煮饭?」他说:「在里面。」然后带我们进去看看,里面有一只锅子斜放在三块石头上;我伸手掀开木板锅盖,看到一些地瓜藤和小地瓜,我问:「你们家里有养猪吗?」他说:「没有。这是我和儿子要吃的。」听了真的好心疼!

反观另一位居士,他经营一家卫浴用品公司。有一次我到他的公司参观时,他指着一项产品说:「师父,这套浴缸售价三百多万元。」我问:「洗个澡要买这么贵的产品?现在景气不太好,有人买吗?」他说:「有啊!而且台湾的销路最好。」

有很多人餐风露宿、没有地方住,只要有三万元,就可以让他们有个虽小却很安全的家;可是,也有人用三百多万元的浴缸。我想:如果富有的人愿意换成用三万元或三千元的浴缸,就可以省下一笔可观的钱,做很多好事;不但为自己,也可为家人造福。

希望人人心中有爱——爱家庭、爱社会、爱地球,做一位知福、惜福、再造福的人。

生命共同体

菩萨与凡夫之距离,为何如此遥远?原因就在:是否曾下过功夫?其实,只要转个心念就容易了。人心向善或向恶,都是以心为起点,同样是一颗心,但方向不同;只要肯为善,要成菩萨就没有困难。

有一念善心就是菩萨,人人都能做救人的菩萨,不必一定要到寺院去求,但求自己有一分力量去付出,此时我们就是最有感应的菩萨。

慈济三十多年来,心愿是在净化人心,使人人心中有爱,不只爱自己的家人或投缘的人,更要爱普天下众生,并且不仅只爱人类,也要善待天下的生灵,甚至包括每寸土地以及植物等等。我们都生在大地之上,与土地及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所以,要对所有生命付出最真诚的关爱。

今天付出的因,就是明天的果。想要「明天」能平安祥和,「现在」就要将大爱发挥出来。许多人都有梦想,但只知道要追寻,却不去考虑追求的起点在哪儿?或是只想到追逐的目标,却忽视起点所在,以致理想不能落实。

长年来,我不断在呼吁人人——将心门打开,为人付出一分爱,有爱就有力量,有爱就有福。未来的路就看我们如何起步,每一个人都应负起一分责任,只要从内心付出大爱,社会就会有希望。

永不干涸的水

常有人提起:「有些人认为慈济太有钱了,而不愿捐款。要如何鼓励他们持续行善?」

对此我常说:「感恩大家为慈济祝福。」但是,我也常说:「有钱啊!钱都在大家的口袋里;我希望把钱存在大家的口袋里,社会需要建设时,登高一呼,大家就来成全护持。」

我们应该要知道,能够去救人是最快乐的事。平安的人,才能帮助受灾难的人;有能力的人,才能拉拔沉沦的人,所以能救人总比被救幸福多了!去救人,就是为自己造福,因此我们要多提倡做好事,净化人心;人人心中有爱,愿意造福人群,这样福就大了。

慈济在台湾,第一要净化人心,第二是帮助社会上的许多个案,还要推展文化、教育志业等等,要做事能不用钱吗?我们的钱都是用在很恰当的地方。慈济一向以「信实诚正」为宗旨,为了九二一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我们还要继续做,将爱心人士的善款妥善地用于社会。

有智慧的人就会知道,虽然有一缸水,不差我一杯水,但是这杯水倒入缸里,整缸水都有我们的分。把点滴的力量流入慈济功德海,慈济会永远都用在社会上的建设,所以每个人的力量都是一滴「永不干涸的水」。

涓滴凝聚成大爱

不论是委员或慈诚队都很关心慈济,也十分清楚四大志业的重担,还需要努力劝募,才能因应建设所需。所以大家都希望广招来众,让社会人士点滴的爱能汇聚成大爱的力量。

但是,劝募时常会遇到困难,委员之间就互相传话——「不然我们自己去做工,帮人打扫或洗衣服都可以,所赚的工资都要捐给慈济。」有位同仁说,每次听到委员们这么投入、这么关心,他就觉得自己也应该为慈济的建设负起一分责任,于是从每月薪资中捐出一部分。

听他这么一说,我又想起十多年前,花莲慈济医院筹建之初,同样也是如此——很多委员募款募得很辛苦,后来干脆自己去打工;有人则先向老板预支三年薪水,然后去帮佣,再怎么辛苦,都是无怨无悔地要捐助慈济建院。

而现在大林医院的建设,新店、潭子医院的动工,还有未来的医疗网及希望工程,同样很需要大家积极地投入劝募,把这分大爱更普遍地宣扬流布。「世间无难事」,只要大家同心协力,相信必能逐步完成未来的建设工程,同时也可以藉此接引有缘人,启发更多人的良知良能。

爱的道路

有人不愿意做「大陆赈灾」的工作,我们尊重他的意见。但是,仍有许多爱心人士希望慈济能够伸出援手去救济,我们也要尊重这些支持者的意愿。

最近,真的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不过,没有关系!一个人承受压力,若能让很多人做好事,也让受苦受难的人能因而得救,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的。

比如:有位老太太送来一百五十万元,告诉我:「这是要救济大陆的!」又说:「我不是来帮忙师父,是来请求师父帮我去救济大陆灾胞。」她有这样的心意,当然我也必须尊重她的意愿。

希望大家把爱铺成一条路,两岸以「爱」作桥梁,台湾虽然很小,但是,可以开拓的路还很广。总之,唯有大爱,才是通往幸福人生的大道!

垃圾堆里的孩子

福田要自己耕耘,才会有收获。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福田可耕,只要有心成为福田的农夫,再好好培育优良的种子,每个人都能「耕者有其田」。爱的力量,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的。

慈济人到中美洲赈灾时,曾看到一群大人、小孩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其中,有个小孩找到食物后,立刻就地坐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那种情景,令人看了好心疼!再看看台湾的孩子,母亲泡牛奶给孩子喝之前,奶瓶还要经过高温杀菌以维护孩子的健康。

同样是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这就是幸与不幸的一线之隔。不幸的人,一生下来就会在那种贫困的地方;有福的人,一生下来就会在像台湾这样的福地。同样都是父母所生,为什么会生长在不同的地方呢?应该说是业力啊!一切都由不得自己,而最能自我把握的唯有现在的此时此刻。

我们真的很幸运,能生长在台湾这块土地上;这里气候好、社会富裕,在这么有福的环境中,我们更应互相勉励,共同走在菩萨道上,为苦难的众生付出,也为自己培福。

施慈为乐

佛陀曾说:「一切之法,以施慈为乐。」意思是:法门无量,但是要想得到快乐、欢喜,唯有一种方法,就是要布施「慈」。能时时以慈处事、以悲付出,这是人生一大乐事。佛陀又说,如果能抱持欢喜心布施,可以得到五种功德——命、色、安、力、辩。

第一是命;假如看到病苦的人,能欢喜地扶助,让病人解脱病苦,得到内心的安稳,如此布施之人可以得长命,也就是得长寿的果报。

第二是色;不论是帮助贫困或病弱的人,在付出的同时,如果能用温柔善顺的脸色,面带微笑、口出善言去安抚,就能得到容颜端正、人见欢喜的回报。

第三是安;若能用欢喜心去布施,则我们所面对的环境都是和乐的顺境;所在的地方,就能平安无事。

第四是力;所要做的事,只要肯发心、肯付出,就能得到一切的力量;没有人能胜过你的力量。

第五是辩;用欢喜心去布施的那分感受、欢喜,能使自己增长智慧,自然得到辩才无碍。

所以,人生不可欠缺的就是以慈施悲,用慈启发悲悯心而付出;付出之后而能心存欢喜,这就是佛陀大慈悲的教育。

健康之因

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最痛苦的莫过于病痛。这么尊贵的生命,在病痛中跟死神争斗、拔河;赢不了,就被死神拉过去,丧失了生命。

我们如果能在别人生命临危时,及时去帮助、抢救生命,让他恢复健康,这是不是功德无量呢?

病是这么痛苦,若能用心体会病痛的苦难,将心比心,病人闹情绪时,也能以微笑、欢喜、轻声、柔语好好辅导,陪病人度过病苦的境界,这的确是功德。

佛陀说:「八大福田,看病功德第一。」而且种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

救别人的生命,让别人能早日健康,这是一个健康的因,所以,自己也能得到长寿健康的福报。

自我庄严

人人都想拥有庄严的相貌,虽然学佛了比较不在意外表,但还是希望自己能生得端正庄严。

佛陀说,如果希望端正庄严,待人一定要轻声柔语,不要发脾气,抱持一分善解、欢喜的心态去付出,你欢喜,接受的人也会快乐。

付出,不一定是给予物质,有时只是一个轻柔的微笑,一句温柔的细语,对方就能很心安,很快乐啊!

我们对人能用心地付出,让人看了起欢喜心,这就叫做庄严。否则,如果「没人缘」,人家不欢喜,长得再漂亮也没有用。

佛陀教导我们要自我端正庄严,以谦和的形态去付出,给人的观感就很亲切,因此,自然就有一分端正庄严的气质。

祥和之美

人常祈求日日平安,若能用一分爱心、欢喜心去付出,人与人之间就能安和乐利,过着平安、自在的日子。我们每天都期待能身轻心安,但是必定要自己先去付出。

一个团体的美,是美在每一个个人。个人如果能照顾得好,整个团体就会很美;想要环境宁静,也是出自于每个人的宁静。像我们共修之时,是不是很宁静呢?一大群人在一起,每一个人都很安静,这分宁静的境界多么美啊!

这种美,是祥和之美,是静谧之美,也是轻安、自在的境界。所以佛陀说,我们要常常抱持着欢喜而无所争,不计较地付出。

人生能相安无事,就是大家的幸福,这就是我们所得到的功德——平安。

满愿的喜悦

我常说:「发多大的心,就能得多大的福;立多大的愿,就能得多大的力量。」

好比一位慈诚队的现身说法——他是一位公务人员,每个月只给太太三万元。太太用这三万元理家,却能每天三餐不缺,菜肴也不差,而且孩子都教育得很好,三个儿子都已大学毕业;有一位出国读博士班,一位在台大当医师,还有一位在会计师事务所上班。

他太太不仅把家庭料理得这么好,而且十几年来也都投入慈济,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他说,有一天他来慈院当志工,回去之后就跟太太心得分享说:「师父盖医院真好,我们应该多付出一点力量,帮助师父做四大志业。」太太就说:「那我们多捐一些钱给师父,好吗?是不是以你的名义,捐出一百万?」先生听了吓一跳,说:「可是我哪有钱啊?」

太太就说:「有啊!我平常就很节省,存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万了。」问她是怎么存法?太太说:「省菜钱啊!师父在三十多年前用竹筒让大家每天存菜钱。我就是用这个方法。」

由此可见,我们不要轻视微小的力量,只要有欢喜心、恒常心,力量自然就很大。这也就是愿力,心中有愿才能实践,所以「有愿就有力」。

辩才无碍

俗谚云:「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们要亲身去感受、体会,然后再去做,做了之后,把宝贵的经验吸收到自己的心里,放入脑海中。若是遇到什么事,就能将这分智慧经验,自然地展现出来;内在充实的人,口若悬河,智如涌泉。要上台说话,一点障碍都没有,好比悬河泻水般,这就叫做辩才无碍。

财产如火焰

大家每天在忙碌中度过,究竟为何而忙呢?总不离五欲——财、色、名、食、睡。而五欲之中,以「财」为首;多数人都很努力地赚钱,但只想到要赚更多的钱,却往往不知如何善用钱财。

佛经云:「如火益薪,其焰更炽盛。」财欲就像火一样——如果要让火焰更烈,必须再添加木柴;生命也像洪炉中的木柴一样,为了让生活更享受,需要不断地辛苦钻营,所以说「其焰更炽盛」。然而,人生在财欲中,就能得到快乐吗?

慈济医院曾有一位病患,每天都闷闷不乐!他的性情十分孤僻,志工们费尽心思,才慢慢开启他的心门。后来,才知道他烦恼的是:他有几十甲的土地,未来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这位病人年轻时只顾赚钱而没有成家,现在老了、生病了,也没有亲人前来关怀。当他努力赚钱时,并没有想过:赚了钱要作何用途?现在他已衰老病弱,带给他烦恼的却是这几十甲的土地。

时间不断地消逝,生命也不断地消耗。我们对空间、时间,到底利用了多少呢?来人生走一道,难道只是空空地来,最后带着烦恼离开吗?我们应该做些有意义、值得欣慰的事,这才是善用资源,储蓄自己的道粮。

多欲为苦

社会之所以不能祥和,是因为有些人无法安心守分,以佛教而言是源于贪瞋痴!贪心一起,心无厌足,当然无法安定。

有一位大企业家告诉我:「师父,您知道以前我刚创业时多么辛苦吗?小时候连一双鞋子都没得穿;想吃白米饭,也只能从祖父的碗中拨一些过来,当时的生活实在很艰苦。创业也是从摆路边摊开始,然后开一家店面,而后有两家、三家的连锁店,再把连锁店扩充为公司,再拓展为关系企业。」

有了关系企业尚嫌不足,台湾的市场太小,必须往国外发展。而事业发展到国外就可以了吗?他回道:「我觉得责任还很重,因为员工很多,我必须为他们再拓展市场。」问他必须拓展到什么程度?他也答不上来,只无奈地表示实在很累,但又有那么多事必须去做。

他还告诉我:「师父,我很感谢您能让我太太安下心来,看她每天都快快乐乐的,我好羡慕哦!」我说:「其实你也可以那么快乐啊!天下的钱一个人赚不完,天下的事一个人也做不了,分一些钱给别人赚,别人会感激你的。」

以前连一双鞋子都没得穿,到现在已有那么多家关系企业,但是,世间财怎么求还是填不满,多辛苦啊!

法身过年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净的智慧,如太阳一样;虽然有时乌云密布,是不是太阳不见了呢?不是,只是被云层遮蔽了。

人生,每一天都应过着清新的日子,不要在年尾才除旧布新、才大清扫一次,应该要分分秒秒过新年,这就是「法身过年」。法身就是智慧,要抱着积极、欢喜、清爽的心灵过每一分,每一秒。

在凡夫的大社会里,除了让自己的法身天天过年外,我们还要去带动每一个人。要怎样才是天天过新年呢?就是每一天都要转心念,凡夫的心念大都是贪,能够转贪心为布施心,自然能迎祥纳福。

有贫无苦

什么叫布施,布施就是付出,不求别人给我们多少,反过来要问自己曾付出多少,这才能转悭贪为智慧。

在国际间做救济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贫穷的国家。勘灾团去了解他们的景况,回来就会跟我说:「师父,他们好可怜!「我有感而发地说:「他们是贫而无苦。」

有些地方,物质的确非常缺乏,但是他们淡泊知足、没有苦。也有人环游世界回来,告诉我「哪个国家很富有」,我说:「他们只是富有财产、文化,但是,当地的民情并不一定快乐。」世间要以有形的物质来衡量苦乐是很难的,因为不知足的人生将永远贫穷、痛苦。

转恶缘为福缘

从录像带上看到慈济人去越南义诊的画面,不禁要问:「难道他们的一生,注定要这么吃苦吗?」今生过着极困苦的生活,与过去生的作为不无关系,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缘如影随形,若非业力牵引,怎会生在那么穷困的国度、过着几乎没有生机的日子?

有人认为:他们既然是「带业」而来,为何要去帮助他们呢?其实,任何人来到娑婆世界,谁不是带业而来?但是,佛陀本着大慈悲心,就是为了广度众生而来人间。众生在过去生中因无明、人生方向偏差而种如是因,如今在果报中受尽苦难。

此时,若多用一点心去引导他们,将他们过去偏差的习性,调整至光明的方向,以后他们还是可以发挥做人的良能,既种下一分善因,将来就有得救的机会。

我们发悲悯心布施钱财或给予无畏施,即使只是很简单的动作,效用却不小。比如:有人久坐脚麻,我们伸手扶他站稳、不令跌倒,这也能安定他的心;或如有人在惶恐惊惧中,我们安慰他:「不要怕,有我在!」这也能给人很大的信心。能付出爱心,也教他们对别人付出,这就是在散播爱的种子、广结好缘,如此就能转恶缘为福缘。

善的印迹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学问好或地位高,也不是财产多或寿命长;最有价值的人生,是将生命发挥在对人群有用之处,而这必须具有真诚的爱,才能奉献出自己的心力。

人生百岁,若对人群一无奉献,等于白来人生一趟,这是最贫穷的人生,这种贫穷是因为对人没有爱的付出,所以无法呈现人生的价值。有人说:「有钱才能付出。」并不见得,事实上只要心中有大爱,就能付出。

布施,是富者的行为,所说的「富有」并不只是钱财,而是富有爱心。有人跌倒了,能去扶他起来的不是钱,而是用自己的爱心与双手;当有人内心彷徨无助时,给予一个笑容,一个温暖的拥抱,也可以使一颗彷徨的心稳定下来,让他对世间保有希望。这种付出毋需花钱,只要将内在的爱心开启,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愿意帮助别人,这点点滴滴所累积的人生很值得回忆,也才有意义。所以,要好好把握时间去付出,不要让人生空过;难得来人世,要将美善的足迹深深留下。

平等心与感恩心

人生,最让人烦恼的就是「我执」。对于这个名词,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很生疏,「我执」就是凡事很执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最棒;这都是我们内心的障碍。有障碍,就有烦恼,要把我执舍掉,生活才会很欢喜。

若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孤傲不群,就会很孤单。常听到:「某某人啊!他都自以为是,我才不要跟他接触。」我想,大家也会觉得:一个高高在上的人,我何必去找他、求他。所以「高处不胜寒」啊!

或者有人觉得:自己学问差,地位卑微,人家那么有钱,哪有资格跟他在一起。这种心态也不好,这是「卑劣慢」,也是「我执」,会使自己变得很孤僻、孤单。

佛陀教育我们——人性平等。对人,要心存感恩;感恩很多人付出力量,彼此合作,才能使我们事业成功。感恩社会上有这么多企业家、士、农、工、商的朋友们,大家用心努力打拚,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供给我们就业机会。

位高的人要感恩基层的同仁,基层的人也要感恩主管,若能互相感恩,以平等、互助之心待人,人生道上就会有很多同伴。我爱人人,人人也爱我,如此,就是快乐的人生。

普天三无

我们要立定心志、发好愿;不要只是绕着自己的家业、财产跑,人生跑到最后,终究还是两手空空地走。凡夫心都是寄托在小爱里,才会发生很多烦恼、争执,不但伤害自己,也不利他人,更造成人间的许多悲苦。我们不要迷失在私我小爱的追求中,应该要发挥人类大爱的良能,庇护普天下的众生。

人生,往往被贪瞋痴污染了清净的慧命。如果能把悭贪的心念转成布施之心,付出而无所求:将愚痴的念头转成智慧的心念;把瞋心转为慈悲之心,除去贪念、愚痴、瞋心,就能展现出人性的光明。

人生无常,到底有多少时间可以把握住呢?任何人都难以保证在此生能完成预定的计画。最好的方法是把握因缘际会,从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做起——付出爱与宽容、对人礼让、予人成就;这就能播种「善因缘」。

要如何将内心理不清的烦恼消除?可以应用「普天三无」——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这三句话是最好的清洁剂;清掉内心的垃圾,心灵才有成长的空间,因此,要把存于内心深处的计较、埋怨好好清除,用光明的智慧,迎接清新的每一天。

功德法财

每到新年,很多人见面都说:「恭喜发财!」我也是这么说;只不过我所说的「发」是「法」,也就是「法财」。世间财总是有限量,能用的范围很窄;但法财无量无数,能广泛地运用。

曾听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有位会员事业做得很大,在很多国家买了别墅,一年四季绕着地球跑。有一次,慈济委员去澳洲,他邀请大家到家里住,半夜他想上厕所,绕来绕去找不到厕所,还问:「我现在在哪个国家、哪一间房子?」「这是你家,你怎么不知道厕所在哪里?」他回答:「不好意思,我一年内,曾住过许多地方,但是每个地方都住不久,这里难得回来一趟,所以不熟悉。」

尽管家产很多,像这样,是不是也很辛苦呢?想要拥有福报绵延的幸福人生,就要懂得知足、布施,去除贪念,这才是所谓的「功德法财」。

心像一亩田

一亩田里撒下什么种子,将来就长出什么果实。我们的心就像一亩田,做好事就是播下好的种子;做了不好的事、坏的种子播下去,同样会在这亩田中长出来。

农夫要播种前,必先耕一小块地,然后把种子泡水筛选过,浮在上面的坏种子去掉,好的就泡着,发芽之后再把稻种拿去播撒,这叫做「撒秧苗」。

等秧苗长到合适的高度,就开始插秧;过些日子,要开始除草,尤其必须除掉稗草,它和稻子长得几乎一样,只是稻叶摸起来粗粗的,稗草的叶子则是细滑的。

我当时不明白,觉得那些长得比较漂亮,为什么要拔掉呢?邻近的农夫就告诉我,如果让稗草结了子,一株就会结好几百粒;而稻穗一株也不过结几十粒的稻子;而且稗草很会吸收肥料,所以除草要先学会拔掉稗草。

同样的道理,做事情要尽量做好事;行善不要掺杂不好的念头,不要抱着「有所求」的心,若是求名求利、自私等等,心地就不纯净了。我们要规规矩矩地做,否则会浪费心田里很多的养分,那就太可惜了。

好因、好缘、好种子

学佛修行的人和一般人一样,每天平凡地过日子,但是,在平凡的日子中却要更用心。人与人之间要像镜子对照一样——看别人的表情、听别人的声音,再去感受别人的行动。好的言行举止,我们看了觉得很舒服,有时也具有警惕性、教育性,这都像是我们的镜子一般;看到别人的优点要谨记于心,用在行动上。

平时不论对人、对事,都要抱着恭敬、尊重以及学习的心态。如果我们能以身作则,时时与人相处有赞叹之心,时时贡献所知来教育人,就是「上求下化」。不只向老师才能求法,其实,有时候小孩子一句天真无邪的话,也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生活周遭的人,也能给我们很深刻的教育。

若看到不好的态度则要自我警惕,这都是修行。天天种因,天天结缘;好因、好缘、好种子,这都是将来的福报之源;如果是坏因、坏缘、坏种子,就会累生累世结怨连仇,所以平常就要好好多用心!

福慧平行

福田一方,广邀天下善士同耕,以因缘说就是种福。那么「慧」呢?佛家所谓「福慧双修」,在慈济又是怎样衔接?如何理解?慧是什么呢?慧是平等,知道佛与众生平等,佛与众生本性相同。能行善、合佛法,就是在修慧。

以慈济来说,我把接受我们帮助的人,当作自己的慧命根源。有一句话说:「菩萨所缘,缘苦众生。」世界上之所以有菩萨,是因为有苦难的众生,启发了菩萨的悲心,而成就了平等慧;同理,医师也要有病人才能成就医术!怎能不感谢病人呢?

我常告诉委员们,富有爱心的人要感谢穷人的贫苦,因为他们贫苦,才有机缘让大家当好人,因此,能修身正心、精勤不懈,慈济自然是个福慧双修的志业。

爱人者人恒爱之

我曾听到一位儿童班的班妈妈分享说,去年她与两个女儿为「土耳其震灾」上街劝募,大女儿捧着爱心箱、喊着口号卖力地呼吁。有位妇女经过时说:「好可怜,这些孩子都被骗了。」

班妈妈担心孩子会有挫折感,便安慰她说:「妳心里会难过吗?」大女儿说:「不会啊!《静思语》说『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因为她不了解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能『原谅别人是美德」。」

一天的劝募结束后,小女儿也说:「好多人说我好可爱,还有一位阿姨问我要投多少钱?我说妳放多少,我就收多少。阿姨翻了钱包后,把一大叠钞票投进我的爱心箱。」

妈妈问她:「妳今天有没有很欢喜?」小女儿回答:「有啊!今天我心里多了很多爱!《静思语》说『心中有爱,人见人爱』。」

付出多少爱,就有多少人来爱你;因为有付出,就有体会,心中自然生起甘愿与欢喜。只要每个人时时刻刻付出心中的一点爱、用爱铺路,人生这一条路,步步走来都是充满温馨与美好。

拉车向前行

有一位委员,将近十年前他来花莲参观慈济医院时,摸着墙壁,感叹地对资深委员说:「当师父在盖医院时,我还没有进来。看!医院这一大片墙壁,没有我的一粒沙啊!」

言下之意非常懊恼。我就告诉他:「不要紧,『慈济列车』没有末班车,慈济志业是永续的,对社会的建设也是永远的,更何况净化人心是永无穷尽的使命!只要你及时进来,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参与建设。」

这位陈居士后来也成为慈济的荣董和慈济委员,并且还负起两项重任——一是骨髓移植关怀小组,一是教师联谊会的职务。总之,只要有心,不怕缘来得迟;只要发心行菩萨道,就不怕路遥远,我们都可以随分随力地做。

大家应该还记得一首歌「拉车向前行」,尤其现在「坡度」非常陡,我在前面拉车,假如后面没有一大群人来推,真的没有办法!

也有人问:「师父这么辛苦,为什么一下子要做这么多事呢?」应知世事无常!佛陀说:「人命在呼吸间。」我现在愈来愈觉得时日过得太快了,趁着现在还可以付出时,应把握时机;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要应用因缘、及时播下善种,这才是最重要的啊!

不要骑木马了

曾听到新竹委员的分享——有一天,他们去夜市劝募。当时,有三个小兄弟,一个是幼儿园小班,一个是大班,老大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三兄弟手牵手,要去夜市骑木马。

当他们看到委员时,就抬头问委员说:「你们在做什么?」委员蹲下来对他们说:「我们在劝募,因为大地震让很多小朋友很可怜,没饭吃,没衣服穿,还有很多人受伤,我们要去救他们。」

一年级的哥哥就说:「那我们能不能捐?」委员说:「你捐了,就没钱骑木马了。」这孩子说:「我可以不要玩,我要捐钱救人。」委员很高兴就把爱心箱放低,孩子就把钱投进去。然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也说:「我也要,我也要捐!」连老三,小班的也说:「我也不要骑木马了,我也要救人。」

多可爱啊!人性的爱都是平等的,大人有爱心,小孩也同样有爱心。在我们生活的大环境中,一次大型的募款活动,的确可以启发很多人的善心;当然难免也有负面的声音,不过,只要能启发一些社会人士、还有小小孩的爱心,我想也是很值得了。

有量就有福

在台南也有个故事——有一个卖龙眼的摊贩,看到委员捧着爱心箱走近摊位,就不高兴地说:「不要站在这里,你们站在这里,我今天就别做生意了。」

但是不远处,有个卖凤梨的摊贩说:「师姊,妳们来我这里,快来!因为妳们都是菩萨,有这群菩萨站在我旁边,我今天人气一定很旺。」

委员们很感恩,赶快站在那个摊位旁,卖凤梨的先生赶紧拿了矿泉水、果汁要请委员喝。他说:「妳们太辛苦了!外面太阳这么大,赶快补充水分。」

半天下来,卖龙眼的生意并不好,卖凤梨的生意却好得很,果然人气很旺,一下子就卖光了!这是个有趣的对照,也是耐人寻味的故事。

富有的人生

还有人更发心——有位卖西瓜的摊贩,看到委员劝募很辛苦,人潮总是稀稀少少的。他就拿把椅子放在中间、站上去,然后拿起麦克风说:「来啊!来啊!你们捐一百元给慈济去救灾,我就送一粒西瓜。」人潮就不断来了,他也很慷慨地「送西瓜、募爱心、送爱心」,授受皆欢喜。

旁边是卖菜的,也被感染了,说:「只要你们投钱进爱心箱,我就送一把青菜。」看到经营小摊生意的人士发大心,有人就感慨地说:「愈有钱的人,有时候愈难劝募,因为捐小钱没面子,捐大钱舍不得,所以愈有钱的人愈难喜舍。」

其实,台湾也有不少「富中之富」的人。像有些参与「土耳其震灾」劝募的荣董、委员说:「噢!劝募很辛苦,自己捐比较快。」大家既出钱又出力,这正是富中之富的人生。

何者最有福

当灾难发生时,什么样的力量让人最有依靠感?就是「大爱」。所以我常常说,人生,有爱才有福。

台湾有很多爱心人士,有那分大慈无悔、大悲无怨、大喜无忧与大舍无求的爱,这就是最诚恳的爱。希望把大爱的文化,带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让大家都知道人生何者最有福。

其实,能「安心睡」、「快乐吃」、「欢喜笑」,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能「健康做」,这样的人生是最幸福的,还要贪求什么呢?

人生有很多事是求不得的,我们要自己去开创机运。佛陀告诉我们「众生共业」,我深信这句话。 「业」的意思是「运作」,业有善业、恶业,善业就是福,恶业就是罪。要造福业,还是要造罪业,都是在一念心,所以我们要时时反观自性。

修福与修慧

佛经中有一段故事:有两个师兄弟,一个很精进念佛、拜佛很虔诚;另一个只是喜欢修福,帮助困苦的人。

这两位修行者转世之后,有一天,一位出家人拿着空钵,经过国王的花园,看到一头披金戴银的大象,身上还用绸缎覆盖着,所住的象舍也很豪华,有上好的蚊帐遮盖,并且用上好的毯子铺在地上让牠睡,因为牠是国王最宠爱的象。

这位已修证的出家人走到豪华的象舍前,说:「师弟啊!我们过去生在修行时都有所偏颇,我轻视造福、只重修慧,所以落得现在常常托空钵,有一顿、没一顿的,吃尽了苦头。而你只修福不修慧,今生生活无忧,受人宠爱、照顾,多么有福报啊!可惜你却堕入畜生道。」

由这则短短的故事,我们应该有所领悟。社会上有些富有的人,名利心却很重,不曾想过要做好事,不知道要修福修慧;有些人则认为:只要虔诚拜佛就是修行,其他的都不重要。

其实,这两者都不对,种如是因,也要培养如是缘;如是好因,如是好缘,才能得到好的果报。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就是——福慧双修,平行精进。

自我祝福

懂得自我祝福,好运才会来;讲不好的话,等于是自我诅咒。有位委员劝募时,对方却说:「我都欠人救济了,哪有钱救别人?」不愿意付出,又要自我诅咒,这是很不好的「口愿」。其实,若能从内心虔诚欢喜、随力付出,或是口头上随喜赞叹,这都有功德。

委员提起这个案例,让我想起将近三十年前,基隆也有类似的一个例子。当时慈善工作已传布到基隆,当地也有我们的救济个案;会员们觉得自己捐的钱,果真都用于救人,所以又去向别人劝募。

有位中年人看到大家每月十元、二十元地捐献,他好奇地问:「怎么每月都有人来跟你们收会钱,到底能不能收回本钱?」会员说:「不是啦!这是要救人的。你要参加吗?」他没好气地说:「怎么每个月都要?人家是捐一次就好,哪像你们这样?捐这一点钱就能救人,那先来救我,我需要人救。」

这位会员和他有点亲戚关系,听了他的话,不以为然地说:「你真的需要人救济吗?」他答:「是啊!我凄惨落魄的,需要你们来救我!」会员说:「哪天你如果真的需要时,我再去救你!」一年之后,这位中年人的儿子出车祸,太太生病,他自己中风,接二连三发生事情,后来真的是慈济在帮助他们。

有一次,我去台北时,会员告诉我这个案例,我说:「以后我们不要让对方有机会说不好的话,对方如果没有随喜心,就不要再问『要不要参加?』我不希望看到有人因此而造口业,所以不要强求,一切随缘就好。」

耕耘心中的福田

我们心中的大地有两种可以造作,这两种都称为福田:一种是「有作福田」,另一种是「无作福田」。所谓有作的福田即是心中有所求,比如:对于三宝、父母、师长,我们都知道要尊重供养,而且会有很大的福报;但是,若为了求福报才刻意去供养,这当然也会得福报,不过,这是有作的福田。

另一种是无作福田,也就是没有特定对象,抱着尽本分、无所求的心去供养三宝、孝养父母、敬重师长,并且兼爱世间众生万物,把这些都当作本分事。好比农夫,有的会计划经营多少,将来能收获多少;有的则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就是无作福田。

学佛要学「无作福田」——只是付出大爱,其余毫无挂碍,因为心中没有挂碍,所以没有烦恼,故能兼得智慧。若是「有作」呢?虽然有爱心,将来也有福报,但因心中尚有挂碍,所以福报是有量的;而学佛的人不要计量,因为无作的福田,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无作福田

佛陀有段时间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他用手在地上取了一些土之后,问弟子:「我手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弟子回答:「当然是大地的土多啊!」

佛陀说:「普天下慈悲心已被启发的人,就像我手上的土这么少;而尚未被启发的,有如大地上的土那么多。」可见佛陀很忧心,因为真正能接受正法、付出爱心的人,数量还是不多。

佛陀又说:「我们的责任还是很重,要教化的众生还很多啊!大家要发大慈悲心,引导众生知晓人生的目标,启开心门,爱护群生。」

同样的道理,虽然在慈济的团体中,我们常看到许多「付出不求回报」的人。但是普天下众生之多,还是难以计算!慈济人和天下人相比较,有如佛陀手上的土和大地上的土一样,难免让人担忧。

因此,还需要人人同心来经营——不管是「有作」的福田或是「无作」的福田,对众生大爱的启发都有帮助。大家要时时培养心灵的福田,自我用心耕耘。

随喜功德

看到他人布施行善,如果自己不想参加或无力参加,也应该说:「你们做这么好的事,祝福你们!」这就是随喜心,这也是布施的一种。

经典中有一段故事,佛陀教大家要「随喜赞叹」这样也有功德。弟子听了很怀疑,赞叹为什么有功德?于是就请示佛陀:「如果我做好事,别人来赞叹,那么我布施的功德,会不会被他分走了?」

佛陀问:「譬如一间暗室,里面点了一盏很亮的烛灯;有很多人都拿着蜡烛,从这盏烛灯引火,这支烛灯的亮度会不会减少?」弟子回答:「不会,但房间里面会更亮。」

相同的道理,一个人做好事,十个人、一百个人,乃至一千个人赞叹,本来只有一个好人,却因此可以增加到一千个好人。因为口说好话,启发善念就是好人。所以,要训练自己时时说好话,常说好话,才会让人疼爱与敬重。

四、知恩报恩

一盒凉面

在暑假举办的青少年亲子营,记得曾有一个孩子上台现身说法,他说自己以前不懂得什么叫做感恩?来参加亲子营,是妈妈半强迫来的。妈妈为了要陪他来,前一天准备到很晚,早上为了赶车,来不及准备早餐就匆匆忙忙到火车站。妈妈想:火车还未到,孩子还没吃早饭,就说:「你在这里等一下,妈妈到铁路餐厅买个便当。」

买回来后,妈妈说:「我们来得太晚,餐厅只剩一些凉面,你就快吃吧!」他问妈妈:「这一盒凉面多少钱?」妈妈说:「七十元。」孩子立刻对妈妈说:「妳怎么这么傻,那么贵妳还买!」他不但没有向妈妈说谢谢,反而责怪妈妈。妈妈只是说:「没关系,你快点吃吧!」他就自顾自地吃了。

一路到「亲子营」报到,当晚就安排「相见欢」的节目。教授很用心地引导他们,谈话之前,还先放一些很温馨、感性的影片。比如:一位爸爸背着生病的孩子,跑过山路、吊桥,赶着要去求医的画面;还有其他很多公益性的短片。

然后,教授就开始述说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教孩子怎样感恩父母亲。教授说:「大家想一想,从小到大,父母给你多少?想想,你该不该向爸爸、妈妈说句:感恩、谢谢。来,把电灯关了,你是不是应该牵着爸爸的手或是拥抱妈妈,跟他们说声:感恩您!谢谢您!」

那时灯光暗了,还配上音乐,儿女们都很自然地拥抱着妈妈或爸爸;这孩子紧握住妈妈的手,想说句「感恩」,却说不出口。

经过三天的活动,不时出现很多感人的场面,到最后一场心得分享时,这孩子终于说出「一盒凉面」的经过,以及对母亲不敬的忏悔,又说:「我今天要跟妈妈说:感恩您!从小到大您这么爱我,真的要感恩妈妈!」懂得感恩的孩子最有福,我们诚心地祝福他。

小孩儿胃出血

在急诊室,看到一位焦虑的妈妈抱着儿子一直拍抚,两、三位医师在看诊。我问:「怎么了?」医师说:「孩子胃出血,我们让他吞内视镜,察看他的胃。」

奇怪,这么小的孩子也会胃出血?医师说:「会啊!刚才有一个稍大一点的,也是胃出血,还大量吐血。」我问:「孩子的胃不是很好吗?」「不一定,事实上孩子胃出血的案例也不少。」

要抚养一个孩子,从稚嫩的婴儿期到长大成人,父母亲的确要费尽心思呵护照顾。看那位妈妈抱着小孩,不停地摇啊摇!这么小的孩子,要怎么照内视镜?真是不可思议。还好,现在的医学很发达,医师的技术也很好,让我感到比较安心。

人生啊!应该要懂得感念父母恩。生命是父母给我们的,懂得照顾自己,珍惜自己的人生,也是孝顺父母的好方法,因为「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亲最担心孩子身体有病痛、受伤害;若能保持健康的身心,父母就会很安心,所以,这也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事。

易子而教

大爱台曾报导一位四十几岁的病患,他因一场车祸而造成全身瘫痪,经过治疗后,现在可以坐轮椅了,但是行动非常不便,还得靠他近七十岁的老母亲抱他上下轮椅、上下床。那位妈妈满脸的皱纹、花白的头发,写满了人世间的沧桑。

人生无常,不该有的情况竟然发生了!青少年或中年时期,应该是身体最强壮、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偏偏发生意外而失去正常的功能。

其实,这些不幸很多都是可以预防的,预防之道唯有「教育」;假如能把每个人的人生观导至正确的方向,使大家懂得守本分,做事多用心,自然能减少不幸的事故发生。

一颗善种子要有好因缘,才能顺利地成长,所以教育非常重要。但愿普天下的老师们,都能抱持爱心与使命感,把所有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大家都有这分「易子而教」的心,把每一个孩子教导成材,踏上正确的道路,孩子们的未来,才会有真正的平安幸福。

父母心如针包

最近,经常在报章媒体上看到许多青少年问题的报导,例如:自杀、飙车、加入帮派、流连声色场所……,看了实在令人非常担心。

曾接到一通国际电话,是一位心碎的父亲打来的。他说他女儿原本很乖巧,却因感情问题而变得乖戾粗暴,与人相处时,脸上的凶相,让人看了都会害怕!还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

他问:「我的女儿是不是中了邪?」我说:「你不要过于担心,要尽快带她去看心理医师。」他伤心地说:「我和太太把希望都放在儿女身上,为了让孩子有更宽阔的天地,我们才移民来此。这两年多来,我们用尽各种方式辅导她,仍无法改善女儿的精神状态。」

听了这位父亲无奈、悲伤的话语,心里颇为感伤!不论孩子的年纪有多大,永远都是父母心中的一块宝。但是,有多少为人子女者,能够体会父母的关爱之恩?父母心如「针包」,而孩子就像一根「针」,动不动就刺进针包里……。

世间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而人生能孝顺父母的时间并不多,应该好好把握行孝的机会;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什么是应酬?

有位女士无奈地说,与先生白手起家,共同为事业奋斗才有今日不错的局面,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应酬繁多,先生的个性并不喜欢应酬,勉强去参加感到很痛苦,而太晚回家她也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

我告诉她,应酬的确是痛苦的事,不过,也可以做心理调适,很多人都藉口说要发展事业、要赚钱,所以应酬多;其实事业大,也不一定要有那么多应酬,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诚与正的事业基础。

曾听过一则笑话:有个孩子问他爸爸:「爸,为什么你一大早就不在,晚上又那么晚才回来?」爸爸就说:「孩子,爸爸是为了你的幸福,所以不得不去应酬。」

孩子又问:「什么是应酬?」爸爸回答:「就是自己不想去,又不得不去,就叫做应酬。」孩子隔天一早起来,背着书包就对爸爸说:「爸爸再见,我也要去应酬了。」

末后,我对这位太太说:「其实这都只是一个观念,更何况要有空才能去应酬,没空就没办法应酬了。妳不妨带先生进来慈济,他就没时间去应酬了。」

欢喜做,甘愿受

「甘愿做,欢喜受」和「欢喜做,甘愿受」,这两者有什么差别?「甘愿做」就是虽然做得很辛苦,但是心里甘之如饴,甘愿付出,付出无所求,得到轻安自在的欢喜,所以是「欢喜受」。

若是「欢喜做,甘愿受」就不一样了。以那些喜欢飙车的青少年为例,父母忧心忡忡地劝告孩子:「飙车很危险,不要去飙车啊!」「怎样,我高兴啦!」孩子不顾家人的担忧,常说:「只要我高兴,有什么不可以?」

但是,逞一时之强,「欢喜做」,到后来是谁在受苦?在医院中,常看到撞得头破血流的案例,痛苦还是得自己承受;更可悲的是,也有人因而丧失生命,不仅伤害了自己,更使父母椎心泣血!

人生必须把心门打开,认清未来的路,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之后就必须立志走到底,才不会辜负父母,也辜负自己宝贵的生命良能。

可怜天下父母心

谈到教育,确实是现代社会的一件大事,要巩固社会基础,教育确实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现在青少年问题不断扩增,犯罪年龄也下降了,这些问题何时才能解决?将来他们在社会上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有一天,我到慈济医院探视加护病房的患者,一床一床走过来,看到好几位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有出车祸的、吸毒的、也有服毒自杀的,我内心非常感慨。

从加护病房出来,看到好几位母亲、父亲守在外面,泪流满面。一看到我,就围过来问:「师父,您有没有去看看我的孩子?」「有,都看过了;医护人员会好好照顾他们,你们要自己保重身体。」我也只能如此安慰他们。

看看这些昏迷中的孩子,伤势都很严重,而父母亲在外面都是心碎、痛哭、哀伤……,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知道这些孩子能不能醒过来?若能再度清醒,也不知道在他们的人生道上,还需要父母亲扶持、照顾多久?平时孩子们如果能多为父母想想,多爱护自己,不就可以减少许多人间的悲剧吗?

惭愧心

「人不怕错,只怕不改过」。有位假释中的受刑人来见我,这位年轻人长得非常清秀,他娓娓道出自己曾经杀人抢劫,做过很多错事,后来被捕、判刑八年的经过。

在服刑期间,他渐渐体会到:过去的错误是因为缺少「惭愧心」。以往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常想着:为什么别人能成功而我不能?却没有想到,别人的成功是来自用心投入、认真学习、循规蹈矩地做人。

所谓「惭愧」,惭是对自我的反省,愧是愧于他人之心。不要只是想着自己不如别人。其实,若是真不如别人,只要用心努力,一样能迎头赶上;自己若不用功,就容易堕落,这就是「无愧」。「无惭」就是自己做错事也不怕别人批评,反而认为:错是我的事,跟你有何关系!丝毫没有悔过的心态。

以前的人总觉得孝顺是人生的本分,若是不孝,就很怕被人知道,但是,现在有些人已经失去惭愧心;父母的责备,不仅不能接受,对于别人的指责也很反弹,错还要错得更彻底,这就是无愧的人。

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哪一对父母不心疼呢?像这位年轻人多年前的那段错误,不知道他的父母是多么伤心地陪他走过这段坎坷路。

慈济人到监狱去现身说法和辅导,很多受刑人都能生起惭愧心,能自我反省而改过。

像这位年轻人,他有忏悔心,他的父亲非常欢喜,知道他想参与慈济,就委托朋友带他来。他真的改过了,还发愿要投入慈济,做利益人群的事情,听了真的非常欢喜,人只要肯改过,前途必定充满光明。

善用自信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不论是信仰或待人处事,都要有「虔诚的信心」,但是有人将信心错用了;于是,不正确的信心,变成了「迷信」或「错误的自信」。

曾经看过两则新闻报导——

有位年轻人,一边开车、一边吃面。后来一不小心,方向盘没控制好,车子突然逆向行驶,结果与对面的来车相撞,造成两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惨剧。这位年轻人对自己开车的技术过于自信,以致发生车祸;这种不正确的自信,叫做「不正信」。

有许多人在开车时,经常一只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持行动电话。我常说开车时不要讲电话,这样比较安全。

另一位才十六岁的少年,无意间看到一辆巴士的钥匙插在车上没拿走,在好奇心及好玩的驱使下,就将车子开出去四处兜风——从高雄开至台南县各地乡镇游玩。他开了近二十个钟头之后,才被警方找到。想想:这位少年的胆子真大!幸好能平安无事,但却也让人为他担心。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照顾自己的身体;因为父母最烦忧的是孩子有了病痛或受到伤害,我们要让父母安心,这也是孝道的一种表现。

人生的借镜

现在有许多青少年的问题,不久前,花莲某所大学发生一个案例。有一个从高雄来的女学生,大一就结交一个男朋友,是同校研究所的学长。第一年放寒假时,这个女孩就没有回家,两人感情愈来愈亲密;第二年、第三年的暑假她也没有回去。

某一天,两人相约到一家咖啡厅,不知道为什么起了冲突,女孩很冲动地把煮咖啡的酒精往自己身上泼,刹那间火烧了起来;随后被送往慈济医院急救。

住院期间男朋友也常来看她,但是,这个女孩还是执情任性,一直要男朋友寸步不离地陪着她,稍微走动一下就闹情绪;时间一久,男朋友也觉得受不了,后来终于离她而去。

有些到医院当志工的慈青,看到这个案例,就会自我检讨,也体会列:处世不可缺少理性,人生的情一有偏差,就可能会惹火烧身。在服务病患的同时,慈青们也学到许多课本中所没有的人生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也是增长智慧的资粮吗?

叔侄之争

人,若执着于小爱,往往无法冷静、理智地处理事情;唯有扩大爱心,才能慈悲与智慧并行。

有一则社会事件,一对叔侄平常感情不错,但侄子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诱引,逐渐沉迷于赌博及吃喝玩乐。叔叔很疼他,不断地好言好语相劝,希望他能体会父母心,不要再自甘堕落。

刚开始时,侄子还能接受,慢慢地态度越来越叛逆,叔叔很费心地想导正他;以前叔叔曾借钱给他,但从不计较,后来就用强烈的口气向他要钱,想藉机教育他。侄子竟然反目成仇,言语不合下,就互相扯打。

本来叔叔是要利用机会教训侄子,但侄子竟动手打他,他真的动怒了,就拿一支铁锤往侄子的头敲下去……,送到医院后急救无效。叔叔知道自己闯祸了,便主动去自首,徒留满怀后悔。

原本权叔对侄子充满期待,不忍侄子结交坏朋友,也不忍心兄嫂无奈地看着孩子慢慢步入歧途,本来是一片好意,却因一时气愤失手而满怀懊恼、痛苦。人生就只是在「一点气」而已,如果能把它吞进去、消化掉,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平常对人、对事要学习看淡一点,因为愈是所爱的人让自己失望,就愈容易冲动。我们要扩大心胸,学习多关怀社会,为人群付出;把普天下的人都当作是自己的亲友、是自己所爱的人,如此拓展自己的心量,就不会有「我执」、我特别关怀的对象。

慈济三十多年来除了做救济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让人人有机会接触大爱的环境,让大家有机会接受佛法的教育,学习扩大心胸,将爱心广为散播,因为有大爱的精神,就能凡事退一步而海阔天空,心静平和。

偏颇的爱

现代人似乎很流行养宠物,有些人甚至对宠物呵护得无微不至!曾有一则实例——有户人家,女主人养了一只北京狗。她每天都会把这只北京狗打扮得很漂亮,然后开奔驰轿车载牠去兜风,而且还不忘交代佣人要买最好的猪肝回来喂狗;如果狗儿没有胃口,她就会责备佣人不用心。

她的家中,还有位八十多岁的婆婆。有一天,她婆婆感冒了,佣人就跑去告诉女主人。女主人回答:「带她去看医生啊!」佣人说:「太太,可不可以妳带老太太去?」这位太太竟然说:「我哪有空?等一下我还要载狗儿去兜风!」佣人只好叫车,送老太太去看医生。

又有一次,佣人告诉女主人:「老太太今天胃口不太好,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比较好?」这位太太却说:「随便吃就可以了,有吃就有营养,还要挑什么!」

看了这件例子,也颇令人感慨,对动物有爱心固然很好,可是爱不要偏颇了。到底人该尊重的是什么?虽然对一切生命都要尊重、爱护;但是,伦理孝道更不可抹煞!

变相的放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间的悲欢离合,有些实在令人感到很悲哀!佛教的「放生」行为,是一种慈悲和爱的表现;但是现今的社会,却存着另一种「变相」的放生。

有位中风的老太太,未生病之前,儿子的生活起居都靠她一手打理;中风之后,儿子认为母亲已经无法再为他付出,有一天就对她说:「阿母,我带你去看『放生』。」老太太问:「要去哪里看放生?」儿子说:「你坐上车就对了。」

儿子将车子开到一处市场后,便将母亲带下车,然后说:「阿母,你在这里等一下,我去买些东西。」说完,即开车离去。老太太等了许久,仍不见儿子回来载她。有位年轻人看老太太在市场附近徘徊了一个上午,就上前询问原因。

老太太说:「我不知道,我儿子说要带我来看放生。」年轻人见老太太话说不清楚、行动又不便,不放心她一人在那里,就对她说:「那您坐下来,我陪您一起等好了。」他们一直等到天黑,还是没有人来带老太太回去。

年轻人觉得这位老太太很可怜,就把她带回家照顾。过了一段日子,老太太的身体状况日渐好转,说话也愈来愈清楚,才知道她原本的住处。然而,当年轻人找到老太太的家时,发现她儿子早已不住在那里了。所以,这位老太太是被自己的儿子遗弃了。这样的儿子,还有人性吗?人心不古,实在是令人慨叹啊!

老农报恩的启示

宜兰乡下的一个村落里,每到黄昏时刻,就会看到有位老人家牵着一头老水牛,到草地上吃草。老人神情悠闲,老牛也怡然自得,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在老人年轻时,务农、耕耘、栽植庄稼,就是靠这头牛,日复一日,日出而做,日落而归,所以对这头牛一直心存感恩。岁月渐渐流逝,农夫已经七十多岁,而老牛也垂垂老矣。老农不忘牛的恩情,所以非常疼爱牠,天天牵牛在外吃草,享受安适宁静的晚年。

虽然亲友纷纷劝他,不要那么辛苦,每天要照顾牛多麻烦,把牠卖了吧!但老人说什么也不忍心将牛卖掉,因为这种结局,牛必将成为餐中菜肴。几年后,老人年纪实在太大了,深恐无法再照顾老牛,这头牛未来的生活该怎么办?老人很担心。

后来村人得知老人与牛的深厚感情,一时传为佳话。有位农场主人也深受感动,表示可以畜养这头牛。老人高兴之余,还跑去探看农场环境,觉得满意才放心答应。

此外,老人还开出三个条件:一 、要让牛吃得好;二、要住得好;三、要使牛安然终老。对于老人将牛视为亲生孩子般地疼爱、关心,农场主人十分感动,并表示一定依照老人的心愿行事,双方为此还慎重地订定契约。等到农场主人来牵牛那天,老人仍流露出那分依依不舍之情。

多美的画面啊!在当今社会要人回报施恩者,已是不易,何况要回报一头牛!若人人能知恩图报,有这分众生平等的感情,未来的社会,将会是个大同世界;只要人人心存善念,人间就是净土

回馈众生恩

有一回佛陀行脚到山边,看到一堆白骨就马上虔诚礼拜,阿难尊者觉得很奇怪,便请教佛陀:「您是人天导师,四生慈父,为什么要对这堆白骨礼拜呢?」

佛陀说:「阿难,你知道吗?这堆白骨都是我过去生的父母啊!所以我对他们礼拜和感恩。」由这段经文,我们可以推论——每个人虽然一生只有一对父母,但是,众生可能彼此都曾互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有着生生世世累积的因缘。

像骨随捐赠,在几十万人中才能配对到适合的,难道他们过去生中不曾有亲缘吗?所以「髓缘布施」,这种基因的缘,实在非常密切。科学上所称的「基因」,相对于佛教讲的「业因」,基因用中文解释,到底是什么?教授跟我说:「勉强解释就叫做『业种』。」我听了好震撼!科学愈发达,愈能证实佛陀智慧的崇高。

一般人都有隔世之迷,今生的亲人,到了下辈子就不认得彼此了。过去最亲、最爱的人,今生也许正互相对立、竞争也说不定啊!若以此推论,就应时时刻刻对各行各业的人感恩,不论士、农、工、商,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不仅要知恩,也要回馈众生恩。

父母像树根

我常常说:父母亲是孩子的「模」,父母亲怎样对待自己的长辈,孩子很自然地也会学习。俗话说:「草绳拖俺公,草绳拖俺爸。」这就是因果,分毫不差。

有一位果农,上有老母,下有妻儿,他很辛苦地种了一大片果树,夫妻俩每天到果园工作时,就让婆婆照顾孩子,阿嬷很疼爱孙子。可是媳妇一回家就要孩子回到她身边,不准孩子与阿嬷亲近;甚至有时为了孩子对婆婆很不礼貌。

先生看在眼里,心里很难过,就对她说:「妳应该要对妈妈好一点!」她说:「人老了就没用了,而孩子就像果实一样,我们做得那么辛苦,还不是为了孩子,当然要爱他啊!」先生听了觉得很无奈。

有一天,先生到果园将一棵果树的根全部砍断。树的叶子和果实都掉下来了,太太一发现,急得大呼小叫!先生说:「妳没看到吗?根断了!是我把它砍断的。」太太生气地说:「你这傻瓜!怎么可以把树根砍断呢?」

先生说:「对啊!同样道理,人也要守『根本』啊!我是父母生的,妈妈辛辛苦苦地养我,我应该要孝顺。妳不能帮我孝顺父母,就像树断了根一样,又如何能结出好果实呢?」太太终于知道自己错了,从此就对婆婆很孝顺。

父母就像树根,我们就像树干,上面的果实就像我们的孩子。根若断了,树就会干枯、果实必然会掉落,所以孝顺是做人的根本,若不疼惜根本,怎会结出好果实呢?

饮水思源

有一位事业有成的人问我:「我的父母年轻时,受过很高的教育;但是老病之后,连大小便都不会自己处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说:「现在有一些日间托老中心,你可以找一家设备比较完善的机构,让他们替你照顾;这样,你白天就可以安心上班。」

他回答:『托老』一个月要付五万元,好贵啊!」我说:「现在的小孩念幼儿园也要好几万元,我都没听过有人嫌贵!今天你有这个事业,是谁给你的?还不是你的父母栽培来的。」

若再加上让孩子去学计算机、钢琴、舞蹈等才艺,一个月的花费又要多少?但是,这些从来都没有人会在意,反而对照顾父母的费用斤斤计较。

有句俗谚说:「饮水要思源头,吃果子要拜树头。」做人一定要懂得回报「父母恩」;若能进而对一切有情众生付出爱,就能培植福报,这是最有福的人生。

五、希望清泉

抚平创伤的良药

人生,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分,就有幸福感。时时给人一分温暖、真诚相待,这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良药。

只是几秒钟的天摇地动,就让人产生刻骨铭心、无法忘却的记忆。九二一大地震虽已过了一段时间,受灾者却还是无法安定;我们要如何陪伴灾民走过阴霾的心灵、安顿他们日后的生活,这一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受灾者的苦难让我心痛,救灾者的安全让我忧心,虽然我的压力很大、各项经费也不足,但是后续的「安顿与关怀」、「心灵复健与重建」两阶段工作,慈济仍然要积极进行。

有人问我:「建设学校是政府的事,安置灾民也是政府的事,慈济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我听了很难过!落地皆兄弟,何必骨肉亲?同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我们要有「生命共同体」的观念——哪个地方有灾难,人人都有责任。

给灾民一个不受风雨、安身立命的家园;让失去学校的孩子能重新拥有美丽且坚固的校园,这些都是我们要加紧努力的要事。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哪里受灾,希望哪里的灾民就能及时得救!

绽放心中的莲花

经历地震的灾难,有些人感到人生无常,变得消极逃避,这是不对的。此时,我们更要提起勇气面对人生,并且善尽一分力量、创造生命的价值。

人无法预计自己生命的长短,只要今天能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事,不要停顿下来。尤其处于天灾的非常时期,更要有一分使命感,千万不要逃避;现在正需要大家投注心力,我们要抱着感恩心,感恩能有机会付出大爱。

这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身体累了,但是心灵不要累!身体只是暂存的生命而已,而心灵的成长则是永恒的慧命。所以,我们要抱着「知难破难」的精神,冷静面对无常,才有办法凭藉毅力平复灾难。

付出一分良能,就是一分慧命的成长;多付出体力,就能增长一分觉性。当自己很累的时候,也要感到庆幸,因为能够用心,智慧就会不断地增长。没有污泥,哪有莲花?人世间若没有灾难,哪有菩萨?希望人人在五浊恶世中,都是一朵朵的莲花、都是人间的菩萨,能把握机会,利用逆境来绽放自己心中的莲花。

得失之间

佛陀所讲的道理,和我们的生活非常贴切;正因「人生无常,国土危脆」,所以佛陀教我们要打开心门、看淡物质、放宽眼界。

在世间,自己是否常认为:每件东西都该是我的?其实,自己能用多少东西呢?再深入想想,人生有得就有失,斤斤计较,纵使能得到一些东西,却会失去很多感情,实在是得不偿失。唯有将追求的欲念放淡、心放宽,才能包容一切,培养大爱。

「九二一」大地震,使我们提高警觉——处于世间,要把心胸放宽,还要有远见,提升智慧。不要只看眼前,以为「能计较得到的,就是我的」。佛陀告诉弟子们,每个人不是只有这一生,还有未来的生生世世;而大自然的威力是难以抗拒的,明白了这层道理,就要赶快为来生铺路,眼光要放远一些。

「九二一」之后,我深深体会到要勤耕福田。慈济的目标是要净化人心,所以教大家「自造福田,自得福缘」,用心做心灵的农夫,勤耕福田;若只耕田而没有播种,杂草又会生出来,所以要不断去除杂草,勤于播种。若社会大众能一同来勤耕福田,就能集众人的善业而使人心净化,社会祥和。

负责的人生

最近传出几起自杀事件,看到报导心里非常难过,不明白他们为何这么想不开?现代人尊重生命的意志力好像越来越薄弱,动辄就说压力大而生起寻短的念头,这都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自己。人来到世间,不只是为自己而活,应该要为家庭、为社会负起责任而活。

生活在世间很难事事如意,何况人生本就无常。像大自然一年四季轮转,气候转变不定,这也是无常,什么时候会发生天灾,实在是难以预测。人事之间也是一样,常有放不下的心结,不仅跟自己过不去,还要跟别人比较——比学识、比成就、比财富等等,如此复杂的心理,造就了种种无法满足的苦闷。

其实,有谁能保证一生平顺、毫无挫折?来到人间总是苦多于乐,但我们要面对现实,遇到困难能抬头挺胸、勇于承担,如此,坎坷的路总会走过。

「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忍得了一时,不只是尊重自己,也是对家庭、社会负责;不要以为一死百了,乍看之下,好像可以了脱人间的苦难,其实,从因果法则上看,自杀的恶业很重,因为身体是父母给的,毁灭父母所给的身体,不只是犯了杀生业,同时也犯了不孝的罪孽;今生种下这个恶因,来世仍会受报而苦不堪言。

佛法揭示六道轮回、因果循环之理,我们要明白,人身难得,要好好珍惜、发挥良能,千万不要太短见。普天之下,没有比生命更值得尊重的,一时的困境,只要大家勇敢地面对艰难、彼此互爱,必能携手走出阴霾,迎接如朝阳般的未来。

希望工程不能等

大地震过后,我到每一个灾区所看到的学校与教学环境,都令我好心疼。有一天中午,孩子们要下课了,天气很热,每张小脸都红通通的,而且满身大汗。小小的孩子围绕在我身边,我伸手摸摸他们的头,头发都湿答答的……。

孩子们在那么简陋的帐棚下或简易教室里上课,夏天很热、冬天很冷,下雨时雨声嘈杂,晴天又风沙弥漫,要他们定下心来接受教育,实在不容易。

中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这个根本阶段,孩子的读书环境不好,难以安心求学,课业就容易荒废;如果学校重建工程延宕下来,他们的教育就会跟着空白。如此一来,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情形呢?将来的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

每个家庭的希望在下一代,孩子的希望就在教育;有好的教育,才有祥和的社会,所以,教育是每个家庭和整体社会的希望,人人有责。我们援建学校,为的是要促进这些「希望工程」早日完成。

这分使命尽管艰辛,但我不得不挑起来,还好我常常有一个念头;只求力量增加,不怕责任重。人生,最难能可贵的是拥有一分力量,负起一分责任。做得心安即是福,当下能做即是福,眼前欢喜即是福!

建造百年校舍

慈济援建了五十多所学校,我们要尽快帮孩子恢复正常、良好的校园环境;希望在西元二00一年春天,孩子们能进到新学校念书,这是我最大的期待。

以前的学校大都是屋顶加盖——「老背少」的建筑结构,实在很危险;现在可以做整体规画,甚至设计成斜屋顶,不但具有乡土味,也会比较凉快。

我们为孩子盖学校,同时兼顾师长办公的环境需求;在设计上,让学生在校园能感受到「尊师重道」的气氛,也期待老师们除了言教之外,也给予孩子身教。

学校不能倒,它是小区的避难中心,所以我们从硬体的结构健全做起,全部使用钢骨钢筋混凝土(SRC),虽然很多建筑师表示不容易造型,但我请他们发挥智慧,让学校坚固且造型优美。期待大家一起努力,为下一代子弟建造百年校舍。

来自十方的大爱

记得地震过后一个多月,我到南投国小,看到很多孩子在帐棚下读书。那天太阳很大,帐棚里又热又嘈杂,那时我想:要改善孩子们的上课环境,最快的方式就是先为他们盖简易教室。刚好有一群台北来的慈诚队跟在我身边,大家就决定隔天将原料和建材运进学校;二十五间组合教室,只花四天半就完成了,好快的工程啊!

许多三到六年级的小朋友利用没上课的时间,也来帮忙搬塑胶地砖,让慈济志工铺地。孩子们排成一列,将地砖一叠一叠地传下去,很快就将室内外的地砖都搬完了。搬进组合教室的那一刻,有个孩子站在教室门口说:「老师,我们的教室好美、好美喔!地板也很干净,我们不能穿鞋子踏上去。」

老师问:「那怎么办?」孩子们说:「我们以后都要脱鞋才能进教室。静思语有一句话:『踏地怕地痛』。我们要感恩土地,爱惜地板,所以走路要轻轻地,如果太用力踏地板,大地会痛啊!」从此他们都脱鞋上课,家长们看了也很感动,还买了一个鞋柜送给他们。

他们很珍惜这些教室,有一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东西掉在地上,黏住了。这位小朋友很紧张,就用器具把它铲起来,结果在塑胶地板留下一个小小的痕迹。另外一个小朋友看到了,赶快蹲下去用手抚摸地板,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可知道这地板是多少人的爱心耶!」这分珍惜感恩的心,真是让人感动!

用爱编织教育的摇篮

今天(二000年四月十日)在丰东国中举行动工典礼;此时此刻,是建造性的历史——我们要把被摧毁的学校重新建造起来。

很快地,我们就能建立一个美好的读书环境。这美好的环境来自于很多人爱心的投注——不只是一县,也不只是全省,而是全球善心人士的爱,共同建造这美好的校园!我们期待落成的那一刻尽快来临,因为那将是未来无穷的希望。

「希望工程」不只是学校的希望,应该是全人类的希望。社会大众对孩子们有很大的期待,但愿孩子们能以上进之心,负起自己的责任——用功读书。而慈济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赶快把已认养的每一所学校兴建完成。

我们用爱来编织教育的摇篮,期待能将每一所学校建成最好、最美、最舒适的教育摇篮,让老师们用菩萨的智慧,用为人父母的爱心,好好推展教育,让摇篮中的孩子能身心健康、平安顺利地长大。

教育的源泉

曾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他为现代的社会乱象感到很忧心;其实,若要美化社会,必须从净化人心的教育开始着手,因为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各行各业有才华的人共同来缔造。好的人才,不只是能力够,还要贤明;贤明的人才则出于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的源泉,就是老师,老师如果能多用一点心,就能为社会培育出许多好人才。

现在比较担心的是,大部分的家长都过于宠爱孩子;在传播媒体上,也常看到偏颇的渲染,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舆论,使得孩子动辄肆意的反弹。倘若孩子在中小学时,没有培养良好的人格基础,那么未来就难以导正了。

不论是大学、中学、小学,所有的老师都应该要有「把学生教好」的使命感。学生如果犯错,我们要谆谆善诱、用心引导,让他步入正轨。当然,为人父母的,也应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念——要尊师重道。老师一旦受到尊重,自然会任劳任怨,克尽为人师表的责任。

现在的社会,所呈现出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没有爱入骨髓,只是爱在「表肤」上,让孩子住得很好、穿得很好、吃得很好。让孩子欢喜、快乐,这是父母所注重的,但很少会想到:如何让孩子增长智慧?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要让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一定要在求学阶段,堪受切磋琢磨,这样才能成为一块发光的玉石。未来的教育大业,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期望人人都能自我成长、发挥爱心,如此才能达到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的理想目标。

以菩萨心教育孩子

孩子是社会的希望,需要老师们热心地善加教导。我们处在跨世纪的大时代中,应该积极投入更多的心血,让这一代的孩子能享有教育的清流。

想要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天下无灾难,就离不开「教育」。所以,希望每位老师都能站在自己的岗位上,转职业为志业,用「爱之深,教之切」的使命感来教育学生。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心是善良的,但是社会的大环境会污染了他们。佛经云:「舍一得万报。」将一粒善种子放入孩子的心田,好好耕耘,将来就会成果累累!为人师者能美化人生、让人性回归清净,并使优良的文化落实在生活中,这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

「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要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还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才有办法做到真正圆满的教育。

只要老师们以「菩萨心」来教育孩子,相信未来的社会一定充满光明和希望。要享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要看现在的教育;教育工作现在不做,将来一定会后悔。因此,我们要有使命感,用心投入教育,展现教育的光辉!

聪明与智慧

近年来,有很多人都对社会环境感到忧心忡忡,因为在人世间要生活得好,一定要先有好的教育;没有好的教育,社会就没有文明,那就谈不上什么「生活品质」了。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但是纯真的智慧却被埋没了!大家一定会觉得很奇怪,聪明不就是智慧吗?其实是不一样的。聪明是靠后天学习得来,如果用错了地方就会犯错;例如有些罪犯的手法很高明,新闻媒体就把它列为「智能型犯罪」,这种归类法是错误的,因为有智慧的人决不会犯错,也不会犯罪。

智慧在佛教而言,是指清净的本性,是最纯良的觉知;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犯错,如儒家倡言的「大智若愚」就是智慧。宁愿吃亏,也不愿意伤害别人,这种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而「聪明」是不愿让人占便宜,常说:「你以为我傻吗?」「你以为我不会和你比较吗?」这种火气上升、斤斤计较的心态,就是看不清真理,容易落入糊涂的人生。所以,从事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只是教授学生知识,徒增世智辩聪,最重要的是要把他们的良知启发出来,教他们「运用智慧」,这才是正确的教育目标。

勇于承担

学生是可以塑造的,只要老师心念端正、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良善的教育下,孩子们将来都会成为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主人翁。

有一位台南的慈济委员,三个孩子在纽西兰读小学,回来后跟妈妈说:「我们的同学真了不起!」原来他们在学校玩耍时,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撞破了一扇玻璃门,在场的台湾小孩说:「现在没有人看到,我们赶快跑!」但打破玻璃的当地小孩就说:「不能跑啊!我要在这里等校工来,这是我打破的,我要负起责任,看需要赔多少钱?请他修理好,我再跟我爸爸拿钱。」

台湾小孩说:「你好傻哦!人家没有看到,你反而要在这里等人来抓!」当地小孩就说:「要回去,你自己回去,我要在这里等,这是我应该要负的责任。」

这就是外国人对孩子的教导态度,而我们呢?有些人给予小孩的教育是:「如果出了事情,当有人问起时,就说不知道,不知道就没事啦!」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勇于承担」,平常就要守规矩,万一做错就要认错,进而负起责任,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孩子待人处事的能力,这是成功的要件之一。

真实人生的教材

有一位企业家说:「师父,我有两个儿子,前几天大儿子来慈济参加青少年生活营,小儿子参加儿童精进班,回去之后都变乖了!大儿子本来很调皮、很叛逆,但是来这里的第三天晚上,他竟然会打电话回家说:『爸爸!我很有福耶!』我一听都愣住了,心里觉得好感动,谢谢!」

来这里能学习到感恩,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慈济三十几年所营造出来的人文环境中,辅导爸爸、妈妈,及慈青队辅都以慈济精神力行投入,呈现出整个大环境的爱,这分真诚的感受,启发了孩子心灵良善的本性,让他们懂得父母的辛苦,进而懂得感恩。

慈青(慈济大专青年)志工们,在慈济医院服务或是居家关怀、探访监狱,都能用心去看每一个人生舞台的脚本,将那些用血泪编写而成的生命之歌,当成「课本」。以如此真实的人生教材来教育,他们怎会不震撼、不感恩呢?所以,我常常听到这些年轻人在说「感恩」,并且觉悟到过去的懵懂无知,而勇于把握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其实,教学的道理不在深,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能懂、能体会,所以,我们要用心教育——用父母心爱普天下的孩子,用菩萨心爱自己的孩子。

共创人间净土

这一、二十年来,从媒体上常常看到吵架、打架、抗议等等抗争事件,这种风气慢慢往社会、家庭蔓延,让整个社会形态变得不平衡。近几年来,抗议事件更多了!每次看到有人丢鸡蛋、鸭蛋,就觉得很「损福」,放眼天下,有多少人处在饥饿中,而富裕的台湾人民,却是拿着食物当作宣泄的工具,这也是社会的乱象。

我们生长在台湾这片土地,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教育以启发人人的善念,共同来开创美好的未来;假使改革的方法过于激烈,社会将处处充满暴戾。所以,社会教育要从各个阶层着手,人与人之间不应动辄恶言相向或动手伤人;要口说好话、互相关怀及彼此祝福,这种和谐的教育形态不是很好吗?

希望大家能一起为社会家庭、为未来的子弟树立良好的典范,能够如此,要改善社会风气就没有困难;只要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守分尽责,我想,未来的社会还是能回复纯朴、淳厚的风气。

十年前,我们举办「预约人间净土」的活动;其实,净土是在每个人的心中,而且要从言行举动中呈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好好带动整体的社会教育,并普遍于每个家庭,净化人心,如此才能共创净土的世界。

抗议的孩子

前不久,南部有一处垃圾场焚烧垃圾,产生很浓的烟雾,当地居民因此提出抗议,场面非常火爆,连小孩也被带去参加,头上一样绑条头巾,写着「抗议!抗议!」

大人们火爆的作为,已经让社会显得不祥和,现在又把小孩也带进去……,不知未来的社会,又将是怎样的情况?其实,社会要进步,必须有良性的沟通和正向的示范,而这正是目前社会所欠缺的。

过去的社会虽然不是很富有,却非常纯朴祥和。现在要青少年听话、守规矩似乎很难,因为整个社会的形态、风气已经改变了。孩子会对社会抗议,难道他们不会对家庭抗议?不会对自己的父母抗议?将来会不会因内在心理的挣扎而抗议?种种心灵的污染,可说已经污染到纯真幼小的心。

此外,也有许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国外受教育,以为这样就已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其实,送到国外真的都能成就学业吗?我曾看过一则新闻,有少数台湾出去的孩子,在美国生活不规矩、成立帮派,而且不断地作案;如此,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教育,是不是真正能造就孩子?

几年前,我就一直呼吁,唯有台湾的教育环境、家庭生活形态改善,亲子的心理也调整好,才能真正改善整个社会的教育系统,而这还有待大家共同来努力啊!

无尽的感恩

「爱」、「信任」、「原谅」是很重要的品性。人人心中有爱,而且爱普天下的人,人间将会充满希望。对自己要有自信——肯定自我行事能光明正大;对别人也要有信心——相信人人心中有爱。人与人之间难免有摩擦,但是普天下没有不能原谅的人,期望大家时时刻刻用爱、信任、原谅相互对待。

老师们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以父母心来教育学生,期待学生们将来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所以,同学们对师长要抱着感恩心。

世间有三种人我们一定要感恩。第一、要感恩父母——孝道是人道的基础,古圣先贤都是以孝为中心。对父母生育、培养、照顾之恩,我们要懂得反哺,这是为人的基本孝道。

第二、要感恩老师——好的教育,可以让我们在人生道上获得成功,我们所有的智识几乎都来自于老师的指导,所以要尊师重道。能尊敬老师,老师说的话才能深入心中、发挥作用。

第三、要感恩社会上所有的人——九二一地震把很多学校的教室、学生读书的环境都破坏掉了,一个崭新美好的校园环境,要靠谁来重建?必须靠很多劳工朋友们流汗、辛苦地完成;此外,钢筋、水泥、砖、瓦等等建材,哪一样不是靠各方人士的智慧与劳力所制成?所以,对整个社会士农工商的人都要生起感恩心,同时也要有回馈之心。

办学的教育理念

想起兴办慈济医学院及护专的过程,内心五味杂陈、实在很复杂。我最初的出发点非常单纯,只是希望人类最宝贵的生命能有保障,所以开始筹建医院。

当医院建好后,我又深深体会到:需要启发人性中本具的良知,有良知的启发,才能培养出良医,而良医需要优秀的护士配合,才能妥善地照顾病人,尊重生命,形成善的循环。所以医院盖好后,接着就是建设护专(民国八十八年改制为技术学院)。

我对护理教育有一分特殊的期待,希望每位学生在人生的舞台上,有能力扮演多种功能、多重角色。在家里,扮演一个好女儿;在学校扮演好学生;毕业后,能扮演一个好护士,将来还要扮演好媳妇、好太太和好妈妈的角色。因此我们有责任将他们的生活,以及人生的功能、良能教育好,所以,我很注重学生们的生活教育。

刚开始,在宣导学生穿制服以及进出要有规矩等等,实行起来也发生过困难,直到经过多次理念的沟通以后,生活教育才慢慢步上轨道;虽然师长们费了许多心力,但那是值得的,因为教学生们聪明,不如「启发良知」来得重要。

如今,许多医院都有慈济护专的毕业生在服务,也普遍获得肯定与赞美,说她们每天带着真诚温馨的笑容服务病人,对病人都很有爱心,无形中也带起各单位的服务品质。

获得这样的肯定,让我们深感欣慰,更确定教育不只是要给学生专业的学识;还要启发他们的人格和智慧良能。我想,这是办学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志业老师

孩子就像一亩田,老师则像农夫,如果不及时耕耘、播种,任由一亩心田荒废了,这是农夫的失责啊!

老师应该要发愿做志业老师,而不只是职业老师。想当初立愿选择教职时,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心愿——要做个好老师、教好学生,因此要以带着使命来人间的精神,立志从事教育,并且时时提起志愿,发心如初,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假使认为教育工作只是一个饭碗,是为了生活才来捧这个饭碗,这就叫做「职业老师」,这种职业老师的人生很无奈,因为缺乏人生的方向和理想,这是很可悲的。

为人师者要本着自己的天职,真正以爱自己孩子的心态,来投入教育工作,把孩子们都教育好,让每个孩子都能走上人生正确的方向,这才是尽责的志业老师。

心行一致

为人师者可谓桃李满天下,社会风气的好坏,与老师们实有密切的关联,要使社会祥和,得仰仗大家负起神圣的教育责任。

为人师者观念非常重要,假使老师们的观念正确,身行合一,所讲的话必能直入学生的心坎里;反之,若是说一套、做一套,要学生们如何听老师的话?如何对老师产生尊重?

记得三十几年前,我曾暂住于花莲的慈善寺,寺后有条铁路;有一天,住在寺里的一个小女孩要上学,跟我们挥手说再见时,小手顺势一比,很惊讶地说:「你们看!我的老师走在铁轨上,平常他叫我们不要走铁轨,自己却走在铁轨上面。」

我一看,果然有位老师正走在铁轨上,心想:会说不能行呀!我就问小女孩:「那妳敢走吗?」小女孩说:「只要老师敢,我就敢。」听到小女孩的话,我非常震撼,那时心中就生起一个念头——自己的言行、一切作为都要十分谨慎,决不能背离心行一致的原则。

推行教育,要先自我警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警惕自己,行为就会很端正,说的话才能深入人心,让诚正的道理深植下一代的心中,这是很重要的原则。

做人师

老师的责任,不只在于解释课本的内容,还要能依理奉行,作榜样给孩子看,教孩子懂得如何做人。

不只是老师,每个人对社会也都有责任,所以要自我要求,首先要把仪容整理好,看看自己举止是否端庄?穿着是否高雅?由于一般人看不到他人的内心,所以都会以外表和行为来作为品评别人的第一印象。因此,要有优雅的行为与整齐的外表,才能让人对你生起敬重心。

老师们要先自爱,才能让学生爱你,接受你所说的话。不要以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其实,他们纯真的心有如明镜,能将你的言行映照得非常清楚。

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不论是看得到的,或内在的意念,都要很用心,做个真正「教人的人师」,不要只是做「教书的经师」。大家若有这一分觉悟和信心,并付出一分爱心,便能达成老师所应负的责任,创造美善的教育环境。

慈济清流傅美加

最近慈济大爱无国界的事迹,被牛津大学加拿大印刷中心编入地理学教科书中,并列入美加中学生的选修课程;听到这个消息,我有两个感想:第一、自觉惭愧,第二、以慈济人为荣。

许多到精舍来拜年的人看到我,就说:「恭喜,慈济传扬到国外了!」我就说:「很惭愧,这不是我个人的成就;而是所有慈济人目标相同、心念一致,以无私的大爱付出,真正做到『大爱包容地球村』所造就的。」

其实我没有做多少,大都是慈济人在做;只是外界一提起慈济,就难免把释证严也带出来,所以我个人感到很惭愧。

感恩所有的慈济人,把慈济精神推展到全球,假如不是有这么多慈济人真诚的爱、无私无求的尽心付出,哪会有今天国际间的肯定?让国际人士知道台湾人的爱心很浓厚,在国际间应该受尊重。这是我觉得很安慰、也感到光荣的事,这也证明三十多年来慈济所走的路,方向是正确的;未来我们要更用心加紧脚步,向目标精进。

受伤的地球

一九九九年是一个很令人伤心、但也令人成长很多的一年。令人伤心的不只是九二一;慈济国际赈灾走过很多国家,可以感受到地球的创伤累累,它非常疲惫,就如一个母亲承载太过量,几乎累垮了!这都是因为人类不懂得付出爱心,不懂得感恩这块土地,任意去伤害它所造成的。

慈济三十多年来不变的心愿,就是期待人心净化,让每一个人开启内心的大爱——不只爱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不只爱有缘、投缘的人,也要爱普天下的众生;甚至对每一寸土地、每一种植物,我们也都要爱护,因为这都是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

大爱,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不只是对人类,而是普爱天下的生灵。期待未来是吉祥、光明、平安的境界;但是,多数人只在过年时才会对未来有一番自我期许,之后就迷失在匆匆流逝的每一分、每一秒中。

期待「明天会更好」,就要把今天做好、 每一个人把当下的心照顾好、把爱发挥出来,未来就能得到爱及祥和、美好的日子。

心灵园丁

我们这一代很幸福,但是也很悲哀!幸福的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片资源丰富的土地和清新的空气;悲哀的是:这片土地已经受到污染、破坏了!

这种破坏如何造成的呢?土地的资源流失掉了、山林被滥伐,一刮风下雨,土石流就滚滚而下,埋掉了家园,流失了良田。你们知道吗?那些都是为滥用无度的消费者而砍伐、破坏的呀!

现代社会不论工业或农林业,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欲望。但是当人的欲念愈大时,消费就无限量,对自然的破坏也就更严重了!想到这里,我就很心疼,几千年清净的大地,如今却被现代人给破坏、污染了,我们还能留给下一代什么呢?要如何来挽救、回馈呢?

大地的资源已难以弥补回来;空气的污染也很难净化,但我们仍要尽力做好环保工作。现在还有一项能做的,就是净化心灵,如何保护这些天真无邪、未被污染的心地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当大地的园丁,用心做好保护环境的工作;也可以作一个心灵园丁来保护孩子纯真的心田。所以,人人要负起应尽的使命,因为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应该对过去的祖先表达弥补之心,也为下一代的子孙做榜样,为他们建设一个干净的园地。

街头巷尾皆道场

慈济有许多环保志工,他们都是抱着感恩心在付出,不分地位高低,大家都一样弯下腰来回收资源,把垃圾变黄金。有一些董事长开着宾士车去做垃圾分类,你们相信吗?

大约三、四年前,有一位老董事长夫人,她儿子买了一辆宾士车给她,又为她雇请一位司机。每天黄昏时,她就对司机说:「车子开出来吧!」一坐上车,就吩咐司机开到回收场。

其他一些董事长级的人,也是一下班就集中在这里,手套戴起来便开始做垃圾分类,把可回收的资源捆一捆,就用宾士车载去卖。她的司机说:「我们老董事长夫人,每次都要我载这些纸板去卖,有时候还卖不到二十元。但是,她每天都做得很欢喜。」

因为重点不在于能够卖多少钱,而在于街头巷尾就是修行的道场,做资源回收,第一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第二能净化我们的环境,所以是内外兼修。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放下身段来从事,在「人有二十难」中,有一项是「富贵学道难」。人在富贵之时,要他来学佛、研究道理、去付出救人,这些都不容易做到。因为富贵的人会觉得:我这么好命了,哪需要去听道理?他不信因果,所信的只是日常的享受——讲究穿着名牌,戴高贵的钻石首饰,不断地追求享受、满足虚荣心,所以根本没有时间追求人生的道理。

这位老董事长夫人听我说过「富贵学道难」,就说:「我可不要这样,这会障碍自己的道业,我要藉着做环保、资源回收来修自己的心。」因此她带动很多人一起来响应。

在环保志工的行列中,可说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大家在一起地位完全平等,你是环保志工,我也是环保志工,而且都有一个共识——净化大地,同时净化心灵,这也是修心养性的好方法!

无名英雄

近年来气候一直在变化,由于空气、环境卫生严重遭受污染,水土保持没有做好,所以连大气的臭氧层也破洞了。夏天热浪袭人,有的地方还热死人,甚至被太阳一晒,也可能会发生皮肤癌,因为紫外线太强了。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已,如果疼爱后代子孙,就要赶快把大地环境恢复干净,人人要有环保、水土保持的观念;若是任由资源不断流失、制造污染,让水土一直被破坏,将来我们子子孙孙的生活,实在是不堪想象!

所以我常想:环保志工,对社会的奉献实在很大,大家都是社会的无名英雄。对于长期付出的环保志工,我由衷地感恩,同时也抱持很大的期望,希望大家一起来实现「三愿」——净化,心、祥和社会、祈求天下无灾难。

要做到净化人心,自己要先净化心灵,才能够真心付出,亲自去资源回收、清净大地,能够如此,社会的环境问题就有 法解决。所以说,净化人心能够祥和社会,环保做得好,也能使天一 无灾难。

我们的「三愿」不是口号,像环保志工们都是亲身 行,确实做到,真的很感恩这群爱护地球的无名英雄!

元宵灯笼

新春期间,连日雨声不歇,天空常是灰蒙蒙的一片,虽是湿泞的天候,不过,台湾人庆祝佳节的兴味不减,依然热热闹闹地过元宵。

古早时代,做元宵灯笼都是以纸糊竹扎成,里面再点支蜡烛,孩子们提着简单的灯笼就十分满足了。看看现在社会,不只孩子们追逐灯笼的豪华绚丽,连家长们也无不尽力满足孩子们的希求,与别人家的灯笼竞相比较。

慈济人也在各地欢庆元宵,希望满足孩子们有灯笼可提的心愿,但所制作的灯笼都是废物利用,大家绞尽脑汁,以宝特瓶、枯树枝等等,将这些人家不要的东西,做成一个个创意新奇的灯笼,如此既节省费用,也点缀了节庆的气氛,更丰富台湾乡土的文化风味,这种方式实在值得提倡与鼓励。

同样是在过节,但有「具教育性的过节」,也有「虚掷浪费的过节」,时代风尚若是趋于炫耀财富,连节庆时也在互较谁比谁更有钱,如此下去,未来的社会必然乱象频现;唯有人心崇尚勤奋、简单、朴素,社会才有祥和的希望。

人格能否升华,并不在于富有;人生是否快乐,更非由财富决定。心境若能常处于宁静之中,则万物无一不美,就算是枯枝落叶,也是非常美丽。所以,面对大地万物时,应生起爱惜的心念,心中有爱,则无处不是「八功德水、黄金铺地与七宝行树」的美景。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讲要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